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新课程理念的施行,师生间的课堂对话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语文课堂教学,相对于以教师为主的讲析,相对于一般的答问式的课文分析教学,有着突出的优点。从教学思路看,选择一个内涵丰富的点并以此形成一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就是一条教学线索,牵动着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从教学过程看,学生首先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文本,参加讨论,听取点拨,深化认识。课文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可谓是听、说、读、写、思融为一体,启发、合作、探究共冶一炉,是真正通过教师、学生、文本的多重对话形成认知。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洁,教学环节简单,能有效地保证教学重点的实施。
注重整体性
特级教师余映潮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那么,如何设计出具有课堂价值的主问题呢?根据平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主问题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主要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欣赏、探究的重要问题。它强调的是对课文的整体牵引力,设计到位的主问题总是能够轻便有力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理解和赏析。哪怕是针对一个部分或一个精段的问题,都需要立足全文、逼近本质而设。
实例一:教学《春酒》,初读课文之后,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主问题:①在儿时这段美好的回忆中,叙述了哪几个富有情趣的片段?②三个生活片段都用朴素的语言赋予人物真挚的情感,请用下面的句式品评人物。这是一个 的“我”,你看 ;这是一位 的母亲,你看 ;这是一群 的乡亲,你看 。
这两个问题需要学生着眼全篇,关注到文中许多细致入微的描写。如问题解决得透彻,学生就会深刻感受到琦君笔下的人物描写生动鲜明,形神俱备,这么多年过去了,作者依然描写得如此清晰细腻,可见她怀念的不仅仅是家乡的春酒,还有快乐的童年、善良的母亲、热情的乡亲们。至此,文中“浓厚的思乡情怀”的体察就水到渠成了。
实例二:教学《苏州园林》,师生合作朗读之后,学生很快找到园林美的总特征,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主问题:①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用“苏州园林美在 ”的句式来回答。②请同学们从文中选读你喜爱的句段,想象苏州园林的美景,说几句描述性的话。示例:(原文)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改写)盛夏,沿着池边漫步,放眼望去,简直是一片莲花的世界。万柄摇风,香远益清,亭亭玉立;还有活泼戏耍的游鱼,到处充满着生气。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会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依次找到主体环节的关键句:美在亭台轩榭的布局,美在假山池沼的配合,美在花草树木的映衬,美在近景远景的层次,美在角落的装饰,美在门窗的雕镂,美在淡雅的色调,从而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后具体说明)及说明顺序(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第二个问题的设置,会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体会情文并茂、趣味盎然的语言特色。
实例三:教学《孤独之旅》,笔者在导入后请学生带着主问题浏览全文:本文题目可换为“放鸭之旅”吗?为什么?此问题“一线串珠”,带有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整个旅程,在两个题目的辨析中,学生会逐渐走进杜小康的内心世界:无奈——恐慌——惊喜,感受到生活磨砺中他的成长。
注意连贯性
问题与问题之间应是连贯、循序渐进的,才能将课堂的讨论引向文本的关键。几个主问题组织起来就使课堂阅读活动呈现“板块式”结构,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使阅读研讨深深进入课文。
实例一:教学《风筝》。①为了一只风筝,兄弟二人弄僵了,请你来评评理。②时隔多年后,“我”对这件事的态度怎样?为什么?两个问题由表及里,使学生明白鲁迅自责对儿童不正确的态度和教育方法,这自责越沉重,越表示他对小兄弟迟来的关爱及强烈的反省意识。实例二:教学《绿色蝈蝈》。①你喜欢蝈蝈吗?为什么?②作者喜欢蝈蝈吗?为什么?学生评说“是非”蝈蝈时,需要在通览全文后找出喜、恶蝈蝈的证据。如此,对蝈蝈的习性及说明顺序就会有清晰的认识;关注作者情感时,学生需要品味文中颇富情趣的词句,来感受法布尔尊重生命、科学严谨的态度。实例三:教学《归园田居》。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以“归”字为核心设计的四个有层次的问题,会使学生对文本的探讨逐层深入,最终体悟诗人陶渊明淡泊情怀。
结束语
综合以上课例来看,在课堂教学中,主问题能够让学生探求的眼光进入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细细思考、深刻探究的目的;而这些又始终是围绕着某条主线进行的,这就是主问题的“凝聚力”和“支撑力”。当然,要让主问题设置的巧妙有效,需要教师对文本的充分研究,面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争议,教师要在课前反复思考;同时,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才能引导学生讨论逐步向文本深处发展,从而使语文课“活”起来!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七中学)
注重整体性
特级教师余映潮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那么,如何设计出具有课堂价值的主问题呢?根据平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主问题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主要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欣赏、探究的重要问题。它强调的是对课文的整体牵引力,设计到位的主问题总是能够轻便有力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理解和赏析。哪怕是针对一个部分或一个精段的问题,都需要立足全文、逼近本质而设。
实例一:教学《春酒》,初读课文之后,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主问题:①在儿时这段美好的回忆中,叙述了哪几个富有情趣的片段?②三个生活片段都用朴素的语言赋予人物真挚的情感,请用下面的句式品评人物。这是一个 的“我”,你看 ;这是一位 的母亲,你看 ;这是一群 的乡亲,你看 。
这两个问题需要学生着眼全篇,关注到文中许多细致入微的描写。如问题解决得透彻,学生就会深刻感受到琦君笔下的人物描写生动鲜明,形神俱备,这么多年过去了,作者依然描写得如此清晰细腻,可见她怀念的不仅仅是家乡的春酒,还有快乐的童年、善良的母亲、热情的乡亲们。至此,文中“浓厚的思乡情怀”的体察就水到渠成了。
实例二:教学《苏州园林》,师生合作朗读之后,学生很快找到园林美的总特征,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主问题:①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用“苏州园林美在 ”的句式来回答。②请同学们从文中选读你喜爱的句段,想象苏州园林的美景,说几句描述性的话。示例:(原文)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改写)盛夏,沿着池边漫步,放眼望去,简直是一片莲花的世界。万柄摇风,香远益清,亭亭玉立;还有活泼戏耍的游鱼,到处充满着生气。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会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依次找到主体环节的关键句:美在亭台轩榭的布局,美在假山池沼的配合,美在花草树木的映衬,美在近景远景的层次,美在角落的装饰,美在门窗的雕镂,美在淡雅的色调,从而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后具体说明)及说明顺序(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第二个问题的设置,会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体会情文并茂、趣味盎然的语言特色。
实例三:教学《孤独之旅》,笔者在导入后请学生带着主问题浏览全文:本文题目可换为“放鸭之旅”吗?为什么?此问题“一线串珠”,带有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整个旅程,在两个题目的辨析中,学生会逐渐走进杜小康的内心世界:无奈——恐慌——惊喜,感受到生活磨砺中他的成长。
注意连贯性
问题与问题之间应是连贯、循序渐进的,才能将课堂的讨论引向文本的关键。几个主问题组织起来就使课堂阅读活动呈现“板块式”结构,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使阅读研讨深深进入课文。
实例一:教学《风筝》。①为了一只风筝,兄弟二人弄僵了,请你来评评理。②时隔多年后,“我”对这件事的态度怎样?为什么?两个问题由表及里,使学生明白鲁迅自责对儿童不正确的态度和教育方法,这自责越沉重,越表示他对小兄弟迟来的关爱及强烈的反省意识。实例二:教学《绿色蝈蝈》。①你喜欢蝈蝈吗?为什么?②作者喜欢蝈蝈吗?为什么?学生评说“是非”蝈蝈时,需要在通览全文后找出喜、恶蝈蝈的证据。如此,对蝈蝈的习性及说明顺序就会有清晰的认识;关注作者情感时,学生需要品味文中颇富情趣的词句,来感受法布尔尊重生命、科学严谨的态度。实例三:教学《归园田居》。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以“归”字为核心设计的四个有层次的问题,会使学生对文本的探讨逐层深入,最终体悟诗人陶渊明淡泊情怀。
结束语
综合以上课例来看,在课堂教学中,主问题能够让学生探求的眼光进入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细细思考、深刻探究的目的;而这些又始终是围绕着某条主线进行的,这就是主问题的“凝聚力”和“支撑力”。当然,要让主问题设置的巧妙有效,需要教师对文本的充分研究,面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争议,教师要在课前反复思考;同时,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才能引导学生讨论逐步向文本深处发展,从而使语文课“活”起来!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