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作文应该是人们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最能够表现人的真实自我,也应是最具有“个性”的一种表达形式;文章最忌随人后而人云亦云,贵在创新,唯有新意才能确保文章的生命力。对此,“新课标”理念引领下的“新”教材也对作文教学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改革要求:“…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不写空话、假话和套话;…写作要有新意,鼓励采用新材料,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指导学生写作情真而意新的文章应该是作文教学应追求的基本目标。
一、求真: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心有所思,笔随心动,情由心生。作文的每一笔写下的都是心的呼唤,每一个字都是灵魂铸就而成,每一个画面都迸放出无尽的情丝,这就是要真实地写出真实的自己。“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一切没有灵魂、没有道理,只是为了炫耀的说谎的东西”,让自己的心智真实自然地流淌,形成有灵魂的文章,从而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要做到感情真诚、恳切,不无病呻吟,不矫揉造作,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应提出“合理”、“合情”、“合体”等具体要求。
1.“合理”,就是合乎事理,合乎实际。要做到“合理”,就要跳出狭窄的生活圈子,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世态人情。要避免以偏概全、偏激片面,当然也不要粉饰太平、虚情假意。一篇题为《用心去看世界》的作文,讲到一个先天失明的小邻居,惊喜地向“我”叫道:“姐姐,你看,那边有小鸟儿!”“我”顺着她手指着的方向望去,的确有一只麻雀站在树梢上。正当“我”怀疑她是否真是盲童时,她回答道:“我是用心看到的!”盲童看见鸟儿似乎不合常理,但用心去看,看见鸟儿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在一篇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中,一位同学失去了基本的立场,谈对敌人也可讲宽容和理解,这就“理无可恕”了。
2.“合情”,就是感情充沛,格调高雅。以真情拥抱生活,才能体现出当代中学生的“精气神”。作文格调要高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列入总目标的第一条,足可见作文格调高雅之重要。如以“喝彩”为话题作文,为生命喝彩,为真诚喝彩,为平凡喝彩,甚至有为失败喝彩(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为矮松喝彩(因为它虽然枝斜、茎曲、针疏,却坚忍不拔)都无不可,但也有个别同学竟为封建迷信的“神奇”喝彩,为纸醉金迷的“幸福”生活喝彩,就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了。
3.“合体”,就是形神合一,浑然一体。直接抒怀也好,寓情于景、寓情于物也好,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要与文章的主旨保持高度的一致。感情不仅要真挚,而且要得体,切忌考前背一些好词好句或者现成的优秀作文,考试时生拉硬扯、生搬硬套。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说:“情者文之经。”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文章“神”之所系,而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形式,则是文章的“形”。无“神”,文章就会成为行尸走肉;无“形”,文章的“灵魂”就会漂泊无依。
只有用真诚的目光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与之建立真诚的关系,产生情感的共鸣和互动,写作时才会有真情实感。
二、求新:不落俗套,杜绝平庸
写作一定要不甘平庸,避免落入俗套,力求“异想天开”地点燃智慧的火花,激活思想,让创新成为作文生命力的展示。作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创新作文的内容和形式是多层面的,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到语言运用等,都应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天地。
1.新颖的立意。
中国人素以“德”为先,大凡能卓然独步,鹤立鸡群,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必定在其思想境界、审美情趣上能自标高格。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作文在思想上有新意,具体要求材料富有意义,切忌低级庸俗;主题昂扬向上,切忌消极颓废;观点求真务实,切忌怪异悖谬。相当多的学生作文时,常常循着思维定势立意,“一气呵成”。这种做法虽然“轻车熟路”,省时省力,效果却很不理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明确写作要求后,让大脑“信马由缰”地自由驰骋,等种种想法都呈现出来以后,迅速将每种想法用一两句话写在草稿上,再进行选择。选择的标准有两个:一看是否有相关积累,二看是否新颖。如果既占有大量材料,又新颖别致,就为上上之选;如果光新颖而无积累,就只能放弃。如以“排队”为话题写作,你可能会想到乘车排队、考试成绩排队、买东西排队、排队的烦恼等,而这些恰恰是别人也会想到的,写起来自然容易落入俗套;如果再进一步,想到排队献血、排队向灾区捐款捐物等等,立意就高出一筹;有一个考生从“排队”的思维定势中跳出来,想到与之相关的“插队”,提出要敢于“插队”,才不会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就高明多了。在立意阶段,我们要特别注意克服思维惰性,改正思想肤浅的毛病。
2.新鲜的材料。
所选材料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陈词滥调,老调重弹,霉味扑鼻,这样的材料对立意只能帮倒忙,所写出的文章充其量也只能是泛泛之作,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与赏识,惟有创新的材料,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引人人胜。鲜活生动而富有时代气息的典型材料才能焕发出诱人的魅力。当前生硬搬用“陈谷子烂芝麻”,已经成为中学生作文的一个顽疾。谈“恒心,则必举司马迁写《史记》、马克思写《资本论》、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奋战几十年的例子。说“勤奋”非牛顿、华罗庚、爱因斯坦莫属。设想一下,假如阅卷老师一天看百来篇这样的文章,教师能不昏昏欲睡吗?要使材料新鲜,关注生活、加强积累是最根本的途径。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一方面要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亮点”;另一方面要把眼光投向人口、资源、环境、网络、道德、创新等公众关注的新问题。人脑里的“内存”丰富了,使用起来才不会捉襟见肘。如果有记日记的习惯,不妨将自己近几年的日记浏览一遍,将其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梳理一番,将可能用得上的材料作上记号,考试时,这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材料恰恰能够丰富作文的内涵。如果没有记日记的习惯,不妨把自己过去的“得意之作,拿出来重读一遍,这样既能找到当初那种美好的感觉,还可从老师的评语中认识自己作文的长处和不足,增强自信。
3、新巧的构思。
在具体运笔成文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章布局的关键部位,如开头,结尾等,力求不落俗套,富有新意。开篇当如爆竹,存自然之理,一鸣惊人,得自然之趣,一招即引人人胜。可巧用名言名句,诗词歌赋,使起点高远,巧用古典小说、寓言故事,以引人人胜,或巧用精彩画面或人物独白,给人一目了然之感。巧用题记、书信、名言警句等,令人一见钟情。结尾应如明人谢榛言:“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好结尾如干果,咀嚼不断;如醇酒,回味无穷;如妙曲,余音不绝。如用抒情议论法,结之以赞颂、号召、祝愿、祈祷等,涵义隽永,引用成语、名句、诗词歌赋、寓言故事等,含蓄蕴藉,借修辞结尾,启人深思。记叙类作文尤可借鉴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扣人心弦,既给人新奇感,又深化了主题,增加了文章的容量,常使人拍案叫绝。另外,自由写作时如文体不限,也可指导学生大胆创新,借用用病历、报告、剧本、悼词、古乐府、人物访谈录、说明书等来形式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
4.新奇的标题。
现在大多数的作文往往让学生自拟题目,它为写作者提供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般的创作自由,有利于考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先声夺人。题好一半文,考场作文千千万万,有如千帆竞发,如果你的标题不能使人眼前一亮,“第一印象”就会大打折扣。但在自拟题目上,很多写作者却无法展示出自己的才能,拟题缺少新意,或将材料中的话题直接作文章的标题。作者应为自己优美的文章“身段”巧施“脂粉”,使其呈现出富有表现力和吸引力的清新面孔。可借花献佛:借名著的篇名或诗词、歌曲、成语、俗语、广告语中的精彩词句稍加改造,为我所用,如《老人与河》、《新龟兔赛跑》、《敢比才会赢》等;用反弹琵琶法,如《开卷未必有益》、《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必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等;或巧设悬念,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留一段空白让人去猜想,如《掌声突然沉寂的时候》、《异样的掌声》、《喝倒彩》等;巧用代数形式做标题,借以昭示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如《勤劳×高科技二致富》、《成绩≠素质》《6 1>7》等。
5.新活的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新鲜活泼的语言要求善于选择生动的词语,精于运用修辞手法,选择富于变化的句式,用绘声绘色的词语、生动活泼的口语,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句子语气、结构、长短、整散的变化,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选用书本中的名言警句成语精炼、警策的名言警句成语,它们经过时间的洗礼,岁月的积淀,或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或明理咏怀,大多能启人心智,催人奋进。借用“一线串珠”法,将所学过的文史知识统一到相同的主题下,在历史和文学的长河中,融汇古今的史实和诗句,无一不演绎着飞动的文思,闪烁着奇特的光彩,只要精心剪辑,就一定能创造出一个“黄金搭档”——丰厚的文化底蕴,洋溢着浓郁的书卷芳香。多用修辞,靓化文句,可化平淡为神奇,如美好绝伦的比喻,在表情达意上往往能收到形象生动、优美典雅的效果,可以将我们带人令人心醉的神秘境地,给我们以无限的遐想和无尽的美感,而气势磅礴的排比,可使文章文思风发酣畅淋漓,或排山倒海,一泻千里;或行云流水飘洒俊逸,巧用、善用、多用修辞,可为文章平添亮色,倘使比喻与排比相为联姻组成博喻,巧妙驱遣,则更可为文势添彩!如以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例:一般人描写太阳的影子在移动,大多会“实话实说”,我指导一位学生将阳光拟人化,写出的“阳光在逛马路呢”一句令人称奇;一般人描写小水滴,大多会从颜色、形状人手,而一位同学却从神态和动作人手,将小水滴当做人来写,一句“懒懒地躺在柔软的云朵里”,境界全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曾明确提出“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新颖的立意、新鲜的材料、新巧的构思、新奇的标题、新活的语言正是“有创意的表达”的有效途径,也是作文教学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董泽华,教师,现居江苏泰兴。
一、求真: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心有所思,笔随心动,情由心生。作文的每一笔写下的都是心的呼唤,每一个字都是灵魂铸就而成,每一个画面都迸放出无尽的情丝,这就是要真实地写出真实的自己。“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一切没有灵魂、没有道理,只是为了炫耀的说谎的东西”,让自己的心智真实自然地流淌,形成有灵魂的文章,从而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要做到感情真诚、恳切,不无病呻吟,不矫揉造作,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应提出“合理”、“合情”、“合体”等具体要求。
1.“合理”,就是合乎事理,合乎实际。要做到“合理”,就要跳出狭窄的生活圈子,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世态人情。要避免以偏概全、偏激片面,当然也不要粉饰太平、虚情假意。一篇题为《用心去看世界》的作文,讲到一个先天失明的小邻居,惊喜地向“我”叫道:“姐姐,你看,那边有小鸟儿!”“我”顺着她手指着的方向望去,的确有一只麻雀站在树梢上。正当“我”怀疑她是否真是盲童时,她回答道:“我是用心看到的!”盲童看见鸟儿似乎不合常理,但用心去看,看见鸟儿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在一篇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中,一位同学失去了基本的立场,谈对敌人也可讲宽容和理解,这就“理无可恕”了。
2.“合情”,就是感情充沛,格调高雅。以真情拥抱生活,才能体现出当代中学生的“精气神”。作文格调要高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列入总目标的第一条,足可见作文格调高雅之重要。如以“喝彩”为话题作文,为生命喝彩,为真诚喝彩,为平凡喝彩,甚至有为失败喝彩(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为矮松喝彩(因为它虽然枝斜、茎曲、针疏,却坚忍不拔)都无不可,但也有个别同学竟为封建迷信的“神奇”喝彩,为纸醉金迷的“幸福”生活喝彩,就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了。
3.“合体”,就是形神合一,浑然一体。直接抒怀也好,寓情于景、寓情于物也好,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要与文章的主旨保持高度的一致。感情不仅要真挚,而且要得体,切忌考前背一些好词好句或者现成的优秀作文,考试时生拉硬扯、生搬硬套。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说:“情者文之经。”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文章“神”之所系,而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形式,则是文章的“形”。无“神”,文章就会成为行尸走肉;无“形”,文章的“灵魂”就会漂泊无依。
只有用真诚的目光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与之建立真诚的关系,产生情感的共鸣和互动,写作时才会有真情实感。
二、求新:不落俗套,杜绝平庸
写作一定要不甘平庸,避免落入俗套,力求“异想天开”地点燃智慧的火花,激活思想,让创新成为作文生命力的展示。作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创新作文的内容和形式是多层面的,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到语言运用等,都应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天地。
1.新颖的立意。
中国人素以“德”为先,大凡能卓然独步,鹤立鸡群,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必定在其思想境界、审美情趣上能自标高格。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作文在思想上有新意,具体要求材料富有意义,切忌低级庸俗;主题昂扬向上,切忌消极颓废;观点求真务实,切忌怪异悖谬。相当多的学生作文时,常常循着思维定势立意,“一气呵成”。这种做法虽然“轻车熟路”,省时省力,效果却很不理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明确写作要求后,让大脑“信马由缰”地自由驰骋,等种种想法都呈现出来以后,迅速将每种想法用一两句话写在草稿上,再进行选择。选择的标准有两个:一看是否有相关积累,二看是否新颖。如果既占有大量材料,又新颖别致,就为上上之选;如果光新颖而无积累,就只能放弃。如以“排队”为话题写作,你可能会想到乘车排队、考试成绩排队、买东西排队、排队的烦恼等,而这些恰恰是别人也会想到的,写起来自然容易落入俗套;如果再进一步,想到排队献血、排队向灾区捐款捐物等等,立意就高出一筹;有一个考生从“排队”的思维定势中跳出来,想到与之相关的“插队”,提出要敢于“插队”,才不会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就高明多了。在立意阶段,我们要特别注意克服思维惰性,改正思想肤浅的毛病。
2.新鲜的材料。
所选材料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陈词滥调,老调重弹,霉味扑鼻,这样的材料对立意只能帮倒忙,所写出的文章充其量也只能是泛泛之作,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与赏识,惟有创新的材料,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引人人胜。鲜活生动而富有时代气息的典型材料才能焕发出诱人的魅力。当前生硬搬用“陈谷子烂芝麻”,已经成为中学生作文的一个顽疾。谈“恒心,则必举司马迁写《史记》、马克思写《资本论》、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奋战几十年的例子。说“勤奋”非牛顿、华罗庚、爱因斯坦莫属。设想一下,假如阅卷老师一天看百来篇这样的文章,教师能不昏昏欲睡吗?要使材料新鲜,关注生活、加强积累是最根本的途径。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一方面要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亮点”;另一方面要把眼光投向人口、资源、环境、网络、道德、创新等公众关注的新问题。人脑里的“内存”丰富了,使用起来才不会捉襟见肘。如果有记日记的习惯,不妨将自己近几年的日记浏览一遍,将其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梳理一番,将可能用得上的材料作上记号,考试时,这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材料恰恰能够丰富作文的内涵。如果没有记日记的习惯,不妨把自己过去的“得意之作,拿出来重读一遍,这样既能找到当初那种美好的感觉,还可从老师的评语中认识自己作文的长处和不足,增强自信。
3、新巧的构思。
在具体运笔成文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章布局的关键部位,如开头,结尾等,力求不落俗套,富有新意。开篇当如爆竹,存自然之理,一鸣惊人,得自然之趣,一招即引人人胜。可巧用名言名句,诗词歌赋,使起点高远,巧用古典小说、寓言故事,以引人人胜,或巧用精彩画面或人物独白,给人一目了然之感。巧用题记、书信、名言警句等,令人一见钟情。结尾应如明人谢榛言:“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好结尾如干果,咀嚼不断;如醇酒,回味无穷;如妙曲,余音不绝。如用抒情议论法,结之以赞颂、号召、祝愿、祈祷等,涵义隽永,引用成语、名句、诗词歌赋、寓言故事等,含蓄蕴藉,借修辞结尾,启人深思。记叙类作文尤可借鉴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扣人心弦,既给人新奇感,又深化了主题,增加了文章的容量,常使人拍案叫绝。另外,自由写作时如文体不限,也可指导学生大胆创新,借用用病历、报告、剧本、悼词、古乐府、人物访谈录、说明书等来形式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
4.新奇的标题。
现在大多数的作文往往让学生自拟题目,它为写作者提供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般的创作自由,有利于考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先声夺人。题好一半文,考场作文千千万万,有如千帆竞发,如果你的标题不能使人眼前一亮,“第一印象”就会大打折扣。但在自拟题目上,很多写作者却无法展示出自己的才能,拟题缺少新意,或将材料中的话题直接作文章的标题。作者应为自己优美的文章“身段”巧施“脂粉”,使其呈现出富有表现力和吸引力的清新面孔。可借花献佛:借名著的篇名或诗词、歌曲、成语、俗语、广告语中的精彩词句稍加改造,为我所用,如《老人与河》、《新龟兔赛跑》、《敢比才会赢》等;用反弹琵琶法,如《开卷未必有益》、《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必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等;或巧设悬念,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留一段空白让人去猜想,如《掌声突然沉寂的时候》、《异样的掌声》、《喝倒彩》等;巧用代数形式做标题,借以昭示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如《勤劳×高科技二致富》、《成绩≠素质》《6 1>7》等。
5.新活的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新鲜活泼的语言要求善于选择生动的词语,精于运用修辞手法,选择富于变化的句式,用绘声绘色的词语、生动活泼的口语,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句子语气、结构、长短、整散的变化,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选用书本中的名言警句成语精炼、警策的名言警句成语,它们经过时间的洗礼,岁月的积淀,或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或明理咏怀,大多能启人心智,催人奋进。借用“一线串珠”法,将所学过的文史知识统一到相同的主题下,在历史和文学的长河中,融汇古今的史实和诗句,无一不演绎着飞动的文思,闪烁着奇特的光彩,只要精心剪辑,就一定能创造出一个“黄金搭档”——丰厚的文化底蕴,洋溢着浓郁的书卷芳香。多用修辞,靓化文句,可化平淡为神奇,如美好绝伦的比喻,在表情达意上往往能收到形象生动、优美典雅的效果,可以将我们带人令人心醉的神秘境地,给我们以无限的遐想和无尽的美感,而气势磅礴的排比,可使文章文思风发酣畅淋漓,或排山倒海,一泻千里;或行云流水飘洒俊逸,巧用、善用、多用修辞,可为文章平添亮色,倘使比喻与排比相为联姻组成博喻,巧妙驱遣,则更可为文势添彩!如以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例:一般人描写太阳的影子在移动,大多会“实话实说”,我指导一位学生将阳光拟人化,写出的“阳光在逛马路呢”一句令人称奇;一般人描写小水滴,大多会从颜色、形状人手,而一位同学却从神态和动作人手,将小水滴当做人来写,一句“懒懒地躺在柔软的云朵里”,境界全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曾明确提出“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新颖的立意、新鲜的材料、新巧的构思、新奇的标题、新活的语言正是“有创意的表达”的有效途径,也是作文教学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董泽华,教师,现居江苏泰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