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1875-1937)出生于法国南部与西班牙接壤的山区小城锡布尔一个工程师家庭,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巴黎。他从小就接触音乐,7岁开始学习钢琴,14岁(1889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学习期间,他在音乐创作上就爱标新立异并追求崭新的音响效果。他在精神气质方面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等人的影响。通过自己努力,他使法国音乐从瓦格纳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他的早期创作受到德彪西的革新思想的强烈影响,作品较多地体现出印象派的思想和风格。但在他创作的成熟期,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军队服过役),由于夏布里埃和萨蒂等人的影响和对法国古琴音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配器以及李斯特钢琴作品的爱好,他转而追求更加明确的音乐语言,作品也更加严谨和朴素。他放弃了印象派的理想,回到更加古老、更加纯粹的法国音乐传统,同民间音乐,特别是同西班牙民间音乐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形成了所谓的“法国新古典乐派”,用丰富的具有独创性的和谐语汇、管弦乐的音色、主题和形象以及大胆引进的爵士音乐等因素,极大地拓宽了法国音乐的表现手法,使他的作品在色彩微妙的对比变化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拉威尔的作品,一音一符都经过反复推敲,以精确、贴切而著称,因而人们戏称他为“最精确的瑞士钟表匠”。他虽然与德彪西并列为印象派大师,但拉威尔所追求的效果比德彪西更为精确,避开了象征主义中暖味的光线与阴影,以大量装饰性的效果点缀音乐结构。他以“完全崇尚简单,学习莫扎特的一切”作为自己创作的座右铭,坚守“深奥,但不繁复”这一准则,这些特点都反映在他量少而质精的作品中。
《波莱罗舞曲》可以说是拉威尔作品中的巅峰之作,他对这首乐曲充满了自信。他曾经对一位亲友说:“你看着吧,等这首乐曲一发表,大街小巷里人们都会争相踏着它的节拍翩翩起舞。”这话一点儿不假。直到今天,这首舞曲仍然是广大音乐爱好者最喜爱的乐曲之一。这首乐曲由反复演奏17分钟的单一曲调的两个短主题组成,具有不同的器乐“色彩”,作曲家体现在这首乐曲中的娴熟的管弦乐技巧举世公认。拉威尔在评论自己这件作品时曾经这样说道:“它是一首动作非常现代化的舞曲,旋律、和声与节奏完全统一,节奏由鼓声不停地突显出来,惟一多变的因素是由管弦乐的逐渐增强来表现的。”
1932年,57岁的拉威尔搭乘计程车不幸发生车祸,胸部受撞击而淤伤,头部脑震荡。几年后他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曾经出席过几场音乐会,在一场他创作的芭蕾舞剧《达夫尼斯与克洛埃》的演出中他绝望地说:“它真美,它终究还是很美,”然后又说:“我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留下,我还没有说出我想要说的东西。我还有这么多要说。”他的这些话不禁使人想起米开朗基罗临终时的感叹:“我刚刚摸索到雕塑的一些门径,可现在不得不永远停止了。”1937年12月,拉威尔做了一次细致周密的脑部手术,但并未发现预期中的脑瘤,他的病症因此成了不解之谜。术后不久,拉威尔陷入昏迷,同年12月28日平静去世。
《波莱罗舞曲》可以说是拉威尔作品中的巅峰之作,他对这首乐曲充满了自信。他曾经对一位亲友说:“你看着吧,等这首乐曲一发表,大街小巷里人们都会争相踏着它的节拍翩翩起舞。”这话一点儿不假。直到今天,这首舞曲仍然是广大音乐爱好者最喜爱的乐曲之一。这首乐曲由反复演奏17分钟的单一曲调的两个短主题组成,具有不同的器乐“色彩”,作曲家体现在这首乐曲中的娴熟的管弦乐技巧举世公认。拉威尔在评论自己这件作品时曾经这样说道:“它是一首动作非常现代化的舞曲,旋律、和声与节奏完全统一,节奏由鼓声不停地突显出来,惟一多变的因素是由管弦乐的逐渐增强来表现的。”
1932年,57岁的拉威尔搭乘计程车不幸发生车祸,胸部受撞击而淤伤,头部脑震荡。几年后他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曾经出席过几场音乐会,在一场他创作的芭蕾舞剧《达夫尼斯与克洛埃》的演出中他绝望地说:“它真美,它终究还是很美,”然后又说:“我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留下,我还没有说出我想要说的东西。我还有这么多要说。”他的这些话不禁使人想起米开朗基罗临终时的感叹:“我刚刚摸索到雕塑的一些门径,可现在不得不永远停止了。”1937年12月,拉威尔做了一次细致周密的脑部手术,但并未发现预期中的脑瘤,他的病症因此成了不解之谜。术后不久,拉威尔陷入昏迷,同年12月28日平静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