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寄之中见意蕴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5568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无情无义历来为人所耻。在古人所推崇的诸如亲情、友情、爱情等情天义海之中,别离情尤为人所珍视。江淹在《别赋》中,便有“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说法。因限于时代、交通等诸多条件,古人别离后再见,远比今人来的困难。尤逢兵荒马乱之际,人们的团聚便更显困难,真可谓“相见时难别亦难”。所以古人在别离之刻,或别离之后,在心绪黯然之际,总有赠寄示人,以表不忘旧情、相思难舍之意。
  古人赠寄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但多融情于物,借物寄情,情深意浓。从文人雅士、闺女骚客的赠寄中,很能品出古人的不同情趣、品格和志向。古人赠寄大多用“幽花淡草”托雅情,梅、兰、竹、菊,自古有“花中四君子”之称,松、竹、梅向来有“岁寒三友”之谓。可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古人已将自然之花草树木的本来特质同人之性情、品格联系在了一起,并不时移情与它们,将它们人格化,在它们身上发现着自己,印证表达着自己。于是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便有了象征意味,这已成为一种“集体有意识”。于是,从这一审美情趣出发,古之文人雅士多以花草寄意,以抒自己丰富细腻的情怀。
  一、万绪千条尽离恨
  杨柳,自古便以其轻柔多情思的独特意象,显现于文化典籍之中。《诗经》中便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因“柳”“留”谐音,且柳树枝条柔顺婀娜,彼此依依,颇含难舍难解之情形,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便被赋予了恋恋难舍伤离别的情调内涵。于是人们听到,霸陵桥边,南浦河岸,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总是萦绕耳畔;于是人们看到,送别时折杨柳表情意、抒感伤一时成为流行风尚。
  据载,这种风尚在唐朝极尽兴盛。诗人杨巨源的诗句“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便是一个鲜活生活场景的再现。
  二、梅花也解寄相思
  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独发霜雪,幽香阵阵,“冰清玉洁”,“品格清高”,便成了它的人格象征。于是,梅便多表达思念仰慕或同情故人处境的情怀。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中的“梅花”,就是寄托诗人相思祝福的凭借物了。
  三、采得香草留美人
  香草,也许只是高雅之士所爱。屈原素有品格高洁之口碑,他多以香草比喻贤人名士。其笔下所景仰吟咏之士多以香草赠人,也该是在情理之中了。《九歌·湘君》中,湘君便“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杜若”,据《名医别录》载,说它能令人不忘,是一种不忘之香草。可以想象,当一丛“杜若”捧到心上人面前时,湘君之纯之真的情思演绎得该有多么浓烈啊。
  四、弃恨寻缘题落叶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唐代有一美丽寂寞宫女,为遣一腔闲愁暗恨,某日,题诗于红叶之上。也许她当时内心怀有一丝丝的幻想——尽管是一种连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幻想,也许她当时仅仅是出于一种无聊的游戏心态,也许当时她内心一片茫然。但事实是,她写完后,信手将题诗的红叶抛入了深宫水沟,而红叶就这样顺水流出了深宫高墙。这枚写满寂寞怨恨、悲酸凄楚的红叶,竟意外被一位名叫卢渥的落魄书生看见、得到并被友情珍藏了。多年后,卢渥考取功名娶妻韩氏,一日饭余茶后闲谈中,偶然间揭开了一个天大的谜底,韩氏竟是当年那位题诗红叶的寂寞宫女!一枚红叶就这样成就了一段千古姻缘,真是人间佳话!
  五、丛菊幽香报知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因陶潜而少了些烟火气,多了些高洁脱俗之气。淡如菊的友情,恰恰是人世间最深厚的友情。所以,赠菊于故交新知,就成了文人一种颇具文化内涵的行为。郎士元别钱起,无以为赠,略略沉思,“陶令东篱菊,余花可赠君”。“余花”“赠君”,更能寄托知遇之深。以菊相赠,儒雅情深。
  六、有花堪折直须折
  赠人以花,古已有之。《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记载过一个浪漫的细节:“攀条折其荣,将以遗相思。”娇艳可人的鲜花,永远是爱情的最好表达,它可以让人联想到许多美好的东西。可见,今人所为,是有渊源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赠寄深见性情,深见意蕴。古人所赠寄之物,当然也有黄铜金币,珍珠玛瑙,银锭翡翠,但只截取这样几个小小的断面,就可以感受领略到赠寄的魅力所在。从那些颇含情趣、意蕴的小小物什中,可以感受古人那细腻敏感、善良多情的心灵。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高中生中有一些人不甘于人云亦云,总想另辟蹊径,写出一些标新立异的文章来。应该说,这是青年学生思想解放的表现,是一种好现象。但是,有的学生一味地追求“新”“奇”,发表的见解、写出的文章往往违情背理,甚至令人啼笑皆非。比如,有的学生作文中,说雷锋精神不可取,因为他缺乏商品意识,不讲经济效益,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还有的学生在谈到秦桧把岳飞害死在风波亭时,不去揭露批判秦桧的阴谋和狡诈,却指责岳
期刊
清代著名文学家龚自珍在残酷的文字狱横行之时,在人才备受压抑之际,曾做诗书愤道:“我劝天公重抖数,不拘一格降人才”。时代飞速发展到了今天,社会急剧变革,但龚自珍的呼唤却言犹在耳,培育个性,实现素质教育,成了当代教育的大主题。这就要求教育者多辟良圃,树个性之苗。  一些研究者指出,生物越进化,个性的独特性就越显著,个体间的差异性就越大,人类作为生物进化树上的最高生灵产物,个性具有显著的遗传差异。加上后
期刊
情感教育,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培养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认知能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健全学生的人格。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依靠生硬的外部灌输,也不能光凭机械的训练,而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推动情感的有效迁移,启迪学生的灵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向健康、和谐
期刊
近年来,高考作文越来越多的省份采用材料作文。学生面对材料作文,感到犹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材料作文的关键在于立意,因而经常听到学生感叹:语文学习如果能像数学、物理等学科那样,运用公式、定理就能解决许多难题,那该多好啊!学生的这种感叹,反映了语文学习方法不多的现实。所谓“材料作文”,就是提供一则材料或者图片,并作一些简单的说明,但不提供话题,要求学生阅读材料或者图片,根据自己对材料或者图片的感悟和理
期刊
2013年高考18份语文试卷共命制了18道诗歌鉴赏题,对19首古代诗歌(含诗、词)进行了考查。针对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的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要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题型——比较阅读,要引起教学的注意。在教学实践中,比较阅读也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方法,也是进行阅读考测的有效形式。因此,要解答好这类题目,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仔细地分析其异同,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
期刊
作为班主任,不严格,班级就会混乱不堪,一塌糊涂;不慈爱,就得不到学生的信任和亲近。因此,要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度,的确很难。但做到以下几点,难事也会变得容易。  一、班主任应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是管理者,是代表学校与学生直接打交道的人,同时也是教学的组织者。班主任的多职能化,使之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多,对学生的影响大。因此,班主任的素质问题,便是一个令人非常关注的问题。要提高素质,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进
期刊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目前普遍采取的单一、枯燥、封闭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的结果,恰好与这一要求相反,严重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令学生越来越惧怕写作文,这正是作文教学成绩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想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就必须对目前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那么,如何才能改变和解决目前山区高中作文教学
期刊
一、考点指津  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是“常见”,“常见的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言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要求考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去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二、高考真题  (2013课标全国Ⅰ,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
期刊
去年10月12至15日有幸观摩了2013年四川省高中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展评课,受益颇多。对“语文教学中如何将朗读落到实处”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现阶段的语文朗读教学,应针对存在的不当之处,做好以下落实工作:  一、不要过于依赖朗读磁带,让老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古诗文教学是高二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老师都知道朗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可又怕自己范读得不够好。因此,就用网上下载的
期刊
语文在高考、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有些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就越低,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想说爱语文不容易。有的学生迫于高考150分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只是持应付态度;还有的学生投机取巧,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大搞题海战术,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那么,如何改变这些现状,贯彻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