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提问是师生在课堂上最好的互动方式。教师的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应具有针对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还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对学习过程及时追问。努力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使其成为师生之间和谐发展的桥梁。
关键词 有效提问 互动 兴趣 探索 针对性 追问
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互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将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也直接影响数学活动的效果。近年来,教师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常态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上,试图通过课堂观察分析,努力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和谐发展的桥梁。
一、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基本情况
1 高效问题:①谁来猜猜看,里面装的是什么?②钱有什么用呢?③那小朋友知道现在中国人用的钱叫什么?④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呀?⑤谁想说给大家听?
2 有效问题:①小朋友都看到了吗?②怎么付5角钱呢,同桌两个人一起在桌上摆一摆,好吗?③付了1元,让营业员找回5角,行不行?④她拿了4个1角,对吗?⑤给他一个1元硬币,对不对?
3 低效问题:①我们一起来帮它看看,好不好?②你们摆的和他一样吗?③大家都同意吗?④我们要节约每一分钱,不是有一首歌就叫《一分钱》,听过吗?⑤他的摆法你想到了吗?
二、课堂提问诊断分析要点
1 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因此,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还要善于在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在本课中,教师创设了熊爷爷为感谢小动物,给每人发红包的故事情境。其中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时,提出了:“猜猜看,小猴的信封里一共有几张一角?”“你知道小兔的红包里藏着几张5角吗?”“如果你是熊爷爷,你还会放几张相同的人民币来组成1元呢?”这一系列问题生动形象,娓娓道来又充满童趣,点燃了学生探索的热情,学生们跃跃欲试,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出来。学生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学习角色的自觉进入者和学习乐趣的主动享有者。
2 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提问要注意把握好“度”,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索空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引导学生认识一元人民币时,教师提出了“你怎么看出来是1元的”这个问题。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并非难事,因而此处避免了零碎的提问和简单的判断,关键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整体呈现问题,引领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观察中发现,在对话中感悟,在开放的空间里构建对人民币多种特征和价值的了解,从而使知识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思维向纵深发展。
3 提问要有针对性。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检查学生,因此,设计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即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不应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地提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
探索“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熊爷爷,你还会放几张相同的人民币来组成1元呢?”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得出1元还可以由5个2角组成,进而归纳出1元等于10角。之前学生已初步感知了1元可以是10个1角,也可以是2个5角,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特别强调“相同的人民币”,这样学生的探索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范围和指向。正是这样单刀直入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和体验中抽象总结出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力和自主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对人民币认识上的质的飞跃,完成了思维的个性化向多样化的突变。
4 要根据学习进程及时追问。课堂里,如果说一开始的设问是启发学生观察,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追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教师在本课中创设了小组购物的真实情境,让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随后的交流互动中,提出了“老师这里也有四样商品,谁想来买?”使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但教师并未匆匆结束活动,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怎么付?”学生在热烈的购物中已充分体验了如何取币、付币、找币,这里的追问,使学生重回适度的宁静,宁静后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正是这样有效的追问,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到富有个性的思考,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由此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无疑进一步提升了学习的意义,达成共识、共进、共赏、共享。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习深入的源头,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更是师生和谐互动的钥匙。
关键词 有效提问 互动 兴趣 探索 针对性 追问
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互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将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也直接影响数学活动的效果。近年来,教师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常态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上,试图通过课堂观察分析,努力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和谐发展的桥梁。
一、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基本情况
1 高效问题:①谁来猜猜看,里面装的是什么?②钱有什么用呢?③那小朋友知道现在中国人用的钱叫什么?④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呀?⑤谁想说给大家听?
2 有效问题:①小朋友都看到了吗?②怎么付5角钱呢,同桌两个人一起在桌上摆一摆,好吗?③付了1元,让营业员找回5角,行不行?④她拿了4个1角,对吗?⑤给他一个1元硬币,对不对?
3 低效问题:①我们一起来帮它看看,好不好?②你们摆的和他一样吗?③大家都同意吗?④我们要节约每一分钱,不是有一首歌就叫《一分钱》,听过吗?⑤他的摆法你想到了吗?
二、课堂提问诊断分析要点
1 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因此,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还要善于在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在本课中,教师创设了熊爷爷为感谢小动物,给每人发红包的故事情境。其中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时,提出了:“猜猜看,小猴的信封里一共有几张一角?”“你知道小兔的红包里藏着几张5角吗?”“如果你是熊爷爷,你还会放几张相同的人民币来组成1元呢?”这一系列问题生动形象,娓娓道来又充满童趣,点燃了学生探索的热情,学生们跃跃欲试,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出来。学生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学习角色的自觉进入者和学习乐趣的主动享有者。
2 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提问要注意把握好“度”,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索空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引导学生认识一元人民币时,教师提出了“你怎么看出来是1元的”这个问题。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并非难事,因而此处避免了零碎的提问和简单的判断,关键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整体呈现问题,引领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观察中发现,在对话中感悟,在开放的空间里构建对人民币多种特征和价值的了解,从而使知识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思维向纵深发展。
3 提问要有针对性。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检查学生,因此,设计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即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不应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地提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
探索“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熊爷爷,你还会放几张相同的人民币来组成1元呢?”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得出1元还可以由5个2角组成,进而归纳出1元等于10角。之前学生已初步感知了1元可以是10个1角,也可以是2个5角,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特别强调“相同的人民币”,这样学生的探索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范围和指向。正是这样单刀直入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和体验中抽象总结出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力和自主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对人民币认识上的质的飞跃,完成了思维的个性化向多样化的突变。
4 要根据学习进程及时追问。课堂里,如果说一开始的设问是启发学生观察,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追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教师在本课中创设了小组购物的真实情境,让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随后的交流互动中,提出了“老师这里也有四样商品,谁想来买?”使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但教师并未匆匆结束活动,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怎么付?”学生在热烈的购物中已充分体验了如何取币、付币、找币,这里的追问,使学生重回适度的宁静,宁静后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正是这样有效的追问,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到富有个性的思考,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由此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无疑进一步提升了学习的意义,达成共识、共进、共赏、共享。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习深入的源头,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更是师生和谐互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