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辅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作为一个职业,它的职业前景是不确定的。加快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化,是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保证。在新的形势下,辅导员的职业化显得十分必要且重要。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化、措施、影响
一、辅导员职业化的定义
所谓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即要求人们把社会或组织交代下来的岗位职责,专业地完成到最佳,准确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包含在工作中应该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和匹配的职业技能。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
辅导员职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职业,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并达到职业的基本要求,逐步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进入、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规范高校辅导员的继续学习和培训,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淘汰。
辅导员职业化的愿景在于使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程度增强,成为一份稳定的,有发展前景的事业,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其中。
二、辅导员职业化的必要性
(一)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要求
由于辅导员在职称晋升、工作收入等问题上的劣势,使的辅导员工作在高校工作中处于尴尬的地位,由此造成了許多报考者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进入高校的跳板。辅导员队伍多年来一直处在不断的更换中,当然,适当的换血有利于辅导员队伍保持活力,但是长期不固定的人员组成,最终导致辅导员对工作的不熟悉,疲于应付各种日常事务性工作,而忽视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培养。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不断渗透、腐蚀着我们的大学生群体,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势在必行,只有建立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才能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群体成为忠诚于党和国家,专业素质过硬的社会栋梁之才。
(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性属性
诸多社会问题开始渗透进校园,在校的大学生,在面临学习压力的同时,开始面对更多来自生活上的压力,心理问题开始具有普遍性而不是个案,辅导员具有心理咨询师的基本素质成为对每个辅导员的要求,只有及时的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阻止其进一步发展成为心理疾病。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就业开始成为大学生最大的问题,辅导员需要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职业规划与指导、法制知识、生活安全常识、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知识都需要辅导员有所涉猎,在用时可以信手拈来,由此可见,辅导员职业有其特殊的专业性要求,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这一工作。
(三)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性需求
大多数辅导员其实是缺乏明朗的职业规划的,或者说,他们并没有将辅导员工作视为事业,而是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跳板或进入高校工作的过渡期。辅导员职业化前景不明确,长远发展缺乏吸引力,许多高校本身也存在重专任教师培养,而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象。如果辅导员这一职业长期处于不受重视,或者处于"起草文件时重要,工作起来次要,考虑发展时不要"的状态,那么辅导员工作仍会不被看重,缺乏吸引力,因为社会认同感不强,发展前景不明,而这恰恰是辅导员职业化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重视辅导员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转变高校普遍的重教学轻管理的根本观念,摒弃"辅导员是一种过渡职业"的片面认识。
三、辅导员职业化措施
(一)建立严格的辅导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辅导员工作很容易被忽视的原因之一在于,社会普遍认为辅导员工作是一个门槛很低的工作,任何人只要细心些、耐心些都可以做好辅导员。这个认识建立在辅导员工作肤浅的理解上,要改变这一认识,进行辅导员职业化的改革,首先要提高辅导员从业资格的门槛,建立起严格的辅导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源头上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按照辅导员职业要求科学的设立资格认证的科目,促进辅导员职业化进程。
(二)建立独立的辅导员职称评审制度,
在现有的评审体系下,辅导员仍被看做是专任教师的一部分,仍然按照专任教师的职称序列参加评审,多年的实践可以证明,该系列并不适合辅导员。建立独立的辅导员职称评审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强调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只有建立起独立的评审体系,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对辅导员的工作情况给予科学的评价,可以考虑设置助理辅导员、辅导员、高级辅导员,正高级辅导员等职称。这样的划分,既体现了辅导员工作的特性,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细化辅导员岗位分工
辅导员做为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老师,直接面对广大的学生,可以说和学生有关的一切行为,辅导员都有处理的义务,不只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的行政管理琐碎而繁杂,事务性的工作不断增加,辅导员的工作面越来越广,辅导员需要反复协调才能处理得当。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辅导员成了救火员,哪里出了问题就赶快处理,辅导员不应该是救火员,而应该是防火员,在危险发生前,及时的消灭,将损失降到最低点,而不是在事情发生后,赶场一样的去处理。这就需要将辅导员的工作进一步的细化,将辅导员分为负责日常事务的辅导员和负责咨询事务的辅导员,这两类辅导员可以实行轮岗,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负责日常事务的辅导员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去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负责咨询事务的辅导员则可以更多的学习思想政治、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为学生解答问题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四、结语
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任重道远,然而又迫在眉睫。不论是从学校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辅导员自身发展的角度,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有利无弊。只有不断推动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才能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更上层楼,才能让辅导员自身对自己的工作更有认同感,才能更好的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求,为国家和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白广申、黄雅娟、史丹,"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辽宁高职学报2011年8月
【2】叶冲、王小丁,"近十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述评"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月
【3】姬惠惠,"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存在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3年5月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化、措施、影响
一、辅导员职业化的定义
所谓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即要求人们把社会或组织交代下来的岗位职责,专业地完成到最佳,准确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包含在工作中应该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和匹配的职业技能。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
辅导员职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职业,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并达到职业的基本要求,逐步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进入、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规范高校辅导员的继续学习和培训,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淘汰。
辅导员职业化的愿景在于使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程度增强,成为一份稳定的,有发展前景的事业,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其中。
二、辅导员职业化的必要性
(一)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要求
由于辅导员在职称晋升、工作收入等问题上的劣势,使的辅导员工作在高校工作中处于尴尬的地位,由此造成了許多报考者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进入高校的跳板。辅导员队伍多年来一直处在不断的更换中,当然,适当的换血有利于辅导员队伍保持活力,但是长期不固定的人员组成,最终导致辅导员对工作的不熟悉,疲于应付各种日常事务性工作,而忽视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培养。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不断渗透、腐蚀着我们的大学生群体,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势在必行,只有建立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才能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群体成为忠诚于党和国家,专业素质过硬的社会栋梁之才。
(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性属性
诸多社会问题开始渗透进校园,在校的大学生,在面临学习压力的同时,开始面对更多来自生活上的压力,心理问题开始具有普遍性而不是个案,辅导员具有心理咨询师的基本素质成为对每个辅导员的要求,只有及时的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阻止其进一步发展成为心理疾病。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就业开始成为大学生最大的问题,辅导员需要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职业规划与指导、法制知识、生活安全常识、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知识都需要辅导员有所涉猎,在用时可以信手拈来,由此可见,辅导员职业有其特殊的专业性要求,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这一工作。
(三)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性需求
大多数辅导员其实是缺乏明朗的职业规划的,或者说,他们并没有将辅导员工作视为事业,而是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跳板或进入高校工作的过渡期。辅导员职业化前景不明确,长远发展缺乏吸引力,许多高校本身也存在重专任教师培养,而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象。如果辅导员这一职业长期处于不受重视,或者处于"起草文件时重要,工作起来次要,考虑发展时不要"的状态,那么辅导员工作仍会不被看重,缺乏吸引力,因为社会认同感不强,发展前景不明,而这恰恰是辅导员职业化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重视辅导员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转变高校普遍的重教学轻管理的根本观念,摒弃"辅导员是一种过渡职业"的片面认识。
三、辅导员职业化措施
(一)建立严格的辅导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辅导员工作很容易被忽视的原因之一在于,社会普遍认为辅导员工作是一个门槛很低的工作,任何人只要细心些、耐心些都可以做好辅导员。这个认识建立在辅导员工作肤浅的理解上,要改变这一认识,进行辅导员职业化的改革,首先要提高辅导员从业资格的门槛,建立起严格的辅导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源头上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按照辅导员职业要求科学的设立资格认证的科目,促进辅导员职业化进程。
(二)建立独立的辅导员职称评审制度,
在现有的评审体系下,辅导员仍被看做是专任教师的一部分,仍然按照专任教师的职称序列参加评审,多年的实践可以证明,该系列并不适合辅导员。建立独立的辅导员职称评审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强调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只有建立起独立的评审体系,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对辅导员的工作情况给予科学的评价,可以考虑设置助理辅导员、辅导员、高级辅导员,正高级辅导员等职称。这样的划分,既体现了辅导员工作的特性,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细化辅导员岗位分工
辅导员做为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老师,直接面对广大的学生,可以说和学生有关的一切行为,辅导员都有处理的义务,不只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的行政管理琐碎而繁杂,事务性的工作不断增加,辅导员的工作面越来越广,辅导员需要反复协调才能处理得当。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辅导员成了救火员,哪里出了问题就赶快处理,辅导员不应该是救火员,而应该是防火员,在危险发生前,及时的消灭,将损失降到最低点,而不是在事情发生后,赶场一样的去处理。这就需要将辅导员的工作进一步的细化,将辅导员分为负责日常事务的辅导员和负责咨询事务的辅导员,这两类辅导员可以实行轮岗,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负责日常事务的辅导员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去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负责咨询事务的辅导员则可以更多的学习思想政治、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为学生解答问题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四、结语
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任重道远,然而又迫在眉睫。不论是从学校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辅导员自身发展的角度,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有利无弊。只有不断推动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才能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更上层楼,才能让辅导员自身对自己的工作更有认同感,才能更好的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求,为国家和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白广申、黄雅娟、史丹,"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辽宁高职学报2011年8月
【2】叶冲、王小丁,"近十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述评"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月
【3】姬惠惠,"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存在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