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细菌、真菌和病毒”属于八年级上册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科学史是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整合细菌、真菌和病毒发现过程的科学史集中在一节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和理解知识,而且培养科学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和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单元教学;生物科学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7-278
引言
单元教学研究是一种系统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知识的精髓;有利于学生对本单元内容横向贯通,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更好的树立探究意识;有利于学生对本学科本章节内容未来的发展和展望,更好的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文章以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发现和观察这一课为例,来阐述科学史在单元教学研究中的如何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科学的发展史为纵轴来讲述科学知识
在这一课,我们以巴斯德的发现和研究成果的时间为序:先讲发现酵母菌(真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调动学生兴趣,从而从宏观上认识真菌的种类和大小;再讲巴斯德发现乳酸菌(细菌)的过程和意义,学习认识细菌的种类和大小。讲这个知识的时候,讲述列文虎克对细菌的发现,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列文虎克不是微生物学之父,引发学生对深入学刁科学知识的思考。然后是从社会背景和巴斯德本人的角度出发来讲述鹅颈瓶实验的背景,过程,理解否定自然发生学说对生物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中间穿插讲巴斯德提出的巴氏灭菌法和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从巴斯德的研究成果上来了解科学知识对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最后通过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的研发来引起学生思考伊万诺夫斯基能成为病毒学之父的原因,从而认识病毒的种类和大小。在讲科学历史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浓烈,注意力集中,比起按章节来讲授科学史,学生更加系统的认识到三种不同生物的宏观结构和分类,可以更好的掌握了章节关于细菌、真菌和病毒形态分类的知识点,也为下节认识这三种生物的微观结构打下很好的基础。
目前在推行初中的生物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当侧重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索意识,避免学生对于生物教师形成过度的依赖。教师在生物课上应当为初中生保留足够的自由探索时间,避免将生物学科原理以及学科练习题的讲解过程填满整个的生物课堂。在此前提下,教师要充分挖掘本单元知识相关的科学发展历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跟学生一起探究科学知识。甚至是鼓励学生对于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能够做到独立进行探索,确保初中生能做到全面把握生物科学发展的纵向演变过程,明白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从而更好的掌握相关科学知识。
二、运用实验观察建立概念,强化基本的科学方法
“真菌”一节要求通过制作观察临时装片,认识酵母菌和青菌的形态结构,初步建立“真菌的结构”概念。由于真菌结构微小,观察时还需要用到高倍物镜,而高倍物镜的使用在初中生物实验中较少涉及,是教学难点之一。为突破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真正认识酵母菌和青霉的形态结构,教學时采用了以下方法。课前,教师设计制作了“观察酵母菌”和“观察青霉”实验指导微课,微课中有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青霉的培养、临时装片的制作、光学显微镜高倍物镜的使用方法等内容,在微信中的打卡小程序中发布学习任务“观看实验指导的微课、完成相关问题”。然后,布置学生自主预学微课,熟悉实验目的、方法和步骤后进行打卡操作。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打卡情况,还能对打卡内容进行评价。这样,在实验课前,教师对学生的微课预学情况有了充分了解,课堂上只要简单反馈自学情况,对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解析,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大大节省了讲解实验方法、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的时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三、追随科学家脚步为横轴进行探究
在讲细菌的时候,学生也是追随了科学家的脚步进行乳酸菌的观察,通过细菌的大小来思考是否能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对细菌进行观察从而学生对细菌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再让学生看电子显微镜下乳酸菌的形态,最后通过丰富的细菌世界的图片来尝试对细菌进行分类,明白我们人为对细菌按其形态分成三类。在讲述病毒相关知识时,通过病毒学之父的实验的最巧妙之处进行思考,为什么病毒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深刻理解病毒非常微小的概念,再结合生活经验,认识病毒按其寄主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在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师都利用科学家的研究和实验过程来激发学生对知识深层次探究的渴望,依据科学家的研究来进行拓展探究。比起原来的按章节讲授,在科学史的情境下,更易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课堂更有深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的思维,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提升。
学习初中生物知识需要建立在初中生亲身体验的前提下,因此生物教师应当鼓励初中生亲自动手完成生物实验,结合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加深针对生物知识的体会。目前在改进生物课程教学模式的举措中,教师以及学校都要做到更多重视同学们的生物学习体验,不断渗透生活化的生物教学思路。并且,教师应当善于运用创造生物课堂情境的举措来增强同学们的情感体验,确保初中生能够被科学家的严谨精神感染,激发初中生探索更多生物知识的热情。
结论
在单元教学研究中教师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知识点运用科学史的相关材料中进行探究。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感受科学飞速发展对人类现在和未来产生的巨大影响,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这样在单元教学研究中引入科学史的课堂オ是高效的,才能充分有效地挖掘科学史所蕴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廖勇.基于多层次提问的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探讨[J].生物学教学,2020,45(5):19-21.
[2]彭国华.注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J].学周刊,2020,(19):89-9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9.044.
[3]王学莲.重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20,(72):141-142.
关键词:初中生物;单元教学;生物科学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7-278
引言
单元教学研究是一种系统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知识的精髓;有利于学生对本单元内容横向贯通,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更好的树立探究意识;有利于学生对本学科本章节内容未来的发展和展望,更好的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文章以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发现和观察这一课为例,来阐述科学史在单元教学研究中的如何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科学的发展史为纵轴来讲述科学知识
在这一课,我们以巴斯德的发现和研究成果的时间为序:先讲发现酵母菌(真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调动学生兴趣,从而从宏观上认识真菌的种类和大小;再讲巴斯德发现乳酸菌(细菌)的过程和意义,学习认识细菌的种类和大小。讲这个知识的时候,讲述列文虎克对细菌的发现,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列文虎克不是微生物学之父,引发学生对深入学刁科学知识的思考。然后是从社会背景和巴斯德本人的角度出发来讲述鹅颈瓶实验的背景,过程,理解否定自然发生学说对生物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中间穿插讲巴斯德提出的巴氏灭菌法和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从巴斯德的研究成果上来了解科学知识对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最后通过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的研发来引起学生思考伊万诺夫斯基能成为病毒学之父的原因,从而认识病毒的种类和大小。在讲科学历史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浓烈,注意力集中,比起按章节来讲授科学史,学生更加系统的认识到三种不同生物的宏观结构和分类,可以更好的掌握了章节关于细菌、真菌和病毒形态分类的知识点,也为下节认识这三种生物的微观结构打下很好的基础。
目前在推行初中的生物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当侧重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索意识,避免学生对于生物教师形成过度的依赖。教师在生物课上应当为初中生保留足够的自由探索时间,避免将生物学科原理以及学科练习题的讲解过程填满整个的生物课堂。在此前提下,教师要充分挖掘本单元知识相关的科学发展历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跟学生一起探究科学知识。甚至是鼓励学生对于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能够做到独立进行探索,确保初中生能做到全面把握生物科学发展的纵向演变过程,明白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从而更好的掌握相关科学知识。
二、运用实验观察建立概念,强化基本的科学方法
“真菌”一节要求通过制作观察临时装片,认识酵母菌和青菌的形态结构,初步建立“真菌的结构”概念。由于真菌结构微小,观察时还需要用到高倍物镜,而高倍物镜的使用在初中生物实验中较少涉及,是教学难点之一。为突破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真正认识酵母菌和青霉的形态结构,教學时采用了以下方法。课前,教师设计制作了“观察酵母菌”和“观察青霉”实验指导微课,微课中有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青霉的培养、临时装片的制作、光学显微镜高倍物镜的使用方法等内容,在微信中的打卡小程序中发布学习任务“观看实验指导的微课、完成相关问题”。然后,布置学生自主预学微课,熟悉实验目的、方法和步骤后进行打卡操作。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打卡情况,还能对打卡内容进行评价。这样,在实验课前,教师对学生的微课预学情况有了充分了解,课堂上只要简单反馈自学情况,对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解析,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大大节省了讲解实验方法、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的时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三、追随科学家脚步为横轴进行探究
在讲细菌的时候,学生也是追随了科学家的脚步进行乳酸菌的观察,通过细菌的大小来思考是否能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对细菌进行观察从而学生对细菌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再让学生看电子显微镜下乳酸菌的形态,最后通过丰富的细菌世界的图片来尝试对细菌进行分类,明白我们人为对细菌按其形态分成三类。在讲述病毒相关知识时,通过病毒学之父的实验的最巧妙之处进行思考,为什么病毒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深刻理解病毒非常微小的概念,再结合生活经验,认识病毒按其寄主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在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师都利用科学家的研究和实验过程来激发学生对知识深层次探究的渴望,依据科学家的研究来进行拓展探究。比起原来的按章节讲授,在科学史的情境下,更易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课堂更有深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的思维,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提升。
学习初中生物知识需要建立在初中生亲身体验的前提下,因此生物教师应当鼓励初中生亲自动手完成生物实验,结合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加深针对生物知识的体会。目前在改进生物课程教学模式的举措中,教师以及学校都要做到更多重视同学们的生物学习体验,不断渗透生活化的生物教学思路。并且,教师应当善于运用创造生物课堂情境的举措来增强同学们的情感体验,确保初中生能够被科学家的严谨精神感染,激发初中生探索更多生物知识的热情。
结论
在单元教学研究中教师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知识点运用科学史的相关材料中进行探究。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感受科学飞速发展对人类现在和未来产生的巨大影响,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这样在单元教学研究中引入科学史的课堂オ是高效的,才能充分有效地挖掘科学史所蕴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廖勇.基于多层次提问的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探讨[J].生物学教学,2020,45(5):19-21.
[2]彭国华.注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J].学周刊,2020,(19):89-9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9.044.
[3]王学莲.重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20,(72):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