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散文是语文阅读中重要的一种体裁形式,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说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按照他的思路,披文入情这个主张对我们研究和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阅读都有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阅读散文;披文入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散文,它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如果单纯从表达方式和历届高考命题所选择的文章来看,我们研究的散文又可以窄化为叙议结合的抒情散文。由此我们就可以由“情”入手,来逐步深入地阅读散文。
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五个阅读步骤,来逐步深入的理解、分析、鉴赏散文。
一、略读——梳理情感
“略读”需要我们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也就是说阅读散文要准确把握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立场,即价值判断。按理来说,我们把握这个难度不大,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情感道德和价值判断标准。再从我们平常阅读的散文来看,有比较直白地点出作者情感的文章,这类文章属于直抒胸臆类的,相对来说容易把握。比如茨威格的《人间最美的坟墓》(1991年高考)一文,我们从文章开头的两句就可以看出,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是对托尔斯泰老人的“敬畏之情”。另一种情况则属于间接抒情的,比较婉曲,作者不是直接在文章中就亮出交代自己感情的语句,而是通过自己有倾向性的表达向读者呈现感情,但是,这类文章中流露出的感情也并不难体察到,只要我们多注意作者感情倾向所在即可。
二、细读——感知并把握情感寄托物
我们常说的作者的情感思想是“虚”的,那么他(她)所想表达的情感,则免不了要借一个“实”处来寄托。这个被寄托的东西就是本文所说的“物”。在这个阅读环节中,我们要细细地感知这些被赋予人的情感的物,感受他们背后作者的款款情思。上文所说的第二类情感表达也就是这里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景”即“物”也。这些“物”或者“景”必定都是为表达文章中心,为寄寓作者感情服务的,不是废物,是有用之物,是与情融为一体的“物”。比如2011年四川高考试题所选的宗璞的《锈损了的铁铃铛》这篇散文,作者将赞美“爸爸”的情感寄托在铁铃铛上面是自不必说的,但她在写铁铃铛声音美时又提到布谷鸟、蝉、蟋蟀、麻雀,写免儿叫喊“爸爸”时,提到他的喊声惊醒了很多美好的事物,如玉簪花、马缨花、紫薇等等,所有这些物,都寄寓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传达出她对那些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工作,透支健康甚至生命,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工作者的敬佩之情。
三、精读——探求写作缘由,就是作者的写作缘由或情感的触发点
在阅读散文时,在把握了作者的情感之后,就应当进一步探究作者产生这样情感的原因:作者为什么对此(彼)产生喜欢或憎恶之情呢?如果前面两个环节谈的是“是什么”,那么这一环节就是阅读散文需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比如读徐志摩的《想飞》(2011年高考湖南卷),我们应当探究:作者为什么写云雀?为什么要引用庄子笔下的大鹏?又为什么要写做孩子时的“大鹏”?深入阅读再略加思考就不难发现,作者通过“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是人没有不想飞的”“人类初发明用石器的时候,已经想长翅膀,想飞。原人洞壁上画的四不像,它的背上掮着翅膀;拿着弓箭赶野兽的,他那肩背上也给安了翅膀。”等几个关键句子,说明了做人要志存高远和不懈追求的意义和价值,“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到海,从海再看到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多问自己为什么,这样阅读便深入了一步。
四、品读——鉴赏饱含感情的语言
文字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当然少不了语言这个载体,离开了语言这个载体就无法表情达意,无法感染和打动读者。因此,阅读散文,必须努力去发现、解析文章中最能表达感情的词、语,去发掘“情”与“语”之间的联系。《锈损了的铁铃铛》中有这么一段话:“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地摇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首先草木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另外“惊醒”“吃惊”“怀疑”这些富有情态的词,呼应了下面的“时间确实不多了”,以自然物的自然季节反应来暗示“爸爸”命运的转折。
五、研读——探究作者表现情感的手法
在鉴赏散文的艺术手法时,要紧扣一点,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不是那么说?换句话说就是,作者这样表达的作用或效果为什么有特效?比如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2011年江苏高考)中为什么不止一次地写到雪花和腊梅林?原来它们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做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雪”与“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火辣辣的爱国情;“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文章为什么在第三四节写了群像后要具体写两个相反的事例?写群像是为了和下面第五节那个自私、胆小的学生进行对比,同时也是给第六节的那个无私、勇敢、忧国忧民的学生做铺垫,说明全国上下爱国热情高涨。
总之,略读、细读、精读、品读、研读,是一个由信息梳理到理解再到鉴赏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事物的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同时也很符合我们对情感世界认知的规律,先轮廓后细节,先外貌情态后精神内质。因此,阅读散文必须披文入情,逐层深入地领略文质之美。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阅读散文;披文入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散文,它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如果单纯从表达方式和历届高考命题所选择的文章来看,我们研究的散文又可以窄化为叙议结合的抒情散文。由此我们就可以由“情”入手,来逐步深入地阅读散文。
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五个阅读步骤,来逐步深入的理解、分析、鉴赏散文。
一、略读——梳理情感
“略读”需要我们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也就是说阅读散文要准确把握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立场,即价值判断。按理来说,我们把握这个难度不大,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情感道德和价值判断标准。再从我们平常阅读的散文来看,有比较直白地点出作者情感的文章,这类文章属于直抒胸臆类的,相对来说容易把握。比如茨威格的《人间最美的坟墓》(1991年高考)一文,我们从文章开头的两句就可以看出,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是对托尔斯泰老人的“敬畏之情”。另一种情况则属于间接抒情的,比较婉曲,作者不是直接在文章中就亮出交代自己感情的语句,而是通过自己有倾向性的表达向读者呈现感情,但是,这类文章中流露出的感情也并不难体察到,只要我们多注意作者感情倾向所在即可。
二、细读——感知并把握情感寄托物
我们常说的作者的情感思想是“虚”的,那么他(她)所想表达的情感,则免不了要借一个“实”处来寄托。这个被寄托的东西就是本文所说的“物”。在这个阅读环节中,我们要细细地感知这些被赋予人的情感的物,感受他们背后作者的款款情思。上文所说的第二类情感表达也就是这里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景”即“物”也。这些“物”或者“景”必定都是为表达文章中心,为寄寓作者感情服务的,不是废物,是有用之物,是与情融为一体的“物”。比如2011年四川高考试题所选的宗璞的《锈损了的铁铃铛》这篇散文,作者将赞美“爸爸”的情感寄托在铁铃铛上面是自不必说的,但她在写铁铃铛声音美时又提到布谷鸟、蝉、蟋蟀、麻雀,写免儿叫喊“爸爸”时,提到他的喊声惊醒了很多美好的事物,如玉簪花、马缨花、紫薇等等,所有这些物,都寄寓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传达出她对那些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工作,透支健康甚至生命,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工作者的敬佩之情。
三、精读——探求写作缘由,就是作者的写作缘由或情感的触发点
在阅读散文时,在把握了作者的情感之后,就应当进一步探究作者产生这样情感的原因:作者为什么对此(彼)产生喜欢或憎恶之情呢?如果前面两个环节谈的是“是什么”,那么这一环节就是阅读散文需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比如读徐志摩的《想飞》(2011年高考湖南卷),我们应当探究:作者为什么写云雀?为什么要引用庄子笔下的大鹏?又为什么要写做孩子时的“大鹏”?深入阅读再略加思考就不难发现,作者通过“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是人没有不想飞的”“人类初发明用石器的时候,已经想长翅膀,想飞。原人洞壁上画的四不像,它的背上掮着翅膀;拿着弓箭赶野兽的,他那肩背上也给安了翅膀。”等几个关键句子,说明了做人要志存高远和不懈追求的意义和价值,“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到海,从海再看到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多问自己为什么,这样阅读便深入了一步。
四、品读——鉴赏饱含感情的语言
文字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当然少不了语言这个载体,离开了语言这个载体就无法表情达意,无法感染和打动读者。因此,阅读散文,必须努力去发现、解析文章中最能表达感情的词、语,去发掘“情”与“语”之间的联系。《锈损了的铁铃铛》中有这么一段话:“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地摇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首先草木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另外“惊醒”“吃惊”“怀疑”这些富有情态的词,呼应了下面的“时间确实不多了”,以自然物的自然季节反应来暗示“爸爸”命运的转折。
五、研读——探究作者表现情感的手法
在鉴赏散文的艺术手法时,要紧扣一点,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不是那么说?换句话说就是,作者这样表达的作用或效果为什么有特效?比如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2011年江苏高考)中为什么不止一次地写到雪花和腊梅林?原来它们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做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雪”与“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火辣辣的爱国情;“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文章为什么在第三四节写了群像后要具体写两个相反的事例?写群像是为了和下面第五节那个自私、胆小的学生进行对比,同时也是给第六节的那个无私、勇敢、忧国忧民的学生做铺垫,说明全国上下爱国热情高涨。
总之,略读、细读、精读、品读、研读,是一个由信息梳理到理解再到鉴赏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事物的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同时也很符合我们对情感世界认知的规律,先轮廓后细节,先外貌情态后精神内质。因此,阅读散文必须披文入情,逐层深入地领略文质之美。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