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素养——检索、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首先是检索、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素养。
最早的信息素养起源于图书馆业务,用于在图书馆寻找文献资料的能力。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一方面,现代信息素养的内涵已经从“检索、获得资料”,发展为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获取、分析、评价等。另一方面,信息素养的外延已经扩展到了各个方面,比如使用搜索引擎、媒介、数字图书馆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还包括媒介素养、数据素养、图像素养等内容。
我最早的研究方向是信息检索。其他专业的同学经常问我,该怎么找资料。在新闻学中,这一点也尤为重点。比如,做比特币的新闻选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比特币,就得找资料。在网上简单地搜一搜,都是把比特幣吹得天花乱坠的“水文”。要深度地找“比特币”,不但有技巧,还要综合地阅读资料,先浏览中文网站,再搜索外文网站。除了新闻,还要逛论坛(论坛出真知),包括微博等,输入搜索关键词“比特币 论坛”“比特币 评论”,得到相对真实的信息。当然,也有的信息有争议,这就得思考。
还有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这可不是读者借阅哪本书那么简单。比如,某老师申请一个重大课题,这个课题在全球范围内,研究的方向或内容是不是最前沿的。这时,不讨论真伪,只研究前不前沿,通过搜索相关资料,再进行分析,会得到结论。
对于我个人而言,信息素养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使我拥有极强的检索和吸收知识的能力。精通各种检索工具和技巧,不仅能够迅速地获取所需求的信息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对信息的筛选、判断和评价的能力,以便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这个能力使我在生活、科研乃至求职中都获益良多。2014年起,我协助导师在“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网”,开设了信息素养专门课程——“信息检索”,首次把信息素养课程,这一图书情报的专业课扩展到各个专业,该课程的受众已达10万人。
文字能力——有理有据写作的能力
在信息的一入一出中,信息素养是“入”,而文字能力就是“出”。一方面,文字能力是信息素养的延伸,是将检索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形成报告文字;另一方面,图书情报学科的文字能力,包含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所阐述的内容往往是理论、方法和案例三位一体。
文字能力,简而言之,是写论文。在党政机关,最缺的人才就是写材料的,即使中文系毕业,也不一定会写材料。在武大的图书情报学科,不论是硕士,还是博士,他们的课程作业、论文,无一例外都写得很好。主要有两大因素——
一是图书情报学科交叉性超强,吸收了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既有定性研究方法、又有定量研究方法;既有数据挖掘、算法模型等信息科学研究方法,又有文献梳理、问卷调查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因此,我们的文字能力不仅表现在能写,还表现在写的有理有据,用数据使人信服。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无论图书馆学、情报学,还是档案学,核心课程都有文献写作和研究方法,老师们也注重在平时就传授学生们,如何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学术研究,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研究生阶段,我先后在中外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项,累计创作学术成果超过15万字。可以说,正是图书情报学科长期以来对文字能力的培养,才使我能够从容地驾驭学术创作和项目报告的撰写。
学习能力——快速进入某一领域的能力
第三个是学习的能力,快速地进入到某一领域的能力。
最经典的类比是咨询公司,它本没做过什么,但是它想要做什么,就能快速地进入到某一个领域。所以常说,干咨询的人不是万能的,但接的案例却是万能的,来自各个行业的。比如大数据,很多咨询公司早期接到用户提出的“大数据”案例时,都懵了。怎么办?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内容、撰写咨询报告。我和我的导师在做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前,也是如此。我们并不了解慕课,但我们会搜集资料、分析内容,很快就了解了慕课,现在也成了“专家”。我讲的学习能力,更准确的是快速了解并掌握某一领域内容及规律的能力。清史学家、经学家王鸣盛曾说:“凡读书最紧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这句话也是图书情报学的经典,它能让我们在浩瀚的信息中发现其规律,进而不论毕业后进入哪一个行业,我们能快速地学到其本质的东西,进而快速地对接。
图书情报人的学习能力,与信息素养和文字能力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内容、撰写报告,这三点,也就是智库的一个流程。我曾写过一篇相关的文章,被引用率挺高,就谈这个。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是参考咨询,比如高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包括科技查新和查收查引;科研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包含学科服务;国家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更承担了全国人大的立法决策咨询服务。图书馆之所以能够提供如此优质的参考咨询服务,正是基于其馆员拥有较强的信息素养、文字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才能从容地面对不同学科的提问和要求。
由于学习能力的优势,图书情报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会进入国家、高校或企业的智库工作。
责任编辑:尹颖尧
首先是检索、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素养。
最早的信息素养起源于图书馆业务,用于在图书馆寻找文献资料的能力。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一方面,现代信息素养的内涵已经从“检索、获得资料”,发展为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获取、分析、评价等。另一方面,信息素养的外延已经扩展到了各个方面,比如使用搜索引擎、媒介、数字图书馆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还包括媒介素养、数据素养、图像素养等内容。
我最早的研究方向是信息检索。其他专业的同学经常问我,该怎么找资料。在新闻学中,这一点也尤为重点。比如,做比特币的新闻选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比特币,就得找资料。在网上简单地搜一搜,都是把比特幣吹得天花乱坠的“水文”。要深度地找“比特币”,不但有技巧,还要综合地阅读资料,先浏览中文网站,再搜索外文网站。除了新闻,还要逛论坛(论坛出真知),包括微博等,输入搜索关键词“比特币 论坛”“比特币 评论”,得到相对真实的信息。当然,也有的信息有争议,这就得思考。
还有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这可不是读者借阅哪本书那么简单。比如,某老师申请一个重大课题,这个课题在全球范围内,研究的方向或内容是不是最前沿的。这时,不讨论真伪,只研究前不前沿,通过搜索相关资料,再进行分析,会得到结论。
对于我个人而言,信息素养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使我拥有极强的检索和吸收知识的能力。精通各种检索工具和技巧,不仅能够迅速地获取所需求的信息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对信息的筛选、判断和评价的能力,以便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这个能力使我在生活、科研乃至求职中都获益良多。2014年起,我协助导师在“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网”,开设了信息素养专门课程——“信息检索”,首次把信息素养课程,这一图书情报的专业课扩展到各个专业,该课程的受众已达10万人。
文字能力——有理有据写作的能力
在信息的一入一出中,信息素养是“入”,而文字能力就是“出”。一方面,文字能力是信息素养的延伸,是将检索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形成报告文字;另一方面,图书情报学科的文字能力,包含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所阐述的内容往往是理论、方法和案例三位一体。
文字能力,简而言之,是写论文。在党政机关,最缺的人才就是写材料的,即使中文系毕业,也不一定会写材料。在武大的图书情报学科,不论是硕士,还是博士,他们的课程作业、论文,无一例外都写得很好。主要有两大因素——
一是图书情报学科交叉性超强,吸收了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既有定性研究方法、又有定量研究方法;既有数据挖掘、算法模型等信息科学研究方法,又有文献梳理、问卷调查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因此,我们的文字能力不仅表现在能写,还表现在写的有理有据,用数据使人信服。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无论图书馆学、情报学,还是档案学,核心课程都有文献写作和研究方法,老师们也注重在平时就传授学生们,如何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学术研究,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研究生阶段,我先后在中外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项,累计创作学术成果超过15万字。可以说,正是图书情报学科长期以来对文字能力的培养,才使我能够从容地驾驭学术创作和项目报告的撰写。
学习能力——快速进入某一领域的能力
第三个是学习的能力,快速地进入到某一领域的能力。
最经典的类比是咨询公司,它本没做过什么,但是它想要做什么,就能快速地进入到某一个领域。所以常说,干咨询的人不是万能的,但接的案例却是万能的,来自各个行业的。比如大数据,很多咨询公司早期接到用户提出的“大数据”案例时,都懵了。怎么办?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内容、撰写咨询报告。我和我的导师在做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前,也是如此。我们并不了解慕课,但我们会搜集资料、分析内容,很快就了解了慕课,现在也成了“专家”。我讲的学习能力,更准确的是快速了解并掌握某一领域内容及规律的能力。清史学家、经学家王鸣盛曾说:“凡读书最紧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这句话也是图书情报学的经典,它能让我们在浩瀚的信息中发现其规律,进而不论毕业后进入哪一个行业,我们能快速地学到其本质的东西,进而快速地对接。
图书情报人的学习能力,与信息素养和文字能力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内容、撰写报告,这三点,也就是智库的一个流程。我曾写过一篇相关的文章,被引用率挺高,就谈这个。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是参考咨询,比如高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包括科技查新和查收查引;科研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包含学科服务;国家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更承担了全国人大的立法决策咨询服务。图书馆之所以能够提供如此优质的参考咨询服务,正是基于其馆员拥有较强的信息素养、文字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才能从容地面对不同学科的提问和要求。
由于学习能力的优势,图书情报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会进入国家、高校或企业的智库工作。
责任编辑:尹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