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沈从文对生态伦理有着深刻思考和形象表达。他赞美自然生态的天赋价值,关注湘西人、物的“德性”之美,表达基于生态伦理的沉痛隐忧。他以文学创作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并同时在启蒙和现代思潮的影响之下,使生态伦理观念成为他建构生态信仰的基础,重造理想和人生选择的导航。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生态伦理的构建,人类的伦理观念逐渐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甚至人类自身利益,道德约束的范围也扩大至人对自然存在物的行为,人类伦理关注的领域已经“从共时性的人际义务扩展到了历时性的代与代之间的人际义务”,“把对非人类存在物的义务即种际义务纳入了伦理学的关注视野”。人类认识到,“对生态的保护和其他生命形式的尊重,是人类生命的素质和保护人类两者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许这种选择,仍旧从维护人类利益出发,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认识已经在朝着生态保护与生命尊重发展。
在其文学创作、尤其是湘西题材的作品中,沈从文对生态伦理有着深刻思考和形象表达。他赞美自然生态的天赋价值,关注湘西人、物的“德性”之美,表达基于生态伦理的沉痛隐忧。他以文学创作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并同时在启蒙和现代思潮的影响之下,使生态伦理观念成为他建构生态信仰的基础,进而指导其理想重造和人生选择。
一赞美自然生态的天赋价值
在沈从文笔下,湘西的自然生态是几近完美的。就像他在《湘行散记》里多次感叹的那样,“一切真是一个圣境”!无论是在回忆中,还是在现实中,沈从文一落笔,总是无可控制地让自己对故乡的爱自由倾泻。这种爱,既是出自家乡山水草木鱼虫鸟兽和父老乡亲,同时也是给予他们的回报,其中体现着沈从文特具的生态伦理关怀。
他屡屡说起自己上私塾时的逃学情形。可说起逃学来,责任全不在老师或自己,而是因为季节、天气、热闹的乡场、泊着的小船……太美丽可爱,使他不得不逃学去看它们、享受它们。这些在他说来,都掺有那份略略有些发嗲似的爱,一种赤子之爱。他说起河岸边泊着的小船,“船小像把刀,狭长卧在水面上,成一排,成一串,互相挤挨着,把头靠着岸,正像一队兵”。还有那水车,“走到它身边去时,你不留心就会给它洒得一身全是水!车为水激动,还会叫,用来引水上高坎灌田,这东西也不会看厌!”
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在沈从文眼中不但具有生命,而且有喜乐有好恶,惹人喜爱。那些小鸡、小狗、小羊、小牛、蟋蟀、鹌鹑……就更不用说了,没有他不爱的。也许沈从文一直保有这样天真纯洁的童心,但凡他提到儿时的玩伴,包括那些小伙伴和小生物,没有一件不让人心驰神往。他会把刚捉到的蟋蟀放到大蚌壳里去,会看着卖柴人胳膊上打瞌睡的饭蚊子乐,会听着橹歌声和纤夫的吆喝声而浮想联翩……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可以给他趣味、给他欢乐、给他启发和教育。
对他影响更大的还是那些乡亲父老给予的关爱,以及那些乡下人素朴真诚善良的心地和行为。那位像乡下伯妈的卖梨子的老妇人,更夫阿韩,医生傩寿……都善良到极点,尽心尽力的帮助别人,绝不愿意占一点便宜,那种诚实坦白,让沈从文无论何时,都为自己是个同样的乡下人而自豪。
基于来自湘西的文化教养,沈从文看待万物,自能理解其“天赋价值”,即存在物的“固有价值”或者说“内生价值”(inherent value)。现代生态伦理学认为:
“一个存在物只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目的本身来加以维护,它就拥有天赋价值,而且这种价值是一个存在物从它存在的那天起就拥有的。……一个自然存在物,只要它拥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自我繁衍能力,生态学意义上的自我维持倾向,控制论意义上的自动平衡功能,它就是一个拥有自身目的的、具有天赋价值的存在物。”
但是对于沈从文来说,似乎这还不够。在他看来,一切事物都有其内生价值,不管它是否“把自己当作一个目的本身来加以维护”。有些存在物,并不具有各种意义上的功能或者自身目的,比如天上的彩虹,“到每个人眼中都放一异彩,又温柔,又美丽,又近,又远,但一千诗人聚拢来写一世虹的诗,虹这东西还是比所有的诗所蕴蓄的一切还多!”还有划着小船“曼声喊猪蹄子粉条声音,这声音,只像他是为唱歌而唱歌,竟不像是卖东西。桨的拍水声,也像是专为这歌声搭拍而起”。这彩虹、这歌声桨声,也具有内生价值,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内生审美价值。在沈从文笔下,许多事物都具有这种内生审美价值,并因此而深深吸引他频频回首,体味这种内蕴的美,并且从中得到灵魂的升华与思想的启迪。
二关注湘西人、物的“德性之美”
现代生态伦理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强调有生物和无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整体和谐的重要性,因为“一种恰当的环境伦理学必须从道德上关心无生命的生态系统、自然过程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物”。
沈从文对于有生無生,从来不乏这种道德上的关心。他喜欢用“德性”来形容事物,或者说是特别看重事物的“德性”。他坦白地说,“我过于爱有生一切。……在有生中我发现了‘美’,那本身形与线即代表一种最高的德性”。在沈从文看来,事物的内生审美价值与伦理上的善和“德性”是一体的,美与善不可分。有生一切又因为拥有美善而促生爱、智慧以及信仰。美是存在物的天赋价值,善是人类的伦理判断,爱、智慧与信仰,则是人类谐调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良性发展的必备条件。
因为重视那些鲜活的拥有德性之美的生命,沈从文在写到湘西人单纯质朴的生活时,总是对这种单纯的求生充满敬重之情。那些在辰河上挣扎的水手们,可能被看作“粗人”“野人”,他们吃酸菜臭牛肉,说野话,但他们又能唱最美丽动人的歌。在简单贫苦的一生中,没有人不是起早贪黑做他应分作的事情。人老了,死就死了,似乎跟一根草、一朵花、一只小动物,没有根本的区别。但他们并不因为生的简单贫苦就放弃对德性之美的追求。也许这已经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更是生命中德性的自然体现。“傩寿先生不是为要人称他为好人才来为人治病施药……人是天然好性格”;那个拦头水手七老,得到船客的赏钱,并不去随便花掉,而是上岸买回一兜客人爱吃的橘子。七老脸上愉快的微笑,有一种德性的高贵和质朴,正代表了湘西一般的人们。
由德性而来的美善、智慧与信仰,原本是综合于人存身其间的自然之中的。它们似乎是自然内部的交流密码。勤劳的水手们靠河生存;善良的夭夭和满满都离不开橘园和枫树坳;美丽的三三梦想自己进城,也是像水一样流到城里去,连同那些碾坊、鱼、鸭子和花猫……因为这一切都属于那个整体的生态系统,人与有生无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且须仰仗德性,才能从存在的庄严中,做美与善的交流与融会。一旦这些交流密码发生变质,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的均衡、平等和自由状态就会被破坏,悲剧就会发生。翠翠与爷爷的相互了解出现障碍,满满的担忧不能被人理解,由巧秀与冬生引发的一系列近乎传奇的激变,沈从文遭遇的种种误解与非难,都在说明悲剧的发生与破坏的到来。
三表达生态伦理的沉痛隐忧
自然与人类在美善中和谐共存,也许仅仅是一种理想中的至境。现实中存在的裂隙及龃龉,对这种生态有机整体的破坏是不容忽视的。沈从文没有去写自然遭受的伤害,却从美善价值的跌落以及人类社会的变化,表达了一种生态伦理上的忧虑。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就多次感慨,湘西似乎在历史之外存在。从批判书面历史和正统历史的虚伪空洞上看,这种感慨是对属于湘西人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肯定。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他未必不是在从生态伦理层面感慨生态整体中存在的断裂与不谐调。
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看,湘西人在无争与顺应中,保持自身的活力与发展,不违背历史,不僭越自然,生活得从容而自在。然而,湘西人的生活固然没有大的变化,但是生态整体的变动可不小。尤其是现代商业文明和都市文明迅速发展,人类的智慧与能力不再局限于对自然的顺应性发展,反而在竞争中屡屡战胜自然。人对自然的膜拜尊崇受到冲击,心理上渐渐感觉到对于自然的优势。缺乏足够反思的现代文明更是把自然看成敌对方,或者是可供人类剥削与劳役的对象。它们逐渐沿河上行,影响到湘西。当现代文明抵达湘西时,两者之间迅速形成剥削与被剥削、奴役与被奴役、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的对应关系。湘西小生态的顺应性质,使它无力抗拒这样的定位。在文化生态子系统中,沈从文曾经为湘西争取在大系统中的权利,甚至把文化启蒙的主体与对象做了个颠倒,试图用湘西的美善清洗现代都市文化泼在人心灵上的污浊。但生态整体中,现代文明的力道越来越大,在世界体系内求得中国生态自保的正当性正义性似乎也无可置疑。在种种生态压力下,中国的首要任务似乎就是在“驾驭钢铁征服自然”中强大起来,以使中国的生态系统在世界生态整体中正常运转。而完成这一任务,似乎就必须牺牲自然与自然人的利益,就可以无视湘西等自然乡土生态跟国内整体生态系统之间出现的断裂。作为湘西人与湘西代言人,沈从文困惑而焦虑。
更让人不安的是,流入湘西的所谓现代文明,竟然多是一些杂质和渣滓。张大相的手电、杨家碾坊的病人、吕家坪的委员……给湘西带来了什么?带给底层人民心理的波动、经济的损失、精神的伤害;带给中上阶层虚伪、骄横和浮华;带给平静湘西以战争,以及在战争中灵魂溃烂的跛脚什长。湘西生态链条中至为重要的爱与美善在渐渐消失,生态伦理受到嘲弄和质疑。假如这一点不被修复,那么,改造湘西人划龙船的狂热精神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有什么用?民族的美德消失不说,整体生态系统危机也将由精神生态、文化生态向社会生态蔓延,并且必然会给自然生态带来深重伤害。
沈从文毕竟对自然有着一生倾心的爱,他从当前生态整体考虑,认为湘西与中国均需要首先求人的生存、延续与发展。但他并不狂热偏激地只从人类及生存的角度考虑这一问题。沈从文仍然坚持了对自然的尊重。他感到,应当“从一个崭新观点去建设这个国家有形社会和无形观念……更重要的是从生物学新陈代谢自然律上,肯定人生新陈代谢之不可免,由新的理性产生‘意志’,且明白种族延续国家存亡全在乎‘意志’,并非东方式传统信仰的‘命运’。用‘意志’代替‘命运’,把生命的使用,在这个新观点上变成有计划而能具连续性”,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生态问题的路径。这样,沈从文坚持生态整体利益,从各生态关联出发,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态伦理的深刻认识。
承续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念,沈从文在创作中充分地表达了对和谐生存状态的向往,表现了初步的生态责任感和自觉的文明批判。从生态伦理生发的爱与美善的单纯信仰,也支撑着他继续为生态重造奉献才力,使之在生態和谐共生的努力中保持生态多元意义上的个性独立。对生态的关注以及创作中的生态伦理关怀,使沈从文在看待问题时能够避免偏激片面,并且能够坚持“理解”与“爱”,使“生命慢慢的日益丰富起来”。他认为,“政治中讲斗争,乐曲中重和声。斗争为从矛盾中求同,和声则知从不同中求谐和发展”。生态伦理观念渐趋成为他建构生态信仰的基础、重造理想和人生选择的导航。
参考文献:
[1] 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奥雷利奥·佩西:《未来的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年。
[3]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4]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十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5]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十一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6]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十九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7] 覃新菊:《乡村弱生态——沈从文对湘西人生负面的生态思考》,《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8] 王丽丽:《“长河”的生态美与生态智慧》,《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作者简介:赵慧芳,女,1971—,安徽砀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工作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生态伦理的构建,人类的伦理观念逐渐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甚至人类自身利益,道德约束的范围也扩大至人对自然存在物的行为,人类伦理关注的领域已经“从共时性的人际义务扩展到了历时性的代与代之间的人际义务”,“把对非人类存在物的义务即种际义务纳入了伦理学的关注视野”。人类认识到,“对生态的保护和其他生命形式的尊重,是人类生命的素质和保护人类两者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许这种选择,仍旧从维护人类利益出发,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认识已经在朝着生态保护与生命尊重发展。
在其文学创作、尤其是湘西题材的作品中,沈从文对生态伦理有着深刻思考和形象表达。他赞美自然生态的天赋价值,关注湘西人、物的“德性”之美,表达基于生态伦理的沉痛隐忧。他以文学创作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并同时在启蒙和现代思潮的影响之下,使生态伦理观念成为他建构生态信仰的基础,进而指导其理想重造和人生选择。
一赞美自然生态的天赋价值
在沈从文笔下,湘西的自然生态是几近完美的。就像他在《湘行散记》里多次感叹的那样,“一切真是一个圣境”!无论是在回忆中,还是在现实中,沈从文一落笔,总是无可控制地让自己对故乡的爱自由倾泻。这种爱,既是出自家乡山水草木鱼虫鸟兽和父老乡亲,同时也是给予他们的回报,其中体现着沈从文特具的生态伦理关怀。
他屡屡说起自己上私塾时的逃学情形。可说起逃学来,责任全不在老师或自己,而是因为季节、天气、热闹的乡场、泊着的小船……太美丽可爱,使他不得不逃学去看它们、享受它们。这些在他说来,都掺有那份略略有些发嗲似的爱,一种赤子之爱。他说起河岸边泊着的小船,“船小像把刀,狭长卧在水面上,成一排,成一串,互相挤挨着,把头靠着岸,正像一队兵”。还有那水车,“走到它身边去时,你不留心就会给它洒得一身全是水!车为水激动,还会叫,用来引水上高坎灌田,这东西也不会看厌!”
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在沈从文眼中不但具有生命,而且有喜乐有好恶,惹人喜爱。那些小鸡、小狗、小羊、小牛、蟋蟀、鹌鹑……就更不用说了,没有他不爱的。也许沈从文一直保有这样天真纯洁的童心,但凡他提到儿时的玩伴,包括那些小伙伴和小生物,没有一件不让人心驰神往。他会把刚捉到的蟋蟀放到大蚌壳里去,会看着卖柴人胳膊上打瞌睡的饭蚊子乐,会听着橹歌声和纤夫的吆喝声而浮想联翩……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可以给他趣味、给他欢乐、给他启发和教育。
对他影响更大的还是那些乡亲父老给予的关爱,以及那些乡下人素朴真诚善良的心地和行为。那位像乡下伯妈的卖梨子的老妇人,更夫阿韩,医生傩寿……都善良到极点,尽心尽力的帮助别人,绝不愿意占一点便宜,那种诚实坦白,让沈从文无论何时,都为自己是个同样的乡下人而自豪。
基于来自湘西的文化教养,沈从文看待万物,自能理解其“天赋价值”,即存在物的“固有价值”或者说“内生价值”(inherent value)。现代生态伦理学认为:
“一个存在物只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目的本身来加以维护,它就拥有天赋价值,而且这种价值是一个存在物从它存在的那天起就拥有的。……一个自然存在物,只要它拥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自我繁衍能力,生态学意义上的自我维持倾向,控制论意义上的自动平衡功能,它就是一个拥有自身目的的、具有天赋价值的存在物。”
但是对于沈从文来说,似乎这还不够。在他看来,一切事物都有其内生价值,不管它是否“把自己当作一个目的本身来加以维护”。有些存在物,并不具有各种意义上的功能或者自身目的,比如天上的彩虹,“到每个人眼中都放一异彩,又温柔,又美丽,又近,又远,但一千诗人聚拢来写一世虹的诗,虹这东西还是比所有的诗所蕴蓄的一切还多!”还有划着小船“曼声喊猪蹄子粉条声音,这声音,只像他是为唱歌而唱歌,竟不像是卖东西。桨的拍水声,也像是专为这歌声搭拍而起”。这彩虹、这歌声桨声,也具有内生价值,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内生审美价值。在沈从文笔下,许多事物都具有这种内生审美价值,并因此而深深吸引他频频回首,体味这种内蕴的美,并且从中得到灵魂的升华与思想的启迪。
二关注湘西人、物的“德性之美”
现代生态伦理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强调有生物和无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整体和谐的重要性,因为“一种恰当的环境伦理学必须从道德上关心无生命的生态系统、自然过程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物”。
沈从文对于有生無生,从来不乏这种道德上的关心。他喜欢用“德性”来形容事物,或者说是特别看重事物的“德性”。他坦白地说,“我过于爱有生一切。……在有生中我发现了‘美’,那本身形与线即代表一种最高的德性”。在沈从文看来,事物的内生审美价值与伦理上的善和“德性”是一体的,美与善不可分。有生一切又因为拥有美善而促生爱、智慧以及信仰。美是存在物的天赋价值,善是人类的伦理判断,爱、智慧与信仰,则是人类谐调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良性发展的必备条件。
因为重视那些鲜活的拥有德性之美的生命,沈从文在写到湘西人单纯质朴的生活时,总是对这种单纯的求生充满敬重之情。那些在辰河上挣扎的水手们,可能被看作“粗人”“野人”,他们吃酸菜臭牛肉,说野话,但他们又能唱最美丽动人的歌。在简单贫苦的一生中,没有人不是起早贪黑做他应分作的事情。人老了,死就死了,似乎跟一根草、一朵花、一只小动物,没有根本的区别。但他们并不因为生的简单贫苦就放弃对德性之美的追求。也许这已经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更是生命中德性的自然体现。“傩寿先生不是为要人称他为好人才来为人治病施药……人是天然好性格”;那个拦头水手七老,得到船客的赏钱,并不去随便花掉,而是上岸买回一兜客人爱吃的橘子。七老脸上愉快的微笑,有一种德性的高贵和质朴,正代表了湘西一般的人们。
由德性而来的美善、智慧与信仰,原本是综合于人存身其间的自然之中的。它们似乎是自然内部的交流密码。勤劳的水手们靠河生存;善良的夭夭和满满都离不开橘园和枫树坳;美丽的三三梦想自己进城,也是像水一样流到城里去,连同那些碾坊、鱼、鸭子和花猫……因为这一切都属于那个整体的生态系统,人与有生无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且须仰仗德性,才能从存在的庄严中,做美与善的交流与融会。一旦这些交流密码发生变质,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的均衡、平等和自由状态就会被破坏,悲剧就会发生。翠翠与爷爷的相互了解出现障碍,满满的担忧不能被人理解,由巧秀与冬生引发的一系列近乎传奇的激变,沈从文遭遇的种种误解与非难,都在说明悲剧的发生与破坏的到来。
三表达生态伦理的沉痛隐忧
自然与人类在美善中和谐共存,也许仅仅是一种理想中的至境。现实中存在的裂隙及龃龉,对这种生态有机整体的破坏是不容忽视的。沈从文没有去写自然遭受的伤害,却从美善价值的跌落以及人类社会的变化,表达了一种生态伦理上的忧虑。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就多次感慨,湘西似乎在历史之外存在。从批判书面历史和正统历史的虚伪空洞上看,这种感慨是对属于湘西人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肯定。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他未必不是在从生态伦理层面感慨生态整体中存在的断裂与不谐调。
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看,湘西人在无争与顺应中,保持自身的活力与发展,不违背历史,不僭越自然,生活得从容而自在。然而,湘西人的生活固然没有大的变化,但是生态整体的变动可不小。尤其是现代商业文明和都市文明迅速发展,人类的智慧与能力不再局限于对自然的顺应性发展,反而在竞争中屡屡战胜自然。人对自然的膜拜尊崇受到冲击,心理上渐渐感觉到对于自然的优势。缺乏足够反思的现代文明更是把自然看成敌对方,或者是可供人类剥削与劳役的对象。它们逐渐沿河上行,影响到湘西。当现代文明抵达湘西时,两者之间迅速形成剥削与被剥削、奴役与被奴役、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的对应关系。湘西小生态的顺应性质,使它无力抗拒这样的定位。在文化生态子系统中,沈从文曾经为湘西争取在大系统中的权利,甚至把文化启蒙的主体与对象做了个颠倒,试图用湘西的美善清洗现代都市文化泼在人心灵上的污浊。但生态整体中,现代文明的力道越来越大,在世界体系内求得中国生态自保的正当性正义性似乎也无可置疑。在种种生态压力下,中国的首要任务似乎就是在“驾驭钢铁征服自然”中强大起来,以使中国的生态系统在世界生态整体中正常运转。而完成这一任务,似乎就必须牺牲自然与自然人的利益,就可以无视湘西等自然乡土生态跟国内整体生态系统之间出现的断裂。作为湘西人与湘西代言人,沈从文困惑而焦虑。
更让人不安的是,流入湘西的所谓现代文明,竟然多是一些杂质和渣滓。张大相的手电、杨家碾坊的病人、吕家坪的委员……给湘西带来了什么?带给底层人民心理的波动、经济的损失、精神的伤害;带给中上阶层虚伪、骄横和浮华;带给平静湘西以战争,以及在战争中灵魂溃烂的跛脚什长。湘西生态链条中至为重要的爱与美善在渐渐消失,生态伦理受到嘲弄和质疑。假如这一点不被修复,那么,改造湘西人划龙船的狂热精神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有什么用?民族的美德消失不说,整体生态系统危机也将由精神生态、文化生态向社会生态蔓延,并且必然会给自然生态带来深重伤害。
沈从文毕竟对自然有着一生倾心的爱,他从当前生态整体考虑,认为湘西与中国均需要首先求人的生存、延续与发展。但他并不狂热偏激地只从人类及生存的角度考虑这一问题。沈从文仍然坚持了对自然的尊重。他感到,应当“从一个崭新观点去建设这个国家有形社会和无形观念……更重要的是从生物学新陈代谢自然律上,肯定人生新陈代谢之不可免,由新的理性产生‘意志’,且明白种族延续国家存亡全在乎‘意志’,并非东方式传统信仰的‘命运’。用‘意志’代替‘命运’,把生命的使用,在这个新观点上变成有计划而能具连续性”,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生态问题的路径。这样,沈从文坚持生态整体利益,从各生态关联出发,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态伦理的深刻认识。
承续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念,沈从文在创作中充分地表达了对和谐生存状态的向往,表现了初步的生态责任感和自觉的文明批判。从生态伦理生发的爱与美善的单纯信仰,也支撑着他继续为生态重造奉献才力,使之在生態和谐共生的努力中保持生态多元意义上的个性独立。对生态的关注以及创作中的生态伦理关怀,使沈从文在看待问题时能够避免偏激片面,并且能够坚持“理解”与“爱”,使“生命慢慢的日益丰富起来”。他认为,“政治中讲斗争,乐曲中重和声。斗争为从矛盾中求同,和声则知从不同中求谐和发展”。生态伦理观念渐趋成为他建构生态信仰的基础、重造理想和人生选择的导航。
参考文献:
[1] 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奥雷利奥·佩西:《未来的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年。
[3]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4]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十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5]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十一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6]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十九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7] 覃新菊:《乡村弱生态——沈从文对湘西人生负面的生态思考》,《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8] 王丽丽:《“长河”的生态美与生态智慧》,《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作者简介:赵慧芳,女,1971—,安徽砀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工作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