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清照与苏轼创作风格的形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ltt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清照的心始终被现实生活困扰着,虽然具有大丈夫的豪迈个性,也不缺乏过人的才学,但是,无法超越现实的精神活动,使她不能够昂首挺胸地自由高歌,她的心灵始终带着枷锁,她只能深情地诉说,形成了婉约的创作风格。苏轼之所以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是因为他的生命活动进入了超越性精神追求的层面,他实现了生命的自我圆成,所以不论面对多么困苦的处境,他的心灵能够无拘无束地自由放歌,成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关键词: 创作风格李清照苏轼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宋代,是詞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婉约派和豪放派争雄对峙、相映生辉。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分别是苏轼和李清照。其实,婉约与豪放不是一般意义的流派,而是词的两种创作风格。婉约作为词的基本风格之形容界定,正好适应了词的女性文学特质。和其他许多文学风格术语一样,婉约与豪放也是由人的风度气质的品藻鉴赏用于引入的(张仲谋《婉约与豪放词派新论》)。这正应了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的那句话。
  我国古代的文学评论家曹丕曾说“文以气为主”,就是说文章应该鲜明地体现作家的气质个性。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的《体性》篇中这样说:
  “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
  刘勰认为创作风格的形成是由一个人的才、气、学、习四个方面所决定的,在此基础上还要经过“情性所铄,陶染所凝”的过程。
  既然豪放与婉约是词的两种创作风格,而风格的形成又是作家的才气与气质、个性所决定的,那么,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与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他们的才气与气质、个性又是怎样的呢?
  李清照作为一名闺中才女,虽不能通过科举考试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却也通过文学创作使自己才智得到当时人们的赏识。在出嫁从夫、在家从父的男权社会中,作为儿媳妇的李清照竟然写诗批评官至上书右丞的公公赵挺之,以“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诗句批评赵挺之依附奸臣蔡京得势的错误行为。再者,李清照晚年,因为受张汝舟“似锦之言”的蒙骗,为摆脱孤苦的生活境况而再婚。婚后不过百天,当她发现了张汝舟图财的丑恶面目时,甘心受世人讥笑之耻,毅然诉告其夫,与之离异,并愤然写下“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投内翰綦公崇礼书》)。其不屈的叛逆个性彰显在我们面前,正如时人的评价:“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沈曾植《菌阁琐谈》)
  苏轼才智过人,二十二岁因科举中第而一时名满京城。苏轼秉性真诚,刚正不阿,曾因此险些找来杀身之祸。熙宁二年,宋神宗因个人所好下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尽数拘收,禁止私买”,命有司立即执行。苏轼得知情况后冒死上疏《谏买浙灯状》,批评神宗“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作为朝廷命官,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竟敢于上书批评皇帝的错误,其正直、不畏权势的品格显而易见。
  我们不禁有这样的疑问:苏轼浩然正气理所当然的形成了豪放的创作风格,而李清照有着如此刚强的丈夫之气,却为何成了“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呢?
  文学创作归根到底是一种生命活动和生存方式,作家通过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喜怒哀乐都是源于个体生命对外界的反应。缘此,我们应该从研究生命活动入手,来对李清照与苏轼词作风格的形成进行探讨。对于文学家来说,与其生命的创作活动形成对峙的客体世界是人类社会,具体的说就是作家生活与其中的社会环境。大部分文学家通过作品表现的喜怒哀乐都是源于个体生命对于生活体验的直接反应,李清照的创作就是这样的。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少女时期过着优越而又比较宽松自由的家庭生活。这种幸福的生活使她的早期作品大都洋溢着快乐的体验。例如,我们熟知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的是她外出游玩,非要兴尽而归,虽然返回时已经很晚了,可心中毫无顾虑。这时,牵动她视线的却还是那“误入藕花深处”的船只在“争渡”之时,“惊起一滩鸥鹭”的动人景象。这是她早年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却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婚后的李清照,虽然与丈夫赵明诚感情深厚,但是丈夫宦游四方,有情人不能长相厮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等都是对这种相思之苦的倾诉。晚年的李清照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宋王朝南迁之后,背负着国破家亡之痛的她,独自漂流异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青玉案》)等都是她真实生活的写照。总之,李清照总是怀着真实的情感,以我手写我心。其词作都是生活的风风雨雨作用于她那颗敏感的心灵而产生的心灵回响。
  苏轼的人生之路很曲折,一生在宦海的沉浮中跌了两大跟头。第一次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元丰二年,正在湖州任职的苏轼因为诗文中攻击朝廷的新法而被逮捕下狱。后经营救出狱,被贬到荒凉的黄州。经受了这一切的苏轼,并没有悲观消沉。在谪居黄州时,于宋神宗元丰五年的三月七日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二次是哲宗皇帝亲政后,为打击“旧党”,苏轼被列入惩处之列,被朝廷一贬再贬,最后被贬到荒远的岭南。在条件非常艰苦的蛮荒之地,苏轼却过着“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的悠然生活,也体会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快乐。我们看到不管外界的逼迫多么严酷,不论风雨的袭击多么犀利,苏轼那颗坚强的心始终没有像李清照那样被困住,他的心始终在自由地跳动,始终在自由的放歌。
  李清照与苏轼都走过了一条坎坷的人生之路,然而对于生活的磨难,两位个性、气质相似的作家却发出了不同的心灵回响。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
  “生存与实践构成了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但还不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全部。在这两种活动方式之外,人更有一种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她摆脱了一切现实的干碍,直奔那最高的自由境界,故而最能显示生命对自由的向往。”
  “生命活动进入超越性精神追求的层面,才算达到了自我圆成的境地。”
  以此观点,我们可以认识到,李清照没能达到这样的生命境界,她的心始终被现实生活困扰着,虽然具有大丈夫的豪迈个性,也不缺乏过人的才学,但是,无法超越现实的精神活动,使她不能够昂首挺胸地自由高歌,她的心灵始终带着枷锁,她只能深情地诉说。苏轼之所以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是因为他的生命活动进入了超越性精神追求的层面,他实现了生命的自我圆成,所以不论面对多么困苦的处境他的心灵都能够无拘无束地自由放歌。
  综上所述,李清照没有为自己的生命找到归宿,她始终很茫然。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就说明了这一点: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渴望实现生命价值的李清照在梦中来到了天帝的居所,她告诉天帝,自己很有才学,却日暮途远没有出路。她虽然在词作中表示自己正要像鹏鸟那样高飞远举,但是,这也仅仅是幻想而已。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等级制度没有给李清照留出一片施展才华的自由天地,其受拘囿的心灵只能无奈地诉说着生命流失的痛苦。诸葛忆兵先生在《李清照个性成因及其表现》一文中这样说,李清照的前前后后,有多少才华横溢的女子,在封建礼教的扼杀之下个性泯灭,被默默吞噬。只有倔强自信的李清照,留芳青史。李清照是幸运的。但我们从生命活动的角度来看,留芳青史的李清照,其生命的旅程是满载着痛苦与不幸的。
  而苏轼却使自己的生命活动达到自由的境界,他有着自己的生命观,即身与物化。他在《前赤壁赋》中这样说: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把自己的生命进程置于自然万物的变化流行之中,以与万物同生共亡的观点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终极的寄托。
  
  参考文献:
  [1] 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
  [2] 苏轼:《东坡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 王水照、崔铭:《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4] 邓乔彬:《宋词与人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5]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
  [6] 张燕瑾、吕薇芬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1999年。
  
  作者简介:白秀兰,女,1956—,河北卢龙县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工作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哦,香雪》是铁凝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在今天依然散发着艺术魅力。对其从生态诗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可发现潜藏在文本中被人所忽视的精神生态家园,它是人类诗意的栖息之所。本文结合文本,从都市想象、人的主体性寓言、精神生态家园三个方面予以阐释。  关键词:《哦,香雪》精神生态家园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铁凝的《哦,香雪》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20年过去了,“香雪”依
期刊
摘要 梁启超创作的《新中国未来记》,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新小说”的诞生和中国小说史新纪元的到来。该书虽然为梁启超所自创,但无论从情节发展,还是从文体风格方面来看,明显受到了日本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和《经国美谈》等书的影响。  关键词: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日本小说影响  中图分类号:I131文献标识码:A    在中日两国的文学交流史上,有着长期的相互影响。中国文学曾在题材、主题、体裁、语言各方面
期刊
摘要沈从文对生态伦理有着深刻思考和形象表达。他赞美自然生态的天赋价值,关注湘西人、物的“德性”之美,表达基于生态伦理的沉痛隐忧。他以文学创作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并同时在启蒙和现代思潮的影响之下,使生态伦理观念成为他建构生态信仰的基础,重造理想和人生选择的导航。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生态伦理的构建,人类的伦理观念逐渐超
期刊
摘要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钟爱的作品。在这篇作品中,凯蒂虽然从未以第一人称叙述者出场,却是整个小说的聚焦点。她分别是三个兄弟或怀念或热爱或仇恨的对象。她本是一个“南方淑女”,却最终背叛传统走向堕落。福克纳通过凯蒂这一形象,向读者刻画出一幅南方贵族家庭没落的图景。凯蒂的堕落象征着整个美国南方的失落。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凯蒂堕落失落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问世于19
期刊
摘要 爱伦·坡在自己的幽默讽刺小说中构建一个夸张的虚妄的世界,以此来反讽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现象。本文试通过分析《辛格姆·鲍勃先生的文学生涯》中的人物形象与对比夸张等手法的运用,说明爱伦·坡的小说至今仍葆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爱伦·坡幽默虚妄反讽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但因生错了时代,在其
期刊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创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至30年代,这正是美国的20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作者弗·司哥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象征,他是二三十年代美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通过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告诉我们:以物质追求为目的的“美国梦”是必然破灭的。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对比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
期刊
摘要 19世纪是英国小说取得卓越发展的时期。从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到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等,恋爱、婚姻成为这时期英国小说的共同主题,各个小说家从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而形成了独特的爱情婚姻观,本文试就《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婚爱观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19世纪小说婚姻爱情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19世纪,随着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
期刊
摘要 长期以来,简·爱作为传统女性叛逆者形象化身已深入人心。事实上,叛逆只是构成简·爱心理状态的一个极为表面化的因素。从现代个体心理学角度考察,简·爱的心路历程,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一个自卑——超越自卑的过程。  关键词:简·爱自卑情结反抗超越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简·爱》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作者“诗意的生平”的写照,而
期刊
摘要“受难的耶稣”形象现已成为原型意义上的文学意象。海明威在其小说《老人与海》中成功地化用了“受难的耶稣”这一原型意象,突出了主人公在受难中所体现出来的男性准则;哈代在《苔丝》中将心甘情愿承受磨难的女主人公苔丝描写成耶稣基督精神的载体,体现了纯洁、忠诚的女性准则。如果说海明威的“受难者耶稣”是被迫选择受难,那么苔丝则是心甘情愿地承受磨难。  关键词:耶稣意象原型男性准则女性准则  中图分类号:I1
期刊
摘要艾丽丝·沃克,美国黑人小说家、诗人、短篇小说作家。她清晰地认识到女性主义必须联合男性,将他们看作妇女斗争的伙伴,才能赢得女性的独立与解放。而女性运动的未来发展目标并不仅局限于此,女性运动的终极目标是争取消除性别主义和其他形式的群体压迫。  关键词:女性主义自由解放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女权主义为女性告别受歧视地位,取得应有尊重和自我价值进行了不屈的战斗。然而长期的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