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具有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的符号系统,它们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劳伦斯作品《鸟啼》的象征效果,使文本结构上具有双重性,作者用自己建立起的符号意象给读者带来一种审美愉悦。
关键词:能指所指第一涵义系统第二涵义系统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
法国的罗兰·巴特认为文字有兩个系统:即能指系统和所指系统。他从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当能指与所指、符号与对象的关系得以维持时,词义就与这两方面的关系一致,这是第一涵义系统,称之为“所指意义”。但当能指与所指、符号与对象的关系不一致时,常常出现更大的符号系统,其为第二涵义系统。英国作家劳伦斯的《鸟啼》就是运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象征意味。
一能指与所指的内涵
能指是指书写形式,即第一符号系统中的本义,罗兰·巴特认为,在神话中存在这样的三度空间类型:即能指、所指和符号。可见语言符号里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语言学的体系,这是神话为建立系统所要掌握的语言。而神话本身,我们称之为元语言,因为它是第二语言,人在第二语言中谈的是第一语言。当他回应元语言时,他也不再需要考虑语言策略的细节了,当这个名词为神话所用时,他只需要知道它的整体名词或是普通符号。我们类推,就可以将冬天、严寒解读为生活中的困难、恶劣的环境,所指的鸟啼就是困难中新的转机,对新生活的向往。这样一来,《鸟啼》这篇作品便有了鲜活的象征意味和极其深刻的哲理性。
二“二指”张力下的象征效果
1能指和所指下作品的多义性
作者这样建构使作品产生了多义性,用自己建立起的符号意象给读者带来一种审美愉悦。当然这种超越并非是异想天开,而是建立在能指这一现实意义的基础之上的。在第一符号系统中,能指在创作中都是有原型的。《鸟啼》中作者对鸟儿尸体的描写,鸟儿啼鸣的叙述,无疑是以鸟儿这一真实存在为对象的。如第一自然段:“田间与灌木篱下,横陈着田凫、椋鸟、画眉等数不清的腐鸟的血衣。”“横陈”的意思是“纵横杂乱地摆放着”这形容鸟的尸体横七竖八地重叠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读者的眼前会浮现出种种关于严寒的情景,可见能指意义还是真实存在着的。
以上仅仅是从能指意义上来理解,若再进一步挖掘,我们就会发现在这现实描写的基础上,作者又进行了超越:严冬、尸体是生命被摧残的惨烈场面,而鸟儿的啼鸣又别有用意:先是 “海上漂来了温暖和慰藉”有了温暖和慰藉,预示着转机的到来。然后是鸽子“缓慢而笨拙的”叫声、野鸟“微弱的”啼鸣……关键是第三自然段“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他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这表面上是呼唤春天的到来,实际上轻而易举地就给读者暗示了其所指意义即对新生活的渴望。
第四、五自然段中这种所指意义更为明显:“新生活在鸟儿们的喉中凝成悦耳的声音,它开辟了银色的通道。”“银色”是光明的颜色,和前面死亡的阴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生与死,在这里不单单是具有强烈对比效果的图画,在这里,它已变成一种意象,一首生命流转的歌曲,长久地留在我们心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
我们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实意图是以所指意义为载体的象征意义,这种关于困难与哲理之间的思考可以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思考不再是中心思想式的提炼,而是在人生、社会的整体关照下的思考,使小说有着多元的主题。
2 能指和所指使作品在结构上具有双重性
关于《鸟啼》第一部分能指与所指的意义上文已做论述,下面只说第二部分:第六至第十五自然段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采用平直、单调的言说方式,而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用象征性的语言给人们以启发。
如第七自然段:“不必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也无需再回忆严寒中沉闷的响雷,以及重压在我们身上的酷冷”这从能指意义上讲是在对鸟说话,从所指意义上讲是说我们人类本身。面对困难的环境,我们不要惧怕,不要让已过去的事情束缚着自己。
第十四自然段:“他们禁不住放声高唱,似乎从来就这般炽烈。”能指意义是在描写鸟儿,而所指意义是指人类要为了新的生活尽最大的努力、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去拼搏、去奋斗。
至此,文章的双重结构已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从显性上,鸟儿熬过冬天复苏了,同时,这也构成了一个隐性体系,以此来变换审视的角度,阐释作者对鸟啼的理解,实际上,只有赋予散文以一定的象征意义,才能真正超越时空,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表达作者的意图。
3 能指和所指的运用使整篇散文都具有象征意味,句句蕴含哲理
如第九自然段中:“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鸟儿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鸽的沸腾,不能滞留美好世界中丰饶的创造,他们不可阻挡地振作自己,来到我们身边,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春天”能指是“春天”所指为“希望、转机、新的生活”;“鸟儿”能指是“鸟”,所指是困难中的一切主体;“大野鸽”所指是所有生命的代表;“月桂树”所指是春天的到来即转机的到来;绵羊和大野鸽一样是有生命的代表;白屈菜的“闪烁”是闪烁的希望的光芒,是新生活的颜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能指与所指的运用,使小说充满了象征意味。作者放弃了直观地论述、讲道理,以一种看似单纯却通篇蕴含象征、隐喻的手法来寄托对现实的思考。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散文的主旨趋向不定性和多元化,从而更值得品味,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 于晓丹:《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2] 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李瑾,男,1986—,河南商丘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能指所指第一涵义系统第二涵义系统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
法国的罗兰·巴特认为文字有兩个系统:即能指系统和所指系统。他从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当能指与所指、符号与对象的关系得以维持时,词义就与这两方面的关系一致,这是第一涵义系统,称之为“所指意义”。但当能指与所指、符号与对象的关系不一致时,常常出现更大的符号系统,其为第二涵义系统。英国作家劳伦斯的《鸟啼》就是运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象征意味。
一能指与所指的内涵
能指是指书写形式,即第一符号系统中的本义,罗兰·巴特认为,在神话中存在这样的三度空间类型:即能指、所指和符号。可见语言符号里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语言学的体系,这是神话为建立系统所要掌握的语言。而神话本身,我们称之为元语言,因为它是第二语言,人在第二语言中谈的是第一语言。当他回应元语言时,他也不再需要考虑语言策略的细节了,当这个名词为神话所用时,他只需要知道它的整体名词或是普通符号。我们类推,就可以将冬天、严寒解读为生活中的困难、恶劣的环境,所指的鸟啼就是困难中新的转机,对新生活的向往。这样一来,《鸟啼》这篇作品便有了鲜活的象征意味和极其深刻的哲理性。
二“二指”张力下的象征效果
1能指和所指下作品的多义性
作者这样建构使作品产生了多义性,用自己建立起的符号意象给读者带来一种审美愉悦。当然这种超越并非是异想天开,而是建立在能指这一现实意义的基础之上的。在第一符号系统中,能指在创作中都是有原型的。《鸟啼》中作者对鸟儿尸体的描写,鸟儿啼鸣的叙述,无疑是以鸟儿这一真实存在为对象的。如第一自然段:“田间与灌木篱下,横陈着田凫、椋鸟、画眉等数不清的腐鸟的血衣。”“横陈”的意思是“纵横杂乱地摆放着”这形容鸟的尸体横七竖八地重叠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读者的眼前会浮现出种种关于严寒的情景,可见能指意义还是真实存在着的。
以上仅仅是从能指意义上来理解,若再进一步挖掘,我们就会发现在这现实描写的基础上,作者又进行了超越:严冬、尸体是生命被摧残的惨烈场面,而鸟儿的啼鸣又别有用意:先是 “海上漂来了温暖和慰藉”有了温暖和慰藉,预示着转机的到来。然后是鸽子“缓慢而笨拙的”叫声、野鸟“微弱的”啼鸣……关键是第三自然段“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他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这表面上是呼唤春天的到来,实际上轻而易举地就给读者暗示了其所指意义即对新生活的渴望。
第四、五自然段中这种所指意义更为明显:“新生活在鸟儿们的喉中凝成悦耳的声音,它开辟了银色的通道。”“银色”是光明的颜色,和前面死亡的阴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生与死,在这里不单单是具有强烈对比效果的图画,在这里,它已变成一种意象,一首生命流转的歌曲,长久地留在我们心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
我们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实意图是以所指意义为载体的象征意义,这种关于困难与哲理之间的思考可以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思考不再是中心思想式的提炼,而是在人生、社会的整体关照下的思考,使小说有着多元的主题。
2 能指和所指使作品在结构上具有双重性
关于《鸟啼》第一部分能指与所指的意义上文已做论述,下面只说第二部分:第六至第十五自然段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采用平直、单调的言说方式,而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用象征性的语言给人们以启发。
如第七自然段:“不必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也无需再回忆严寒中沉闷的响雷,以及重压在我们身上的酷冷”这从能指意义上讲是在对鸟说话,从所指意义上讲是说我们人类本身。面对困难的环境,我们不要惧怕,不要让已过去的事情束缚着自己。
第十四自然段:“他们禁不住放声高唱,似乎从来就这般炽烈。”能指意义是在描写鸟儿,而所指意义是指人类要为了新的生活尽最大的努力、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去拼搏、去奋斗。
至此,文章的双重结构已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从显性上,鸟儿熬过冬天复苏了,同时,这也构成了一个隐性体系,以此来变换审视的角度,阐释作者对鸟啼的理解,实际上,只有赋予散文以一定的象征意义,才能真正超越时空,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表达作者的意图。
3 能指和所指的运用使整篇散文都具有象征意味,句句蕴含哲理
如第九自然段中:“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鸟儿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鸽的沸腾,不能滞留美好世界中丰饶的创造,他们不可阻挡地振作自己,来到我们身边,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春天”能指是“春天”所指为“希望、转机、新的生活”;“鸟儿”能指是“鸟”,所指是困难中的一切主体;“大野鸽”所指是所有生命的代表;“月桂树”所指是春天的到来即转机的到来;绵羊和大野鸽一样是有生命的代表;白屈菜的“闪烁”是闪烁的希望的光芒,是新生活的颜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能指与所指的运用,使小说充满了象征意味。作者放弃了直观地论述、讲道理,以一种看似单纯却通篇蕴含象征、隐喻的手法来寄托对现实的思考。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散文的主旨趋向不定性和多元化,从而更值得品味,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 于晓丹:《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2] 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李瑾,男,1986—,河南商丘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