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汇敷荣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博物馆前不久举办的“千文万华——中国历代漆器艺术展”,在283件漆器展品中,仅7件是借展文物,其他均为上博收藏。观众们在惊叹于展览中琳琅满目的精美漆器之余,无不对上海博物馆在何时收藏了这么一批宝藏表示好奇,即使上博员工,很多都不曾想到我们能够举办如此规模的漆器展览。其实,这些展品中的相当一部分都是近20年通过多方努力瑰集的,难怪博物馆的老员工也并不知晓。
  20年前,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漆器约750件,虽然就漆器数量来说不是很少,但在馆藏10多万件等级文物中绝对属于极少数,而且种类、年代、品质等参差不齐。为了弥补馆藏所缺,在馆领导的大力推动下,上博有意识地开展了漆器文物的征集工作,通过各种渠道收购、调拨、接受捐赠……补充了一批又一批、一件又一件重要漆器。
  中国漆器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器物发现于距今8000年前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的漆器制作和应用达到了第一个高潮,此时出土的漆器数以万计。但是,上海博物馆是古代艺术博物馆,以收藏传世文物为主,早期有确切出土地点和年代的漆器缺乏来源。2005年,当时主管文物征集的汪庆正副馆长虽然已经病重,当他得知荆州博物馆有早期出土漆器的重复品可以协商调拨的消息时,立即布置征集部门开始启动这项工作。经过多方协调,在两馆历任领导的支持下,于2008年终于完成这项工作,共有价调拨战国至西汉彩绘漆器13件,有战国彩绘漆镇墓兽(图一)、战国彩绘漆耳杯、战国彩绘云鸟纹漆豆、秦彩绘云鸟纹漆圆盒、秦彩绘云鸟纹漆樽、西汉彩绘凤鸟纹漆耳杯、西汉彩绘鱼纹漆耳杯、西汉彩绘云凤纹漆圆盘(图二)、西汉彩绘漆椭圆盒等,填补了上博早期出土漆器的空白,这也成了上海博物馆漆器展第一部分的重要展品。
  此外上海地区的考古发掘以前一直隶属于上博考古部负责,历年来清理发掘了不少宋元明清墓葬,尽管出土漆器非常稀少,但也不乏珍品、孤品。1952年上海青浦重固镇元代任仁发家族墓出土追缴的南宋 元黑漆莲瓣形奁(图三)和元剔红东篱采菊图圆盒(图四)制作精良,举世无双。1962年上海闵行马桥明代顾道士墓出土的明永乐剔红茶花纹圆盒(图五),是两件不可多得的明代出土雕漆实物。1972年上海宝山月浦南宋谭思通夫人墓出土的10件素髹漆器,展览中陈列了5件,有黑漆碗、盘、碟、钵、盒等,温婉轻巧,均为日用器皿,反映了宋代居家使用漆器的一般状况。这些早年出土的漆器弥补了藏品的不足,对研究和展示中国漆器发展的历史十分重要。
  我们还通过各种正规的拍卖公司,征集了一些重要的传世漆器。1999年收购的清雍正黑漆描金八仙祝寿图竹编八角盒、2000年收购的清康熙黑漆描金山水人物图竹编长方盒、2001年收购的元剔红莲花纹圆盘、剔黑花鸟纹莲花形盘、明万历戗金彩漆双龙戏珠纹长方盒、2003年收购的元剔黑寿带山茶纹圆盘(图六)、明晚期剔红狩猎图狼毫笔、2004年收购的南宋剔犀云纹圆盒、明早期剔犀云纹葵花形盘、2007年收购的元剔犀云纹盏托(图七)、2012年收购的元剔红荷塘鹭鸶图圆盘(图八)、元末明初剔红杜甫诗意图三叠盒、明剔红贺寿图笔等,也都已在本次展览中亮相。
  为本次展览而特意征集的两件海外回流的早期螺钿漆器,南宋 元黑漆螺钿楼阁人物图菱花形盒(图九)和元黑漆螺钿人物图圆盒都流传有绪,制作考究,钿片雕刻镶嵌精致,气息古朴,是国内罕见的早期螺钿珍品,对普及和研究中国螺钿工艺的历史十分重要。
  此外,上海博物馆还有一批老朋友,他们不但为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还捐钱赠物,所捐文物成为上博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漆器也不例外。本次展览中不乏收藏家于早年捐赠的文物,如顾丽江先生捐赠的明清时期剔犀云纹盒、明剔红荔枝纹圆盒、明描金彩漆山水人物图长方盘(图十);仇大建先生捐赠的明剔红花鸟纹圆盒、清剔红人物故事图对盒、清黑漆葵瓣形盘;吴清漪女士捐赠的清剔红嵌玉云龙纹挂瓶、清黑漆螺钿人物故事图六角盒;胡瑞芝女士捐赠的清剔红暗八仙四屉方盒(图十一)、清剔红书卷式长方盒;张逸飞先生捐赠的明剔犀云紋圆盘、胡惠春先生捐赠的明剔红茶花纹圆盘、孙宜武先生捐赠的元月明沧海琴、吴金祥先生捐赠的明绿天风雨琴(图十二)、赵警忱先生捐赠的清剔红海水蛟龙纹圆盒、王建言先生捐赠的清黑漆螺钿耕织图委角方盘、沈正镐先生捐赠的自制彩漆鳌鱼桃盘(图十三)等。
  近年来也时有藏家捐赠漆器。展览中就有西冈裕子女士捐赠的战国彩绘风鸟纹漆耳杯(图十四)和明晚期剔红松下弈棋图长方盒;李汝宽家族为本次展览而捐赠的汉三国剔犀云纹圆盒和早些年捐赠的明永乐戗金八宝纹经板(图十五),更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为展览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
  上海博物馆在近20年内,瑰集了各种漆器约140件,弥补了原来漆器藏品种类和年代分布的不均衡等问题,为成功举办综合性的漆器艺术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对中国漆器史的认识和研究还仅仅是开始,作为中国古代技艺最为繁多的工艺门类,漆器尚有非常多的种类及遗物不为人知,有很多珍贵器物流传海外,需要各方有识之士不懈努力,重视考古发掘,公布所藏,共同还原中国漆器艺术曾经的辉煌。
其他文献
对古玉的爱好和收藏,或许会有很多种立场。可以怡情,也可以牟利;可以风雅,也可以庸俗;可以玩玩历史文化,也可以跟跟时尚潮流  总之,古玉的玩法有很多,而区别只取决于一点:立场或境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藏家丁峰先生雅舍所展示的部分高古玉器,一种浮尘之外超然脱俗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不单是因为这些拙朴简雅的藏品,刹那间会把你不由自主引进悠远的时光隧道,更是那不事张扬、安然沉稳的收藏境界,让你心有所动。
期刊
六朝古都、十代都会的南京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收藏家队伍庞大,特别是玩古瓷者众多。近二十多年来,还出现了一个以收藏、研究、宣传、保护古瓷片为己任的“瓷片族”,在这里李绍斌先生是最早的“瓷片族”成员。2011年,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年会暨瓷友雅集在南京召开,我有幸受邀参与了这一盛会,感受到这个研究会的蓬勃气势及掌舵人李绍斌先生的个人魅力。    拾遗补缺变废为宝保护文物传承文明    搜集和研究古瓷片标
期刊
以枕慰首乃人生大事也。人生之时日无常,每日以枕为伴凡十之二三,因此,可以说枕头是人生最重要的伙伴;人死之时日长眠,枕头则是人们在另一个世界永远的朋友。  有关枕头的起源及其原始形态现在已难以准确考证,但是,从常理常情推测,远古时代的先民们完全可以享受到以枕慰首之乐。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枕,卧为所荐首者也”。“荐”者,草垫子也。由此可以推知,人类早期使用的枕头应该是用草制成的,既简单又实用。到战
期刊
唐寅(1470-1523年),初字伯虎,后更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桃禅仙史等,江苏吴县吴趋里(今苏州)人。少有俊才,博雅多识,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在诗文上声名显赫,展露出迥异的个性,具有蔑视圣贤、关注民生的特点,从而成为江南纵情任性的代表人物,并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桢卿一起号称“吴门四才子”。在绘画上,尤其擅长山水与人物,作品运用形象化的笔墨来表现
期刊
英国巴特勒家族在“中和堂”款器的收藏与研究方面可以说蜚声海外。1900年巴特勒家族藏品展览图录《巴特勒家族藏17世纪中国瓷器》之附录就列举了世界各大博物馆和私人庋藏的“中和堂”器物,进行专项研究。2005年又在英国航空公司鼎力支持下与我国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两年间分别于上海博物馆及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展出,并由瑞士信贷银行赞助出版了《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
期刊
有人说,收藏圈每天都在上演着捡漏发财和打眼破财的传奇故事。当然,眼力、信息、再加上运气,哪个行当不都是如此啊,只不过近些年收藏这个话题被媒体炒得已经成了一种让全民都要发疯的现象而显得更加离奇荒诞罢了。  其实收藏对我来说,似乎和这类故事相距甚远,我一直觉得这只是一个累并快乐着的事儿。我收藏老家具,初衷是个爱好,玩的是个过程。我一直认为古玉、古瓷、金银首饰等是有闲、有钱人的奢侈品,且深不可测。然而老
期刊
中国画传统本质属性的探讨     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确切一点说是在“五四运动”革“四王”之命之后山水画以石涛为“革命的典范”、花鸟画以“扬州八怪”以及吴昌硕为中国画“先进的传统”的思潮氛围下,就有这样两位“逆潮流”者,那就是张大千和谢稚柳。张大千旗帜鲜明地阐明“不做文人画家”,谢稚柳更是态度坚决“不入一笔明清”。  事实证明,正因为张、谢不为狭隘的恣肆笔墨文人画“潮流”所惑,并以他们超凡的艺术
期刊
中国明清两朝文物资源丰富,藏品众多。除字画、瓷器、玉雕、铜器外,更多的则是杂项。提起鼻烟壶,不少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称赞:好东西!它虽小,但雅致、古朴、精巧、多样,让一些玩家爱不释手。  鼻烟在清代风靡一时,尤其在康熙、乾隆年间,朝野上下皆嗜鼻烟,几乎烟不离身,壶不离手,视为第二生命。有人曾比喻“可一日无米面,不可一日无鼻烟。可一日不饮食,而不可一日不闻烟”。因此,装鼻烟的各种烟壶风行一时,达到了顶峰
期刊
谭德睿,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器技术及艺术铸造研究员,为我国金属文化事业发展孜孜以求,尽心竭力地工作着。在阳光明媚的四月,记者在上海见到了年逾古稀的谭教授,开始了一段饶有趣味的对话。    一谈:鉴定专家不专业越俎代庖一把抓    记者:在收藏越来越热的当下,文物鉴定专家在收到热捧的同时,也有来自各方对专家的质疑之声,对此现象您是怎么看待?    谭教授:首先我要声明一点我本人是从事中国古代青铜
期刊
“脱欧”陰影下的伦敦拍市  受英国“脱欧”所累,2月底3月初的伦敦20世纪艺术周拍卖行情起伏不定,苏富比、佳士得的成交额与去年同期相比,成交额均不同程度地下滑。佳士得估价超过千万英镑的印象派大师画作的交割受影响,苏富比估价百万英镑左右的当代中青年艺术家作品则行情见涨,可谓几家欢喜几家忧。  不过,整体看,英国政治、经济因素对艺术市场影响没有想象大,这也正是美国、英国艺术市场成熟的标志。经上百年的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