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Cl—与SO2—4检验”的自主探究活动设计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geg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的内容设置体现了实验教学重要性,大量编排了“实验活动与探究”专栏。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设计的部分实验停留在验证性层面,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导致学生对知识本质得不到深刻的理解与拓展。因此教师要领悟课标要求,努力重组这些实验,使它们变成真正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实验。下面笔者就“Cl-与SO42-检验”的自主探究活动设计与大家共勉。
  一、依据课标理念,反思教材实验呈现方式
  华师大教材是通过二个实验活动来实现“Cl-与SO42-检验”教学,呈现方式如下:
  实验一:区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1、在分别盛有少量稀盐酸和稀硫酸的两支试管中,各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和几滴入稀硝酸,观察。
  2、在分别盛有少量稀盐酸和稀硫酸的两支试管中,各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和几滴入稀硝酸,观察。
  实验二:检验盐酸盐和硫酸盐:
  1、在分别盛有少量氯化钠溶液和氯化钾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各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和几滴入稀硝酸,观察。
  2、在分别盛有少量硫酸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各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和几滴入稀硝酸,观察。
  3、在分别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和几滴氯化钡溶液,再分别滴入几滴稀硝酸溶液,观察。
  其一,笔者觉得教材设置实验一,其意图是在验证性实验阶段上让学生初步建构出区别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实质就是区别Cl-与SO42-;而设置实验二,是要求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发现并掌握含有Cl-与SO42-所有同类型物质的检验方法。但是教材把却把这两个实验分别设置在重要的酸与常见的盐两节中,中间隔了一节重要的碱,因此把两个内涵一样的实验分割成两个片段,不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发现对这些物质的检验实质就是检验Cl-与SO42-。由于时隔过长,导致第二个实验也变成验证性实验。因此,此呈现方式不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构建知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有实质性的理解,不利于学生发现新知识,却容易导致学生被动地不加思索地全盘接受并死记硬背。
  其二,这种呈现方式,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依据实验不是教材指定学生必做的,且觉得实验操作和结论都很简单,就会走“捷径”,于是自己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自己做简单地讲解就得出教材所写的结论。而在当下,中考对初中生的择优依分数为唯一标准的形势下,且初中科学知识点不是很多,强化背诵还是比较容易取得好分数的,因此,导致很多教师干脆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实验结论来应对中考,致使实验没有起到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作用。
  二、体现科学本质,精设探究发现式实验
  笔者在教学中,把两个实验进行了重组,使它们变成了自主探究式实验,呈现方式如下:
  探究:Cl-与SO42-检验方法
  1、请各组完成三组实验,仔细观察,并做解释产生现象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请你们再整合这三组实验进行深入地思考,分析这些实验有什么共同之处?并说说你们的新发现?
  首先,此呈现方式是在学习了酸的性质、碱的性质、盐的种类和盐组成后,将区别稀盐酸和稀硫酸与检验盐酸盐和硫酸盐两个实验重组成一个整体的课堂自主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发现对这些物质的检验实质就是检验Cl-与SO42-, 同时训练了学生实验技能。另外,还避免了教师重复准备某些实验用品。
  其次,以表格形式呈现不但简洁而且对比鲜明,因此有利于学生实验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享、反思等思维活动建构出新知识。这样,让学生领悟教材内容不是让他们被动地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而是要通过自己探究活动才能深刻理解。对教师而言,实现了重组实验的教学目的,即达成了对学生能从实验对比中发现规律能力的培养。所以此呈现形式符合课标对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基本要求。
  三、突出自主探究,重视实验提炼与拓展
  实验重组后,教师的教学操作是非常简单的,如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时,只在活动中适时指导学生的操作;如教师很少进行讲解,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交流讨论,只是关注与指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出现卡点。在课堂上,气氛活跃,大多数学生积极地动手实验,认真地观察现象,相互合作交流,进行讨论等多种思维活动,自然而然间,学生头脑中生成了教师的预设知识——Cl-与SO42-检验的方法,此外,学生还对碳酸盐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并得出了CO32-的检验方法,潜移默化中知识进行了拓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袁运开等,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新型师生关系,见仁见智,不少同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看法。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民主平
期刊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份,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寓趣于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带有趣味性的问题,寓趣于设问,创设生动愉快的情景,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从而使学生产
期刊
我们的传统教学,特别重视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论是数学的运用,还是数学创新,都离不开探索,没有了探索,任何学科--包括数学,都会失去灵魂。现在有许多人都在思考:为什么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中国人要领先,可到了成年以后,我们的研究成果怎么就不如别人呢?有人说,中国水平和世界水平,只差“一步”,这“一步”是什么呢?我认为,我们教育的症结就在于,
期刊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人们力求认识各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一门学科学习、研究、探索的内在驱动力。  语文学科既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自然它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激发并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则是当前教育下责无旁贷的重要问题。  语文课堂教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知识的再现性、重复性。堂堂课都可以讲字词句段篇章,而且
期刊
作文在高考中可以说是占得了半壁江上,大有得作文者得天下之势,但是很多学生在拿到题目时无从下手,打不开思路。同时,近几年高考很多的命题作文出现,更加强化了学生的审题意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和考生的高度重视。譬如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天津卷的《愿景》等;2007年江苏卷的《怀想天空》、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湖南卷的《诗意地生活》等;2008年江苏卷的《好奇心》、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
期刊
教师认真备“朗读”是指导学生读的前提。教师不掌握正确的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就不能很好地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教师备朗读,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是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过程。要让学生直接感受,教师首先要直接感受。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时,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恰当地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期刊
语文味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心灵感受的语文学习能力。当感知的语言文字与所学的文本形成一定差距的情况下,陶冶到自身的语文味就不足。只有所学的文本内容与自身的感官及其渗透的意念相依相生时,语文味就出来了,得到的就是一种满足和升华。  写作是学习语文用于表达的一种方式。然而,有不少学生出现了语文学习与写作毫无相关的现象。语文学习不断在推进,而写起作文依旧索然无味。这
期刊
摘 要:初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衔接教育在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思想指导下,根据衔接教育“1322”策略,从平台开发、资源建设、衔接内容、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模式的探索,有效解决了初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衔接问题。  关键词:初高中;信息技术;衔接教育;实践模式  1.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威廉·H·克伯屈从J·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出发,并在其“问题教学法”基础上,根据内部动机(inner m
期刊
【摘要】在指导阅读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一、课内课外相结合,感受读书之乐  二、抓住孩子心理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四、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孩子阅读的平台  【关键词】渗透;营造书香气息;调动;读书;
期刊
摘要:准备活动是中学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准备活动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基本部分任务的完成,它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止伤害事故,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以我校高中三个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就中学的准备活动进行调查和研究,提出中学体育课准备活动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准备活动;职称论文  1前言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