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重点研究和探讨培哚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我院于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患者总计30例应用单药培哚普利进行治疗,B组患者总计30例应用单药缬沙坦进行治疗,C组患者总计30例应用培哚普利联合缬沙坦进行治疗。
结果:C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B组的总有效率,C组和A组、B组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通过相应治疗后,3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情况相比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C组的改善情况要比A组和B组更加显著,C组和A组、B组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培哚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培哚普利缬沙坦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13-01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临床心血管内科上常见且多发的临床重症之一。尤其以中年和老年患者的数量居多,临床上常用培哚普利以及缬沙坦进行治疗,为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效果,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我院于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通过对其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临床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我院于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跨度为25-75岁,平均年龄为(58±3.9)岁,其中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而且比较患者其他的资料,相互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1.2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患者总计30例应用单药培哚普利进行治疗:早期每天口服培哚普利2mg,连续服用一周之后增加服药剂量为每天4mg;B组患者总计30例应用单药缬沙坦进行治疗:早期每天口服缬沙坦40mg,连续服用一周之后增加服药剂量为每天80mg;C组患者总计30例应用培哚普利联合缬沙坦进行治疗:早期每天口服培哚普利2mg+缬沙坦40mg,连续服用一周之后增加服药剂量为每天培哚普利4mg+缬沙坦80mg。治疗疗程为3个月时间。然后将3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分析探讨3组患者疗效的结果。
1.3疗效标准。显效: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症状完全消失,心功能恢复至I级或者心功能改善2级,身体恢复正常,生活完全能够自理;有效: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2级,身体状况有所改善,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无效:患者在治疗前后病症没有明显改变甚至加重[2]。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对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B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C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C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B组的总有效率,C组和A组、B组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2.2心功能情况。3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通过相应治疗后,3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情况相比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C组的改善情况要比A组和B组更加显著,C组和A组、B组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2所示。
2.3不良反应情况。A组出现一过性低血压2例,B组1例,C组1例。调整剂量后继续应用,A组出现刺激性咳嗽3例,B组出现3例,C组出现2例,均能耐受,继续治疗。3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中,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C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C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B组的总有效率,C组和A组、B组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通过相应治疗后,3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情况相比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C组的改善情况要比A组和B组更加显著,C组和A组、B组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培哚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培哚普利是一种强效并且长效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缬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拮抗剂(ARB),ACEI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但是AngII的生成除了ACE途径外还存在其他途径,故ACEI不能完全阻断。ARB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的终末阶段,可以弥补ACEI不完全阻断的不足。所以ACEI和ARB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能更有效地彻底抑制RASS,同时保留了因ACEI而升高的缓激肽的作用,共同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输出量,为心脏泵血功能和神经激素系统以及心肌的生物化学带来独特的好处,降低了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3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均能耐受,并且继续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具有安全性。
综上所述,培哚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万荣文,邓湘辉,管燕等.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浆BNP、CRP、IL-6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7):3325-3328
[2]代琳琳,杨喜山.培哚普利联合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左心室重塑的影响[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2):219-220,223
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我院于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患者总计30例应用单药培哚普利进行治疗,B组患者总计30例应用单药缬沙坦进行治疗,C组患者总计30例应用培哚普利联合缬沙坦进行治疗。
结果:C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B组的总有效率,C组和A组、B组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通过相应治疗后,3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情况相比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C组的改善情况要比A组和B组更加显著,C组和A组、B组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培哚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培哚普利缬沙坦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13-01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临床心血管内科上常见且多发的临床重症之一。尤其以中年和老年患者的数量居多,临床上常用培哚普利以及缬沙坦进行治疗,为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效果,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我院于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通过对其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临床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我院于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跨度为25-75岁,平均年龄为(58±3.9)岁,其中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而且比较患者其他的资料,相互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1.2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患者总计30例应用单药培哚普利进行治疗:早期每天口服培哚普利2mg,连续服用一周之后增加服药剂量为每天4mg;B组患者总计30例应用单药缬沙坦进行治疗:早期每天口服缬沙坦40mg,连续服用一周之后增加服药剂量为每天80mg;C组患者总计30例应用培哚普利联合缬沙坦进行治疗:早期每天口服培哚普利2mg+缬沙坦40mg,连续服用一周之后增加服药剂量为每天培哚普利4mg+缬沙坦80mg。治疗疗程为3个月时间。然后将3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分析探讨3组患者疗效的结果。
1.3疗效标准。显效: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症状完全消失,心功能恢复至I级或者心功能改善2级,身体恢复正常,生活完全能够自理;有效: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2级,身体状况有所改善,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无效:患者在治疗前后病症没有明显改变甚至加重[2]。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对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B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C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C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B组的总有效率,C组和A组、B组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2.2心功能情况。3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通过相应治疗后,3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情况相比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C组的改善情况要比A组和B组更加显著,C组和A组、B组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2所示。
2.3不良反应情况。A组出现一过性低血压2例,B组1例,C组1例。调整剂量后继续应用,A组出现刺激性咳嗽3例,B组出现3例,C组出现2例,均能耐受,继续治疗。3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中,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C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C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B组的总有效率,C组和A组、B组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通过相应治疗后,3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情况相比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C组的改善情况要比A组和B组更加显著,C组和A组、B组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培哚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培哚普利是一种强效并且长效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缬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拮抗剂(ARB),ACEI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但是AngII的生成除了ACE途径外还存在其他途径,故ACEI不能完全阻断。ARB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的终末阶段,可以弥补ACEI不完全阻断的不足。所以ACEI和ARB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能更有效地彻底抑制RASS,同时保留了因ACEI而升高的缓激肽的作用,共同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输出量,为心脏泵血功能和神经激素系统以及心肌的生物化学带来独特的好处,降低了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3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均能耐受,并且继续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具有安全性。
综上所述,培哚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万荣文,邓湘辉,管燕等.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浆BNP、CRP、IL-6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7):3325-3328
[2]代琳琳,杨喜山.培哚普利联合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左心室重塑的影响[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2):219-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