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湘西野地更新的蔬菜观

来源 :生活经典·晨报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看《食神》我想到的就是社饭
  采访去湘西扶贫的大学生,有若干不能说,不可说,倒足味觉深深植入记忆,野菜清香,稻花鱼鲜嫩,用湘西的酸辣几味来調和,真怕足再也吃不到的美味。
  记者从花垣吃了鸭脚板、接客菜出来,掉头回家乡吉首,找到通晓蒿菜和蕨菜制作秘密的田姨、唐姨,湘西生活意味着什么,可能只有她们最清楚。
  殳俏说,“再顽固的肉食主义者,也会被咬春时节的这些新鲜野味打动,生出一种全新的蔬菜观来。”
  厚厚的嚼劲的鸭脚板、清香蒿菜、青又白的野生胡葱、还有打着卷儿的蕨菜,是三月湘西最美妙的野菜。
  花垣雅酉扪岱村的老支书麻昌南用苗话说,清明后村里会有100多种野菜冒出来。
  估计这话不假。但此刻,在三月将近一个月的雨水浇灌下,绝大多数野菜没有冒出头来。不过在老支书屋前的一小块菜地里,苗家阿婆还是用镰刀割起来了三种野菜:鸭脚板、蒿菜和接客菜。
  那个名叫“接客菜”的野菜,作为湘西人,我也没有见过,它的苗话音是“热米卡”,官话就叫“ke”。苗家人摘回来就是清炒,加油加盐加辣子。味道爽口。
  神奇的是,我们在村里转悠,看苗族人以前的旧屋时,发现墙缝里长出几棵绛红色像多肉植物的野草,老支书这时走过来说,这个野菜也能吃。
  这个野菜他叫不出名字。做法却是相当的湘西口味——湘西人好酸辣。多有腌制的酸菜,这个野菜就是腌制食用的。摘下来后,拿盐腌一下,第二天有点酸就可以吃了。“你吃肉吃酒腻了,这就是配菜.解腻的好家伙。”
  最配合当地习俗的一道野菜要属社饭。主要原料是白蒿菜、腊肉、大米、糯米。社饭的米和菜还有腊肉都晶晶亮的,有野菜香,又有肉香,还有米黏稠的嚼劲,小时候看周星驰的《食神》,想象那道黯然销魂饭时,我每次想到的就是社饭。
  在湘西凤凰、保靖、花垣土乡苗寨都有“过春社”吃社饭的习俗。社饭主要在社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进行,这天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祈祷年景顺利、五谷丰登、家运祥和。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社饭吃。
  煮社饭的方法
  1.采鲜嫩的水蒿菜,洗净剁碎,再用水洗一遍。然后用纱布把菜包起来,把苦水揉尽,然后放锅里焙干。
  2.肥腊肉丁下油锅,炒出一层油汤后放精腊肉,再放蒿菜与之炒香。
  3.按三比一的比例,把三分之一的粘米煮到半熟,再把三分之二的糯米倒入锅内与粘米煮熟。
  4.最后把事先炒香的蒿菜、腊肉放进锅里拌均匀,盖上锅盖,焖半个钟头就可吃了。
  这种方法煮的社饭有蒿香、饭香、肉香、菜香,两种米饭综合,晶莹透明,油而不腻,反正我吃这种饭的时候,吃了一碗,还想吃第二碗。
  社饭可以现煮现吃,也可以事后炒着吃。社饭只会越炒越香。虽然家家户户都做社饭,但总有不相同的时候,邻居要互相赠送品尝。这种淳朴的乡风民情,至今还在延续着。清人在《潭阳竹枝词》里写过,“五戊经过春日长,治聋酒好漫沽长。万家年后炊烟起,白米青蒿社饭香。”
  蒿菜除了用来做社饭,还可以做蒿菜粑粑。不过社饭选的蒿菜是水蒿菜,而蒿菜粑粑选的是白蒿菜,它与水蒿菜的最大的不同是不带苦味。
  田姨在乾州古城的胡家塘做蒿菜粑粑已经很多年了。她做的蒿菜粑粑有几种馅料:腊肉、腌菜豆腐、芝麻糖、盐菜肉丝几种。看起来色泽光鲜,呈墨绿色,吃起来软糯清香。
  田姨做蒿菜粑粑的方法
  1.烧柴火,把锅里的水煮开,放入白蒿菜。糯米用山泉水浸泡。
  2.把处理好的白蒿菜和糯米一起放入舂中捣碎,让糯米的香糯充分和蒿菜的清香味融合。
  3.揉团,加上馅料,比如我最喜欢的腌菜豆腐,再用桐叶包裹,入蒸笼蒸熟就可以吃了。
  酸辣糊
  春菜里,我心中与“社饭”难分高下的另一道菜叫酸辣糊。它的色泽因为糯米酸的原因呈现出粉橙色,口感酸且黏稠,加上嫩豆腐又突出了一个清爽的口感,胡葱的加入提升了鲜味,舀一大勺酸辣糊可以干掉半碗饭。酸辣糊的“糊”字在湘西话里读“wu”(第四声),这里用的主要原料是当地特有的糯米酸。做糯米酸要用新鲜红辣椒打成糊糊和上糯米粉,揉在一块放坛子里“按”(按就是腌制的意思)半个月到一个月。糯米酸腌制成功后,取出适量用水调开。水烧开,放事先油炒过的嫩豆腐,出锅前加入胡葱。
  胡葱
  胡葱也叫薤白,菜市场里面多有苗家大妈从地里挖出野胡葱来卖,葱叶子绕成一个圈,一大把两块钱,香气冲鼻。湘西人还会用胡葱做胡葱酸。做法跟糯米酸类似,就是将胡葱摘好洗净,然后挂一阵,等叶子全部枯黄干了以后,再洗一次,洗好后就再晒一天,放点盐就可以放在坛子里按了,半个月一个月就可以吃了。
  东古子
  在永顺县毛坝乡工作的彭岚提到的一个湘西野菜是我没有见到过的。她小时候在龙山八面山长大,有一个叫做“东古子”的野菜让她念念不忘。那个野菜只有在高山海拔1000米以上才有,多长在苞谷地和黄豆地里,是藤类植物,会结小果子,果实像小南瓜。彭岚每次见到就一手把藤和叶都挽到背篓里背回家。
  回家把嫩叶子摘下来洗干净,锅里放上猪油,然后放嫩叶炒,炒变色了以后加水,放大块土豆进去煮。“味道又香又甜,菜可以当饭,饭又当菜。洋芋汤鲜,东古子叶子也鲜”。
  东古子的嫩叶和鸭脚板的口感类似,叶片厚,嘴里甜甜的,很有充实感。在她的少年时代,只有在放暑假的时候才会回龙山八面山,“有时候去山上守牛看到东古子就会好开心,感到今天的夜饭‘口子妥’(方言,棒极了)。”
  蕨菜
  在吉首,几乎每周都会跟朋友去山里面玩的唐姨在品尝了很多野菜后,推荐了她的最爱——蕨菜。她说自己几乎走遍了吉首周边的大小山林,每次都会掐回来好多山里的野味,春天有椿木巅(香椿)、苦麻菜、鸭脚板、刺桐巅、水芹菜、地地菜(荠菜)、阳雀菌。秋天就去山里找枞菌。
  蕨菜成为她最爱的原因在于特殊的爽口感。只需要用水焯烫一下,再放盐揉搓一下,就直接炒,放点大蒜和干辣子就可以出锅了。
  她发现凤凰人做蕨菜做得更好吃,所以朋友们常会开车到木江坪的巴头山去吃。有个店家就在山上,做蕨菜一绝,他家的蕨菜在清炒前会先蒸一下,而且不放辣子。人多的时候吃这道菜要看谁的筷子厉害,眨眼就没了。
  蕨菜分两种,一种叫正蕨,长得直直的,有药用价值,一种是反蕨,样子卷成一圈,打着卷,这就是常吃的。只可惜最近电视报道蕨菜有致癌倾向,让唐姨对蕨菜的热爱克制了几分。
其他文献
2016年好莱坞有几部根据真人真事改变的电影,基本都采取了最保守最笨拙的拍法,没有特效,没有3D。众所周知,真人真事并不容易拍成电影,想把这些题材拍得像电影而不是新闻,需要从表层的故事向内或者向外挖掘,开掘出心理深度或者社会、历史的思索。  这一年,86岁的伊斯特伍德又拿出了新片《萨利机长》。一般来说。涉及到空难题材的电影大多会把重心放在坠机环节,但《萨利机长》更多的篇幅是在刻画NTSB(美国国家
期刊
我小时候住在一个家属大院里,邻居有对年轻人,是大家常常称道的典范。  男生在技术部门搞勘探设计,女孩子管图书室。结婚以后单位安排了一套宿舍让他们住着,这两个人很勤快,把小家收拾得干净清爽。暂时叫他们乔治和瑪丽吧,乔治蓄着有点长的卷发,像个艺术家。玛丽爱穿格子长裙,在我们看来正适合守图书室。他们开朗、善良、漂亮且登对,被院子里所有厌倦生活时常反目的小夫妻嫉妒到不行。  他们周末的时候喜欢骑车出门放风
期刊
无题  我借宿在衡山上面的“云开堂”,半夜里醒来,听见外面好大的雨声,风吹得整个房子在动。清晨起身,住持过来告诉我说,昨天夜里山顶下了一场大雪。我跑到屋后,仰头往山顶望去,自香炉峰以上,全被白雪覆盖,香炉峰而下,依然还是绿色和弥漫的水烟。其时,风和雨都还没有停,料想山顶上此刻应该正在漫天飞架。要说奇怪的雪景,这算是我见过的最奇怪的吧。(译自刘献廷《广阳杂记》)  扁舟访隐  徐俟斋四十年没出过山了
期刊
从2017年1月10日开始,我陆续参加了五场在长沙举行的年会,有专业机构、行业协会、酒吧,还有一所筹建中的医院。  “四小天鹅”是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年会保留节目。跟每逢年会必调侃领导一样,一场“像样”的年会也绝对少补了惡搞、裸露、荒诞的戏码,杯酒下肚,看起来更真实或更假的众生相都亮相登场了。
期刊
在一个云霞满天的傍晚,第一次收到冰风暴预警。小城范围内所有学校关闭。不用上学,朗颜和我在家呆了一整天。笑。最终也没风,也没雪,也没冰,只是天沉沉的。很谨慎地白捡了闲暇一天。  接下來的周末,应该是在夜里,冰来了。  早晨,那辆银灰色DOGE,停在窗外,整个车身一层硬滑的光,闪闪发亮。走出去,即不动声色的刺骨之寒。周一,稍回暖,还是阴雨天。也是马丁·路德·金纪念日。所以也不上课。他们说这儿的冬天,一
期刊
“石头房子好啊,可以防土匪,枪打不进来,还防火。”老会计说。像他们这一辈的扪岱村人都会凿石,都凿过石。1950年代初,虽然土匪剿灭了,但后来砌的房子,大多数还是石头、石块堆叠起来的。  湘西偏西,平均海拔700余米的扪岱村,山上石多树稀,不像是南方的山,南方的山一年四季是深浅不一的绿,而扪岱,已经是3月初了,我们来到这里,看到的主色调是灰的。  在扪岱村新寨,我没有见到那个叫石老珍的老人。  “他
期刊
我的外公姓李,名福星,跟他家附近的菜场同名。  在他死前,我们一家与他住在一起。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房子是老式的,双层,靠厅堂角落有一木制的楼梯通往同样木制的二楼夹层,再往上,你可以用一个活动的架梯上平台,平台是水泥造的,上面种了些合时宜的金橘盆景。外公就住在盆景底和我们的头之间的夹层里。  那时候我爸妈还没离婚,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带着我和哥哥与外公生活。外婆死得比外公早几年,她在我的印象
期刊
真正走进森林的时候,她们才发现,几乎所有孩子都不会爬树,他们只会画五片花瓣的花,不知道酸枣可食,也不知道真正的毛毛虫是没有腿的。他们对自然的认识仅来自绘本,动画片,而那罩面的毛毛虫不仅有腿,还穿着鞋。  长沙有森林,跑山锻炼的人不少,但极少有人愿意带自己的孩子走小路进入密林,进行真正鼓舞人心的户外教育。我们采访了几位森林教育课程没计者,本地特色浓厚,其实你也可以发起。  3月11日,长沙小雨,这一
期刊
隆回虎形山,以“积织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闻名的花瑶,很多人惊叹于花瑶女人的艳丽服饰,但更迷人、更让人稱奇叫绝的,却不仅于此,例如,还有他们的草药师和巴梅(法师)。他们大多数时候游走于偏远山乡,他们大多数年岁已高,他们脚下的路越来越逼仄,他们曾去过远方,精彩却只在生养他们的山水问展现,年复一年。  来妹和停妹这对瑶族母女,我是6月1 7日在洞口的竹市找到她们的。当时离赶苗(指湘西南腹地隆回县
期刊
拜消费风潮、点评功能所赐,现在人人都当上了食评家,在朋友圈晒菜就跟晒娃一样热。  2017年1月5日,我去拜访72岁的湘菜大师王墨泉时,他半开玩笑地说“如今人人都是美食家”。美食家门槛被拉低,标准又没跟上来,有时候会发生对一道菜、一家菜馆评价截然相反的情况,品味之争由此产生。  我年幼时吃过善烹饪的爷爷做的长沙版大杂烩,嘴巴吃刁了,至今不敢在朋友圈晒的各种馆子里的“全家福”图片下面留言评论,我毫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