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站在成人的立场上看待儿童,用成人的视角对待儿童的问题,用成人的语言教育儿童,以所谓的知识严谨性来要求儿童。但是,单调并具有重复性的语言不但不易于被儿童理解,更有可能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束缚了孩子的自由。教师语言是教师课堂上重要的教学工具,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简单的叙述难以将老师的逻辑分享给课堂中的学生。儿童化的教师语言不但可以将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惟妙惟肖,更能实现高效课堂。本文以作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语言儿童化教学进行研究,以期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语言;儿童化
语言是一门艺术,优秀的语言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会带来消极的影响[1]。对于逻辑思维严谨的数学课堂来说,教师的讲解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讲述将逻辑概念、解题技巧等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述逐步掌握课堂知识。中低段数学课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其脑功能发育正在快速进行,大脑思维活跃度较高,具体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跃好动,极易在课堂上错过老师的讲课内容。而且,中低段小学生的思维意识不够理性,逻辑性不够连贯,对于稍微抽象一些的知识点就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语言的语音语调和内容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浅显易懂。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谈一谈如何根据中低段小学生的特点,将数学课堂的专业词汇和教学语言进行儿童化,以达到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的目的。
中低段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连贯性较差,往往很难将问题化解为具有连贯性的子问题。因此中低段小学生的数学教师应将教学语言转换为具有趣味性的生活化语言,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也就是所谓的数学课堂教师语言儿童化的基本特点[2]。
数学知识往往来自生活,并在生活中有着多方面的体现,因此,从生活的视角去看待和讲解数学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师语言儿童化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例如,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0”和“1”时,师:“小朋友们想一想,‘0’是什么?” 生1:“‘0’是个橄榄球。”生2:“‘0’就是个鸡蛋。”师:“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善于观察。那么‘1’呢,它在我们身上也有,快找找。” 生3:“‘1’就是我的手指。” 生4:“‘1’就是我们班的某某,他长的最高,又直,他是小组长,总是排在第1的位置。”对于“0”和“1”的教学,设计简单的教学环节,把数字想成小朋友身边的事物,使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让其更有兴趣来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中低段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语言应具有趣味性和生活化,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中低段小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直观事物的影响,简单的描述很难在短时间内打动他们。但是如果换成动画片、书籍等对他们已经产生一定影响的人物或形象,则会较为容易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带动他们的兴趣。因此,在中低段小学数学课堂上,将描述性的教学语言巧妙地加入恰当的比喻,并适当地化简难懂的语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样,笔者在教授三年级的《倍的认识》时就把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份”用了教室里学生小组的“组”的形象比喻。主题图“红萝卜有6根,胡萝卜有2根,我们把胡萝卜的2根看成一份数,红萝卜有这样的3份,就说6是2的3倍”改为“我们把胡萝卜的2根看成一个小组,红萝卜可以分成这样的3组。就说6里面有3组2,得出6是2的3倍。”甚至对于初学者来说,6÷2=3,可以写成6÷2=3(组),增加一个单位“组”,通过孩子们贴近生活的“组”来更形象的理解“倍”的意义。这个简单的比喻不但化简了教科书上的抽象的知识,将他们难以理解的名词化简成学生们熟悉的事物,更是在无形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边玩边学的乐趣,教学效果超出预期想象。
中低段小学生的思维主导是无意识的,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一处,很容易对老师讲解的东西产生断层感。但是这种现象可以通过长期的培养逐步地控制,将无意识主导变为有意识主导。所以对于这一类的学生,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尽量提升课堂趣味性,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积极性。笔者通过对儿歌的简单改编,轻松地达到了目的。
在教授学生长度单位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较少,没有明确的概念且无法通过比喻使其形象化,笔者选择在简单的讲解之后教学生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伸开双手是1米,八字手枪1分米,指甲盖儿1厘米,一粒小米1毫米。”然后再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本来很茫然的长度单位具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可以吸引一些已经错过之前讲解的学生重新将注意力集中起来,避免了学生学习出现断层。这样简单的儿歌改编,好过机械地重复赘述,课堂效果收效甚好。
此外,由于中低段小学生对于押韵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记忆力,教师不妨按照学生的喜好自己创作儿歌。例如笔者在教授连续退位减法时,自己创作了一首儿歌:“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位上面有。借了1往后走,0上有點看作9。”学生们在课堂上一边做习题一边唱儿歌,不但轻松掌握了连续退位减法的各项要求,还形成了一种寓教于乐的良好氛围。
中低段小学生活泼好动,这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天性。过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一些好动的学生不但自己容易错过老师讲课,还会影响周围的同学。因此,对于中低段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语言为学生创设平台,将学生们带入教师设计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参与到教学中,不但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天性,还为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提供了机会。 我在教学一年级的一堂数学课“分分类,排排队”中,为学生创设一个顾客到超市买苹果的故事情境。我事先准备了12个苹果,每个苹果上都有标价,根据品质的区别,分别标了1元的苹果有2个,2元的苹果3个,3元的苹果有4个,5元的蘋果3个,杂乱无章地堆在一起。然后从学生中随意选派4名代表到台前演示买苹果的场景。由于苹果是堆放在一起的,所以当顾客提出买最好的苹果时,售货员就开始不停地找。待4名学生演示完,我又开始扮演售货员,让在座的学生随意买,我来找。这个游戏活动大概进行5分钟左右,我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去买水果时,售货员阿姨为你们找时也是像张老师这样麻烦吗?也是这样慢吗?”在座的学生们一齐摇头答道:“不是的。”有的还说:“我妈妈带我买水果时,直接就到了最好的一堆苹果面前了!”我顺势接下话茬,“那为什么张老师找得这么慢,这么费劲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帮张老师吗?”学生们想了想,某生说:“老师,你要是能把一样价格的苹果堆在一起,那就能找得快些了。”根据这名学生的回答,我马上引出了所学内容——分类。类似的,教师可以用故事化的语言将乏味的数学问题转换成若干个生活小情景,让学生充满动力地帮身边的人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堂往往会取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与学生交流的机会。
同样的,在一年级“分类”一课中,笔者在讲解完“分类”的基础知识后,马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动物进行分类,并且给出分类的依据。众所周知,“分类”的结果没有固定的标准,动物园里的动物可以按照体型、毛色等各种标准进行分类,只要学生给出的理由足够充分,那么就是已经掌握了“分类”这个概念。课后,还让小朋友们对自己课桌抽屉里的书本进行分类整理。像这样将学生的学习内容通过故事化的语言融入各种情景,不但可以加强课堂与生活的关系,把课堂知识直接应用到生活中去,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形成一种热爱钻研、喜欢探索的学习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不了解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为了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掌握,彻底让数学知识易于学生接受,小学中低段数学课堂教学方面应该使教学语言儿童化,通过贴近生活的语言、运用比喻、欢快的儿歌口诀以及故事性很强的情景体验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果在知识的严谨性和学生的理解力方面做一选择,笔者更倾向于以儿童化的语言增进学生的理解力。
[1]苏晶. 语言的艺术——浅谈儿童化语言在小学低段体育课堂中的运用[J]. 新课程(中) ,2017(01):46.
[2]陈铁. 为课堂着上童真底色——儿童化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J]. 湖南教育(D版),2016(04):29-30.
[3]陈晨. 关注现实凸显本质——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数学味”[J]. 教育教学论坛,2011(34):122-123.
[4]周盈. 应用“儿童化语言”创高效、幸福课堂——教学片段与反思[J]. 新课程(小学),2014(04):6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语言;儿童化
语言是一门艺术,优秀的语言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会带来消极的影响[1]。对于逻辑思维严谨的数学课堂来说,教师的讲解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讲述将逻辑概念、解题技巧等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述逐步掌握课堂知识。中低段数学课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其脑功能发育正在快速进行,大脑思维活跃度较高,具体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跃好动,极易在课堂上错过老师的讲课内容。而且,中低段小学生的思维意识不够理性,逻辑性不够连贯,对于稍微抽象一些的知识点就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语言的语音语调和内容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浅显易懂。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谈一谈如何根据中低段小学生的特点,将数学课堂的专业词汇和教学语言进行儿童化,以达到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的目的。
一、语言贴近生活,提高教学效率
中低段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连贯性较差,往往很难将问题化解为具有连贯性的子问题。因此中低段小学生的数学教师应将教学语言转换为具有趣味性的生活化语言,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也就是所谓的数学课堂教师语言儿童化的基本特点[2]。
数学知识往往来自生活,并在生活中有着多方面的体现,因此,从生活的视角去看待和讲解数学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师语言儿童化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例如,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0”和“1”时,师:“小朋友们想一想,‘0’是什么?” 生1:“‘0’是个橄榄球。”生2:“‘0’就是个鸡蛋。”师:“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善于观察。那么‘1’呢,它在我们身上也有,快找找。” 生3:“‘1’就是我的手指。” 生4:“‘1’就是我们班的某某,他长的最高,又直,他是小组长,总是排在第1的位置。”对于“0”和“1”的教学,设计简单的教学环节,把数字想成小朋友身边的事物,使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让其更有兴趣来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中低段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语言应具有趣味性和生活化,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巧妙运用比喻,化简难懂词句
中低段小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直观事物的影响,简单的描述很难在短时间内打动他们。但是如果换成动画片、书籍等对他们已经产生一定影响的人物或形象,则会较为容易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带动他们的兴趣。因此,在中低段小学数学课堂上,将描述性的教学语言巧妙地加入恰当的比喻,并适当地化简难懂的语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样,笔者在教授三年级的《倍的认识》时就把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份”用了教室里学生小组的“组”的形象比喻。主题图“红萝卜有6根,胡萝卜有2根,我们把胡萝卜的2根看成一份数,红萝卜有这样的3份,就说6是2的3倍”改为“我们把胡萝卜的2根看成一个小组,红萝卜可以分成这样的3组。就说6里面有3组2,得出6是2的3倍。”甚至对于初学者来说,6÷2=3,可以写成6÷2=3(组),增加一个单位“组”,通过孩子们贴近生活的“组”来更形象的理解“倍”的意义。这个简单的比喻不但化简了教科书上的抽象的知识,将他们难以理解的名词化简成学生们熟悉的事物,更是在无形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边玩边学的乐趣,教学效果超出预期想象。
三、改编儿歌口诀,提升学习乐趣
中低段小学生的思维主导是无意识的,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一处,很容易对老师讲解的东西产生断层感。但是这种现象可以通过长期的培养逐步地控制,将无意识主导变为有意识主导。所以对于这一类的学生,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尽量提升课堂趣味性,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积极性。笔者通过对儿歌的简单改编,轻松地达到了目的。
在教授学生长度单位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较少,没有明确的概念且无法通过比喻使其形象化,笔者选择在简单的讲解之后教学生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伸开双手是1米,八字手枪1分米,指甲盖儿1厘米,一粒小米1毫米。”然后再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本来很茫然的长度单位具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可以吸引一些已经错过之前讲解的学生重新将注意力集中起来,避免了学生学习出现断层。这样简单的儿歌改编,好过机械地重复赘述,课堂效果收效甚好。
此外,由于中低段小学生对于押韵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记忆力,教师不妨按照学生的喜好自己创作儿歌。例如笔者在教授连续退位减法时,自己创作了一首儿歌:“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位上面有。借了1往后走,0上有點看作9。”学生们在课堂上一边做习题一边唱儿歌,不但轻松掌握了连续退位减法的各项要求,还形成了一种寓教于乐的良好氛围。
四、语言故事化,创设应用情景
中低段小学生活泼好动,这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天性。过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一些好动的学生不但自己容易错过老师讲课,还会影响周围的同学。因此,对于中低段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语言为学生创设平台,将学生们带入教师设计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参与到教学中,不但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天性,还为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提供了机会。 我在教学一年级的一堂数学课“分分类,排排队”中,为学生创设一个顾客到超市买苹果的故事情境。我事先准备了12个苹果,每个苹果上都有标价,根据品质的区别,分别标了1元的苹果有2个,2元的苹果3个,3元的苹果有4个,5元的蘋果3个,杂乱无章地堆在一起。然后从学生中随意选派4名代表到台前演示买苹果的场景。由于苹果是堆放在一起的,所以当顾客提出买最好的苹果时,售货员就开始不停地找。待4名学生演示完,我又开始扮演售货员,让在座的学生随意买,我来找。这个游戏活动大概进行5分钟左右,我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去买水果时,售货员阿姨为你们找时也是像张老师这样麻烦吗?也是这样慢吗?”在座的学生们一齐摇头答道:“不是的。”有的还说:“我妈妈带我买水果时,直接就到了最好的一堆苹果面前了!”我顺势接下话茬,“那为什么张老师找得这么慢,这么费劲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帮张老师吗?”学生们想了想,某生说:“老师,你要是能把一样价格的苹果堆在一起,那就能找得快些了。”根据这名学生的回答,我马上引出了所学内容——分类。类似的,教师可以用故事化的语言将乏味的数学问题转换成若干个生活小情景,让学生充满动力地帮身边的人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堂往往会取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与学生交流的机会。
同样的,在一年级“分类”一课中,笔者在讲解完“分类”的基础知识后,马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动物进行分类,并且给出分类的依据。众所周知,“分类”的结果没有固定的标准,动物园里的动物可以按照体型、毛色等各种标准进行分类,只要学生给出的理由足够充分,那么就是已经掌握了“分类”这个概念。课后,还让小朋友们对自己课桌抽屉里的书本进行分类整理。像这样将学生的学习内容通过故事化的语言融入各种情景,不但可以加强课堂与生活的关系,把课堂知识直接应用到生活中去,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形成一种热爱钻研、喜欢探索的学习习惯。
五、结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不了解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为了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掌握,彻底让数学知识易于学生接受,小学中低段数学课堂教学方面应该使教学语言儿童化,通过贴近生活的语言、运用比喻、欢快的儿歌口诀以及故事性很强的情景体验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果在知识的严谨性和学生的理解力方面做一选择,笔者更倾向于以儿童化的语言增进学生的理解力。
【参考文献】
[1]苏晶. 语言的艺术——浅谈儿童化语言在小学低段体育课堂中的运用[J]. 新课程(中) ,2017(01):46.
[2]陈铁. 为课堂着上童真底色——儿童化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J]. 湖南教育(D版),2016(04):29-30.
[3]陈晨. 关注现实凸显本质——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数学味”[J]. 教育教学论坛,2011(34):122-123.
[4]周盈. 应用“儿童化语言”创高效、幸福课堂——教学片段与反思[J]. 新课程(小学),2014(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