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廉洁从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都是师德师风建设重要的内容。 那么,应如何加强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呢? 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师从教,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人类最先进的思想和优秀文化教育学生。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政治上的敏锐性和坚定性,不得有违党纪国法的言行,不得散布有损师德和学校声誉的言论。
二、学识上丰富自己,思想教育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教师要善于用各种知识去说明深邃的哲理,给人以启迪;用知识点燃人们心灵的火花,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教学的过程是开启知识大门的过程,也是敲开心灵窗户的过程。
三、品行上规范自己 教师的良心和义务促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的把师德作为自己的行动特别是自身修养的指南,师德通过社会舆论和教师内心信念等,确立教师内在的荣辱观、善恶观,从而实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目的。
四、制度上约束自己师德建设以"应当怎样"和"不应当怎样"的外在尺度和内部命令来规范教师的言行,指导教师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选择正确的教育行为,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严格规范的考核评估制度,学年结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评职、晋级、奖惩的重要依据。
五、教学过程是进行师德建设的关键,教学不仅是师生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相互影响和双向交流的过程。可以说,教师的爱心能使学生更健康的成长。作为教师,就要体察学生心灵的变化,用爱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从而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具体做法如下:
在传统观念中,体育教师职业仅仅是各个行业当中的一份职业,体育教师只要上好体育课、搞好群体活动、抓好课余训练与竞赛,就可以把这份工作完成好,这是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的固有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示各国教育界:"使教师们从一心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承担教育家的使命与做一个"教书匠"有本质上的不同。作为教育家,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了解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必须深刻理解和认真实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未来意识和未来眼光,以造就全面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为己任。
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大量特殊案例,要善于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来反思特殊案例,从而掌握教育好不同学生的策略。学生学不好,往往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通过对特殊案例的反思,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首先要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习最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这种习惯包括按时作息、善于利用时间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喜爱钻研问题、寻根究底的习惯,以及良好的饮食、起居、健身、生活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是使人成功的无穷力量。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习得。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方法,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敢于和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的思维就像一张白纸,当你在这张白纸上画上过多的东西时,这张白纸的空白处就变小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就被挤掉了。只有有了充分的空闲时间,才能产生辽阔无边的奇思妙想,只有在独立思考时,才能让创新意识有萌芽的机会。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责任仅仅是为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质,比较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体育教育活动如果只是为学生的学业和体质考虑,那就只能培养受到身体训练,但在生活和交往方面低能的人,这些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就有可能出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现象。如果学生在中小学期间没有受到心理方面良好训练,学到一生做人、做事的基础知识,体育教师要负责任。
所以,作为一个体育教师,承担着比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在学校期间为一生的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体育教师除了教知识、技术、技能之外,应更多地教育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会待人处事,学会与人合作共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代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如果我们培养的人只有身体健康,而缺乏道德,缺乏感情,人际关系就会不断摩擦,这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悲道而驰的。
参考文献
[1]裴琳,喻永红. 高校师德师风现状调查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141-145.
[2]魏斌.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内外因分析研究[J]. 教育探索,2011,(05):125-126.
[3]李东才. 浅谈体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J]. 中国林业教育,2007,(S1):39-41.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师从教,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人类最先进的思想和优秀文化教育学生。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政治上的敏锐性和坚定性,不得有违党纪国法的言行,不得散布有损师德和学校声誉的言论。
二、学识上丰富自己,思想教育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教师要善于用各种知识去说明深邃的哲理,给人以启迪;用知识点燃人们心灵的火花,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教学的过程是开启知识大门的过程,也是敲开心灵窗户的过程。
三、品行上规范自己 教师的良心和义务促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的把师德作为自己的行动特别是自身修养的指南,师德通过社会舆论和教师内心信念等,确立教师内在的荣辱观、善恶观,从而实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目的。
四、制度上约束自己师德建设以"应当怎样"和"不应当怎样"的外在尺度和内部命令来规范教师的言行,指导教师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选择正确的教育行为,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严格规范的考核评估制度,学年结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评职、晋级、奖惩的重要依据。
五、教学过程是进行师德建设的关键,教学不仅是师生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相互影响和双向交流的过程。可以说,教师的爱心能使学生更健康的成长。作为教师,就要体察学生心灵的变化,用爱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从而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具体做法如下:
在传统观念中,体育教师职业仅仅是各个行业当中的一份职业,体育教师只要上好体育课、搞好群体活动、抓好课余训练与竞赛,就可以把这份工作完成好,这是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的固有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示各国教育界:"使教师们从一心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承担教育家的使命与做一个"教书匠"有本质上的不同。作为教育家,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了解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必须深刻理解和认真实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未来意识和未来眼光,以造就全面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为己任。
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大量特殊案例,要善于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来反思特殊案例,从而掌握教育好不同学生的策略。学生学不好,往往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通过对特殊案例的反思,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首先要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习最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这种习惯包括按时作息、善于利用时间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喜爱钻研问题、寻根究底的习惯,以及良好的饮食、起居、健身、生活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是使人成功的无穷力量。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习得。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方法,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敢于和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的思维就像一张白纸,当你在这张白纸上画上过多的东西时,这张白纸的空白处就变小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就被挤掉了。只有有了充分的空闲时间,才能产生辽阔无边的奇思妙想,只有在独立思考时,才能让创新意识有萌芽的机会。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责任仅仅是为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质,比较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体育教育活动如果只是为学生的学业和体质考虑,那就只能培养受到身体训练,但在生活和交往方面低能的人,这些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就有可能出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现象。如果学生在中小学期间没有受到心理方面良好训练,学到一生做人、做事的基础知识,体育教师要负责任。
所以,作为一个体育教师,承担着比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在学校期间为一生的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体育教师除了教知识、技术、技能之外,应更多地教育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会待人处事,学会与人合作共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代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如果我们培养的人只有身体健康,而缺乏道德,缺乏感情,人际关系就会不断摩擦,这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悲道而驰的。
参考文献
[1]裴琳,喻永红. 高校师德师风现状调查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141-145.
[2]魏斌.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内外因分析研究[J]. 教育探索,2011,(05):125-126.
[3]李东才. 浅谈体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J]. 中国林业教育,2007,(S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