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笔者有幸聆听了谢维和教授关于“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反思”的精彩讲座。谢教授深入浅出的讲授风格,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听者,尤其是谢教授那句“教育一定要有故事”仿佛留驻在了笔者的大脑中,引发了诸多思考。笔者由“教育一定要有故事”联想到“教师一定要有故事”。教师有什么样的故事?为什么教师一定要有故事?教师怎样才有故事?教师的故事如何呈现?这些问题诱惑着人去探寻。
一、教师的故事是什么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故事”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以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或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体的情节”。“教师一定要有故事”中“故事”的内涵,基于此又不拘泥于此。文艺作品中的“故事”,强调严格的时间、地点、情节、情景等主要叙事因素的俱全,它面向各个阶层的读者,没有十分固定的意向。教师的故事是“教育故事”,它面对的是学生,为教育目的服务,可能是大致的时间、地点,也可能是不完整的情节或夹杂些夸张和虚构,但教师的故事必须生动感人且能举一反三,必须能够营造较大的教育情境并暗含着教育意义。教育故事不只是对学生有正面影响,也包括讲述者教师每次不同描述后的不同感受和持续增益。这样,教师的故事即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或日常师生对话和沟通交流中所描述的教师阅读、经历和日常生活等累积的对学生富有教育意义的教育事件。一言以蔽之,教师的故事是教育故事,是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故事。
谢教授对教育故事的认识更为深刻且更富有操作性。他认为,“故事是关于某一问题的感性的、初步的、具体的认识和描述分析”。他强调,“教育的研究一定要有故事,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事情,一定要与现象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谢教授意下的故事,强调的不是文学上的情节而是故事的现实性。这样的故事能让学生更贴近现实,保证学生从现实中获得有益的教育资源。谢教授从方法论的角度进一步将故事概括为三个层次。1.“故事就是案例”。谢教授认为,故事要从现实的案例出发,课堂教学中讲的故事是自己的故事,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或自己和他人的教学案例,不能抽象地讲故事。2.“故事就是一组数字或数据”。他认为,“数字中有故事,数据中包含着故事,这里的故事是数字、数据背后的人的具体鲜活的故事”。由此,笔者联想到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的观点。波兰尼认为,知识或知识的获得是对被知事物的能动的领会,是一种求知的寄托,是知识的获得者的热情洋溢的贡献,是获得知识者的“无所不在”的个人参与。没有科学家纯粹兴趣的科学兴趣,没有科学家充满热情洋溢的参与,没有科学家把其一生精力的一点一滴作为赌注般的投入,任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现都是不可能取得的。[1]这表征了具体数字数据后面是人及人的情感活动留存下的故事。3.“故事就是观察的感受”。谢教授说:“如果说故事主要是别人的,数字主要是客观的,那么,观察得来的感受是个体的、主观的。教育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但主观感受又不是无中生有的,是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不是小资的情调”。谢教授对故事的三个层面的解说、对故事含义的拓展阐释,给教师对教育故事的使用和把握增添了较大的空间。
二、教师为什么要有故事
循着谢教授对“教育故事”的发掘,有必要进一步思考“教师为什么要有故事?”笔者认为至少可从三个方面分析其因。1.每个教师都有上好课的良好愿望。教师都向往自己的课堂教学引人入胜,都希望教学有效或至少70%以上的学生能领会教师所传达信息的70%以上,都希望学生在课堂上享有幸福的体验和感受并感到学习有意义。“强扭的瓜不甜”,知识的获得要靠求知的志愿。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教导的方法应该减轻学习的苦楚,使学生在功课上不受到任何阻碍或耽误他们的进步。”[2]教师用故事激发学生,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意愿。2.教育故事本身具有生动形象、真实感人以及能营造教育情境和良好氛围的特点。谢教授说:“故事最内在的价值是有人、有人的活动,这使得教学活动不再是纯抽象的知识灌输”。教师的故事是教师的生命感受和生命历程积淀的展现,它有利于间接知识与师生的生活体验的联结,有利于活化知识、活化课堂和意义的生成。3.学生都喜欢和向往听故事。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自幼伴着听故事成长的,故事对孩子的影响是大的。进入学校生活,学习取代了游戏,按部就班地上课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而有的老师上课由理论到理论,条分缕析,大一二三、小(一)(二)(三),形成天衣无缝的知识体系。殊不知,体系化的知识,让师生“省事省心”,只适合机械背诵、照抄照搬,对学生智慧的启迪毫无作用,甚至是对创造性的扼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当穿插描述教育故事,将理论知识镶嵌在富有教育意义的动人故事里,用其蕴含的哲理潜移默化地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谢教授强调故事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他也在践行着“教育一定要有故事”的理念,他的讲座从应邀到美国参加博士生论文答辩讲起,将国外论文答辩和国内论文答辩加以对比,并从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入手强调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谢教授还围绕着研究方法这一主题穿插了许多具体的数据、图表和典型案例。三个小时的讲座,有谢教授亲身经历的故事穿插,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课后研究自然伸展。
三、教师怎样才有故事
教师怎样才会有教育故事呢?1.要多经历。故事的最大特点是亲历性和生活性。作为教师要想把课讲活,让课堂上有鲜活的故事,就必须深入生活,多听、多看、多记、多感受,多经历、多实践、多体验、多积累。每一份经历都是一笔财富,经过筛选提炼都可作为教学资源。在北京师范大学有幸选听了很多名家名师讲课,各有风格,但他们的课上都有“故事”。劳凯声老师《教育学原理》课堂上的故事来自于粉碎“四人帮”之后恢复高考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檀传宝老师《德育原理》课堂上的故事来自于国外考察讲学和自己课题完成过程中的亲身体验,以及自己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的细腻感受;刘复兴老师《教育政策分析》课堂上的故事来自于密切联系教育现实的一组组数据和对诸如“教育部禁租令”等案例的讨论分析;裴娣娜老师《教育研究方法》课堂上的故事来自于她带领学生亲赴很多中小学考察的案例,尤其是裴老师多年来兢兢业业做人做事的生命感悟……正是由于老师们阅历的丰富,使得课堂教学故事鲜活,富有魅力。2.要多阅读。教师所从事的是引领学生读书学习的事业。“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教师阅读既“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又“积累故事,活化课堂”。正像肖川老师说的那样,“心与书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和自察。”[3]不带功利地静心阅读会使人一次次受感动,又在感动之后更亲切地洞悉生活,这本身就是在积累故事。教师阅读的意义不止于此,将读书的感受及时地与学生交流,将读过的好书及时地向学生推介,这本身就是难得的故事。3.要多反思。“学者,觉也。”教师不仅要多读书多经历,还要对大脑中积累的素材进行思考加工,对教学历程中的各要素以及教学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及时地反思记录,这样才能不断丰富教学案例,拓宽教学资源。需要时,不仅将自己正面的教学经验描述给学生,还要将自己失败的体验也呈现给学生,激励学生赶超老师。谢教授在讲座中列举了修订出版《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书的前后感受,对自己行文过程中的某些“不规范问题感到很惭愧”,在修订版中用“耐烦”作后记,描述了自己修订态度的转变经过,并语重心长地用“写东西拿出来得像个样子”作为告诫和共勉。
总之,教育要有故事,教师就必须有故事。但教师的故事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凭空杜撰的,也不是道听途说的,而是自己在“多经历、多阅读、多反思”中积淀的,是教师生命历程的写照和勤奋敬业的结晶。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适当地筛选故事、剪裁故事和描述故事,从不同的视角,针对不同的听课对象,将故事穿插渗透到课堂讲授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意义生成,“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4]这是我们所有教师必须首先追求的。
注释:
[1]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26.
[2][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08、2.
[3]肖川.全面地理解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18-21.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一、教师的故事是什么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故事”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以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或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体的情节”。“教师一定要有故事”中“故事”的内涵,基于此又不拘泥于此。文艺作品中的“故事”,强调严格的时间、地点、情节、情景等主要叙事因素的俱全,它面向各个阶层的读者,没有十分固定的意向。教师的故事是“教育故事”,它面对的是学生,为教育目的服务,可能是大致的时间、地点,也可能是不完整的情节或夹杂些夸张和虚构,但教师的故事必须生动感人且能举一反三,必须能够营造较大的教育情境并暗含着教育意义。教育故事不只是对学生有正面影响,也包括讲述者教师每次不同描述后的不同感受和持续增益。这样,教师的故事即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或日常师生对话和沟通交流中所描述的教师阅读、经历和日常生活等累积的对学生富有教育意义的教育事件。一言以蔽之,教师的故事是教育故事,是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故事。
谢教授对教育故事的认识更为深刻且更富有操作性。他认为,“故事是关于某一问题的感性的、初步的、具体的认识和描述分析”。他强调,“教育的研究一定要有故事,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事情,一定要与现象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谢教授意下的故事,强调的不是文学上的情节而是故事的现实性。这样的故事能让学生更贴近现实,保证学生从现实中获得有益的教育资源。谢教授从方法论的角度进一步将故事概括为三个层次。1.“故事就是案例”。谢教授认为,故事要从现实的案例出发,课堂教学中讲的故事是自己的故事,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或自己和他人的教学案例,不能抽象地讲故事。2.“故事就是一组数字或数据”。他认为,“数字中有故事,数据中包含着故事,这里的故事是数字、数据背后的人的具体鲜活的故事”。由此,笔者联想到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的观点。波兰尼认为,知识或知识的获得是对被知事物的能动的领会,是一种求知的寄托,是知识的获得者的热情洋溢的贡献,是获得知识者的“无所不在”的个人参与。没有科学家纯粹兴趣的科学兴趣,没有科学家充满热情洋溢的参与,没有科学家把其一生精力的一点一滴作为赌注般的投入,任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现都是不可能取得的。[1]这表征了具体数字数据后面是人及人的情感活动留存下的故事。3.“故事就是观察的感受”。谢教授说:“如果说故事主要是别人的,数字主要是客观的,那么,观察得来的感受是个体的、主观的。教育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但主观感受又不是无中生有的,是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不是小资的情调”。谢教授对故事的三个层面的解说、对故事含义的拓展阐释,给教师对教育故事的使用和把握增添了较大的空间。
二、教师为什么要有故事
循着谢教授对“教育故事”的发掘,有必要进一步思考“教师为什么要有故事?”笔者认为至少可从三个方面分析其因。1.每个教师都有上好课的良好愿望。教师都向往自己的课堂教学引人入胜,都希望教学有效或至少70%以上的学生能领会教师所传达信息的70%以上,都希望学生在课堂上享有幸福的体验和感受并感到学习有意义。“强扭的瓜不甜”,知识的获得要靠求知的志愿。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教导的方法应该减轻学习的苦楚,使学生在功课上不受到任何阻碍或耽误他们的进步。”[2]教师用故事激发学生,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意愿。2.教育故事本身具有生动形象、真实感人以及能营造教育情境和良好氛围的特点。谢教授说:“故事最内在的价值是有人、有人的活动,这使得教学活动不再是纯抽象的知识灌输”。教师的故事是教师的生命感受和生命历程积淀的展现,它有利于间接知识与师生的生活体验的联结,有利于活化知识、活化课堂和意义的生成。3.学生都喜欢和向往听故事。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自幼伴着听故事成长的,故事对孩子的影响是大的。进入学校生活,学习取代了游戏,按部就班地上课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而有的老师上课由理论到理论,条分缕析,大一二三、小(一)(二)(三),形成天衣无缝的知识体系。殊不知,体系化的知识,让师生“省事省心”,只适合机械背诵、照抄照搬,对学生智慧的启迪毫无作用,甚至是对创造性的扼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当穿插描述教育故事,将理论知识镶嵌在富有教育意义的动人故事里,用其蕴含的哲理潜移默化地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谢教授强调故事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他也在践行着“教育一定要有故事”的理念,他的讲座从应邀到美国参加博士生论文答辩讲起,将国外论文答辩和国内论文答辩加以对比,并从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入手强调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谢教授还围绕着研究方法这一主题穿插了许多具体的数据、图表和典型案例。三个小时的讲座,有谢教授亲身经历的故事穿插,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课后研究自然伸展。
三、教师怎样才有故事
教师怎样才会有教育故事呢?1.要多经历。故事的最大特点是亲历性和生活性。作为教师要想把课讲活,让课堂上有鲜活的故事,就必须深入生活,多听、多看、多记、多感受,多经历、多实践、多体验、多积累。每一份经历都是一笔财富,经过筛选提炼都可作为教学资源。在北京师范大学有幸选听了很多名家名师讲课,各有风格,但他们的课上都有“故事”。劳凯声老师《教育学原理》课堂上的故事来自于粉碎“四人帮”之后恢复高考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檀传宝老师《德育原理》课堂上的故事来自于国外考察讲学和自己课题完成过程中的亲身体验,以及自己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的细腻感受;刘复兴老师《教育政策分析》课堂上的故事来自于密切联系教育现实的一组组数据和对诸如“教育部禁租令”等案例的讨论分析;裴娣娜老师《教育研究方法》课堂上的故事来自于她带领学生亲赴很多中小学考察的案例,尤其是裴老师多年来兢兢业业做人做事的生命感悟……正是由于老师们阅历的丰富,使得课堂教学故事鲜活,富有魅力。2.要多阅读。教师所从事的是引领学生读书学习的事业。“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教师阅读既“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又“积累故事,活化课堂”。正像肖川老师说的那样,“心与书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和自察。”[3]不带功利地静心阅读会使人一次次受感动,又在感动之后更亲切地洞悉生活,这本身就是在积累故事。教师阅读的意义不止于此,将读书的感受及时地与学生交流,将读过的好书及时地向学生推介,这本身就是难得的故事。3.要多反思。“学者,觉也。”教师不仅要多读书多经历,还要对大脑中积累的素材进行思考加工,对教学历程中的各要素以及教学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及时地反思记录,这样才能不断丰富教学案例,拓宽教学资源。需要时,不仅将自己正面的教学经验描述给学生,还要将自己失败的体验也呈现给学生,激励学生赶超老师。谢教授在讲座中列举了修订出版《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书的前后感受,对自己行文过程中的某些“不规范问题感到很惭愧”,在修订版中用“耐烦”作后记,描述了自己修订态度的转变经过,并语重心长地用“写东西拿出来得像个样子”作为告诫和共勉。
总之,教育要有故事,教师就必须有故事。但教师的故事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凭空杜撰的,也不是道听途说的,而是自己在“多经历、多阅读、多反思”中积淀的,是教师生命历程的写照和勤奋敬业的结晶。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适当地筛选故事、剪裁故事和描述故事,从不同的视角,针对不同的听课对象,将故事穿插渗透到课堂讲授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意义生成,“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4]这是我们所有教师必须首先追求的。
注释:
[1]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26.
[2][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08、2.
[3]肖川.全面地理解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18-21.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