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管理中最核心的一个词就是“自我”,靠自己内在的积极性去管理,而不是靠外力靠外人去管理。一般意义上,对幼儿来说,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与自身生活有关的事宜进行管理。
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他们总认为孩子年龄尚小,有些事情不必要去学,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做了。因此,更新观念,引导广大的家长朋友们认识到幼儿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幼儿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加强常规管理,发展幼儿自我管理的意识
1.活动计划图文并茂,引导幼儿做好准备
老师准备组织活动了,在听到老师示意小朋友回教室的铃声时,总是有几名幼儿慢慢悠悠地走;在请幼儿准备活动所需的学习用具时,也有个别幼儿磨磨蹭蹭半天弄不好……老师感到自己必须得时时刻刻关注幼儿,不停地要求幼儿这样做那样做,幼儿却充耳不闻。这些现象说明活动安排不明确,幼儿没有进入到下一个活动的意识,加上老师过多的干预,影响了幼儿的行为。
有序的生活常规,有利于幼儿提高对自我管理的心理适应能力。透明化的活动安排,有利于消除幼儿模糊的活动意识。起初,我和幼儿一起商量、讨论每天都开展了哪些活动,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引导幼儿用绘画、文字或符号的方式进行表达,然后将各个活动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制作出一天的活动计划表。每天又根据当天活动内容将需要准备的材料以图片方式贴在计划表上,提醒幼儿注意看,提前做好下一个活动的心理和用具的准备。当幼儿明确了活动安排和准备材料后,老师只需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等小小的提示,幼儿就能较快地做好活动前的准备了。长此以往,不仅形成了良好的班级常规,而且幼儿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2.商量讨论制定规则,培养幼儿自主意识
当师生正投入于教学活动中时,一声“老师,我要小便”使活动戛然而止;在区域游戏中个别幼儿随意走动,大声讲话;有幼儿捡到铅笔、橡皮交到老师那儿,询问之下大家都说“不是我的”…… 这些说明幼儿缺乏规则意识和对物品的管理能力。
针对以上现象,我让幼儿讨论:“课间游戏时可以做些什么?”“区域游戏中应该遵守哪些规则?”“怎样保管和整理自己的物品?”经过启发引导,孩子自己制定出了课间游戏的规则:先上厕所,然后喝水,再自主选择图书、下棋或自带的玩具等进行活动;定出了区域游戏的规则:在自己选择的区域玩,轻声说话,不影响别人等;讨论出保管和整理物品的要求:物品用后整齐地放回原处,并按大小高矮顺序摆放,检查是否收拾干净等。
二、重视幼儿发展,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1.充分发挥评比功效,促使幼儿自我管理
幼儿由于知识经验的匮乏、能力的欠缺,在活动中常会遇到下面的问题:鞋带儿松了不会系;天热出汗不知道脱衣擦汗……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以此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幼儿是在老师的鼓励和表扬中建立信心和自信的。我们制作了一个“上山夺红旗”的评比专栏,对幼儿的自理能力(爱劳动、讲卫生)和自我保护(爱运动、我健康)进行评比,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前两个月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每天都有幼儿往上爬一步,最先夺到红旗的幼儿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可以是铅笔、橡皮、小本子或其他小玩意儿。这对幼儿的吸引很大,以至于竞争很激烈。
2.教给幼儿交往技能,增强幼儿管理自信
“老师,他又打人了!”一问之下,他先打我,我再打他,似乎很有理;“老师,他抢書,书是我先拿到的!” 像这样的事每天老师要处理好多。
幼儿到了大班,自我意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更为严重,表现在和同伴不能友好相处,不管大事小事都爱告状,自我管理无从谈起。有些幼儿的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说教的效果并不理想。我发现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效果比较明显。于是,我常将孩子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定期安排时间让孩子们进行讨论,如:自己想玩同伴的玩具时该怎么办?游戏材料不够该怎么分?……幼儿积极发言,说同伴间要相互谦让、相互帮助、相互分享、相互原谅、相互合作……
3.充分发挥“领导”意识,体会自我管理乐趣
为了让幼儿体验管理的成功和乐趣,鼓励激发幼儿更好地学会自我管理。我们还设立了“值日生”、“小老师”、“管理员”、“安全员”等角色,分别负责协助老师管理不同的范围,如“值日生”为小组成员提供生活上的服务;“小老师”协助管理学生的习惯;“管理员”负责收拾整理图书和游戏材料;“安全员”协助管理户外的安全和自我保护等。在老师的引导和提示下,把权力交到幼儿手中。幼儿在管理他人时也会在无形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语言,知道先要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的道理。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幼儿园)
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他们总认为孩子年龄尚小,有些事情不必要去学,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做了。因此,更新观念,引导广大的家长朋友们认识到幼儿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幼儿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加强常规管理,发展幼儿自我管理的意识
1.活动计划图文并茂,引导幼儿做好准备
老师准备组织活动了,在听到老师示意小朋友回教室的铃声时,总是有几名幼儿慢慢悠悠地走;在请幼儿准备活动所需的学习用具时,也有个别幼儿磨磨蹭蹭半天弄不好……老师感到自己必须得时时刻刻关注幼儿,不停地要求幼儿这样做那样做,幼儿却充耳不闻。这些现象说明活动安排不明确,幼儿没有进入到下一个活动的意识,加上老师过多的干预,影响了幼儿的行为。
有序的生活常规,有利于幼儿提高对自我管理的心理适应能力。透明化的活动安排,有利于消除幼儿模糊的活动意识。起初,我和幼儿一起商量、讨论每天都开展了哪些活动,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引导幼儿用绘画、文字或符号的方式进行表达,然后将各个活动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制作出一天的活动计划表。每天又根据当天活动内容将需要准备的材料以图片方式贴在计划表上,提醒幼儿注意看,提前做好下一个活动的心理和用具的准备。当幼儿明确了活动安排和准备材料后,老师只需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等小小的提示,幼儿就能较快地做好活动前的准备了。长此以往,不仅形成了良好的班级常规,而且幼儿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2.商量讨论制定规则,培养幼儿自主意识
当师生正投入于教学活动中时,一声“老师,我要小便”使活动戛然而止;在区域游戏中个别幼儿随意走动,大声讲话;有幼儿捡到铅笔、橡皮交到老师那儿,询问之下大家都说“不是我的”…… 这些说明幼儿缺乏规则意识和对物品的管理能力。
针对以上现象,我让幼儿讨论:“课间游戏时可以做些什么?”“区域游戏中应该遵守哪些规则?”“怎样保管和整理自己的物品?”经过启发引导,孩子自己制定出了课间游戏的规则:先上厕所,然后喝水,再自主选择图书、下棋或自带的玩具等进行活动;定出了区域游戏的规则:在自己选择的区域玩,轻声说话,不影响别人等;讨论出保管和整理物品的要求:物品用后整齐地放回原处,并按大小高矮顺序摆放,检查是否收拾干净等。
二、重视幼儿发展,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1.充分发挥评比功效,促使幼儿自我管理
幼儿由于知识经验的匮乏、能力的欠缺,在活动中常会遇到下面的问题:鞋带儿松了不会系;天热出汗不知道脱衣擦汗……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以此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幼儿是在老师的鼓励和表扬中建立信心和自信的。我们制作了一个“上山夺红旗”的评比专栏,对幼儿的自理能力(爱劳动、讲卫生)和自我保护(爱运动、我健康)进行评比,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前两个月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每天都有幼儿往上爬一步,最先夺到红旗的幼儿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可以是铅笔、橡皮、小本子或其他小玩意儿。这对幼儿的吸引很大,以至于竞争很激烈。
2.教给幼儿交往技能,增强幼儿管理自信
“老师,他又打人了!”一问之下,他先打我,我再打他,似乎很有理;“老师,他抢書,书是我先拿到的!” 像这样的事每天老师要处理好多。
幼儿到了大班,自我意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更为严重,表现在和同伴不能友好相处,不管大事小事都爱告状,自我管理无从谈起。有些幼儿的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说教的效果并不理想。我发现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效果比较明显。于是,我常将孩子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定期安排时间让孩子们进行讨论,如:自己想玩同伴的玩具时该怎么办?游戏材料不够该怎么分?……幼儿积极发言,说同伴间要相互谦让、相互帮助、相互分享、相互原谅、相互合作……
3.充分发挥“领导”意识,体会自我管理乐趣
为了让幼儿体验管理的成功和乐趣,鼓励激发幼儿更好地学会自我管理。我们还设立了“值日生”、“小老师”、“管理员”、“安全员”等角色,分别负责协助老师管理不同的范围,如“值日生”为小组成员提供生活上的服务;“小老师”协助管理学生的习惯;“管理员”负责收拾整理图书和游戏材料;“安全员”协助管理户外的安全和自我保护等。在老师的引导和提示下,把权力交到幼儿手中。幼儿在管理他人时也会在无形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语言,知道先要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的道理。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