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的。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标把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充分体现、落实这一目标,阅读经典诗文无疑是最现实的选择,学生在大量背诵古诗文中,通过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陶冶他们的性情,开阔心胸,端正品行,塑造健康的人格。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经典诵读呢?笔者认为以下四点是行之有效的。
一、故事激发兴趣
诗歌是诗人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产物,因此,不少诗歌的创作,都留下了生动有趣的故事。其中,许多故事本身就包含了诗歌所反映的内容或点明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了这些故事,不但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如:学生诵读《己亥杂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故事开头:龚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生活的年代,清朝开始急速衰败,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丛生,危机四伏。龚自珍主张移民屯垦新疆,以发展西部经济、巩固边防。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他给林则徐写信,希望禁绝鸦片,由于得罪了军机大臣穆彰阿,龚自珍不得不弃官离京南行。
龚自珍路过镇江时,但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位道士马上恳请龚自珍写篇祭文,龚自珍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挥笔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学生兴趣盎然,一下子就走进了诗文。
又如诵读陆游的《游山西村》时,我穿插了这样的讲述:陆游(1125—1210年),南宋爱国诗人。由于坚持抗金主张,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他报国无门,带着满腔的悲愤,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箫,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于是他拄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了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了这个小村子。衣着朴素、性情纯真的村民拿出了鸡呀肉呀和自家酿的腊酒盛情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他写下了《游山西村》:莫道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些生动的故事使学生对古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古诗文有极大的吸引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反复诵读感悟
诵读经典古诗文不是单纯的读读背背。过去比较偏重的是机械的背诵,而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较忽略,这样对一个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的积累是有缺陷的。入选的古诗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精品,那些诗文含义隽永,言简意赅,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个别读、小组读、自由读、背诵……从形式各异的多种阅读中去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感受其诗文中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增进语言感受能力。当然,诵读古诗文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我们的做法是:诵读的目标单一而有趣,让学生开心地学,多多地记;诵读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诵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本身的声音、形体、色彩、结构、分量、品质、情味等等,从而领略汉语言独特的形音义的综合美。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先让学生背下来再说,读多了,感悟多了,学生对其中的意思自然也就会明白。
例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文章以酣畅的气势,贬斥了封建官僚统治集团,赞美了新生力量勇于改革的精神,讴歌了祖国美好的未来,激励人们发奋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课文语言畅达,感情奔放,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领会作者盼望祖国富强的强烈愿望,去感受作者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尤其那些用比喻和排比修辞所造成的文章气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会带来巨大的鼓舞力量。老师再适时点拨,对文末一气呵成的四字句引导学生去理解其比喻意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悟与体验,从而明白梁启超对中国少年寄予了怎样的殷切期望。培养学生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以蓬勃的朝气做到自强自立,为振兴中华, 为祖国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然,诵读古诗文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多方位地去感悟文本,至于感悟到什么程度,那就因人而异了。即使是一知半解,对小学生来说,也是可喜可贺的。
三、合理组合拓展
我国是个诗的国度,在灿烂的古代文化中,诗歌闪耀着特别夺目的光辉。由于古诗的数量极多,给古诗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诵读活动中,笔者将古诗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组合,适当延伸,拓展阅读面,扩大储备量,效果极佳。
古诗词中比较多的写“山水”、写“送别”、写“春色”、写“思乡思亲”等。就以“春”这个话题来说,可以把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另有杜牧的、陆游的、晏殊的……这样组合在一起,各写春色,异曲同工,在欣赏一幅幅绚丽的春天美景的同时,可使人心旷神怡,身心愉悦,于吟诵中感其感染力加深记忆。
再如,学完李白的《赠汪伦》后,我说:“在浩瀚的诗海里,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三首,想读读吗?”然后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三首诗。学生兴致高涨,在诵读时沉浸在悠悠的送别情中,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充盈,并感受到不同的离别情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合理组合,拓展阅读,学生的品味会一步步提高,学习的欲望也会愈来愈强烈。
四、大量诵读积累
在浩瀚的诗海里,入选教材的古诗文只不过是浪花一朵。我们不能只教会学生欣赏浪花,而应教会学生去遨游诗海。热爱古诗文,亲近古诗文,是一种高雅的向往,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此,鼓励学生在平时大量诵读古诗文是非常必要的。
1.每周一诗
教室后面的黑板是实施古诗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每次出黑板报,我都留出一小块园地作为“每周一诗”的固定位置。每周星期一上课之前,我就会选择一首适合学生诵读的古诗,用工工整整的楷书抄写在“每周一诗”的固定位置上,并利用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大声背诵。无论是记忆好的学生,还是稍微差一点的学生,一周的时间背一首古诗都绰绰有余。我还提倡学生在家中也有“每周一诗”。因为家庭和教室是学生的两个主要的活动场所,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即使是无意注意,能看看所抄写的诗,久之便能熟记在心了。这样持之以恒,一年、两年……几年下来,定会大有收获。
2.背诗比赛
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后,就定期举行背诗比赛,既巩固学生的背诗成果,又让他们体验到背诗的成就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每月的月底是固定的比赛时间,我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两组,像刘三姐对歌一样,双方都把自己最得意的诗句背诵出来,并向对方挑战,看谁背诵得又多又好。最后评选出“背诗小明星”和“背诗小能手”。
此外,我还定期让学生以古诗文为内容办手抄报,并给诗文配画,然后进行评比,并将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在教室展板上展出。这些做法,大大激发了同学们背诵古诗文的热情,随着所记诗歌的增多,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大大增强。
3.贴近生活
学习古诗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贴近生活,融于生活,才有意义。我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古诗让学生背诵。比如初春时节,在让学生观察春天的同时,我选择了许多描写初春早春的诗,有《春日偶成》《城东早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咏柳》《村居》等,让学生背诵;清明节到了,我让学生背诵《清明》《寒食》等有关清明节的几首诗,同时让学生了解古时候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并与现在的习俗相比较,让学生感觉古诗表现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与实际生活并不遥远。此外,我还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投身于大自然中,寻找身临其境的感觉,领悟诗句的意思,使古诗学习融于生活,易于学生接受。
4.榜样示范
在开展诵读活动中,我还十分重视自己的示范作用,在要求学生背诵每一首诗之前,我都先面向全体学生熟练地把诗背诵出来,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背诗的兴趣。为了给孩子树立背诗的典范,光靠肚子里存的那百十首诗是不行的,我的案桌上、床头边放置着《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唐宋诗词鉴赏》等书,随手翻翻,随时背诵,这样,便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再把这些古诗词加以分类整理,挑选出适合学生背诵的,推荐在“每周一诗”上。每次在“背诗比赛”活动的总结阶段,我都为学生背诵一些篇幅较长的古诗,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梦游天姆吟留别》《琵琶行》《长恨歌》《丽人行》《卖炭翁》等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背诗热情。
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数量极多的古诗文精品,这些光辉灿烂、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就像一座光芒四射的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小学生作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走向未来的开拓者,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在语文课以及课外广泛阅读中,学习并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做到含英咀华,古为今用。从优秀的古诗文中获得熏陶、感染,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培养高尚品格、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一句话,让孩子从小沐浴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中,视诵读古诗文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是每个语文教师应秉承的信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标把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充分体现、落实这一目标,阅读经典诗文无疑是最现实的选择,学生在大量背诵古诗文中,通过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陶冶他们的性情,开阔心胸,端正品行,塑造健康的人格。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经典诵读呢?笔者认为以下四点是行之有效的。
一、故事激发兴趣
诗歌是诗人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产物,因此,不少诗歌的创作,都留下了生动有趣的故事。其中,许多故事本身就包含了诗歌所反映的内容或点明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了这些故事,不但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如:学生诵读《己亥杂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故事开头:龚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生活的年代,清朝开始急速衰败,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丛生,危机四伏。龚自珍主张移民屯垦新疆,以发展西部经济、巩固边防。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他给林则徐写信,希望禁绝鸦片,由于得罪了军机大臣穆彰阿,龚自珍不得不弃官离京南行。
龚自珍路过镇江时,但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位道士马上恳请龚自珍写篇祭文,龚自珍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挥笔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学生兴趣盎然,一下子就走进了诗文。
又如诵读陆游的《游山西村》时,我穿插了这样的讲述:陆游(1125—1210年),南宋爱国诗人。由于坚持抗金主张,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他报国无门,带着满腔的悲愤,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箫,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于是他拄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了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了这个小村子。衣着朴素、性情纯真的村民拿出了鸡呀肉呀和自家酿的腊酒盛情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他写下了《游山西村》:莫道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些生动的故事使学生对古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古诗文有极大的吸引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反复诵读感悟
诵读经典古诗文不是单纯的读读背背。过去比较偏重的是机械的背诵,而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较忽略,这样对一个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的积累是有缺陷的。入选的古诗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精品,那些诗文含义隽永,言简意赅,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个别读、小组读、自由读、背诵……从形式各异的多种阅读中去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感受其诗文中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增进语言感受能力。当然,诵读古诗文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我们的做法是:诵读的目标单一而有趣,让学生开心地学,多多地记;诵读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诵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本身的声音、形体、色彩、结构、分量、品质、情味等等,从而领略汉语言独特的形音义的综合美。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先让学生背下来再说,读多了,感悟多了,学生对其中的意思自然也就会明白。
例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文章以酣畅的气势,贬斥了封建官僚统治集团,赞美了新生力量勇于改革的精神,讴歌了祖国美好的未来,激励人们发奋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课文语言畅达,感情奔放,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领会作者盼望祖国富强的强烈愿望,去感受作者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尤其那些用比喻和排比修辞所造成的文章气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会带来巨大的鼓舞力量。老师再适时点拨,对文末一气呵成的四字句引导学生去理解其比喻意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悟与体验,从而明白梁启超对中国少年寄予了怎样的殷切期望。培养学生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以蓬勃的朝气做到自强自立,为振兴中华, 为祖国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然,诵读古诗文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多方位地去感悟文本,至于感悟到什么程度,那就因人而异了。即使是一知半解,对小学生来说,也是可喜可贺的。
三、合理组合拓展
我国是个诗的国度,在灿烂的古代文化中,诗歌闪耀着特别夺目的光辉。由于古诗的数量极多,给古诗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诵读活动中,笔者将古诗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组合,适当延伸,拓展阅读面,扩大储备量,效果极佳。
古诗词中比较多的写“山水”、写“送别”、写“春色”、写“思乡思亲”等。就以“春”这个话题来说,可以把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另有杜牧的、陆游的、晏殊的……这样组合在一起,各写春色,异曲同工,在欣赏一幅幅绚丽的春天美景的同时,可使人心旷神怡,身心愉悦,于吟诵中感其感染力加深记忆。
再如,学完李白的《赠汪伦》后,我说:“在浩瀚的诗海里,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三首,想读读吗?”然后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三首诗。学生兴致高涨,在诵读时沉浸在悠悠的送别情中,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充盈,并感受到不同的离别情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合理组合,拓展阅读,学生的品味会一步步提高,学习的欲望也会愈来愈强烈。
四、大量诵读积累
在浩瀚的诗海里,入选教材的古诗文只不过是浪花一朵。我们不能只教会学生欣赏浪花,而应教会学生去遨游诗海。热爱古诗文,亲近古诗文,是一种高雅的向往,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此,鼓励学生在平时大量诵读古诗文是非常必要的。
1.每周一诗
教室后面的黑板是实施古诗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每次出黑板报,我都留出一小块园地作为“每周一诗”的固定位置。每周星期一上课之前,我就会选择一首适合学生诵读的古诗,用工工整整的楷书抄写在“每周一诗”的固定位置上,并利用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大声背诵。无论是记忆好的学生,还是稍微差一点的学生,一周的时间背一首古诗都绰绰有余。我还提倡学生在家中也有“每周一诗”。因为家庭和教室是学生的两个主要的活动场所,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即使是无意注意,能看看所抄写的诗,久之便能熟记在心了。这样持之以恒,一年、两年……几年下来,定会大有收获。
2.背诗比赛
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后,就定期举行背诗比赛,既巩固学生的背诗成果,又让他们体验到背诗的成就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每月的月底是固定的比赛时间,我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两组,像刘三姐对歌一样,双方都把自己最得意的诗句背诵出来,并向对方挑战,看谁背诵得又多又好。最后评选出“背诗小明星”和“背诗小能手”。
此外,我还定期让学生以古诗文为内容办手抄报,并给诗文配画,然后进行评比,并将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在教室展板上展出。这些做法,大大激发了同学们背诵古诗文的热情,随着所记诗歌的增多,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大大增强。
3.贴近生活
学习古诗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贴近生活,融于生活,才有意义。我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古诗让学生背诵。比如初春时节,在让学生观察春天的同时,我选择了许多描写初春早春的诗,有《春日偶成》《城东早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咏柳》《村居》等,让学生背诵;清明节到了,我让学生背诵《清明》《寒食》等有关清明节的几首诗,同时让学生了解古时候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并与现在的习俗相比较,让学生感觉古诗表现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与实际生活并不遥远。此外,我还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投身于大自然中,寻找身临其境的感觉,领悟诗句的意思,使古诗学习融于生活,易于学生接受。
4.榜样示范
在开展诵读活动中,我还十分重视自己的示范作用,在要求学生背诵每一首诗之前,我都先面向全体学生熟练地把诗背诵出来,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背诗的兴趣。为了给孩子树立背诗的典范,光靠肚子里存的那百十首诗是不行的,我的案桌上、床头边放置着《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唐宋诗词鉴赏》等书,随手翻翻,随时背诵,这样,便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再把这些古诗词加以分类整理,挑选出适合学生背诵的,推荐在“每周一诗”上。每次在“背诗比赛”活动的总结阶段,我都为学生背诵一些篇幅较长的古诗,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梦游天姆吟留别》《琵琶行》《长恨歌》《丽人行》《卖炭翁》等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背诗热情。
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数量极多的古诗文精品,这些光辉灿烂、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就像一座光芒四射的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小学生作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走向未来的开拓者,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在语文课以及课外广泛阅读中,学习并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做到含英咀华,古为今用。从优秀的古诗文中获得熏陶、感染,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培养高尚品格、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一句话,让孩子从小沐浴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中,视诵读古诗文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是每个语文教师应秉承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