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德育是各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生物教育中的德育,要深入学生的心里,形成一种由内而外的动力。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生物科学知识,培养其认识自然、认识生物能力的同时,要以德育来影响学生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的发展。
关键词: 生物教学德育教育世界观价值观多样性
曾几何时,在严峻的升学指标压力下,几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学生的智力因素上,而严重忽略德育因素,而这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目标是相悖的。德育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各学科之中,德育是各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基于此,笔者针对生物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回归,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生物教学中需要德育
《江苏省高考说明(生物科)》强调,要“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结果。教学中德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大多是教师正确引导和培养的结果。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德育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德育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于正确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物教师要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抓住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适时地进行科学观、世界观的渗透。生物课教材从生物体的元素组成阐述了生物体的统一性和物质性。例如,以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揭示生物体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这个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教材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辩证统一观点的教育:
1.注意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观点教育。细胞是一个完美的结构,在细胞中的每一种细胞器都执行着特定的功能,但它们离开了细胞就没有了生命,起不了生理作用;作为学生也一样,生活在一个集体中,我们是集体的一份子,离开了集体,就难以成就我们的成功。
2.注意构造和功能的辩证统一教育。有什么样的细胞器就有什么样的功能;同样,要能完成相应的功能,必定有与之对应的蛋白质的存在。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关系的教育。学生在验证萨克斯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同样将老鼠和植物置于玻璃钟罩内,结果过了一个晚上,老鼠死亡了。后来,学生一起讨论后认为: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前提,但也反应出要实现特定的过程,还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
4.注意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的教育。例如,我们发现水菱这种植物,水中的叶子和水面上的叶子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态;大量植树造林,可以改善气候条件,气候条件适宜又促进生物的生长,增加动植物资源,因此要保护环境、优化环境。以上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三、德育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需要
雷锋在日记中写过,“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对人民有用的人”、“多帮助人民做点好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正是在此崇高的理想下,一个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而目前,我们的很多学生因为家境好,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缺乏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因而在学习中也缺少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写道:“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自己什么都不行更使学生感到压抑了。”由此可见,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于其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如在古代我国的生物学是走在世界的前列,而近代我国的科技落后了,联想中国的耻辱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在学习生物进化理论时,与学生一起探讨“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生物学中德育要注意多样性
1.德育过程的多样性。生物学科中的德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其它如在实验过程中、在调查探究中、在野外活动中都是深化德育的重要途径。例如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要分地点,最好选择衰老的个体;课外兴趣小组搞一些“嫁接”、“人工授粉”、“生态缸”等小实验,可供学生领略大自然的和谐、美丽;在调查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不要随意采摘花木和践踏草地,调查后动物还需放回大自然;在探究家乡环境污染的原因后,更要向有关单位、有关部分反映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学习与探索对于实践还是有用的,我们对自己家乡的建设和美好环境的营造是有价值的,我们是有用的人,就会树立起为建设繁荣、美好的家乡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2.德育途径的多样性。德育过程不能离开我们的实践与生活,所以德育并不是一味的说教,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认为:“要把知识留传给我们的学生,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把知识从自己的头脑移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受。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之间的辩论、师生之间的交流、结合生物书本自己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体验和领悟。
总之,生物教育中的德育,不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是要深入学生的心里,形成一种由内而外的动力。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生物科学知识、培养认识自然、认识生物能力的同时,必将影响学生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的发展。作为生物学科的教师,不仅仅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还需要我们用很长的时间用心灵来认识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想些什么。我们更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知心人,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和感悟,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情感,运用创设情景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促使其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智育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只有以德育人,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提出的要求。由此,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的双丰收,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谢维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生物教学德育教育世界观价值观多样性
曾几何时,在严峻的升学指标压力下,几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学生的智力因素上,而严重忽略德育因素,而这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目标是相悖的。德育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各学科之中,德育是各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基于此,笔者针对生物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回归,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生物教学中需要德育
《江苏省高考说明(生物科)》强调,要“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结果。教学中德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大多是教师正确引导和培养的结果。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德育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德育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于正确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物教师要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抓住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适时地进行科学观、世界观的渗透。生物课教材从生物体的元素组成阐述了生物体的统一性和物质性。例如,以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揭示生物体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这个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教材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辩证统一观点的教育:
1.注意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观点教育。细胞是一个完美的结构,在细胞中的每一种细胞器都执行着特定的功能,但它们离开了细胞就没有了生命,起不了生理作用;作为学生也一样,生活在一个集体中,我们是集体的一份子,离开了集体,就难以成就我们的成功。
2.注意构造和功能的辩证统一教育。有什么样的细胞器就有什么样的功能;同样,要能完成相应的功能,必定有与之对应的蛋白质的存在。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关系的教育。学生在验证萨克斯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同样将老鼠和植物置于玻璃钟罩内,结果过了一个晚上,老鼠死亡了。后来,学生一起讨论后认为: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前提,但也反应出要实现特定的过程,还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
4.注意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的教育。例如,我们发现水菱这种植物,水中的叶子和水面上的叶子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态;大量植树造林,可以改善气候条件,气候条件适宜又促进生物的生长,增加动植物资源,因此要保护环境、优化环境。以上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三、德育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需要
雷锋在日记中写过,“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对人民有用的人”、“多帮助人民做点好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正是在此崇高的理想下,一个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而目前,我们的很多学生因为家境好,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缺乏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因而在学习中也缺少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写道:“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自己什么都不行更使学生感到压抑了。”由此可见,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于其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如在古代我国的生物学是走在世界的前列,而近代我国的科技落后了,联想中国的耻辱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在学习生物进化理论时,与学生一起探讨“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生物学中德育要注意多样性
1.德育过程的多样性。生物学科中的德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其它如在实验过程中、在调查探究中、在野外活动中都是深化德育的重要途径。例如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要分地点,最好选择衰老的个体;课外兴趣小组搞一些“嫁接”、“人工授粉”、“生态缸”等小实验,可供学生领略大自然的和谐、美丽;在调查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不要随意采摘花木和践踏草地,调查后动物还需放回大自然;在探究家乡环境污染的原因后,更要向有关单位、有关部分反映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学习与探索对于实践还是有用的,我们对自己家乡的建设和美好环境的营造是有价值的,我们是有用的人,就会树立起为建设繁荣、美好的家乡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2.德育途径的多样性。德育过程不能离开我们的实践与生活,所以德育并不是一味的说教,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认为:“要把知识留传给我们的学生,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把知识从自己的头脑移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受。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之间的辩论、师生之间的交流、结合生物书本自己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体验和领悟。
总之,生物教育中的德育,不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是要深入学生的心里,形成一种由内而外的动力。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生物科学知识、培养认识自然、认识生物能力的同时,必将影响学生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的发展。作为生物学科的教师,不仅仅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还需要我们用很长的时间用心灵来认识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想些什么。我们更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知心人,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和感悟,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情感,运用创设情景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促使其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智育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只有以德育人,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提出的要求。由此,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的双丰收,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谢维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