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闽南民族民间音乐植根于闽南民间沃土中,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传统音乐的活化石。芗剧在闽南文化的沃土中产生,其艺术特色充分彰显了闽南文化,是闽南民众创造的艺术结晶,因此开发芗剧乡土课程具有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双重意义。论文通过对当地小学芗剧乡土课程开发现状的实地调研,总结、探索并思考芗剧乡土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乡土课程开发;芗剧传承;闽南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10-0025-03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国家重点课题项目(ALA190017)。
[作者简介]肖 艳(1986— ),女,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王 湉(1998— ),女,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学生。(北京 100875)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一)研究背景
1.芗剧传承的需求
芗剧作为闽南地区重要的艺术形式,其内容来源于生活,其音乐带有闽南特色的语言风格和审美风格。由于闽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芗剧是闽南锦歌等艺术形式与台湾歌唱形式不断融合而产生的剧种,因此传承芗剧对于传承闽南当地文化以及沟通两岸人民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9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提出“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根据传习需要设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或传习点;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普及辅导读本,在保护区内的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课程” 等要求。因此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设立芗剧传习点,编写芗剧乡土教材,在当地中小学开设芗剧乡土课程对于芗剧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2.音乐教育的要求
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使学生逐步了解、熟悉、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在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其中就包括了乡土音乐教育,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增进民族团结的情感。[1]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2]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第71号文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意见》中提出:“积极探索组建美育教学联盟……聘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进校园,因地制宜成立相应的工作室。”[3]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同时也对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芗剧乡土课程开发现状
根据笔者的实地调研发现,在漳州市现有的小学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学校开设了芗剧乡土课程。本文将对漳州市开设芗剧乡土课程的几所学校的课程开设情况进行总结。
漳州市南靖县龙山中心小学被授予“芗剧传习点”(图1),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龙山中心小学音乐教师王婉真编排多个结合古诗词的芗剧唱腔唱段,带领学生参加县级、市级多次文艺汇演,在当地学校有一定影响力。在节目编排中将芗剧唱腔结合古诗词,并邀请退休老教师为学生进行伴奏。该节目开头运用《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游子归家的场景,紧接着是《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最后用《水调歌头》结束,将闽南语,古诗词和芗剧唱腔结合起来表达人生的悲欢离合,在传承及弘扬闽南文化的同时,更是让学生对芗剧和诵读古诗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兴趣,有了更深的理解。
学校为更加系统地开展芗剧乡土课程,组建了“芗剧唱腔社团”,编写了《芗剧唱腔古诗词》乡土教材(图2),教材中分为低年段、中年段和高年段三个部分,运用符合年龄段的古诗词结合芗剧唱腔唱段让全校学生传唱,例如低年段部分运用《静夜思》结合思盼调,《村居》结合厦门锦歌唱段,《晚春》结合浪头凤尾调,中年段部分运用《早发白帝城》结合腔仔调,《元日》结合金沙扇,《清明》结七字仔高腔,高年段部分运用《夜雨寄北》结合新杂碎调,《泊船瓜洲》结合腔仔调,《答李淑一》结合梆子调高等18首芗剧唱腔古诗词曲目。这一系列的乡土教育活动对于弘扬闽南文化,增强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推动两岸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这样的乡土教育活动在闽南地区并不多见。
另外龙海戏剧家协会在石码中心小学建立的芗剧进校园教学课题点,为了使芗剧确实得到传承和弘扬,剧协录制了一套《芗剧艺术教育进课堂》DVD教学光盘。据笔者对龙海戏剧家协会会长康志星老师的访谈,康老师称这样的芗剧传承形式“找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给力非遗保护、丰富特色教育、活跃德育方式、培育芗剧兴趣的极佳的结合点,在芗剧的传承和发展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芗剧乡土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教材问题
由当地音乐教师开发的芗剧乡土课程教材作为音乐课堂内容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芗剧艺术在学校中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对当地学生的抽样调查及访谈发现,除了乡土教材中低年段简单唱腔以及多次演出的曲目较为熟悉外,其他曲目并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学生对于芗剧唱腔的认识仅停留在教材中为数不多的曲目中,对芗剧的认识不够深入,加上师资力量不足,乡土课程教材繼续研究以及新曲目的编创有待创新。
对于芗剧乡土课程教材的开发,一方面需要在质量上选择更多让学生印象深刻的曲目,增加芗剧唱腔相关知识的内容,以期提高学生对芗剧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能力,通过走访、采访芗剧艺人、当地老人,联系芗剧传承保护中心等方式整理芗剧剧目材料,选择优秀的芗剧唱腔唱段,筛选出具有教育意义的,积极向上的经典剧目,或者在强调“剧种意识”的基础上对于经典唱段进行重新填词和创新改编,并对于教材中所选用的芗剧剧目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 另一方面需要在数量上进行开发,不断推陈出新,选择更多适合传唱的内容结合芗剧唱腔在学生中进行传唱,需具有教育性和艺术性,通过选取片段的方式让更多的芗剧剧目进入教材。这就需要通过芗剧研究所和国家政策两方面的支持,提升芗剧创作专业人才的水平,积极组织人员进行芗剧改编和创作,在丰富的芗剧人才的支持下,教材开发者进行积极探索以及加大芗剧乡土教材中曲目的推广力度。
(二)“教与学”的问题
教育需要遵循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结合原则。即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对于教学的过程具有全程的影响作用。在这一原则下,在芗剧乡土课程的课堂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对于芗剧的音乐文化,艺术形式,唱腔唱段,闽南方言等了解更加深入。只有教师对于芗剧足够了解,才能在芗剧乡土课堂中激发学生对于芗剧的热爱。接受问卷调查的漳州地区音乐教师群体中,有半数的教师对芗剧艺术一般了解,30%的教师非常了解,20%的教师不太了解,调查结果说明虽然大多数教师都对闽南音乐有了解,但了解程度大都还不是非常高。对于实施芗剧教学的问题,超过70%的教师表示在实施过程中有困难。根据笔者对于音乐教师群体的抽样访谈,多数音乐教师提及面临闽南方言准确发音的困难,缺乏有效教学策略的指导,部分教师表示缺乏对闽南文化和芗剧艺术的深入了解。接受问卷调查的漳州地区学生群体反馈77%的学生表示愿意在学校学习芗剧乡土课程,表现出了对芗剧的兴趣和学习愿望,从对家长群体的调查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大多数(超过90%)家长对于在学校开设芗剧乡土课程是保持赞成的态度。根据笔者对于龙山中心小学学生群体和家长群体的抽样访谈,关于龙山中心小学所实行的芗剧乡土课程,大多数学生表示感兴趣和喜欢,也提出了课程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不足和教学过程不够细致等问题。
1.“教”的问题
对于芗剧乡土课程教学的“教”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对学校承担芗剧乡土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更为专业深入的芗剧培训,或者邀请芗剧传承人进入校园进行教学。对于芗剧传承人进入学校进行教学这一想法的实施必须有项目资金或者芗剧传承保护中心的支持,提供条件使芗剧传承人长期地进行学校乡土课程的教学。对学校音乐教师进行芗剧培训这一想法同样需要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或者剧团的配合,这就符合了上文笔者所提及的传承主体多样化,在不同的传承主体的芗剧传承实践中,需要其他传承主体的助力,以实现传承合力,即上文提及的政府干预支持、剧团联动合作、传承人活态保护、学校培养人才的多方耦合机制。[4]
2.“学”的问题
芗剧乡土课程“学”的过程中,不能单单关注学生对于芗剧剧目唱腔的记忆,需要充分挖掘芗剧的音乐性和艺术性,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音乐体验和音乐实践,使芗剧的艺术教育价值得以在芗剧课程中得到体现。芗剧其鲜明的剧种个性在于质朴和贴近底层民众,传统芗剧的创作内容大多来自于生活,是质朴的生活情感的表达,相比于“南音”这样经过文人改造的闽南语系剧种,芗剧更加通俗,呈现口语化色彩的独特魅力。因此在芗剧乡土课程“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当地环境和当地事件、事物入手,用多种音乐体验和音乐实践的方式,将芗剧的音乐、语言和动作融合起来,重视聆听和模仿的方式。根据笔者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得知(表1),在芗剧本身魅力的吸引下,对芗剧的了解更为深入、更为丰富的人对芗剧发展前景持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图3)。受众对芗剧有越多的了解,越能理解芗剧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基因,越能感受到芗剧作为闽南特色剧种的魅力所在。因此筆者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更多地进行芗剧乡土课程,可以让年青的一代对于芗剧的传承更加乐观,也为芗剧的传承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学习下充分感受芗剧的魅力,同样做到了“活态传承”这一区别于“博物馆式”传承的要求。
(三)方言问题
闽南语是源自于中古汉语的方言,在闽南语系文化数百年的孕育发展下,16世纪形成了当地成熟的方言说唱艺术——锦歌,之后又经历了数百年的充实和发展,随着闽南语系文化多样的艺术形式的不断融合,形成了芗剧。闽南语的独特性培育出独具特色的芗剧艺术,同时,芗剧艺术也丰富着闽南语系文化。相比于“南音”这样经由文人改造的闽南语系剧种,芗剧更加质朴,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呈现闽南语口语化的魅力,因此广泛流行于厦漳泉、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华侨居住地等闽南语系地区。为了更好地传承芗剧艺术、联系海外华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保护闽南语及闽南语系文化刻不容缓。针对当地师生对闽南语方言不熟悉不熟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有计划地开展闽南方言诵读的相关培训和活动,开展闽南文化、闽南方言相关内容的讲座。对于担任芗剧乡土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的闽南语专家资源进行教材闽南语相关培训,对于学生,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交流,在学校创造良好的芗剧传承和闽南语诵读的学习氛围,创设芗剧乡土课程中闽南文化的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进而热爱芗剧所承载的闽南特色文化。
小 结
在音乐教育中增加地方戏曲的内容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学校作为地方戏曲的主要传承途径之一,必须担负起培养传承人的任务。地方戏曲作为当地民众生活的艺术体现,将学校乡土课程作为载体,将“地方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有效地连接在一起。通过有效的地方戏曲乡土课程,实现戏曲传承和学校教育的融合。芗剧在闽南文化的沃土中产生,其艺术特色充分彰显了闽南文化,是闽南民众创造的艺术结晶,其作为两岸精神文化的重要产物,在历代芗剧艺人的努力下具有鲜明的剧种特点,依据芗剧的地方音乐特色,开发芗剧乡土课程具有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双重意义,能够促进闽南地区学生深入接触芗剧,从审美意识上认同芗剧的艺术价值,从而热爱并主动传承闽南音乐文化,解决培养传承人这一戏曲传承的核心问题。
注释:
[1]曹 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47.
[2]《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R].教育部,2014.
[3]《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意见》[R].教育部发布的第71号文件,2015.
[4]窦一鸣.中国传统戏曲传承与保护模式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关键词]乡土课程开发;芗剧传承;闽南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10-0025-03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国家重点课题项目(ALA190017)。
[作者简介]肖 艳(1986— ),女,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王 湉(1998— ),女,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学生。(北京 100875)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一)研究背景
1.芗剧传承的需求
芗剧作为闽南地区重要的艺术形式,其内容来源于生活,其音乐带有闽南特色的语言风格和审美风格。由于闽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芗剧是闽南锦歌等艺术形式与台湾歌唱形式不断融合而产生的剧种,因此传承芗剧对于传承闽南当地文化以及沟通两岸人民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9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提出“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根据传习需要设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或传习点;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普及辅导读本,在保护区内的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课程” 等要求。因此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设立芗剧传习点,编写芗剧乡土教材,在当地中小学开设芗剧乡土课程对于芗剧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2.音乐教育的要求
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使学生逐步了解、熟悉、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在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其中就包括了乡土音乐教育,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增进民族团结的情感。[1]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2]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第71号文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意见》中提出:“积极探索组建美育教学联盟……聘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进校园,因地制宜成立相应的工作室。”[3]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同时也对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芗剧乡土课程开发现状
根据笔者的实地调研发现,在漳州市现有的小学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学校开设了芗剧乡土课程。本文将对漳州市开设芗剧乡土课程的几所学校的课程开设情况进行总结。
漳州市南靖县龙山中心小学被授予“芗剧传习点”(图1),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龙山中心小学音乐教师王婉真编排多个结合古诗词的芗剧唱腔唱段,带领学生参加县级、市级多次文艺汇演,在当地学校有一定影响力。在节目编排中将芗剧唱腔结合古诗词,并邀请退休老教师为学生进行伴奏。该节目开头运用《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游子归家的场景,紧接着是《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最后用《水调歌头》结束,将闽南语,古诗词和芗剧唱腔结合起来表达人生的悲欢离合,在传承及弘扬闽南文化的同时,更是让学生对芗剧和诵读古诗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兴趣,有了更深的理解。
学校为更加系统地开展芗剧乡土课程,组建了“芗剧唱腔社团”,编写了《芗剧唱腔古诗词》乡土教材(图2),教材中分为低年段、中年段和高年段三个部分,运用符合年龄段的古诗词结合芗剧唱腔唱段让全校学生传唱,例如低年段部分运用《静夜思》结合思盼调,《村居》结合厦门锦歌唱段,《晚春》结合浪头凤尾调,中年段部分运用《早发白帝城》结合腔仔调,《元日》结合金沙扇,《清明》结七字仔高腔,高年段部分运用《夜雨寄北》结合新杂碎调,《泊船瓜洲》结合腔仔调,《答李淑一》结合梆子调高等18首芗剧唱腔古诗词曲目。这一系列的乡土教育活动对于弘扬闽南文化,增强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推动两岸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这样的乡土教育活动在闽南地区并不多见。
另外龙海戏剧家协会在石码中心小学建立的芗剧进校园教学课题点,为了使芗剧确实得到传承和弘扬,剧协录制了一套《芗剧艺术教育进课堂》DVD教学光盘。据笔者对龙海戏剧家协会会长康志星老师的访谈,康老师称这样的芗剧传承形式“找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给力非遗保护、丰富特色教育、活跃德育方式、培育芗剧兴趣的极佳的结合点,在芗剧的传承和发展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芗剧乡土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教材问题
由当地音乐教师开发的芗剧乡土课程教材作为音乐课堂内容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芗剧艺术在学校中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对当地学生的抽样调查及访谈发现,除了乡土教材中低年段简单唱腔以及多次演出的曲目较为熟悉外,其他曲目并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学生对于芗剧唱腔的认识仅停留在教材中为数不多的曲目中,对芗剧的认识不够深入,加上师资力量不足,乡土课程教材繼续研究以及新曲目的编创有待创新。
对于芗剧乡土课程教材的开发,一方面需要在质量上选择更多让学生印象深刻的曲目,增加芗剧唱腔相关知识的内容,以期提高学生对芗剧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能力,通过走访、采访芗剧艺人、当地老人,联系芗剧传承保护中心等方式整理芗剧剧目材料,选择优秀的芗剧唱腔唱段,筛选出具有教育意义的,积极向上的经典剧目,或者在强调“剧种意识”的基础上对于经典唱段进行重新填词和创新改编,并对于教材中所选用的芗剧剧目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 另一方面需要在数量上进行开发,不断推陈出新,选择更多适合传唱的内容结合芗剧唱腔在学生中进行传唱,需具有教育性和艺术性,通过选取片段的方式让更多的芗剧剧目进入教材。这就需要通过芗剧研究所和国家政策两方面的支持,提升芗剧创作专业人才的水平,积极组织人员进行芗剧改编和创作,在丰富的芗剧人才的支持下,教材开发者进行积极探索以及加大芗剧乡土教材中曲目的推广力度。
(二)“教与学”的问题
教育需要遵循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结合原则。即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对于教学的过程具有全程的影响作用。在这一原则下,在芗剧乡土课程的课堂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对于芗剧的音乐文化,艺术形式,唱腔唱段,闽南方言等了解更加深入。只有教师对于芗剧足够了解,才能在芗剧乡土课堂中激发学生对于芗剧的热爱。接受问卷调查的漳州地区音乐教师群体中,有半数的教师对芗剧艺术一般了解,30%的教师非常了解,20%的教师不太了解,调查结果说明虽然大多数教师都对闽南音乐有了解,但了解程度大都还不是非常高。对于实施芗剧教学的问题,超过70%的教师表示在实施过程中有困难。根据笔者对于音乐教师群体的抽样访谈,多数音乐教师提及面临闽南方言准确发音的困难,缺乏有效教学策略的指导,部分教师表示缺乏对闽南文化和芗剧艺术的深入了解。接受问卷调查的漳州地区学生群体反馈77%的学生表示愿意在学校学习芗剧乡土课程,表现出了对芗剧的兴趣和学习愿望,从对家长群体的调查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大多数(超过90%)家长对于在学校开设芗剧乡土课程是保持赞成的态度。根据笔者对于龙山中心小学学生群体和家长群体的抽样访谈,关于龙山中心小学所实行的芗剧乡土课程,大多数学生表示感兴趣和喜欢,也提出了课程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不足和教学过程不够细致等问题。
1.“教”的问题
对于芗剧乡土课程教学的“教”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对学校承担芗剧乡土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更为专业深入的芗剧培训,或者邀请芗剧传承人进入校园进行教学。对于芗剧传承人进入学校进行教学这一想法的实施必须有项目资金或者芗剧传承保护中心的支持,提供条件使芗剧传承人长期地进行学校乡土课程的教学。对学校音乐教师进行芗剧培训这一想法同样需要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或者剧团的配合,这就符合了上文笔者所提及的传承主体多样化,在不同的传承主体的芗剧传承实践中,需要其他传承主体的助力,以实现传承合力,即上文提及的政府干预支持、剧团联动合作、传承人活态保护、学校培养人才的多方耦合机制。[4]
2.“学”的问题
芗剧乡土课程“学”的过程中,不能单单关注学生对于芗剧剧目唱腔的记忆,需要充分挖掘芗剧的音乐性和艺术性,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音乐体验和音乐实践,使芗剧的艺术教育价值得以在芗剧课程中得到体现。芗剧其鲜明的剧种个性在于质朴和贴近底层民众,传统芗剧的创作内容大多来自于生活,是质朴的生活情感的表达,相比于“南音”这样经过文人改造的闽南语系剧种,芗剧更加通俗,呈现口语化色彩的独特魅力。因此在芗剧乡土课程“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当地环境和当地事件、事物入手,用多种音乐体验和音乐实践的方式,将芗剧的音乐、语言和动作融合起来,重视聆听和模仿的方式。根据笔者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得知(表1),在芗剧本身魅力的吸引下,对芗剧的了解更为深入、更为丰富的人对芗剧发展前景持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图3)。受众对芗剧有越多的了解,越能理解芗剧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基因,越能感受到芗剧作为闽南特色剧种的魅力所在。因此筆者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更多地进行芗剧乡土课程,可以让年青的一代对于芗剧的传承更加乐观,也为芗剧的传承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学习下充分感受芗剧的魅力,同样做到了“活态传承”这一区别于“博物馆式”传承的要求。
(三)方言问题
闽南语是源自于中古汉语的方言,在闽南语系文化数百年的孕育发展下,16世纪形成了当地成熟的方言说唱艺术——锦歌,之后又经历了数百年的充实和发展,随着闽南语系文化多样的艺术形式的不断融合,形成了芗剧。闽南语的独特性培育出独具特色的芗剧艺术,同时,芗剧艺术也丰富着闽南语系文化。相比于“南音”这样经由文人改造的闽南语系剧种,芗剧更加质朴,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呈现闽南语口语化的魅力,因此广泛流行于厦漳泉、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华侨居住地等闽南语系地区。为了更好地传承芗剧艺术、联系海外华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保护闽南语及闽南语系文化刻不容缓。针对当地师生对闽南语方言不熟悉不熟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有计划地开展闽南方言诵读的相关培训和活动,开展闽南文化、闽南方言相关内容的讲座。对于担任芗剧乡土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的闽南语专家资源进行教材闽南语相关培训,对于学生,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交流,在学校创造良好的芗剧传承和闽南语诵读的学习氛围,创设芗剧乡土课程中闽南文化的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进而热爱芗剧所承载的闽南特色文化。
小 结
在音乐教育中增加地方戏曲的内容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学校作为地方戏曲的主要传承途径之一,必须担负起培养传承人的任务。地方戏曲作为当地民众生活的艺术体现,将学校乡土课程作为载体,将“地方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有效地连接在一起。通过有效的地方戏曲乡土课程,实现戏曲传承和学校教育的融合。芗剧在闽南文化的沃土中产生,其艺术特色充分彰显了闽南文化,是闽南民众创造的艺术结晶,其作为两岸精神文化的重要产物,在历代芗剧艺人的努力下具有鲜明的剧种特点,依据芗剧的地方音乐特色,开发芗剧乡土课程具有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双重意义,能够促进闽南地区学生深入接触芗剧,从审美意识上认同芗剧的艺术价值,从而热爱并主动传承闽南音乐文化,解决培养传承人这一戏曲传承的核心问题。
注释:
[1]曹 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47.
[2]《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R].教育部,2014.
[3]《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意见》[R].教育部发布的第71号文件,2015.
[4]窦一鸣.中国传统戏曲传承与保护模式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