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片虽被贴上惊悚、犯罪的标签,但观后并未感到紧紧压迫的沉重感和难以脱离的恐惧感。施暴的激烈和虐囚的血腥也都因穿插的主人公交流带来的小幽默和Gidi做蛋糕的轻松、愉快节奏得以很好化解,在喜剧氛围中完成了一系列重口味的剧情。故事简单得只有一条线,拷问虐杀女童的嫌疑犯最后得到了一个大反转的结局。但叙事上的张弛有度,弥补了剧情的单调,反而使本片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当然,叙事的成功离不开视听语言的配合使用。
【关键词】:视听;惊悚;悬疑
1.运动镜头大量使用
首先是运动镜头,众所周知,静态镜头代表的是稳定、秩序,而运动镜头则象征活力、流动和混乱状态。本片作为一部惊悚悬疑电影,运用了大量运动镜头给观众以视觉的盛宴。这首先应用在本片的开场处,开场首用拉镜头,画面从一个小男孩面对树干捂着眼睛渐渐拉出,随着景深的增加,我们看到在小男孩身后站着的两个小女孩正盯着他,表现空间从小到大且营造了一种悬念感。之后,使用跟镜头跟随两个小女孩奔跑的步伐,既是一个主观性镜头,又交代小女孩所处的环境——她们一个躲到了房间里的柜子,一个藏进了空树干中。然后,又是一个主观性的跟镜头向观众展示小男孩找到了藏在树干中的小女孩,而当他们找寻另一个小女孩时,一个推镜头展露躲在柜子里的小女孩不见了,只留下了一只小红鞋这一细节。一系列的运动镜头配合慢动作,开场就将恐怖、悬疑气氛营造到极致,慢动作扩大了时间相对于空间的值,把本应是欢乐、热闹的捉迷藏游戏拍出了阴暗甚至惊悚的诡异感。
本片作为一部惊悚片,必不可少地要营造悬念,将观众带入影片。在运动镜头中使用最多的便是拉镜头,除片头的捉迷藏使用之外,在警察被目睹施暴时也有应用。画面中本是警察在对虐杀女童的嫌疑犯使用暴力,镜头慢慢拉出,画面中出现在柱子后面躲藏的一个小男孩,他不仅目睹了警察的施暴现场还录下这段画面,这为下文引出Mickey被举报暴力执法作下铺垫,成为Mickey失业的导火索。
2.构图精巧设计
其次,本片导演在构图上也花了很多心思。本片使用了大量人物对话,怎样使相同人的对话和不同人的对话 不显单一就需要构图上的手段。本片主要从空间占据的位置和多少入手。在警长与Mickey谈话和Gidi、Mickey审讯嫌疑人Dror老师两段表现得淋漓尽致。在Mickey未被解雇时,警长与Mickey在谈话是警长在上方且占据大部分空间,而Mickey在画面下方占据少于警长的空间,警长象征权利,位置充满最大的掌控力量,此时的上下级关系不用说就可从画面上捕捉到。之后,随着Mickey被解雇,两人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且占据差不多大小的空间,构图配合叙事:两人已变成了地位平等的状态,最后,警长暗示Mickey不是警察可以做他想做的事后,Mickey便反而占据了画面绝大部分空间,警长处于略下处较少部分空间,象征主动权交到了Mickey手中,他摆脱了警察身份的束缚可以自己动手惩罚坏人了。同样地,在审讯嫌疑人Dror老师时,父亲Gidi和Mickey相对处于Dror的上方占有大部分空间,此时的构图既是Gidi和Mickey主动权利的象征,又代表了他们对Dror的压迫和牵制。这一点在Mickey掰断Dror手指时,Mickey的身体几乎占据画面而Dror仅有手出现在画面的一角得到充分展现。而在Gidi接电话出去后,Mickey与Dror却处于同一高度,失去之前上下空间的关系。空间关系即人物关系,从此暗示处两人的人物关系即将发生变化。果然,Mickey在Dror的劝说下动摇了,对Dror凶手的身份变得不再坚定。之后Gidi返回,构图也印证了这一推测——三人在构图上变为Mickey站在其他两人中间——三人的关系彻底发生改变,同时也为Gidi因Mickey的背叛将其控制起来埋下了伏笔。正如导演马塞尔卡内所说,构筑影像时得像绘画大师对待画布般,考虑其效果和表达方式。
3.拍摄高度合理运用
拍摄高度上更是如此,本片为了营造极强的悬疑感和恐怖气氛,大量应用背面角度拍摄。比如交代Dror的老師身份时,采用背面拍摄他在教室内盯着学生考试,这就带有一种不确定性,为Dror这个人物铺设了悬念,抹上了神秘色彩。除了针对悬念设置的背面角度,本片还应用仰摄与俯摄的对比来进一步表现人物的地位变化。虐囚的初步阶段是作为“正义”的代表Mickey和Gidi拷问嫌疑犯Dror,对拷问着采用仰拍显示他们的权威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他们手中握有主动权和选择权,Dror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他们手中,所以对Dror的拍摄使用俯拍来显示其低矮和渺小。拍摄高度到虐囚的反转阶段Mickey的动摇使他背叛了Gidi而选择与Dror站在同一阵营时发生了变化。拥有武器的Gidi依旧处于权利的顶端,对他依旧采用仰拍,而此时俯拍的对象就变成了没有反击能力的Mickey和Dror,拍摄高度的改变用于配合叙事的变化。其实,对Dror从始至终的俯拍也暗含对他的贬低之意。俯拍本就使拍摄对象显得低矮和渺小,有鄙夷的情感色彩。这在结尾终于应验——女孩的尸体藏在Dror房间的暗门,Dror确实就是凶手。虽然经过如此残暴的虐囚后Dror始终不认错已经让Mickey甚至观众都产生了动摇,而结局Dror确实就是凶手给了观众一个巨大反转,但对他的拍摄角度反而有了最合理的解释。
当施虐过程接近尾声,影片即将落下帷幕时,警察到Dror家中搜查才让Dror的“狼尾巴”露了出来,“大坏狼”是谁让观众从片头猜到片尾,直到最后一刻的巨大反转才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极度受虐都抵死不认的过程只是Dror这个大坏狼的苦肉计表演。
【关键词】:视听;惊悚;悬疑
1.运动镜头大量使用
首先是运动镜头,众所周知,静态镜头代表的是稳定、秩序,而运动镜头则象征活力、流动和混乱状态。本片作为一部惊悚悬疑电影,运用了大量运动镜头给观众以视觉的盛宴。这首先应用在本片的开场处,开场首用拉镜头,画面从一个小男孩面对树干捂着眼睛渐渐拉出,随着景深的增加,我们看到在小男孩身后站着的两个小女孩正盯着他,表现空间从小到大且营造了一种悬念感。之后,使用跟镜头跟随两个小女孩奔跑的步伐,既是一个主观性镜头,又交代小女孩所处的环境——她们一个躲到了房间里的柜子,一个藏进了空树干中。然后,又是一个主观性的跟镜头向观众展示小男孩找到了藏在树干中的小女孩,而当他们找寻另一个小女孩时,一个推镜头展露躲在柜子里的小女孩不见了,只留下了一只小红鞋这一细节。一系列的运动镜头配合慢动作,开场就将恐怖、悬疑气氛营造到极致,慢动作扩大了时间相对于空间的值,把本应是欢乐、热闹的捉迷藏游戏拍出了阴暗甚至惊悚的诡异感。
本片作为一部惊悚片,必不可少地要营造悬念,将观众带入影片。在运动镜头中使用最多的便是拉镜头,除片头的捉迷藏使用之外,在警察被目睹施暴时也有应用。画面中本是警察在对虐杀女童的嫌疑犯使用暴力,镜头慢慢拉出,画面中出现在柱子后面躲藏的一个小男孩,他不仅目睹了警察的施暴现场还录下这段画面,这为下文引出Mickey被举报暴力执法作下铺垫,成为Mickey失业的导火索。
2.构图精巧设计
其次,本片导演在构图上也花了很多心思。本片使用了大量人物对话,怎样使相同人的对话和不同人的对话 不显单一就需要构图上的手段。本片主要从空间占据的位置和多少入手。在警长与Mickey谈话和Gidi、Mickey审讯嫌疑人Dror老师两段表现得淋漓尽致。在Mickey未被解雇时,警长与Mickey在谈话是警长在上方且占据大部分空间,而Mickey在画面下方占据少于警长的空间,警长象征权利,位置充满最大的掌控力量,此时的上下级关系不用说就可从画面上捕捉到。之后,随着Mickey被解雇,两人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且占据差不多大小的空间,构图配合叙事:两人已变成了地位平等的状态,最后,警长暗示Mickey不是警察可以做他想做的事后,Mickey便反而占据了画面绝大部分空间,警长处于略下处较少部分空间,象征主动权交到了Mickey手中,他摆脱了警察身份的束缚可以自己动手惩罚坏人了。同样地,在审讯嫌疑人Dror老师时,父亲Gidi和Mickey相对处于Dror的上方占有大部分空间,此时的构图既是Gidi和Mickey主动权利的象征,又代表了他们对Dror的压迫和牵制。这一点在Mickey掰断Dror手指时,Mickey的身体几乎占据画面而Dror仅有手出现在画面的一角得到充分展现。而在Gidi接电话出去后,Mickey与Dror却处于同一高度,失去之前上下空间的关系。空间关系即人物关系,从此暗示处两人的人物关系即将发生变化。果然,Mickey在Dror的劝说下动摇了,对Dror凶手的身份变得不再坚定。之后Gidi返回,构图也印证了这一推测——三人在构图上变为Mickey站在其他两人中间——三人的关系彻底发生改变,同时也为Gidi因Mickey的背叛将其控制起来埋下了伏笔。正如导演马塞尔卡内所说,构筑影像时得像绘画大师对待画布般,考虑其效果和表达方式。
3.拍摄高度合理运用
拍摄高度上更是如此,本片为了营造极强的悬疑感和恐怖气氛,大量应用背面角度拍摄。比如交代Dror的老師身份时,采用背面拍摄他在教室内盯着学生考试,这就带有一种不确定性,为Dror这个人物铺设了悬念,抹上了神秘色彩。除了针对悬念设置的背面角度,本片还应用仰摄与俯摄的对比来进一步表现人物的地位变化。虐囚的初步阶段是作为“正义”的代表Mickey和Gidi拷问嫌疑犯Dror,对拷问着采用仰拍显示他们的权威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他们手中握有主动权和选择权,Dror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他们手中,所以对Dror的拍摄使用俯拍来显示其低矮和渺小。拍摄高度到虐囚的反转阶段Mickey的动摇使他背叛了Gidi而选择与Dror站在同一阵营时发生了变化。拥有武器的Gidi依旧处于权利的顶端,对他依旧采用仰拍,而此时俯拍的对象就变成了没有反击能力的Mickey和Dror,拍摄高度的改变用于配合叙事的变化。其实,对Dror从始至终的俯拍也暗含对他的贬低之意。俯拍本就使拍摄对象显得低矮和渺小,有鄙夷的情感色彩。这在结尾终于应验——女孩的尸体藏在Dror房间的暗门,Dror确实就是凶手。虽然经过如此残暴的虐囚后Dror始终不认错已经让Mickey甚至观众都产生了动摇,而结局Dror确实就是凶手给了观众一个巨大反转,但对他的拍摄角度反而有了最合理的解释。
当施虐过程接近尾声,影片即将落下帷幕时,警察到Dror家中搜查才让Dror的“狼尾巴”露了出来,“大坏狼”是谁让观众从片头猜到片尾,直到最后一刻的巨大反转才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极度受虐都抵死不认的过程只是Dror这个大坏狼的苦肉计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