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的喻世明言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mmy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0一年,日本小说家、英国文学研究家和诗人夏目漱石在英国留学期间以《断片》为题写了一些笔记,其中第八条:“从猿用手抓取东西开始至克莱武,让人感到教育之恐怖。学习英语,如果不能充分理解从英文书籍所传授的文化,又能学什么呢—这里除英语书籍以外的文化(从汉籍、和书而来的文化)丁点儿也没有。这样的人既不辨善恶又不理解德义为何物,仅仅器械般地为国家所使用。如此不啻国民的品位丝毫也得不到提高,器械般使用国民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毁坏着国家。”“猿用手抓取东西”是指达尔文的进化论,恩格斯曾将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称为十九世纪世界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然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一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被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所利用,就成了人类社会中的赤裸裸的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霸凌强盗行径。克莱武(Robert Clive)是英国十八世纪的政治家、军人,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供过职,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一七四四年作为英国殖民军的一员来到印度,一七五一年在加尔各答笼城以作战骁勇而驰名。一七五七年在印度西孟加拉普拉西(Plassey)地区指挥英国东印度公司殖民军打败了法国在印度的殖民军和孟加拉太守的联合军,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铺平了道路。回到英国后,因其受贿等恶行被揭发而自杀。
  夏目漱石明治三十三年(一九00)作为日本文部省首批官派留学生赴英国伦敦学习研究英语文化,一九0三年归国后,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东京大学任教。日本从明治元年(一八六八)开始的“明治维新”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旗号下全盘西化,至夏目漱石赴伦敦留学已三十余年,可夏目漱石却写下了思考全盘西化的问题要点作为自己今后的研究、探索方向。
  我所读的夏目漱石的著作多为小说,有日语原文的也有大量翻译成中文的,人们耳熟能详的有《我是猫》《哥儿》《虞美人草》《三四郎》《行人》《心》《道草》《明暗》等小说。日本思想史研究家评价夏目漱石的作品“从英国留学的经验方面批判了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的现代化是如何滑向了皮相上的浮华轻佻”(清木正之:《日本思想全史》,筑摩新书二0一四年版,326页)。这里特别提到夏目漱石在英国的留学经验。我以为上述《断片》第八条中的“从猿用手抓取东西开始至克莱武,让人感到教育之恐怖”是读解夏目漱石小说的纲,也是夏目漱石在英国留学期间体验研究英国近现代文化后,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而勾勒的一幅形神兼备的头像。正如《断片》第一条至第八条所推衍的金钱乃势力、乃社会地位,这不能不让夏目漱石对英国近代教育把进化论作为殖民主义的灵丹妙药和把克莱武这样的“无德义者”捧为殖民英雄而感到“恐怖”。
  何以感到“恐怖”呢?夏目漱石在《斷片》中写道:
  西洋人赞赏日本人,多半是因为日本人模仿自己师事自己。相反,轻蔑中国人,是因为中国人不尊敬自己。西洋人的称赞中,包含着我国国民的对传统的毫不留恋,但认为这是荣誉就错了。如果是深思熟虑幡然觉悟而与过去的丑恶告别,这是值得称赞的毫不留恋过去;相反,只是为眼前的新奇所迷惑、在好奇心驱使下而丢弃了百年习惯,这就成了肤浅的毫不留恋过去……日本人是欠缺创造力的国民,明治维新前日本只是乐于模仿中国,维新后日本人又专一模拟西洋。可哀的日本人也明白,即使专一模拟西洋人,可最终在经济上在实用性上以及在西洋化后必然产生的恋慕过去的传统上讲,都不可能全盘西化。过去日本人以唐宋元明清为样板加以模仿而留下了和汉混合的遗产,可现在的日本人不得不全盘西化是苦于为了避免日欧两者的冲突。
  原来夏目漱石为西方列强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行径和逻辑而感到“恐怖”的同时,还有对日本全盘西化后走向何方的担心。
  众所周知,一八五三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军舰闯入浦贺港,向幕府递交国书,要求开国通商,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黑船事件”。一八五四年一月,在美国的武力威慑之下,幕府被迫签署了《日美和亲条约》,通称《神奈川条约》,随后,英、俄、荷兰等国陆续胁迫幕府签署了类似的条约,幕府持续了两百余年的锁国体制逐渐走向崩溃。一八五八年六月,日美签署《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之后,荷兰、俄、英、法四国也与日本签署了大致相同的条约,史称“安政五国条约”。从此,日本的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等被列强剥夺,日本不得已而欲师夷以制夷。日本跻身列强之后,明治政府向英国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收回领事裁判权的要求。此时英国因克里米亚战争与俄国交恶,出于拉拢日本对抗俄国的外交策略,英国接受了日本的要求。两国于一八九四年签订《日英通商航海条约》,日本收回英国领事的裁判权,收回了英租界的行政管理权以及部分关税自主权,且将以前日本单向给予英国的片面最惠国待遇修改为双向互惠的最惠国待遇。接着日本又陆续与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俄罗斯等十四国签订了类似的条约,收回了各国领事的裁判权。此后,外国人在日本犯罪或发生纠纷,均由日本裁判所管辖。然而,在西方列强师傅教诲下成为列强的日本,反过来却要求清政府同意日本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一八九五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规定了日本享有与欧美列强一样的在华最惠国待遇,其中包含了领事裁判权。事实上日本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投降。中国有句俗语:跟上啥人学啥样。这正是夏目漱石“日本人不得不全盘西化是苦于为了避免日欧两者的冲突”这句话所隐含的西化后日本又将亦步亦趋西方、进而转嫁危机的担心。
  与夏目漱石为英国近代教育感到“恐怖”形成一百八十度反差的是大正五年(一九一六)十月十六日所写的一首《无题》诗。
  人间翻手是青山,朝入市尘白日闲。
  笑语何心云漠漠,喧声几所水潺潺。
  误跨牛背马鸣去,复得龙牙狗走还。
  抱月投炉红火熟,忽然亡月碧浮湾。
  这一年的五月,夏目漱石的绝笔长篇小说《明暗》开始在《朝日新闻》上连载,至十二月九日因胃溃疡恶化去世而未完成。从夏目漱石的信件中可知,在《明暗》连载中的八月十四日起,夏目漱石开始写作《无题》诗,到十一月共完成了七十五篇《无题》诗,大约平均一天半即创作一首。
其他文献
二0一九年十二月,我们一行四人—王一丹、罗丰、李肖和我去到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考察遗址。陪同我们的是花剌子模州科学院考古所的巴赫拉姆·萨杜拉耶夫(Bakhram Sadullaev)和舒库赫(Shokhuh)。巴赫拉姆是资深考古学家,对花剌子模州的所有遗址都熟悉,而年轻小伙子舒库赫英语较好,可以做翻译。库姆布兹山丘(Khum buz Tepa)遗址位于北流的阿姆河西岸,北边不远处是阿姆河大桥,西
期刊
新媒体时代如今涌现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工匠》《典藏里的中国》等“文物类”节目“邂逅”电视娱乐圈,影视明星 娱乐手段 文物背景,引起了文博界之外的阵阵反响,被称为是一种工业化的“文创产品设计”,是“网红式消遣”的绝佳方式。也有人批评将“文化富矿”变成了“贫血洼地”,因为这类节目留恋于演绎古人表演成分,文物本身的魅力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并无深刻挖掘,更没有对古
期刊
学术书评被称为学术风气的一面镜子、学术的守夜人、学界讯息和研究前沿的风向标、年轻学者介入学术的敲门砖、学术走向大众的必由之路。然而,如此重要的学术书评却不受人待见:很多学者既不擅长写书评,更不愿意写书评。早在二000年,史末就在《倡导学术书评》一文中分析,在学术领域中,书评就像一个在窗外探头探脑的野孩子,没有正式身份,没有正式名义,在时而尊重时而嘲弄的目光中,尴尬是与它最常伴随的情境。“野孩子也有
期刊
学习历史的历程,经常也是被历史教育的历程。  还记得一九九五年开始阅读丸山真男晚期几篇论文时的印象。记得读到“古层”这一概念时,心头涌起的那份疑惑。“古层”是他晚年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日本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在对外来思想的接受过程中,一直有沉积于最下层的“古层”存在。“古层”源于日本人的言语、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宗教等诸多方面,具有强大的连贯性。依靠“古层”的力量,日本人在摄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又
期刊
一rn二○二○年五月,法国汉学家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Emmanuel édouard Chavannes,1865-1918)的《华北考古记》中译本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这是该社“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期刊
美国社会学家尼尔·波斯曼(NeilPostman)说:“技术改变不是加法,也不是减法,而是生态法。公元一千五百年,在印刷机发明五十年之后,我们拥有的不是一个多了印刷机的老欧洲,而是一个不同的欧洲。”(NeilPostman,Technopoly,VintageBooks,NewYork,1993,p.18.参考了何道宽先生的译文)互联网,以及相伴而来的移动互联网,都不是只让原来的社会增加某种功能的
期刊
二0二一年四月,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印象博物馆展出了百名文学艺术界名人的百件手迹原品,并结集为《中轴的红飘带——永恒信仰 文化复兴·百名文学艺术界中共党员手迹展》纪念册。册中收录了李何林先生写给《鲁迅研究》编辑部的一封回信,另刊出了信封及信笺照片。  李何林在信中说:  九月三十日信和《改版的话》均收到,对后者我无意见。  王德厚同志几次催我为改版后的一期,写一篇短文,说别的付(副)会长都约写了,我也
期刊
二0一九年五月,美国阿拉巴马州议会通过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反堕胎法案即《人类生命保护法》,该法令规定,无论女性是否成年,是否遭强暴或乱伦,孕妇都必须生下小孩。只有在孕妇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时,才能接受人工流产。违法的医疗人员最重将被处以九十九年徒刑。该法案一出,立刻反对声一片,抗议的女性身着《使女的故事》里的猩红色斗篷站在议会大楼外,仿佛在提醒人们,阿拉巴马州这样做,是要将美国推入小说中的国度。  
期刊
Cadenza这个词是意大利文,之前中文常译作“华彩奏”或“即兴奏”。但Cadenza这规矩原来自歌剧,歌剧是唱出来的,译成奏就有点不合理。莫扎特与贝多芬之后,常把这习惯用在器乐的协奏曲上,中国人认识Cadenza可能是先从器乐曲上来的,所以就把“唱”译成“奏”了。通常懂音乐的人不在乎译名是什么,需要表达时,就以外文Cadenza来叫它。  Cadenza有歌剧与一般协奏曲的分别,先说歌剧。歌剧的
期刊
一  文学史上有一类作品不论时事如何变迁,大众趣味如何改变,会不断地被翻译、阅读。阿尔贝·加缪《局外人》(L’?tranger )便是其中之一。《局外人》很早便通过翻译进入华语世界的读者视野,从一九六一年孟安先生的第一个中译本算起,目下仅简体中文译本,便不下十余种。译者中不乏声名显赫的译界大家,如郭宏安、柳鸣九、郑克鲁、李玉民、徐和瑾等。三联书店新近推出的《局外人》(插图珍藏本)由苏州大学陆洵老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