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10日-13日,“全国首届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暨经验交流会”在济南举行,著名曲艺作家、表演艺术家赵连甲参加会议,并在孙镇业纪念演唱会上表演了快书小段。会议期间,我对赵连甲先生进行了采访。
赵先生虽已过古稀之年,可是精神健旺,看起了不过50出头。谈话中先生举重若轻、语言幽默,起承转合的语言功底着实让人佩服。
先生高度评价了“全国首届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暨经验交流会”的举办。先生说:“此次活动的举办,充分说明了山东省特别是省艺术研究所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视,展示了山东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取得的成果,这次活动必将引起大众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激发群众观看曲艺的热情,必将进一步推动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基础研究,从而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接着先生谈起自己与山东快书的渊源。
“我生于曲艺世家,3岁起便跟随父亲背念西河大鼓。可那些绕口的文言段子对我来说晦涩难懂,实在提不起什么兴趣。后来听了刘同武先生‘说武老二’,觉得很有意思,一下子喜欢上了山东快书。”虽然曲艺界很忌讳“跳槽”,但赵连甲还是于1952年改投山东快书的怀抱。
1956年,赵连甲的山东快书已经说得“小有名气”,在中国建筑歌舞团拿着72块5毛钱的高工资。可自从在广播里听了杨立德说的《快活林》,他觉得自己简直就跟不会一样,于是,义无反顾地赴济南拜师学艺。
“为了让我的段子唱得有板有眼,杨立德老师总是一下一下地在自己腿上拍节奏。我的段子终于唱好了,老师的腿却拍得又红又肿。”回忆起当年在济南学艺的情景,赵连甲感慨颇多。“一次我起床晚了,赶紧跑出去洗刷,却发现老师早为我打好了洗脸水,牙刷上有挤好的牙膏。本以为老师是借机讽刺我不够勤奋,后来才知道老师是因为我昨晚写段子熬夜,怕我太辛苦,想让我多睡会儿。老师对我有太多的恩情,我对济南也有太多的感情。”
“俺叫魏淑芬,今年29岁……”1989年赵连甲创作、表演的小品《懒汉相亲》在春晚一炮而红,至今仍不断被重播与模仿。反观如今不断遭到观众“炮轰”的春晚小品、相声等曲艺节目,赵连甲表示,春晚里的一些曲艺节目观众不喜欢,这就说明了一个文艺形式的发展已经落后了。曲艺节目的创新能力正在弱化,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向,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野。要想从新获得观众,曲艺类节目必须加强自身的创新,在反映内容上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不能老演老段子,一张口观众就知道下一句讲什么,这样不行,当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曲艺创作提够了丰厚的土壤,曲艺工作者要扎根生活,反映生活,创作出满足观众需求的优秀作品。他认为现在这一代的曲艺人员文化素养、文化自觉性都普遍下降,曲艺工作者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也有利于曲艺的创新发展。
谈到春晚小品,不能不提赵本山,先生说:“赵本山相当了不起,多少秒钟要让观众笑一次这么苛刻的要求都能应付得来,这种要求其实是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先生认为曲艺幽默并不等于贬低自己来搞笑,幽默是含蓄的智慧,不是在台上折腾的滑稽。现在社会太多的功利观、权势意识侵扰了原本浓厚纯正的艺术创作氛围,违背了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舞台是一杆秤,观众喜不喜欢是其存在的标准。曲艺界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将曲艺演绎得有人、有事、有情、有趣。
与以往拜师学艺的传统求学方式不同,现在曲艺人才的培养绝大多数都依靠集中规范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能够替代拜师学艺吗?
对于这个问题,先生说:“我个人非常尊重和支持学校教育。曲艺学校自由民主的学术风气,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封建思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普遍提高,有专门的发声课、形体课、乐理课、表演课等系统的课程,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曲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口传身授之外,还要在特定的社会氛围内进行大量实践。‘不怕胡说,只怕没的说’,这是我师爷经常教育我的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有观众,才能做到心里有数。这种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是在特定的生活和氛围逼迫下形成的,这是现在这个时代所欠缺的。”
先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关注曲艺,“曲艺是我们弥足珍贵而又绵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重新重视曲艺,为其发展留下一片活土。”
先生的访谈不仅有趣味,更让人倍感亲切。访谈中先生不时的问:“你看这样说行吗?符合你们的要求吗?不符合要求就不要写了。这次访谈,使我感到一位曲艺大师的身上。确确实实地体现着一种对艺术的热爱,以及种种蕴藏在平凡下的不平凡。
赵先生虽已过古稀之年,可是精神健旺,看起了不过50出头。谈话中先生举重若轻、语言幽默,起承转合的语言功底着实让人佩服。
先生高度评价了“全国首届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暨经验交流会”的举办。先生说:“此次活动的举办,充分说明了山东省特别是省艺术研究所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视,展示了山东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取得的成果,这次活动必将引起大众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激发群众观看曲艺的热情,必将进一步推动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基础研究,从而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接着先生谈起自己与山东快书的渊源。
“我生于曲艺世家,3岁起便跟随父亲背念西河大鼓。可那些绕口的文言段子对我来说晦涩难懂,实在提不起什么兴趣。后来听了刘同武先生‘说武老二’,觉得很有意思,一下子喜欢上了山东快书。”虽然曲艺界很忌讳“跳槽”,但赵连甲还是于1952年改投山东快书的怀抱。
1956年,赵连甲的山东快书已经说得“小有名气”,在中国建筑歌舞团拿着72块5毛钱的高工资。可自从在广播里听了杨立德说的《快活林》,他觉得自己简直就跟不会一样,于是,义无反顾地赴济南拜师学艺。
“为了让我的段子唱得有板有眼,杨立德老师总是一下一下地在自己腿上拍节奏。我的段子终于唱好了,老师的腿却拍得又红又肿。”回忆起当年在济南学艺的情景,赵连甲感慨颇多。“一次我起床晚了,赶紧跑出去洗刷,却发现老师早为我打好了洗脸水,牙刷上有挤好的牙膏。本以为老师是借机讽刺我不够勤奋,后来才知道老师是因为我昨晚写段子熬夜,怕我太辛苦,想让我多睡会儿。老师对我有太多的恩情,我对济南也有太多的感情。”
“俺叫魏淑芬,今年29岁……”1989年赵连甲创作、表演的小品《懒汉相亲》在春晚一炮而红,至今仍不断被重播与模仿。反观如今不断遭到观众“炮轰”的春晚小品、相声等曲艺节目,赵连甲表示,春晚里的一些曲艺节目观众不喜欢,这就说明了一个文艺形式的发展已经落后了。曲艺节目的创新能力正在弱化,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向,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野。要想从新获得观众,曲艺类节目必须加强自身的创新,在反映内容上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不能老演老段子,一张口观众就知道下一句讲什么,这样不行,当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曲艺创作提够了丰厚的土壤,曲艺工作者要扎根生活,反映生活,创作出满足观众需求的优秀作品。他认为现在这一代的曲艺人员文化素养、文化自觉性都普遍下降,曲艺工作者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也有利于曲艺的创新发展。
谈到春晚小品,不能不提赵本山,先生说:“赵本山相当了不起,多少秒钟要让观众笑一次这么苛刻的要求都能应付得来,这种要求其实是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先生认为曲艺幽默并不等于贬低自己来搞笑,幽默是含蓄的智慧,不是在台上折腾的滑稽。现在社会太多的功利观、权势意识侵扰了原本浓厚纯正的艺术创作氛围,违背了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舞台是一杆秤,观众喜不喜欢是其存在的标准。曲艺界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将曲艺演绎得有人、有事、有情、有趣。
与以往拜师学艺的传统求学方式不同,现在曲艺人才的培养绝大多数都依靠集中规范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能够替代拜师学艺吗?
对于这个问题,先生说:“我个人非常尊重和支持学校教育。曲艺学校自由民主的学术风气,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封建思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普遍提高,有专门的发声课、形体课、乐理课、表演课等系统的课程,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曲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口传身授之外,还要在特定的社会氛围内进行大量实践。‘不怕胡说,只怕没的说’,这是我师爷经常教育我的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有观众,才能做到心里有数。这种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是在特定的生活和氛围逼迫下形成的,这是现在这个时代所欠缺的。”
先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关注曲艺,“曲艺是我们弥足珍贵而又绵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重新重视曲艺,为其发展留下一片活土。”
先生的访谈不仅有趣味,更让人倍感亲切。访谈中先生不时的问:“你看这样说行吗?符合你们的要求吗?不符合要求就不要写了。这次访谈,使我感到一位曲艺大师的身上。确确实实地体现着一种对艺术的热爱,以及种种蕴藏在平凡下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