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馨香 新苗茁壮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aringro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福建省曲艺家协会承办的第三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少儿大赛于2018年6月初圆满结束。
  本次活动于2018年2月28日启动,面向福建全省16周岁以下曲艺爱好者。初赛由各地市组织,甄选3至5个佳作晋级全省决赛。
  6月3日,福建电视台少儿频道1500平方米的演播厅灯火璀璨,来自全省各地市的220余名少年儿童齐聚一堂共赴两年一度的“丹桂奖”之约,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朝气蓬勃。
  快板《赞马江革命烈士陈可珠》《快板新说“鸡毛信”》《雪山军号》、福州伬艺《阿庆嫂》、方言讲古《自古英雄出少年》《一封留款信》聚焦革命题材,讲述英雄事迹;评书《甘罗拜相》《桃花庄》《长坂坡单骑救主》《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南词说唱《西门豹》等演绎历史故事,带大家重温经典人物;福州伬艺《唱着伬艺我们就在一起》《七遛八遛莫敌福州》、莆田海歌《海谣》、芗曲说唱《乡村美》、东山歌册《绿色足迹》、快板《娃娃说梦》《文明,让城市更美好》以及锦歌弹唱《争做新时代好少年》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孩子们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答嘴鼓《狗年说狗》、相声《大话二孩》、小品《防拐演习》现实主义气息浓厚,极富时代感;闽南童谣《加仑孙学童谣》和答嘴鼓《阿嬷啰嗦》将祖孙三代的浓厚情感作为创作核心,表演生动而真挚感人;莆田讲古《聪明花开》、故事《狼和小羊》、南词说唱《李寄斩蛇》展现了小人物的大智慧;南平南词《开窍》《离奇外卖》和小品《李小荷吃馍》以小见大,尽显人间真情;南音《我是海丝小导游》、闽南童谣《海丝路番婆渡》、答嘴鼓《古窑传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
  十余个曲种33个节目,不仅有南曲的优雅,也有北曲的利落;既能看到一人一台戏表现的强大气场,也可欣赏到几十人一场表演的默契配合;有让人前仰后合的欢快处,也有叫人潸然落泪的感动点;除了有历史题材的故事,还有现实生活的缩影;可以看到初次登台孩子的青涩质朴,也能看到久经磨炼参赛者的沉稳老练……
  一、精益求精的比赛规则
  为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提高公信力和权威性,大赛组委会和评审组以保护和传承曲艺艺术为宗旨,从充分尊重主创和表演者的角度出发,精心制定了评奖规则。
  决赛采取现场录制、评委当场打分、监审员现场监督、公证员全程公证的方式开展。为防止开场节目评分被无意中压低,本次比赛将开场5个节目列为一组,待其全部表演完毕后统一评分。如此既可以保证开场节目评分的相对公正,也能让评委对全部节目的水准有初步认识。按照15%、25%、30%的比例设置一二三等奖,既突出了优中选优的宗旨,又对所有入围作品加以鼓励;为了使“鼓励原创”真正落到实处,大赛决定将各地方曲协审核报送来的新创节目交由评委会审查认定文本,在平均分外增加0.3分作为奖励分,以期闽省曲艺创作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总而言之,本次大赛创新了赛制,进行了有益尝试,使得奖项设置更加科学,评奖数量更加合理,评奖程序更加规范,品牌效应更加凸显,对曲艺工作者的激励更加有力,对创作生产的导向更加鲜明。
  二、权威顶级的专业评审
  为了凸显大赛的专业性、提升赛事的影响力,主办方专程邀请了3位国家级曲艺名家和2位在闽省声誉卓越的曲艺家联袂担纲决赛评委,组成了福建曲艺“丹桂奖”评奖史上的最强评委阵容。评委们从各层面对大赛予以了中肯而积极的评点。
  中国曲藝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籍薇坦言,在曲艺阵线上工作了45年,这次来福建看到这么多孩子爱曲艺、演曲艺,由衷高兴。且福建丰富多姿的曲艺类型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令人耳目一新。她鼓励小演员们“表演要有节奏,因为‘字是骨头,韵是肉,板是老师’,所以不管是说还是唱,有心板才能表演得好。”她认为传统曲艺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希望孩子们做曲艺的接班人。
  “从一招一式、一言一语、一说一唱、一静一动中,可以看出参加决赛的辅导老师和孩子们是下了硬功夫的。”全国曲艺小剧场艺委会主任、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马小平赞叹道,“学习曲艺会让孩子一生都受益,必须扎扎实实地学!”他鼓励指导老师们要注重揣摩作品,让作品适合孩子的特点,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曲艺。
  北京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立山表示,一台比赛有南曲有北曲,形式多样,小朋友们发挥良好,展现了童稚童真、童趣童乐,作为评委心里热乎乎的。在他看来,决赛之所以精彩迭出,是因为“新”意不断。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故事鲜活、有的语言鲜活、还有的观念鲜活,许多节目诉说着普通百姓的情感和心声,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福建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编剧马文正赞叹,“通过比赛看到了福建曲艺的未来,我今天真的是开了眼界”,他特别指出原创作品令他感触最深,33个节目当中有22个原创节目,且富有地域性,生动感人,贴近生活,特别接地气。
  福建省曲艺家协会顾问吴世安在点评时强调:“好节目是用时间‘打磨’出来的,是长期坚持曲艺传承的结果,不可能临时组织就能有好的演出,这恰恰是少儿曲艺传承最急缺的。”他鼓励参赛的老师要从当地曲艺特色着手,并长期坚持,进而打磨出少儿曲艺精品之作。
  三、满载而归的参赛人员
  赛事圆满结束,比赛结果也尘埃落定,孩子们通过比赛不仅获得了宝贵的舞台经验,也收获了友谊和快乐;各地领队、指导老师及家长们对赛事的激动和兴奋劲儿持续了好几天,纷纷在大赛微信群里对赛事各方面及组委会的工作进行评价、发表感想。
  漳州领队林艳认为,此次大赛用了历届以来最好的舞台灯光,食宿行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厦门领队廖剑青认为:“评委个顶个拿得出手,谁也不敢在权威性上质疑挑刺儿。”莆田领队杜文广认为:“比赛贵在让孩子能在这样大的舞台上得到锻炼,其最终目的是曲艺的传承和发展。”龙岩领队邓丽艳认为大家共同参与了曲艺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新作、出新人,是一件幸事。
  来自三明将乐县的程勇老师从首届“丹桂奖”少儿曲艺大赛开始就一直积极辅导节目参赛,他说:“通过这次比赛,我看到了差距,今后将针对孩子存在的不足严加训练。”参加过历届赛事的漳州李素华老师也坦言:“大赛的承办水平在提高、在完善,我们的创作、表演水平也应随之跟上,曲艺发展才能蒸蒸日上,曲艺新苗才能茁壮成长。”平潭卢聘婷老师表示,孩子们第一次登上这么高大上的舞台,作为校方并不在乎名次如何,而是专程来学习并感受氛围的。南平的节目指导老师许雪珍说:“感谢活动,不论是孩子还是校方,都受益良多。”
  泉州一位家长申先生认为,“大赛以发掘曲艺人才、传承传统文化为宗旨,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如果没有这种平台,我们只能是井底之蛙,永远都是坐井观天。”福州一位家长冯先生指出:“我是参加过几十场比赛的孩子的家长,这次大赛是最认真最负责,也是很公正公平的。希望这个活动一直延续下去,让有曲艺天赋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展示自己和学习交流的平台。活动举办的有条有理,各种后勤和服务做得都很赞。”
  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大赛对全省少年儿童曲艺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集中检阅,每个人都透过比赛看到了各地节目不同的文化背景、曲艺形式、表演方式等,从中体会到中华曲艺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勃勃生机。
  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少儿大赛作为福建省曲协的重点活动项目,自2014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届,其品牌知名度、社会影响力、群众满意度愈益提升,为传承曲艺艺术、培育曲艺新苗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使曲艺之花在少年儿童的花圃中茁壮成长,让曲艺艺术生生不息、薪火相续。
其他文献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作出的重要论断。新的文艺形态,必然催生出新的文艺工作者、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  改革开放进程中,新文艺组织如雨后春筍般应运而生,继而形成相当规模的新文艺群体。一方面,他们明显区别于传统文艺群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依赖财政拨款,不
期刊
吹去岁月的痕迹,还能听到那脆脆的笑声。即便每个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那无疑,便是最好的陪伴。  一代笑侠梁左归乡这些年了,江湖却一直有关于他的传说。在他的归日,心中一个念头不知怎的砰地跳了出来,也许应该写点什么,当作后生对前贤的一点敬意:尽我力,写我心,好与不好,诚与不诚,惟有天知。  我拭着泪,依旧还是在欢笑  《我爱我家》,不知道是不是梁左心中最得意的作品。由小节处见大局,布局之简练,人物之繁复
期刊
喜欢相声的人都知道,捧逗二人的配合是否默契,可以说是相声演出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对于相声这种从形式到内容灵活度都相当高的藝术来说,捧逗关系可谓多种多样。近来推出的一本新书—— 《搭档》,一口气汇聚了23对相声界著名搭档的故事,很难讲这究竟是一本探讨相声艺术的书,还是一本相声名家的传记集合,或许对这些演员来说,从一开始搭伙,他们在艺术上的合作与生活中的相伴就早已密不可分。  《搭档》中对演员们合作
期刊
我国的曲艺人历来把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的崇高追求作为己任,在向世人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時也留下了许多曲艺家的感人故事,他们讲品位重艺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精湛的说唱技艺服务于人民大众。正是依仗着广大说唱艺人集体遵循的江湖道(相当于今天的行业规矩),才把源于民间面对底层民众的民间说唱艺术传承了千百年。  曲艺进入了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新贡献
期刊
感谢《曲艺》恢复了《艺海采撷》这个栏目,为更多曲艺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同时也使杂志内容更加活泼多样。  曲艺圈内的朋友习惯称我“杂家”,除曲艺创作、表演、伴奏、主持外,书法也是我的一大爱好。很多人都知道我是启功弟子,其实也没拜过师,只是年轻时我住得离先生家很近,常去怹家里串门问教。20世纪70年代,启先生住在小乘巷胡同一个小院里。那时先生家虽然也有客人来拜访,但远不像后来那样门庭若市,应接
期刊
《西厢记》是元代戏剧家王实甫根据唐元稹传奇《莺莺传》编演的古典现实主义戏剧,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深远。至今仍在戏曲舞台经常演出,反映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西厢记》问世以来我国民间各种说唱西厢的词本广为流传。如:宋代的鼓子词、金人的诸宫调、明小曲、滩簧、南词、南音以及清子弟书等说唱形式都唱《西厢记》。曲艺前辈傅惜华先生搜集编纂了《西厢记说唱集》一书,
期刊
民间性是发源于农耕文明的曲艺艺术本质属性之一。民间艺人不拘于表演场所、表演程式等条件束缚,他们从事艺术活动呈现“亦农亦艺”格局,其特征是具有极强的自发性、流动性、灵活性,从艺者通过师徒之间口传心授传艺,自娱的同时娱人,作艺既是娱乐手段,又是谋生手段。乡镇集会、节日庆典等场合少不了民间艺人的身影。演出过程中,表演者与观众面对面,可以进行近距离的交流,观演双方心灵和情感上的互动较广播电视、剧院舞台等其
期刊
掩迹藏垢,俏丫鬟巧辩风流,  都只为夜烧香赴佳期被欢郎儿泄漏―  引恨牵忧。  才惹得夫人看破生疑窦,  传呼问小红,故意将眉皱,  说:“我命你陪伴姑娘不离寸步行监坐守常随后,  谁叫你引逗小姐僧房佛殿小院闲庭胡行走,  却为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似这等失调少教蒙耻含羞想要支吾焉能够?  快将那已往的情由述从头。”(过板)  俏红娘悟慧性启灵机锦心绣口做态含羞,  说:“请夫人且息雷霆高
期刊
5月31日上午,中国曲协在中国文联大楼A座8楼会议室举行曲艺界行风建设座谈会。与会人员充分肯定了中国曲协在行风建设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和获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从强化奉献精神、青年曲艺工作者要自律自爱、警惕不良现象、充分发挥法律在行风建设中的作用、加强体制外曲艺表演场所行风建设等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对行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龙媒)  深圳市曲艺培训表演基地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挂牌  6月6日下午,深圳职业
期刊
筱兰芝是一位艺术造诣很深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家,原名栾继成,筱兰芝是他的艺名。1923年筱兰芝生于沈阳郊区祝家屯,14岁开始学唱二人转,17岁在苏家屯正式拜老艺人林玉普为师。师父给他起名叫栾小芝,因为叫起来不顺嘴,后改为筱兰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筱兰芝在辽宁一带很有名气。新中国成立后,他在辽宁、吉林一带更是名声大震,被誉为“蹦蹦皇后”。  过去的二人转被称为“蹦蹦”,1952年辽东省民间艺术汇演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