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书面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是令大部分学生感到头疼的,也是令语文教师深感棘手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觉得“没有东西写”,即作文缺乏素材。
作文的素材从何而来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了许多人,经历了许多事,并得到启发,得到教育,产生了感想,于是我们就把那些人、那些事记叙下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作文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也可以说作文是实际生活在我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接触的人和事很多,我们不能把每个人每件事都写成作文。我们写文章总有个目的,就是要宣传积极的、先进的思想,批判消极、落后的东西。只有生活里那些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才能成为作文素材。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让他们能够“有东西可写”呢?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做生活的主人,爱周围的人,热爱大自然,并多渠道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从中积累作文素材。
一、在观察周围事物中积累作文素材
小学生的生活圈子尽管较狭窄,但也不是没有可写的生活素材,他们只是不注意或不了解罢了。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运用平时学到的知识去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积累作文素材,活跃文思。比如我在布置学生写《家乡的今昔》时,指导学生观察家乡的美丽的景象,然后要求他们向长辈调查自己家乡的今昔变化,接着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是在什么大环境下发生这种变化的?要求他们观察社会,了解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这样,他们动笔时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了。又如,有的学生家里养了鸡、狗、猫之类的动物,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这些动物的外形,并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等,把观察所得的印象写下来。于是,《猫》《狗》《小白兔》《小鸡》《闹钟》《存钱罐》《书包》等文章就诞生了。
二、在开展各种活动中积累作文素材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是叶圣陶先生说过的话,对作文教学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它十分明确地指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我们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活动。如清明节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通过了解革命前辈的动人事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纪念馆,举行班队活动等,然后指导学生作文,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为此,《扫墓》《参观冰心的纪念馆》《班队活动》等体现学生各种活动的作文就写出来了。
在开展各种活动中我们还可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小培养学生有一定的爱好和特长,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我们要让学生广泛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丰富课余生活,克服作文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弊病,寓作文教学于各种实践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而且道德情操也可以受到陶冶。实际上,在开展各种活动中,可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或某种技艺,同时还可积累出许多作文素材。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我组织开展一次“跳绳比赛”活动,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有了丰富的生活做基础,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愉快地写出《跳绳比赛》《击鼓传花》《贴鼻子》《画像》《游泳》《养花》《钓鱼》《捉蟋蟀》《弯弯的月亮》……这些生动的作文都是学生接触生活与自然中人事景物、花鸟草虫、日月星辰,有感而发写出来的。
三、在课外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基础,读是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鲁迅先生把读书比作蜜蜂采花,他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要让学生明白,广泛阅读,可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日久天长,聚沙成塔,学生脑子里就会建起一座语言仓库,作文素材也会因此积累起来。有一位叫陈宇瑶的同学,她很喜欢阅读文学作品。一次,她读冰心写的《腊八粥》,边读边琢磨,受其中内容的感染,不觉也学着文中“母亲”的做法,做了一次“腊八粥”,她把自己读的《腊八粥》和做“腊八粥”的经过写下来,又经过自己认真修改,一篇内容生动、详略得当的作文——《我做腊八粥》完成了。这篇作文的素材就是来自课外阅读。
有一句名言:“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参与生活,学生就能找到作文的源头。
作文的素材从何而来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了许多人,经历了许多事,并得到启发,得到教育,产生了感想,于是我们就把那些人、那些事记叙下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作文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也可以说作文是实际生活在我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接触的人和事很多,我们不能把每个人每件事都写成作文。我们写文章总有个目的,就是要宣传积极的、先进的思想,批判消极、落后的东西。只有生活里那些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才能成为作文素材。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让他们能够“有东西可写”呢?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做生活的主人,爱周围的人,热爱大自然,并多渠道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从中积累作文素材。
一、在观察周围事物中积累作文素材
小学生的生活圈子尽管较狭窄,但也不是没有可写的生活素材,他们只是不注意或不了解罢了。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运用平时学到的知识去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积累作文素材,活跃文思。比如我在布置学生写《家乡的今昔》时,指导学生观察家乡的美丽的景象,然后要求他们向长辈调查自己家乡的今昔变化,接着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是在什么大环境下发生这种变化的?要求他们观察社会,了解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这样,他们动笔时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了。又如,有的学生家里养了鸡、狗、猫之类的动物,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这些动物的外形,并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等,把观察所得的印象写下来。于是,《猫》《狗》《小白兔》《小鸡》《闹钟》《存钱罐》《书包》等文章就诞生了。
二、在开展各种活动中积累作文素材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是叶圣陶先生说过的话,对作文教学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它十分明确地指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我们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活动。如清明节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通过了解革命前辈的动人事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纪念馆,举行班队活动等,然后指导学生作文,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为此,《扫墓》《参观冰心的纪念馆》《班队活动》等体现学生各种活动的作文就写出来了。
在开展各种活动中我们还可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小培养学生有一定的爱好和特长,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我们要让学生广泛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丰富课余生活,克服作文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弊病,寓作文教学于各种实践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而且道德情操也可以受到陶冶。实际上,在开展各种活动中,可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或某种技艺,同时还可积累出许多作文素材。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我组织开展一次“跳绳比赛”活动,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有了丰富的生活做基础,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愉快地写出《跳绳比赛》《击鼓传花》《贴鼻子》《画像》《游泳》《养花》《钓鱼》《捉蟋蟀》《弯弯的月亮》……这些生动的作文都是学生接触生活与自然中人事景物、花鸟草虫、日月星辰,有感而发写出来的。
三、在课外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基础,读是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鲁迅先生把读书比作蜜蜂采花,他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要让学生明白,广泛阅读,可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日久天长,聚沙成塔,学生脑子里就会建起一座语言仓库,作文素材也会因此积累起来。有一位叫陈宇瑶的同学,她很喜欢阅读文学作品。一次,她读冰心写的《腊八粥》,边读边琢磨,受其中内容的感染,不觉也学着文中“母亲”的做法,做了一次“腊八粥”,她把自己读的《腊八粥》和做“腊八粥”的经过写下来,又经过自己认真修改,一篇内容生动、详略得当的作文——《我做腊八粥》完成了。这篇作文的素材就是来自课外阅读。
有一句名言:“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参与生活,学生就能找到作文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