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时,清茶品红楼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66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大观园众人泛舟游于湖上,四周莲枯藕败,贾宝玉认为大煞风景,有意命人拔去。林黛玉却说道,这荷叶意境正合她心意,“留得残荷听雨声”。荷叶残而未败之际,雨水淅淅沥沥,点滴之间其实敲入心间,这句诗原作者乃李义山。这位以“无题”诗著称的晚唐诗人,曾有“君未归期未有期,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名句。大多时候,我们都笼统的说,玉溪生这首诗写于客居巴蜀时,但他诗中已经点名“巴山夜雨”,却不由得不让我们遐想,会不会他当时正在巴中赋诗抒情,思念爱人呢?
  古时往事虽已难确信,然而今朝文脉却得以见证。巴中、李商隐、《红楼梦》,看似毫无关系的地理、人文隐约之间联系了起来,这条线便是巴中市红楼梦学会。2013年初冬,学会正式成立,犹如一声惊雷初炸,震惊于巴蜀学界,全国红坛。刚过三载,一本以赏析为主的《红楼书话》又应运而生。古语有言,三生万物,此书的顺利面世,已预示着学会的将来,必将一扫川中红学半世潦倒的阴霾之气,拨开云雾而复见青天。
  《红楼书话》洋洋洒洒四十余万言,汇聚了众多方家、读者会心赏析的文字,清新扑面,余香缭绕。既有居庙堂之高的纲领性文章,如张庆善先生和孙伟科先生的宏文加持;也有处江湖之远的学界新秀发出的呼唤感慨,如马经义先生的妙谈;既有远居北国,师出名门梁归智先生的信札笺释;也有困顿蜀南,草根旗帜邓遂夫先生的文献解密;既有政务之余抛书解梦的向前先生已非常专业的研究文章,也有热心痴迷刚遁入梦中不久的红迷们的感悟体会;既有张志先生有关中华文化的解读,也有唐均先生西方译介的分辨……通观全书,名家荟萃,精彩频出。读来真是畅快舒适,精彩处不由得拍案击节。
  拜读《红楼书话》最大的体会是,这是一部“回文归本”的文集。本来,研究小说以文本为基础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但是《红楼梦》自有其特殊之处,因此,在整个红学的发展过程中,文本解读并没有站在应有的高位之上,而且离红迷们所关注的话题也越来越远。因此,已有不少学者呼吁回归文本。《红楼书话》没有故弄玄虚,她的大部分选文,都是从文本出发,部分涉及文献的篇目,也是紧扣文本这个大题,与原著相去不远。例如第一编专家层的文章包含这些主题,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丫鬟、书中四大风波、开篇叙事艺术、红楼茶事、宝钗刺绣、三春名字别解、探春改革等等。第二编红迷层的文章涉及贾母、叙事结构、袭人、解读好了歌等等。
  这些文章都不是空口说白话泛泛而谈。如梁归智先生的《红楼梦的四大风波》一文,独占近五十页。对宝玉挨打、凤姐泼醋、鸳鸯抗婚、抄检大观园等四大风波进行了连篇累牍、力透纸背的分析。作为探佚学掌门人,梁先生的文本解读功夫在当今红坛中可谓上层,不仅“治学上以文本考证为基础”,而且“以艺术感悟为核心,以哲学思辨为向度,自成一家”。又如马经义先生的《论红楼梦开篇的叙事艺术》一文,从文本解读转而进入阅读范式的梳理,提出了三层读法:一读红楼故事,二读中国文化,三读哲学意蕴,打通文史哲,链接古时与现在。作者如此安排的目的就是,从《红楼梦》中管窥中国文化。这是由黄仁宇先生大历史观联系而成大红学观理念的具体落实,是文化基因理论的小试牛刀,也是理念想通的娴熟运用。
  该书以文本为主,文献次之。主编向前先生在书后的巴中,对此特点进行了梳理。向先生指出,该书得以问世传奇的一个背景是,“学会以沙龙形式开展了对伟著《红楼梦》的阅读、研评活动,开创了专家学者与草根红迷交流互动的《红楼梦》赏读阅评模式。”集腋成裘,终有此书。
  说起学会的沙龙活动,我有幸参加过一次,印象深刻,难以忘记。去年盛夏,我跟随邓遂夫、马经义二位先生一道前往巴中。向前先生及巴中学界的热情好客令人感动。向先生说:“希望老师们感受下巴地风俗人情,又与蜀中不同。”巴中地处秦巴山脉南端,许多建筑傍山而建,市中部分道路虽因山势原因参差不平,然大小商铺、民居建筑却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味引人入胜。那一晚,雪涛尚茶坊的夜会,邓先生滔滔不绝,详述了他出道重要文章发表的前因后果,引起了巴中红迷们的极大兴趣。一时间,或交头接耳,或书声琅琅,或引吭高歌,或琴音不绝,伴随着茶坊主人精心配制的三道清茶,頓感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畅谈虽已近午夜,还有热浪滚滚,大家却丝毫没有睡意,反而异常留恋,不愿离去。像这样的红学沙龙,在巴中早已经成为传统。这是《红楼梦》研究真正走出了象牙之塔的表现,也是古老而历久弥新的文化重新活起来的体现。巴中的红迷们,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因红而结缘,因红而成为一个团体,也因这些,《红楼书话》出版了。这是一份三年的总结书,这是一份三年的答题卷。答题者是书里的作者,这份题无关对错,只与自己的内心相连。
  趁着《红楼书话》新书出版的喜庆时节,衷心祝愿巴中市红楼梦学会初心不忘,砥砺前行,再谱新篇。
  (作者单位:绵阳日报社)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美剧、韩剧等在中国的风靡造成了一种文化间的“单向流动”,然而《琅琊榜》的热播使中国影视剧也走出国门。故本文以《琅琊榜》为例,探究中国影视剧美学的构建,从画面的艺术呈现到精神内涵的审美取向两个大方面,阐明中国影视剧未来发展需以精品为目标,以传统文化精神为导向。总之,只有把握住中国影视剧独特的美学特征,才能世界的文化传播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影视美学;文化传播;传统文化  加拿大著
期刊
摘要:人生或光辉或黑暗,都少了不了对知识的渴望。在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人更需要心灵的慰藉,那么书就不可或缺。《偷书贼》自同名原著改编,讲述了二战时年轻的一代对知识的渴望,对战争的思考。影片以死神为暗线,以书来带动情节的发展。影片没有血淋林的杀戮场面,只有小人物平凡的生活,故事人物之间的爱情、亲情、友情在战争面前显得伟大无比,爱在不经意间让人为之感动。  关键词:二战;人性;知识;爱  《偷书贼》电影
期刊
摘要:《论张爱玲的小说》是在傅雷古典美学思想建构中形成的自足体系——“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体系”,该体系由崇尚力与美的悲剧追求、崇尚正统的雅化追求、推崇典型的现实主义创作追求三个维度构成,虽然这个体系是建立在傅雷的文艺价值观之上,而具有排他性特征,未达到批评家所应有的同情态度,但这个体系所具有的高度的系统性与思想性,为张爱玲的理解与接受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模式,它的出现标志着张爱玲小说批评开始摆脱感
期刊
摘要:那多是中国当代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悬疑小说家。其小说叙事悬念层层迭起,具有丰富多彩的奇特幻想;内容情节设置巧妙,虚实自然结合不牵强,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营造的处处暗藏着玄机充满恐怖的氛围,这些是其小说的主要艺术特点。本文以那多的四部作品为例进行分析,从创作手法、小说命题等角度,尝试解读那多悬疑小说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那多;悬疑小说;魅力  那多悬疑小说的特点是故事悬念层层迭起,情节丰富多彩
期刊
摘要:随着“E媒体”的快速普及和广泛使用,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以其快捷经济、交互性强、自由隐蔽等特点使得网络文学在网络文化空间异军突起。网络文学以其轻松活泼的语言、丰富多样的想象、顺应读者心理等特点迅速成为时下网民“新宠”而引发大众关注,褒贬不一的网络文学文学性以及价值意义方面的批评与争论也应之而生。毋庸置疑,占据新世纪文坛一席之地的网络文学对文学建构以及大众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  关键词:网络文学;
期刊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演戏的人是疯子,看戏的人是傻子。”分别从艺术家和接受者两方面道出文学艺术假定性的特征。明明知道舞台上的角色是演员扮演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用文字书写的“书中人”,为什么观众和读者还会流着泪去看呢,为什么还会有“感同身受”这一说呢?这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艺术的真实,艺术真实性的内涵涉及多样,如逼真的生活样貌;在读者的艺术鉴赏中被认同的真实等等,但是很多艺术的真实性都是包涵在细节之
期刊
摘要:永井荷风是一位横跨明治、大正、昭和时期的著名耽美派作家,他比起日本新面貌,他更乐于在陋巷之中寻找江户文明的痕迹。在永井荷风心中,隅田川是传承日本古典美的母亲河。永井荷风曾以这条河为名,写下了短篇小说《隅田川》。透过《隅田川》,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长吉的身上有着永井荷风追逐艺术的影子,也可以体会到永井荷风对这条河流的眷恋。  关键词:怀旧;艺术;隅田川  永井荷风出生于儒学世家,是一位经历了日本
期刊
摘要:海德格尔是一个纯粹的思者,同时又是一个彻底的行者,始终将其存在论思想贯彻于人生实践之中。而将海德格尔置于人的美学视野之中,我们则会发现有四个关键词可以概括他的审美人生:“溯流而上”、“沿途徐行”、“山屋中人”、“存在之启”,海德格尔这一独特的“思与诗对话、偕行”的林中审美人生之路对今天已深陷技术化、符号化、物质化环境丛林中的人们具有拯救性的示范意义。  关键词:海德格尔;人生审美;拯救  在
期刊
摘要:在男权社会,受到传统霸权性男性气质影响,男性会不遗余力地努力建构自己的男性气质,这往往会导致男性的焦虑与变态。本文从男性同性社会欲望理论出发,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阐释男性是如何受到霸权性男性气质影响而变得人性扭曲。  关键词:《家庭制造》;男性同性社会欲望;男性气质  《家庭制造》是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197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First Love, La
期刊
山  山的高度失去了草的敬仰,  巍峨孤零零的。  不知疲倦的风,沿神的意志  考验着每一处山岩。  没有用意的光,把山的脊背  描绘成龙的骨骼。其实,  山是平地上竖起的一座坟。  而最能理解山的,莫过于云。  云挂在天边,  山也就矮了许多。  水  水的决心总是动摇着岸边的蘆苇,  芦苇不能在更深处栖生。  你看那汪水,像照妖镜吗,  它在不经意间刻录了历史。  水是有灵性的。谁想  诬告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