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必需亲历数学学习的探索过程”。因此,建立以学生的“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生参与方式等各个环节始终围绕学生这个学习主体,为学生的“学”创造条件与机会,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课堂 学生 学习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59-02
新《课标标准》将课堂教学分为三段式,即“情境创设——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一句话:“数学学习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必需亲历数学学习的探索过程,但是在一节课有限的40分钟内,很难做到让学生经历各种内容的探索,特别是很难做到对问题的深入探索。本人这几年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此试论一二,望各位大家批评指正。
一、课前准备,创设条件
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探索机会,和足够的探索时间,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做些课前准备,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建立以学生的“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里所说的课前准备,主要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为主。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对所学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确了课堂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水平的限制,对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表象,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这时教师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为学生设疑,引导学生去探究论证,在探究质疑中加深对知识的题解,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师:刚才同学都用自己的方法证明了老师的答案是错误的,那同学们说说到底应该怎样计算才是正确的呢?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要把分子相加。
师小结:其实“生1”是做法是正确的,我们都应该像他那样做。
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改变了常规的教材呈现方式,教师创设一错例,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愉快积极的探究中加深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的理解。
三、实验论证,探源明理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中就准确把握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准备好若干个完全相等的正方形或圆形纸片。以下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1.由数字接龙游戏,引出旧知“商不变的性质”。
师:同学们都爱玩游戏是吧,想玩吗?那我们就来玩一个数字接龙的游戏。
师:出示算式1÷2=。
师:谁能说出一个算式,使这个算式的商与1÷2的商相等?(生:……)谁还能接着往下说?(让学生说出5~6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能说说什么叫商不变的性质?
2.由分数和除法的联系及商不变的性质,引发学生猜想“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既然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我们的分数是不是也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师:如果有的话,这个规律该怎么说呢?(因为学生经过预习,能很容易地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3.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同学们,我们的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验证。
4.学生动手验证后,分小组汇报。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学中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习复习商不变的性质,然后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密切联系,运用迁移规律,引导直接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验证上。这样做的好处是把新知识的学习定位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探究过程,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通过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四、亲身经历,深入感悟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经过课前预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课堂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教材第十册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我把班上同学进行角色分组,指定第一小组只能看“第9-14届亚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第四小组只能看“第9-14届亚运会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中间的第二和第三小组只能看“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然后提问:
(1)中国在哪一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第一小组与第二、第三小组能通图觀察统计图回答。)韩国在哪一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第二、第三小组与第四小组能通图观察统计图回答。)
(2)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只有第二、第三小组能通图观察统计图回答。)
(3)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国在历届亚运会上的表现。(只有第二、第三小组能通图观察统计图进行综合分析。)
经过这样的分角色回答问题,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便于两种数据的比较,有了亲身的体验,不言自明,而且印象深刻。
有道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上所论述的不过是本人在教学的初步实践,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在此只做粗浅的探讨,望大家批评赐教。
【关键词】课堂 学生 学习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59-02
新《课标标准》将课堂教学分为三段式,即“情境创设——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一句话:“数学学习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必需亲历数学学习的探索过程,但是在一节课有限的40分钟内,很难做到让学生经历各种内容的探索,特别是很难做到对问题的深入探索。本人这几年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此试论一二,望各位大家批评指正。
一、课前准备,创设条件
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探索机会,和足够的探索时间,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做些课前准备,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建立以学生的“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里所说的课前准备,主要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为主。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对所学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确了课堂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水平的限制,对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表象,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这时教师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为学生设疑,引导学生去探究论证,在探究质疑中加深对知识的题解,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师:刚才同学都用自己的方法证明了老师的答案是错误的,那同学们说说到底应该怎样计算才是正确的呢?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要把分子相加。
师小结:其实“生1”是做法是正确的,我们都应该像他那样做。
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改变了常规的教材呈现方式,教师创设一错例,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愉快积极的探究中加深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的理解。
三、实验论证,探源明理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中就准确把握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准备好若干个完全相等的正方形或圆形纸片。以下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1.由数字接龙游戏,引出旧知“商不变的性质”。
师:同学们都爱玩游戏是吧,想玩吗?那我们就来玩一个数字接龙的游戏。
师:出示算式1÷2=。
师:谁能说出一个算式,使这个算式的商与1÷2的商相等?(生:……)谁还能接着往下说?(让学生说出5~6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能说说什么叫商不变的性质?
2.由分数和除法的联系及商不变的性质,引发学生猜想“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既然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我们的分数是不是也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师:如果有的话,这个规律该怎么说呢?(因为学生经过预习,能很容易地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3.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同学们,我们的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验证。
4.学生动手验证后,分小组汇报。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学中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习复习商不变的性质,然后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密切联系,运用迁移规律,引导直接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验证上。这样做的好处是把新知识的学习定位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探究过程,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通过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四、亲身经历,深入感悟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经过课前预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课堂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教材第十册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我把班上同学进行角色分组,指定第一小组只能看“第9-14届亚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第四小组只能看“第9-14届亚运会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中间的第二和第三小组只能看“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然后提问:
(1)中国在哪一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第一小组与第二、第三小组能通图觀察统计图回答。)韩国在哪一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第二、第三小组与第四小组能通图观察统计图回答。)
(2)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只有第二、第三小组能通图观察统计图回答。)
(3)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国在历届亚运会上的表现。(只有第二、第三小组能通图观察统计图进行综合分析。)
经过这样的分角色回答问题,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便于两种数据的比较,有了亲身的体验,不言自明,而且印象深刻。
有道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上所论述的不过是本人在教学的初步实践,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在此只做粗浅的探讨,望大家批评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