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6月底,“火力—2014·郑州”防空兵指挥对抗演练,在位于中原腹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兵学院举行。
解放军防空兵历史上兵力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系列跨区军事演习就此启幕。
直到9月下旬,来自六个集团军的防空兵旅将先后从本战区出发,最长机动近4000公里,奔赴陌生地域进行指挥对抗或实弹实装演习,同时还涉及空军、陆航等多个军兵种。
诸多“之最”背后,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于军事训练实战化的着力强调。
“火力—2014·郑州”虽然只是一次坐在电脑前、“打数据”的指挥演练,却也是防空兵历史上的首次红蓝自主对抗。
“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摔打锻炼部队”,这一要求所带来的压力,其实都集中于演习中枢——导演部,它既是整个演习的组织者、仲裁者,又是红蓝军双方的上级机关。
导演部也在艰难转型:不再用“有形的手”指导红蓝双方如何对抗,而是用“无形的手”推动双方在对抗中得到提升。
藏着定位器的“俘虏”
2014年6月25日下午14时,“火力—2014·郑州”开始第6个小时,导演部决定将“俘虏”送到红军指挥部。
像大多数军事演习、演练一样,此次演习开始后红蓝双方先进行作战准备:确定作战构想、作战计划、组织保障等等。这个阶段看起来似乎忙碌而平淡。
“部队各部门在指挥对抗演习中的工作一般不太平衡,司令部的工作最重,保障和政工部门比较少。”“火力—2014·郑州”执行导演、防空兵学院指挥系的李志斌大校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演练开始后,导演部决定进行一次随机导调。
“导调”即导演、调度,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以上级机关的身份下达命令、“出情况”。而对于指挥演习,由于是指挥机关网上对抗,并没有实际的兵力、装备验证其命令的效果,因此导演部还要“扮演”下级部队,对一些情况和问题作出反馈。
总之,导演部构造了围绕着参演部队的“战场环境”。
导调分预先设置科目和随机导调两种。“在这次对抗演练中,我们希望有一半以上的科目来自随机导调。”“火力—2014·郑州”总导演、防空兵学院院长赵天翔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随机导调最考验参演部队首长机关的应变能力,对导演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个“情况”是:蓝军直升机被击落后,飞行员被俘,送到红军指挥部——防空旅指挥部审问,这主要是政工机关的任务。
为了逼真,导演部从蓝军找到一名曾经留学国外、学习过直升机飞行的军官,以下级部队的名义把他送到红军指挥部。
“俘虏”衣兜里藏着一个定位器。但由于红军没有按照程序对其彻底搜查,这个定位器被带进了红军指挥部。
很快,蓝军就向红军指挥部发射了地对地导弹,实施“斩首”。
这个科目并没有继续下去。“红军指挥部很多人都被这个比较新鲜的科目吸引了,但对于导演部来讲,主要还是要掌握好平衡点,让演练正常推进,不要有其他因素干扰。”李志斌说。
谁也不知蓝军如何出招
“火力—2014·郑州”第48小时,进入作战实施阶段。
这一演习是“火力—2014”的一部分。后者是今年夏季解放军两个最重要的系列军演之一,另一个是正在内蒙古朱日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举行的“跨越—2014”。
“火力—2014”被称为兵种部队跨区基地化训练。这次持续数月的军事行动主要包括炮兵和防空兵两部分,其中炮兵部分已在6月23日启动。“火力—2014·郑州”是防空兵部分的第一个活动。
赵天翔说,“火力—2014”系列演习的最大意义在于,探索兵种部队进行对抗演习的模式和方法。
此前数年,解放军的合成部队——如步兵旅、集团军都已将对抗性演习作为检验实战能力的手段。然而,兵种部队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对抗演习的开展较为滞后。
然而,过去20年来的海湾战争、波黑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多是由西方盟军依靠空袭达到政治目的。防空兵被认为是现代战争中最关键的角色之一。
“这次演练着眼于创新实践实战化训练的方法。”赵天翔说,总部对陆军部队战术训练提出了“自主对抗、随机导调、精确评估”的新模式要求。
除了防空兵学院学员扮演的蓝军,“火力—2014·郑州”真正的主角是作为红军的陆军第47集团军防空旅。
作为解放军最精锐的陆军防空部队之一,这个旅在2013年曾首先向国内外媒体开放,公开装备编制等情况。
旅长陈西峰在进入作战实施阶段前告诉本刊记者,对这次演习没有把握。
因为,他们遭遇的恐怕是防空兵演习史上最强大的蓝军。
“一般红蓝对抗,双方的兵力设定相对均衡,根据模拟敌军的实际情况,上下略有浮动。我们这次尽量设定到浮动允许的上限,比如实际模拟敌军战机的出动率,理论上最高是50%,我们设定了20%、40%、60%,逐渐提高,考验红军。”李志斌说,在兵器设定上,红军要面对三代半战机以及先进的电子干扰设备。
“火力—2014·郑州”演练副总导演、防空兵学院副院长吕欣欣介绍说,过去演习的最佳结果就是按照设定科目走完程序,而现在除了计划导调的内容,到底还有什么科目,导演部也要和红军一样随机面对——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蓝军会如何出招。
“憋屈”的防空兵旅长
“火力—2014·郑州”第52小时,三个阶段构成的专项对抗演练结束,红蓝双方退出状态。
陈西峰摘下头盔,一边走出指挥部一边叨咕:“打了个稀里哗啦!”
导演部大厅里最醒目的是一块巨幅显示屏,上有三个画面,其中两块分别与红蓝双方指挥所的内容相同,第三块同时显示双方部署。
显示屏下,第一排坐着裁评组,裁定双方每一次行动的分数,特别是攻击、损伤情况。裁评组后面是红蓝双方的导控小组,分别“扮演”两军的上级机关。然后是李志斌的位置以及系统维护组。后者的主要任务是随时根据对抗情况对系统进行底层调整。 打个比方:红蓝双方对弈,由裁评组裁决双方吃掉棋子的行为是否“合法”,由系统维护组负责把棋子从棋盘上拿下来。
这一天的三个专项对抗分别是侦查与反侦查、干扰与反干扰、打击与反打击。
第一回合开始后,红军连发四枚导弹,击落了蓝方特战队直升机。
大约45分钟后,对抗结束。红军导控员和一直在红军指挥部的前方导调员副组长——两名年轻的中校——先低声商量,然后客气地找到大校陈西峰“共同探讨”。
“探讨”的焦点是红军应否击落敌高空侦察无人机。导调员提出这样可能暴露阵地,在反侦查阶段应进行隐蔽;旅长则强调,“还是要打”,而且发射后就启动了假阵地。
第二回合——干扰和反干扰,导演部内出现了几次争论。
李志斌提出,“蓝军”某机型的干扰距离只有50公里,裁评组应该注意这一情况。坐在前排的蓝军导控员说是100公里。李志斌立刻报出这种机型的一连串数据。
这一回合,红军有三个雷达站被摧毁。
陈西峰和导调员交换了关于为何能在超远距离判断敌机机型的问题。他要求侦察情报组注意交替开机,进行隐蔽。
第三回合一开始,红军预警机遭袭,不能提供远程空情。防空兵部队对敌情的判断难度加大。
虽然有四架“蓝军”战机在短时间内被击毁,但“蓝军”不断从北部向红军二营突击,一度连续向对方发射九枚导弹。
激烈的战斗在40分钟后结束,蓝军战机出动率最高达30%。陈西峰满脸通红,走出指挥部去吸烟。
大家等了许久,还是部下把他找了回来。
虽然有些“憋屈”,但这位在防空兵部队中颇有声望的指挥官仍然保持了风度。
他说,按照情况设置北面有一个机场,所以部署兵力较弱。可是对抗中,当敌机从北面入侵时,他两次申请空军支持未果,“有机场没飞机,早知道是这样,我就设置环形阵地了。”
说到战损和战果,一名红军参谋说,一台导弹发射车换两架飞机,“合算了”。
陈西峰想了想告诉他,这样没法持续,不能这么换算。
其实结果并不像陈西峰想象的那么差:三个回合一胜一负一平,“要是小组赛,就可以出线了。”一位导调员开玩笑说。
蓝军为什么强大
“火力—2014·郑州”第72小时,最重头的综合对抗展开。
红军在综合对抗中再次面临严峻形势:经过前一天的作战,蓝军又用地对地导弹袭击了红方阵地和道路等辅助设施。
作为一次边境反击作战,战争再次由“蓝军”挑起。他们的所有飞机几乎都在高空盘旋,红军发射导弹却未命中。
李志斌提出,出动航空兵把相对高度1万米以上的蓝军战机都打下来,迫使蓝军战机进入防空兵作战能力可以达到的空间,从而实施对抗。
这个举动又引发了讨论,“火力—2014·郑州”演练副总导演、防空兵学院指挥系主任郝强认为“打不着是正常现象,还是红方情结太重”,应该用情报诱导蓝军降低高度。
李志斌则强调,毕竟要实现红蓝对抗,才能体现演练目的。
扮演蓝方的防空兵学院中级班学员,都是来自一线部队的指挥员,对红军的战法和装备“知根知底”。
演习准备阶段,一名营长说,红军肯定会在某地部署导弹发射车。拿到红军部署图,果然如此。
在回合对抗时,一名蓝军指挥官也曾不用尝试就一招致命地干扰了“红旗7”导弹频段。他所在的部队正是最早列装这种导弹的部队。
对于导演部来说,既要设置强大的蓝军,也要防止这种“计划外”情况成为影响对抗胜负的因素——蓝军也要合情合理。
不过,演练副总导演、防空兵学院训练部部长管建新还是要求蓝军用地对地导弹袭击机场,红军再次面临没有空军协助的境况。此时,导演部的另一个命令,将蓝军战机出动率提高到60%。
虽然面临强大压力,但战斗胶着到最后一刻,仍然没有明显的胜负态势。有那么几十秒,陈西峰坐在电脑前默默无语。
这一回合的结果是:蓝军空袭目的基本实现。
作为演习评估制度的一种尝试,此次对抗演习采用了千分制统计方法,100多小时中红蓝双方的每个细节都有打分。
蓝军765分,红军708分。
陈西峰在红军讲评时说,面对强大的敌人,咱们还可以打得更好。
赵天翔最终总结的六点成果中,既包括规范了精确评估标准、完善对抗训练系统,也包括打造超强模拟蓝军。但是,他仍然觉得“难度不够”。
对于导演部,这位大校说,除了解决导调手段传统的问题,他的部下还需要快速提升对实战和部队的了解——对他们来说,打造“最实战”的训练、演习,是更紧迫、难度更高的任务。
解放军防空兵历史上兵力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系列跨区军事演习就此启幕。
直到9月下旬,来自六个集团军的防空兵旅将先后从本战区出发,最长机动近4000公里,奔赴陌生地域进行指挥对抗或实弹实装演习,同时还涉及空军、陆航等多个军兵种。
诸多“之最”背后,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于军事训练实战化的着力强调。
“火力—2014·郑州”虽然只是一次坐在电脑前、“打数据”的指挥演练,却也是防空兵历史上的首次红蓝自主对抗。
“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摔打锻炼部队”,这一要求所带来的压力,其实都集中于演习中枢——导演部,它既是整个演习的组织者、仲裁者,又是红蓝军双方的上级机关。
导演部也在艰难转型:不再用“有形的手”指导红蓝双方如何对抗,而是用“无形的手”推动双方在对抗中得到提升。
藏着定位器的“俘虏”
2014年6月25日下午14时,“火力—2014·郑州”开始第6个小时,导演部决定将“俘虏”送到红军指挥部。
像大多数军事演习、演练一样,此次演习开始后红蓝双方先进行作战准备:确定作战构想、作战计划、组织保障等等。这个阶段看起来似乎忙碌而平淡。
“部队各部门在指挥对抗演习中的工作一般不太平衡,司令部的工作最重,保障和政工部门比较少。”“火力—2014·郑州”执行导演、防空兵学院指挥系的李志斌大校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演练开始后,导演部决定进行一次随机导调。
“导调”即导演、调度,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以上级机关的身份下达命令、“出情况”。而对于指挥演习,由于是指挥机关网上对抗,并没有实际的兵力、装备验证其命令的效果,因此导演部还要“扮演”下级部队,对一些情况和问题作出反馈。
总之,导演部构造了围绕着参演部队的“战场环境”。
导调分预先设置科目和随机导调两种。“在这次对抗演练中,我们希望有一半以上的科目来自随机导调。”“火力—2014·郑州”总导演、防空兵学院院长赵天翔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随机导调最考验参演部队首长机关的应变能力,对导演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个“情况”是:蓝军直升机被击落后,飞行员被俘,送到红军指挥部——防空旅指挥部审问,这主要是政工机关的任务。
为了逼真,导演部从蓝军找到一名曾经留学国外、学习过直升机飞行的军官,以下级部队的名义把他送到红军指挥部。
“俘虏”衣兜里藏着一个定位器。但由于红军没有按照程序对其彻底搜查,这个定位器被带进了红军指挥部。
很快,蓝军就向红军指挥部发射了地对地导弹,实施“斩首”。
这个科目并没有继续下去。“红军指挥部很多人都被这个比较新鲜的科目吸引了,但对于导演部来讲,主要还是要掌握好平衡点,让演练正常推进,不要有其他因素干扰。”李志斌说。
谁也不知蓝军如何出招
“火力—2014·郑州”第48小时,进入作战实施阶段。
这一演习是“火力—2014”的一部分。后者是今年夏季解放军两个最重要的系列军演之一,另一个是正在内蒙古朱日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举行的“跨越—2014”。
“火力—2014”被称为兵种部队跨区基地化训练。这次持续数月的军事行动主要包括炮兵和防空兵两部分,其中炮兵部分已在6月23日启动。“火力—2014·郑州”是防空兵部分的第一个活动。
赵天翔说,“火力—2014”系列演习的最大意义在于,探索兵种部队进行对抗演习的模式和方法。
此前数年,解放军的合成部队——如步兵旅、集团军都已将对抗性演习作为检验实战能力的手段。然而,兵种部队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对抗演习的开展较为滞后。
然而,过去20年来的海湾战争、波黑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多是由西方盟军依靠空袭达到政治目的。防空兵被认为是现代战争中最关键的角色之一。
“这次演练着眼于创新实践实战化训练的方法。”赵天翔说,总部对陆军部队战术训练提出了“自主对抗、随机导调、精确评估”的新模式要求。
除了防空兵学院学员扮演的蓝军,“火力—2014·郑州”真正的主角是作为红军的陆军第47集团军防空旅。
作为解放军最精锐的陆军防空部队之一,这个旅在2013年曾首先向国内外媒体开放,公开装备编制等情况。
旅长陈西峰在进入作战实施阶段前告诉本刊记者,对这次演习没有把握。
因为,他们遭遇的恐怕是防空兵演习史上最强大的蓝军。
“一般红蓝对抗,双方的兵力设定相对均衡,根据模拟敌军的实际情况,上下略有浮动。我们这次尽量设定到浮动允许的上限,比如实际模拟敌军战机的出动率,理论上最高是50%,我们设定了20%、40%、60%,逐渐提高,考验红军。”李志斌说,在兵器设定上,红军要面对三代半战机以及先进的电子干扰设备。
“火力—2014·郑州”演练副总导演、防空兵学院副院长吕欣欣介绍说,过去演习的最佳结果就是按照设定科目走完程序,而现在除了计划导调的内容,到底还有什么科目,导演部也要和红军一样随机面对——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蓝军会如何出招。
“憋屈”的防空兵旅长
“火力—2014·郑州”第52小时,三个阶段构成的专项对抗演练结束,红蓝双方退出状态。
陈西峰摘下头盔,一边走出指挥部一边叨咕:“打了个稀里哗啦!”
导演部大厅里最醒目的是一块巨幅显示屏,上有三个画面,其中两块分别与红蓝双方指挥所的内容相同,第三块同时显示双方部署。
显示屏下,第一排坐着裁评组,裁定双方每一次行动的分数,特别是攻击、损伤情况。裁评组后面是红蓝双方的导控小组,分别“扮演”两军的上级机关。然后是李志斌的位置以及系统维护组。后者的主要任务是随时根据对抗情况对系统进行底层调整。 打个比方:红蓝双方对弈,由裁评组裁决双方吃掉棋子的行为是否“合法”,由系统维护组负责把棋子从棋盘上拿下来。
这一天的三个专项对抗分别是侦查与反侦查、干扰与反干扰、打击与反打击。
第一回合开始后,红军连发四枚导弹,击落了蓝方特战队直升机。
大约45分钟后,对抗结束。红军导控员和一直在红军指挥部的前方导调员副组长——两名年轻的中校——先低声商量,然后客气地找到大校陈西峰“共同探讨”。
“探讨”的焦点是红军应否击落敌高空侦察无人机。导调员提出这样可能暴露阵地,在反侦查阶段应进行隐蔽;旅长则强调,“还是要打”,而且发射后就启动了假阵地。
第二回合——干扰和反干扰,导演部内出现了几次争论。
李志斌提出,“蓝军”某机型的干扰距离只有50公里,裁评组应该注意这一情况。坐在前排的蓝军导控员说是100公里。李志斌立刻报出这种机型的一连串数据。
这一回合,红军有三个雷达站被摧毁。
陈西峰和导调员交换了关于为何能在超远距离判断敌机机型的问题。他要求侦察情报组注意交替开机,进行隐蔽。
第三回合一开始,红军预警机遭袭,不能提供远程空情。防空兵部队对敌情的判断难度加大。
虽然有四架“蓝军”战机在短时间内被击毁,但“蓝军”不断从北部向红军二营突击,一度连续向对方发射九枚导弹。
激烈的战斗在40分钟后结束,蓝军战机出动率最高达30%。陈西峰满脸通红,走出指挥部去吸烟。
大家等了许久,还是部下把他找了回来。
虽然有些“憋屈”,但这位在防空兵部队中颇有声望的指挥官仍然保持了风度。
他说,按照情况设置北面有一个机场,所以部署兵力较弱。可是对抗中,当敌机从北面入侵时,他两次申请空军支持未果,“有机场没飞机,早知道是这样,我就设置环形阵地了。”
说到战损和战果,一名红军参谋说,一台导弹发射车换两架飞机,“合算了”。
陈西峰想了想告诉他,这样没法持续,不能这么换算。
其实结果并不像陈西峰想象的那么差:三个回合一胜一负一平,“要是小组赛,就可以出线了。”一位导调员开玩笑说。
蓝军为什么强大
“火力—2014·郑州”第72小时,最重头的综合对抗展开。
红军在综合对抗中再次面临严峻形势:经过前一天的作战,蓝军又用地对地导弹袭击了红方阵地和道路等辅助设施。
作为一次边境反击作战,战争再次由“蓝军”挑起。他们的所有飞机几乎都在高空盘旋,红军发射导弹却未命中。
李志斌提出,出动航空兵把相对高度1万米以上的蓝军战机都打下来,迫使蓝军战机进入防空兵作战能力可以达到的空间,从而实施对抗。
这个举动又引发了讨论,“火力—2014·郑州”演练副总导演、防空兵学院指挥系主任郝强认为“打不着是正常现象,还是红方情结太重”,应该用情报诱导蓝军降低高度。
李志斌则强调,毕竟要实现红蓝对抗,才能体现演练目的。
扮演蓝方的防空兵学院中级班学员,都是来自一线部队的指挥员,对红军的战法和装备“知根知底”。
演习准备阶段,一名营长说,红军肯定会在某地部署导弹发射车。拿到红军部署图,果然如此。
在回合对抗时,一名蓝军指挥官也曾不用尝试就一招致命地干扰了“红旗7”导弹频段。他所在的部队正是最早列装这种导弹的部队。
对于导演部来说,既要设置强大的蓝军,也要防止这种“计划外”情况成为影响对抗胜负的因素——蓝军也要合情合理。
不过,演练副总导演、防空兵学院训练部部长管建新还是要求蓝军用地对地导弹袭击机场,红军再次面临没有空军协助的境况。此时,导演部的另一个命令,将蓝军战机出动率提高到60%。
虽然面临强大压力,但战斗胶着到最后一刻,仍然没有明显的胜负态势。有那么几十秒,陈西峰坐在电脑前默默无语。
这一回合的结果是:蓝军空袭目的基本实现。
作为演习评估制度的一种尝试,此次对抗演习采用了千分制统计方法,100多小时中红蓝双方的每个细节都有打分。
蓝军765分,红军708分。
陈西峰在红军讲评时说,面对强大的敌人,咱们还可以打得更好。
赵天翔最终总结的六点成果中,既包括规范了精确评估标准、完善对抗训练系统,也包括打造超强模拟蓝军。但是,他仍然觉得“难度不够”。
对于导演部,这位大校说,除了解决导调手段传统的问题,他的部下还需要快速提升对实战和部队的了解——对他们来说,打造“最实战”的训练、演习,是更紧迫、难度更高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