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现实情况,文章立足就业层面,分别从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设置、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业帮扶四个方面探讨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并在建议中提出建立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学生需求为对象、以满足学生需求为服务理念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培养体系。
[关键词]就业 体育专业 大学生 培养
[作者简介]戴清华(1975- ),男,安徽泾县人,巢湖学院体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葛国菊(1981- ),女,安徽含山人,巢湖学院数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论。(安徽 巢湖 238000)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8-0182-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目前社会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让他们毕业后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现实情况是工作越来越难找、就业越来越困难,学生读大学和高校培养学生的宗旨的实现都出现问题。是因为人才过多吗?深入分析其原因,显然不是人才过多,而是结构性人才过剩。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趋于大众化,过去的“天之骄子”现在变得很常见、很普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提高,传统就业主渠道的吸收能力在下降,新的需求点在增长,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在变化,而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却没有紧跟市场需求变化作出适应性调整,导致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相对其他专业,体育专业大学生因为众多因素,就业的竞争力显得更弱、就业更困难。要根本解决就业问题就得先处理培养问题,要处理好培养问题就得从就业层面进行考虑。因此,本文试从就业层面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以期对体育专业的教育改革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起到促进作用。
二、从就业层面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
下面立足就业层面,分别从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设置、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业帮扶四个方面来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
1.转变理念,将就业作为培养目标。美国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根本宗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市场化特征。而我国体育院校至今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仍实行着固有的、游离于市场需求之外的理念与培养目标,导致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雷同重复、专业口径过窄、专业知识陈旧老化、教学计划多年不变,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严重错位。我们应转变培养理念,提高对学生就业重要性的认识。从一定角度看,学生既是学校的“顾客”也是学校的“产品”。如果对学生就业抛之任之,不仅会增加社会就业的压力,久之则学校自己也会被边缘化。
培养目标不能仅盯在教育系统,要跳出专业框框的禁锢,应该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而确立,应以学生的就业为前提。例如,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一直以来的培养定位实际上是城镇中等学校体育师资,这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确定的,在当时情况下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现在情况不同了,如今是城镇中学体育师资趋于饱和,城镇小学和偏远地区中小学还有一定的需求。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与中学生有一定的区别,偏远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设施往往又短缺。这就应将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实际培养定位,从设施条件基本完备的城镇中学拓展到小学和偏远中学,这不仅是提升培养针对性的需要,也是扩大毕业生就业机会的需要。
总之,我们应该把“以学生就业为前提下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目标。
2.以市场的体育人才需求来设置专业与课程。由于原来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没有明确以学生的就业作为培养目标,所以专业与课程也就不是以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的。
在专业的设置上,我国目前每年有一千多所院校共招收十多万的体育专业学生,除了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几个体育院校有相对多些的专业,绝大部分院校招生专业集中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三个专业上。这么少的专业承载这么大的招生量,那么一些专业的毕业生过剩是必然的。美国目前在体育院系的专业设置覆盖面上,已经没有纯粹意义上的体育院校,而演变为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已经突破了传统体育的范畴而转向综合类。如美国春田学院的专业总数达到42个,涉及自然、社会、人文、艺术等各种领域,其中跟体育相关的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几乎各占专业总数的一半。与此相比,我国体育院系的专业在数量上存在明显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针对目前现状,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改革:第一,要加强对就业市场需求的调查与预测。就业市场的需求根据时间可分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由于是先招生后就业,从招生到就业至少隔3~4年时间,就业相对培养具有滞后效应,因此在招生前就应重点对市场潜在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查与预测。目前各体育院校对潜在市场需求的预测能力和应变机制都很弱,要加强改进,增加人力和资金投入。第二,在科学、准确调查预测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控制减少市场需求量趋于萎缩的传统专业的招生数量;另一方面,尽量多地添置新专业,努力扩大专业的覆盖面,以提供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在新专业的添置上,要立足于就业市场的需求,并注意避免与其他体育院校的雷同和冲突。要想方设法解决师资和条件缺乏的问题。师资可采取引进、聘用、送出培训,以及与具备条件的院校、单位联合办学等办法解决。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供体育院校进行专业调整的主要专业有:体育培训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商业服务业、体育信息传播业、体育广告业、体育场地服务业、体育博彩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建筑业、体育金融保险业等。第三,改变传统制度下新生录取时就被确定专业的做法,赋予学生一定的专业选择权和学习自主权,这既符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也对其今后的就业有帮助。
在课程设置上,目前我国体育各专业在课程设置、类别门数和课程时数比例上相似,缺乏专业特色;必修课程比例偏高,选修课程开设偏少;对就业无多大价值的课程开设的种类、时数多,具体主要反映在田径、体操等课程开设的学时比例较高;缺乏职业技能课程和一些目前社会急需专业的课程,一些课程即使开设了学时也少,不利学生的掌握。
针对以上情况,在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下,为了提高就业效果和培养不同的体育人才,课程设置应该以专业和就业需要设置必修课程、以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置选修课程。为此要适度减少必修课程比例,增加选修课程份额;删减陈旧、无用的课程,整合、简化教材篇幅,增添与专业和就业需要联系紧密的且对学生发展有实在用处的课程,比如“体育公共关系学”“社交礼仪”等。此外,还可参考欧美等先进国家的课程设置模式,引进一些非体育专业的、但现今培养学生所需的教材,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重视对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包括自我规划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规划能力的培养可从协助学生制定“大学生涯规划”着手。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为就业做积极的准备,到了大四就业压力来临时才明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和宝贵的机会。所以,在新生入学后就应协助学生定制符合自己学习、生活以及发展的规划,引导学生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自我认知能力与自学能力也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环节,他们在面对一些重大抉择时,如选择专业、职业,交友等,常出现反复、焦虑和困惑,并因此影响到学习兴趣、学习投入,因此必须重视对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来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也可通过让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操作来加强对自身的认知与定位;对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既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独立学习,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对外语、计算机、写作等体育专业学生薄弱但重要的课程进行深入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就业 体育专业 大学生 培养
[作者简介]戴清华(1975- ),男,安徽泾县人,巢湖学院体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葛国菊(1981- ),女,安徽含山人,巢湖学院数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论。(安徽 巢湖 238000)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8-0182-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目前社会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让他们毕业后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现实情况是工作越来越难找、就业越来越困难,学生读大学和高校培养学生的宗旨的实现都出现问题。是因为人才过多吗?深入分析其原因,显然不是人才过多,而是结构性人才过剩。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趋于大众化,过去的“天之骄子”现在变得很常见、很普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提高,传统就业主渠道的吸收能力在下降,新的需求点在增长,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在变化,而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却没有紧跟市场需求变化作出适应性调整,导致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相对其他专业,体育专业大学生因为众多因素,就业的竞争力显得更弱、就业更困难。要根本解决就业问题就得先处理培养问题,要处理好培养问题就得从就业层面进行考虑。因此,本文试从就业层面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以期对体育专业的教育改革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起到促进作用。
二、从就业层面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
下面立足就业层面,分别从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设置、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业帮扶四个方面来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
1.转变理念,将就业作为培养目标。美国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根本宗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市场化特征。而我国体育院校至今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仍实行着固有的、游离于市场需求之外的理念与培养目标,导致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雷同重复、专业口径过窄、专业知识陈旧老化、教学计划多年不变,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严重错位。我们应转变培养理念,提高对学生就业重要性的认识。从一定角度看,学生既是学校的“顾客”也是学校的“产品”。如果对学生就业抛之任之,不仅会增加社会就业的压力,久之则学校自己也会被边缘化。
培养目标不能仅盯在教育系统,要跳出专业框框的禁锢,应该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而确立,应以学生的就业为前提。例如,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一直以来的培养定位实际上是城镇中等学校体育师资,这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确定的,在当时情况下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现在情况不同了,如今是城镇中学体育师资趋于饱和,城镇小学和偏远地区中小学还有一定的需求。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与中学生有一定的区别,偏远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设施往往又短缺。这就应将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实际培养定位,从设施条件基本完备的城镇中学拓展到小学和偏远中学,这不仅是提升培养针对性的需要,也是扩大毕业生就业机会的需要。
总之,我们应该把“以学生就业为前提下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目标。
2.以市场的体育人才需求来设置专业与课程。由于原来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没有明确以学生的就业作为培养目标,所以专业与课程也就不是以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的。
在专业的设置上,我国目前每年有一千多所院校共招收十多万的体育专业学生,除了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几个体育院校有相对多些的专业,绝大部分院校招生专业集中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三个专业上。这么少的专业承载这么大的招生量,那么一些专业的毕业生过剩是必然的。美国目前在体育院系的专业设置覆盖面上,已经没有纯粹意义上的体育院校,而演变为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已经突破了传统体育的范畴而转向综合类。如美国春田学院的专业总数达到42个,涉及自然、社会、人文、艺术等各种领域,其中跟体育相关的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几乎各占专业总数的一半。与此相比,我国体育院系的专业在数量上存在明显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针对目前现状,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改革:第一,要加强对就业市场需求的调查与预测。就业市场的需求根据时间可分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由于是先招生后就业,从招生到就业至少隔3~4年时间,就业相对培养具有滞后效应,因此在招生前就应重点对市场潜在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查与预测。目前各体育院校对潜在市场需求的预测能力和应变机制都很弱,要加强改进,增加人力和资金投入。第二,在科学、准确调查预测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控制减少市场需求量趋于萎缩的传统专业的招生数量;另一方面,尽量多地添置新专业,努力扩大专业的覆盖面,以提供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在新专业的添置上,要立足于就业市场的需求,并注意避免与其他体育院校的雷同和冲突。要想方设法解决师资和条件缺乏的问题。师资可采取引进、聘用、送出培训,以及与具备条件的院校、单位联合办学等办法解决。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供体育院校进行专业调整的主要专业有:体育培训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商业服务业、体育信息传播业、体育广告业、体育场地服务业、体育博彩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建筑业、体育金融保险业等。第三,改变传统制度下新生录取时就被确定专业的做法,赋予学生一定的专业选择权和学习自主权,这既符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也对其今后的就业有帮助。
在课程设置上,目前我国体育各专业在课程设置、类别门数和课程时数比例上相似,缺乏专业特色;必修课程比例偏高,选修课程开设偏少;对就业无多大价值的课程开设的种类、时数多,具体主要反映在田径、体操等课程开设的学时比例较高;缺乏职业技能课程和一些目前社会急需专业的课程,一些课程即使开设了学时也少,不利学生的掌握。
针对以上情况,在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下,为了提高就业效果和培养不同的体育人才,课程设置应该以专业和就业需要设置必修课程、以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置选修课程。为此要适度减少必修课程比例,增加选修课程份额;删减陈旧、无用的课程,整合、简化教材篇幅,增添与专业和就业需要联系紧密的且对学生发展有实在用处的课程,比如“体育公共关系学”“社交礼仪”等。此外,还可参考欧美等先进国家的课程设置模式,引进一些非体育专业的、但现今培养学生所需的教材,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重视对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包括自我规划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规划能力的培养可从协助学生制定“大学生涯规划”着手。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为就业做积极的准备,到了大四就业压力来临时才明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和宝贵的机会。所以,在新生入学后就应协助学生定制符合自己学习、生活以及发展的规划,引导学生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自我认知能力与自学能力也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环节,他们在面对一些重大抉择时,如选择专业、职业,交友等,常出现反复、焦虑和困惑,并因此影响到学习兴趣、学习投入,因此必须重视对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来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也可通过让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操作来加强对自身的认知与定位;对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既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独立学习,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对外语、计算机、写作等体育专业学生薄弱但重要的课程进行深入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