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utia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它对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初中数学教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培养问题意识的第一步。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激发接下来解决问题的动力。很多时候,学生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缺少了发现问题的眼睛。
  如: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是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将带领学生一起研究三角形中的诸多特点与性质。然而,开门见山平铺直叙的介绍于学生而言肯定是兴味索然的,同时也无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潜藏在三角形中的问题之所在。为此,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上课一开始,教师可先给学生提供很多形状各异的三角形,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发现角度之间的关系,将这些三角形的内角角度都设定为整数,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利用量角器逐个测量这些三角形的每个内角角度并分别记录在该三角形下面。全部测量完毕后,教师问:同学们发现了其中的什么特点没有?很快,大家便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都是180度。很简单的操作,便让学生自己发现了藏在三角形中的秘密。通过这个环节,大家开始期待三角形的其他有趣特征,并且都跃跃欲试地动手进行寻找。
  盲目寻找问题或是突兀地将问题摆到学生面前,容易让学生摸不到头脑。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能让学生主动融入其中,问题便会自然而然浮现在眼前,学生在发现和接受问题时,也就更加轻松了。
  二、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主体部分。如果只会发现问题而无法将其解决,一切发现也就失去了意义。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打破学生的习惯思维,扩展其解决问题的思路。
  首先,教师可借助模型,让模型重现来打开学生的思路。很多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总是觉得不知从何下手,对于问题中所叙述的情景难以想象。于是,对着问题“干瞪眼”便成了很多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通病。这个时候,教师若用一个形象的模型重现问题场景,就能够有效地使问题情况明晰,从而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如:在教学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中的相似三角形内容时,教师将几个摆放角度不同的相似三角形印在纸上,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大家研究一下这些三角形之间有无关系。由于这些三角形的位置角度各异,学生很难从凌乱的三角形中找到什么共同点。看到大家犯了难,教师拿出了一把剪刀,将印在纸上的几个三角形剪了下来,然后将它们旋转至同样的角度位置。顿时,这些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在角度旋转至一致的基础上,用尺子进行测量也方便了许多。大家发现,这些三角形相互对应的每条边都是平行的。其实,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模型演示。通过实际操作,让三角形变为可控,接下来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模型虽然简单,却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能让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那么,解决问题也就不再那样遥不可及了。借助模型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过程,还可运用于学生平时的练习测试之中。如果学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那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和解题能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创设讨论氛围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人们常说团结力量大,这句话在初中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也同样适用。面对一个个问题,独自思考往往容易使思维禁锢,即使问题得以解决,方法也不一定是最佳的。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合作思考,便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讨论的氛围中得以激活。如: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是二次函数,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让学生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由于二次函数的图像较为特殊,学生在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形态的图像,接受起来自然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将这个问题的解决任务交给了学生。教师没有给学生多少提示,只是写出了一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然后画出了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要求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在坐标系中展现出这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形态?起初,学生们对这个问题感到无从下手。慢慢地,有学生提出来:坐标系上的x轴和y轴是不是跟二次函数中的x和y表示的意思一样呢?这个意见一经提出,马上有其他学生表示,那咱们就在x轴上取个值,得出y的值来试试呗。大家很快开始按照坐标上的数字,分别描出了x=1、x=2、x=3时y值点的位置。随着点描得越来越多,有人看出了规律,用一条平滑的线将所有点连接起来。二次函数的图像问题就这样被学生们解决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讨论得到了这个函数的图像,还树立了描点做图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认为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是一件浪费时间、降低效率的事情。其实,适时的合作讨论,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效果会比教师的单一讲授好得多。同时,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验问题一环一环被解开的每个步骤,对研究问题方法的记忆自然也会比不经思考、直接听教师给出答案的方式要深刻得多。
  三、重视思维拓展,让学生挖掘问题
  发现问题之后,找到方法将其解决了这就够了吗?当然不是。很多学生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总是在解决了前几个小问题后就感到力不从心,其实,这是思维链过短的原因。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挖掘,便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链。
  如: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的内容是平行线,整章内容学习完毕后,学生们已经可以十分熟练地说出平行线的特点、判定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平行、利用简单工具怎样画出平行线等。这个时候,教师就平行线的问题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大家谁还记得平行线的定义是什么?”“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如此简单的问题,显然难不倒大家。接下来教师问:“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在这个定义前面加上一句‘在同一平面内’呢?没有这个前提会怎么样?除了平行线还会出现什么状态?”问题一出,教室里安静了。大家在学习时只是按照定义去背诵和使用,却从来没有想过定义为什么会这样出现。过了几分钟,突然有一个学生说:“会不会还可能有其他的平面,和这个平面交叉了,那这两个平面里的直线就不是平行的了,有可能相交的。”教师对这个答案非常满意。其他学生虽然没有全部理解这个表述,但是也都渐渐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大致的画面,至少意识到,平面不只有一个。通过这个问题的延伸,空间的概念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显现了。教师无须对此精确解释,只要做到让学生延伸思考、启发思维即可。
  虽然只是对问题的一个简单延伸,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来讲,却是一个有效的延长训练。让学生养成解决问题后再多思考一步的良好习惯,对于其数学思维深度的挖掘是很有好处的。
  四、紧密联系实践,让学生应用问题
  正如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一样,解决问题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得到一个答案而已,而是要将问题的解决方式与从问题中总结出的常态性规律应用到实践活动当中去。这样的问题解决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如:学生们在学习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坐标的知识时,由于这部分知识的难度并不大,因此学生们在接受过程中也没有太大困难。然而,一个干巴巴的坐标摆在那里,显然没有引发学生太大的兴趣。于是,教师利用坐标的横轴表示时间,用纵轴表示温度,标示出了一周内的时间和温度区间。分别取点,再稍加连线,便轻松看出了一周内温度的变化趋势。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坐标在生活中是如此有用的东西。大家开动脑筋展开讨论发现,其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数轴的方式将其图像化,看出发展走势,从而加以解决。将解决问题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完善和升华。解决数学问题,不是为了最后的数字,而是为了指导与方便我们的生活,这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终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问题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深入延伸问题,最后将问题应用于实际之中,每个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只有熟谙每个环节,学生才能在问题教学中形成完备成熟的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便能够自主应用问题意识探索新知,这对于他们各方面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锡麟中学)
其他文献
一、初中语文“三问导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1.“三问导学”的概念  “三问导学”是以导学为载体,通过课堂所形成的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它是以问题设计为基础,把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分成三个部分:一是以教材为蓝本,自主学习,二是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讨论问题,三是举一反三,拓展研读。  2.“三问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问题为主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前
期刊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论语·述而》中的一句,其中“述”是指传述旧闻,“作”是指创作。该句的意思是只阐述而不进行创作,相信并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有人说孔子复古,有人说孔子保守,也有人认同孔子是改良主义者,但他的改良是“以复古为革新”。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进步”的时代,在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一再走失却不自知,一再迷路却固执认为那是太阳的方向。回观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听
期刊
触摸幸福是为了实现梦想,而放飞梦想则是为了拥有更好的幸福。如果说我们的梦想里有幸福,那么在我们的幸福里,一定还藏着更深的梦想。你想拥有幸福,就要有个梦想,因为只有心里有了梦,当幸福出现时,我们的心灵才会为之一震,幸福与梦想是分不开的,叩问幸福时,首先要牢记自己的梦想。人的成长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而构建幸福校园就要让师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拥有阳光的心态,这是学校发展的主旋律。  近年来,浦东新区
期刊
一、实施趣味性课堂导入  陶行知认为,小学生在其年龄阶段,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注意力时间相对短暂。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相对较为枯燥单调的英语单词,陌生的英语句子和学习语境,要想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就要实施趣味性的课程导入,多途径地提高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保持学习的活跃性。  1.音乐导入法  很多小学生之所以会有兴趣去听课,很大程度上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学活动的吸引力集中了他们的
期刊
自我管理中最核心的一个词就是“自我”,靠自己内在的积极性去管理,而不是靠外力靠外人去管理。一般意义上,对幼儿来说,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与自身生活有关的事宜进行管理。  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他们总认为孩子年龄尚小,有些事情不必要去学,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做了。因此,更新观念,引导广大的家长朋友们认识到幼儿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幼儿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加强
期刊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学改革的不断突破,电化教学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识、重视和运用,其效果也越来越明显,成为当前学校各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电化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幼儿园也被广泛运用,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该认识到,要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着时代气息,以适应孩子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突破传统教育模
期刊
一、创设愉悦的氛围是开启探究性师幼互动的万能钥匙  教师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开启探究性师幼互动之门,而且可以有效激发孩子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譬如:我在执教《秋天》为主题的音乐课中,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主题音乐,然后要求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编肢体语言表现秋天落叶飞舞的样子。但是,大部分孩子们不能进入状态,效果不太理想,结果几十双眼睛看着我,期盼我的指点。于是,我要求他们以4个人为一个小
期刊
俗话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能解决眼前,从长远发展来看,学会捕鱼的本事才是关键、根本的。但是,捕鱼本领的掌握有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具体来说是从品尝到鱼的美味开始的。因此,我就想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学生们尝尝“鱼”的鲜美,使其产生捕鱼的渴望,逐渐掌握捕鱼的本领。  一、奇特联想记忆法  青少年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教师可以通过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会他们运用联想来记忆历史知
期刊
一、建设背景  1.过于强化安全意识,学生户外活动难以实施。现在学生的安全工作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数学校为了学生安全,放弃了开展许多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活动,比如:春游、秋游、远足等实践活动,这是学生非常期待和喜爱的活动。但是随着目前社会、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安全的过度关注,造成了上级不敢批、学校不敢搞的尴尬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机器。  2.班级人数过多,家委会工作难以落到实处。现在一个班级五
期刊
一、案例  案例一:一节数学课,讲授的是“分数的意义”,由于“分数的意义”学生早在五年级就已经学习过,我就没有做过多的讲解,早早地结束了新课,布置的作业学生也很快完成了。此时,离下课还有十几分钟。我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叠练习本大小的白纸,每人发5张,让学生折出表示分数的1/8的图形。我想:1/8图形的折叠法不外乎横折、竖折、横竖交叉折叠或斜折,每人发5张纸完全够用。  任务一布置,白纸在学生的手中上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