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是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寻找心理健康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就我们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农村家庭中家长外出打工的多,家长文化水平低下并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这些都导致现在农村小学生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封闭及在校有不良情绪等。
2. 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心理健康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并且农村学校教育一直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
二、更新观念,强化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教学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人本理念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发展,为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这就明确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观: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中有关的因素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发展。
三、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提高育人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初步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知识体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素质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必须像朋友那样,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像长辈那样,无私关怀每一位学生,并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这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2. 挖掘新教材内容和联系实际,抓住教育契机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可归入“道”之列,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新教材中每篇文章都彰显着丰富的人文性,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这些课文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
比如教学第七册课文《小木偶的故事》时,在学生理解懂得了文章的中心意思“不要只会笑,那是永远不够的”后,问学生,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从而教育同学们,今后如果遇到不开心或郁闷的事情,不要像小木偶那样永远笑着脸,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向亲人或朋友敞开心扉,向别人倾诉,这样才有利于消除不良情绪,才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四、深化课堂改革,优化教学过程
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在课堂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
1.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
为解决农村学校学生在学习方面厌学、学习动机扭曲、攻击性强、报复心理严重以及在校有不良情绪等心理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种轻松、自主的氛围尤为重要。这种氛围就是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存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创设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有机统一的课堂心理环境,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的心理卫生原则,寓教于乐,鼓励成功,克服传统课堂中“压、训、罚”的错误观念,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注意力,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的功能。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获得语文知识,并对照学习,消灭学生不良性格和不良行为的心理动因
比如在教学《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时,由于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让学生自己先读文思考,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找出10年来这3位青年(包括他们小时候)的所为给人们带来的好处。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讨论交流,大家都能完整地回答上来,在此基础上理解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一道理。接着我问,那么大家在生活中有过因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而感到幸福的体验吗?或因做出对人们无益的事情而感到羞愧吗?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同学们或高兴,或悲伤,与同伴分享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并且知道了,好的行为、做有益的事情能给人们带来美好、快乐的体验,而做对人们有害的事情不但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还会给人们带来伤害。
五、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内容与形式,惟有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所认可,所接纳,所内化,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形成健康心理。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因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活动性而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渠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在让学生体会到学语文、用语文的快乐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比如上《客人来了》一课时,让学生模拟“做客”与“接待客人”的情景,并交代学生以后家里来了客人,一定要自己先接待,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六、改革评价制度,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发挥考试和成绩评定的导向作用,使教学得到及时调控,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发挥考试和成绩评定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鼓励有创见的学生,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实行民主性评价,让学生参与成绩评定,使学生在自评与互评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眼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降低学习压力,着重即时评价,促进其身心进一步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赵霭雯
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农村家庭中家长外出打工的多,家长文化水平低下并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这些都导致现在农村小学生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封闭及在校有不良情绪等。
2. 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心理健康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并且农村学校教育一直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
二、更新观念,强化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教学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人本理念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发展,为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这就明确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观: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中有关的因素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发展。
三、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提高育人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初步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知识体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素质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必须像朋友那样,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像长辈那样,无私关怀每一位学生,并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这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2. 挖掘新教材内容和联系实际,抓住教育契机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可归入“道”之列,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新教材中每篇文章都彰显着丰富的人文性,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这些课文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
比如教学第七册课文《小木偶的故事》时,在学生理解懂得了文章的中心意思“不要只会笑,那是永远不够的”后,问学生,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从而教育同学们,今后如果遇到不开心或郁闷的事情,不要像小木偶那样永远笑着脸,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向亲人或朋友敞开心扉,向别人倾诉,这样才有利于消除不良情绪,才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四、深化课堂改革,优化教学过程
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在课堂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
1.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
为解决农村学校学生在学习方面厌学、学习动机扭曲、攻击性强、报复心理严重以及在校有不良情绪等心理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种轻松、自主的氛围尤为重要。这种氛围就是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存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创设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有机统一的课堂心理环境,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的心理卫生原则,寓教于乐,鼓励成功,克服传统课堂中“压、训、罚”的错误观念,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注意力,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的功能。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获得语文知识,并对照学习,消灭学生不良性格和不良行为的心理动因
比如在教学《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时,由于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让学生自己先读文思考,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找出10年来这3位青年(包括他们小时候)的所为给人们带来的好处。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讨论交流,大家都能完整地回答上来,在此基础上理解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一道理。接着我问,那么大家在生活中有过因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而感到幸福的体验吗?或因做出对人们无益的事情而感到羞愧吗?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同学们或高兴,或悲伤,与同伴分享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并且知道了,好的行为、做有益的事情能给人们带来美好、快乐的体验,而做对人们有害的事情不但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还会给人们带来伤害。
五、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内容与形式,惟有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所认可,所接纳,所内化,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形成健康心理。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因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活动性而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渠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在让学生体会到学语文、用语文的快乐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比如上《客人来了》一课时,让学生模拟“做客”与“接待客人”的情景,并交代学生以后家里来了客人,一定要自己先接待,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六、改革评价制度,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发挥考试和成绩评定的导向作用,使教学得到及时调控,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发挥考试和成绩评定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鼓励有创见的学生,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实行民主性评价,让学生参与成绩评定,使学生在自评与互评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眼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降低学习压力,着重即时评价,促进其身心进一步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