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uh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更元十四年,秦惠文王薨,武王即位。
  一日,武王对群臣说:“听说太庙铸有九鼎,代表天下九州。寡人想亲自前去洛阳太庙观鼎。”
  群臣纷纷进谏:“不可!洛阳是天子之地,无天子召见不可擅往;太庙是帝王家庙,诸侯不允许入内;九州龙文赤鼎是社稷象征,天子传国之宝,更是不允许诸侯睥睨窺视。否则,天子震怒,诸侯讨伐,秦国大祸临头了!自有社稷以来,还没有哪个诸侯敢产生这样的想法。”
  武王只得不再提起此事,他一边改革内政,让国家富强;一边征伐小国,扩大力量,秦国的实力逐渐增强。
  但武王的心里,依然念念不忘那个一直埋藏在心的想法——入太庙,观龙鼎。
  武王三年,左丞相带领上将军甘茂率秦军伐韩,攻打宜阳。甘茂强攻宜阳五个月,在武王的全力支持下,占领了宜阳,并设置三川郡,从此打开了秦军东出的大门,一时诸侯震动。
  第二年,武王带领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到宜阳巡视,然后直入洛阳。
  周天子派使者到郊外迎接,武王不理,径直去了太庙。
  在太庙,武王果然见到了那九个大鼎,一字排列,极为壮观。原来这九个大鼎是大禹王时,天下九州所进的贡金,被铸成九个大鼎,载本州山川人物及贡赋田土之数,足耳俱有龙纹,又称九龙神鼎。夏传于商,商传于周,周将之运到洛邑。
  武王看到其中一鼎,上刻一雍字,就问守鼎人:“这就是我们大秦的鼎吗?我要把它带回大秦去。”
  守鼎人说:“这个鼎有千斤之重,搬不动的。”
  武王问:“从来没有人搬动吗?”
  守鼎人说:“从来没有人搬动过。”
  武王沉思了一会儿,问身边的人:“你们能不能举起这个鼎呢?”
  任鄙说:“这个鼎重千斤,我的力气只有百斤,举不起。”
  武王问孟贲:“你也举不起吗?”
  孟贲回答:“我试一试吧!”
  孟贲抓住鼎耳,使尽全身力气,“嘿”的一声,那鼎竟被他抓离地面半尺,然后重重地砸在了地面。再看孟贲,双目尽赤,眼珠突出,这一下显然用力过猛。
  武王笑着说:“你也就只能举到这个样子,看寡人的。”
  任鄙急忙说:“大王不可!您是一国之君,不可亲自犯险!”
  武王勃然大怒,呵斥任鄙:“寡人千里迢迢来到洛阳,所为何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举起这鼎吗?”
  任鄙不敢再说。
  武王大步向前,走到鼎前,两手从鼎耳间穿过,再抓牢大鼎,一挺腰,喝声“起”,那鼎像附着在了他的手臂上一样,被他带离地面三尺,他再次大喝一声,那鼎就再升高两尺,到了他齐肩的位置。武王向前迈出右脚,打算带着鼎走出几步,这时意外发生了,只见那鼎从手上脱落了下来。原来武王力已用尽,双手不堪鼎重。
  那鼎从武王手上落下来,正好砸在了武王的右脚上,就听到一阵骨头碎裂的声音,殷红的血从鼎下淌了出来,染红了鼎下的地面。
  武王已经昏死了过去,左右急忙掀开大鼎,把武王救了出来,送进太庙的一间屋子里。当晚,武王就死了。
  武王意外死于太庙,周天子大惊,急忙准备美棺,并亲往视殓,放下天子尊贵哭吊。任鄙、孟贲等人护送武王灵柩连夜赶回秦国。
  武王在太庙举鼎而亡的消息像风一样地传遍了诸侯国。韩王长出一口恶气,失去宜阳之仇终于得报了;魏王则暗自庆幸,当初没有跟随武王一起;楚王放下心来,从此高枕无忧;齐王赵王则哂笑不止,对群臣说,这就是私入太庙妄动龙鼎的下场。诸侯们议论纷纷,那个勇武好战的秦武王居然就这样死了,简直是窝囊至极,滑天下之大稽,也太愚蠢太可笑了!
  三天后,昭襄王继位,当晚,孟贲星夜来见。
  十天后,孟贲被斩,罪名是怂恿武王举鼎而致武王薨。被斩时,他脸上带着满足的微笑,因为他已经把武王临终时的遗言带给了昭襄王:“寡人入洛阳,窥周室,进太庙,问龙鼎,早已抱必死之心,此行无悔。想我大秦,地处西陲雍州偏凉之地,多被中原诸国轻视,若不示之勇武,如何震慑其心。他日扫平六国,一统四海,必是我大秦。此乃寡人之愿也!”
  此后,秦国勇武之风愈盛。八十六年后,秦始皇灭掉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朝,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的分裂混乱局面。
其他文献
张老实给一瓢凉水呛死后,张家女人哭了个稀里哗啦。  张家女人就成了张寡妇。  好心人劝她说,还年轻,路长呢,寻思上个人家嫁了吧。又说,崖畔上那个说书艺人叫憨憨儿的就好着呢!  张寡妇抹起眼泪说,先前的男人就是个老实疙瘩,总让人欺负;再寻个外来的都不知道祖宗姓甚的灰汉子,叫人笑死呀。  张寡妇说的憨憨儿其实并不憨,是多年前从陕北逃难过来的。那年河西大旱,一个说书的老艺人领着一个孩子来到小山村。刚进村
期刊
剿匪的東北民主联军有个法宝——剃头。  东北土匪又叫胡子,头发老长,胡子满脸,拿这个抖威风吓唬人。民主联军即使军装破烂,也剃得利利索索,刮得干干净净。老百姓一看就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蛋。  那时候理发,多使刀刮,理发师叫刮头匠。嫩江分区老二团有个半专职刮头匠,管着一千号脑袋。  刮头匠?也就剃头刮脸呗。可别这么说。刮头匠最要沉稳,最经得大浪船摇。杀声炮响,乱不得一根毫毛。划人家一个口子,饭碗就得摔了
期刊
院坝边苕花开了,奶奶脸上也笑开了花。她把绣花架子搬到苕花旁,看着花儿飞针走线。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可以爬到奶奶脚边,轻轻抚摸她那双怪怪的小尖脚,奶奶一点儿都觉察不到。  后来,村庄长出了城市,苕花被挤到花盆里。每次回家,我总看见奶奶注视着花盆,停下针,摇头叹气。  我出国离家时,苕花开了,奶奶一边看花,一边走针,脸上又开出一朵微笑。我停下脚步,静静地看她,蓦然,奶奶身边闪出了儿时的院坝。  等我归来
期刊
老赵骨汤面是矿区特色美食。  老赵骨汤面不仅面好,汤也好。面是鸡蛋面,白中泛黄,根根细圆,筋道弹牙;汤是猪骨汤,骨头是猪大骨,骨粗髓满,慢火熬制,白如牛奶。这样的骨汤,煮出这样的面,佐以香料,撒上芫荽、绿葱,或拌上半勺红油辣子,色泽诱人,香气氤氲,让人见了,唇齿生津,不由自主地想坐下来吃上一碗,再来一碗。老赵骨汤面,真香。  老赵骨汤面不仅香,而且便宜。煤矿门口的牛肉板面,六块钱一碗。家属区的兰州
期刊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异乡人拎着一个旧皮箱,行色匆匆地来到了这座偏远的小镇。他并没有在街上停留,而是径直走向镇西头的那座古宅。  异乡人掏出钥匙,费了不少工夫,終于打开了锈迹斑斑的铜锁。  自从异乡人住进古宅后,小镇上的人就从未见他走出来。  第一年,人们路过古宅时,常常会盯着那扇紧闭的、朱漆剥落的大门,心里腾起疑云:他,是谁?从哪里来?以何为生?……  第二年,人们路过古宅时,偶尔还会想起里面
期刊
偌大的军营,有一棵木棉树,并不高大,却在春天的时候开很多花,一朵朵血一般地红。树四周用花岗岩石头砌围得很是玲珑,军营的战士们,老的去新的来,一拨又一拨,但他们都会给这棵树敬一个礼。这棵树,战士们都称它班长树。  班长,是我的班长。  班长是湘乡人,一米八的大高个儿,城市兵,却是个说不好普通话的家伙。新兵训练后,我分在了他的班上。  那是一段特殊的冷战时期。  阵地上一片沉寂,远处岚气的山腰,迷迷蒙
期刊
乌老爷过完六十大寿后得了一场病,病好后寻思该给自己备处阴宅。乌老爷喊来乌苟,说:“前阵子土地庙里来的那个叫陆子明的人,听他口气,像是懂些风水,你去请他过来。”  乌苟手有疾,干不了稍重点的活,乌老爷就把乌苟带在身边,碰到跑腿的事都让乌苟去。乌苟站着不动,说:“老爷,那人怕是个乞丐,真要叫他过来吗?”  乌老爷曾去土地庙里看过,那人瘸了一条腿,衣冠也不整,看上去有五十来岁,自称是黄河边人氏,自幼得祖
期刊
乾隆年间,杨超走马上任巡抚一职。赴任途中有一座古庙,庙宇不大,但对联的口气很大:“守四季清斋,颂轮回真经”。这对联引起了杨巡抚大人的兴趣,决定进庙内休息,看个究竟。  进到庙内,一个老和尚坐在佛堂念经。有人报巡抚大人来了。和尚像没有听见,既不起身相迎,也不开口打招呼,只顾念经。杨巡抚英年得志,又中过状元,名满天下,可谓春风得意。在朝廷中,即便朝廷命官也要高看自己一眼,见老和尚如此傲慢,不识抬举,心
期刊
大嵩卫城里,来了个乞丐。坐于城墙根下,伸手乞讨。  不承想,他被几个小孩戏弄,讨饭碗还被扔进茅坑里。钱百万瞧见了,忙把孩子驱散了。  为首的小孩叫詹天福,钱百万认识,跟他爹詹老板还是好朋友。下午喝茶,钱百万就跟詹老板说了这事儿。詹老板很重视,回头带着孩子找到乞丐道歉,还赔了一个饭碗。  詹天福却恨上了钱百万,认为是他害的自己受责骂。于是,他决心报复。  钱百万养只八哥,嘴儿很巧,会说很多话。清早,
期刊
廷尉到!  狱卒低沉的声音传过来的时候,他正面壁而坐。他清楚地感觉到射在后背的目光,一阵刺痛。  他缓缓转回身,两人隔着栅栏,四目相对。  夜已深。只有狱卒的火把吱吱暗响。  良久,李斯开口:师兄,你可用过晚膳?我给你带来了。  囚徒望了望狱卒放下的饭食,抬头说:酒因何不……不入?李斯!  李斯转向身侧的侍从,那人手托的黑漆盘上,赫然是一个硕大的铜樽。  师兄,今天这个酒,要到最后才喝。你还是先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