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长春市2013年小儿病毒性腹泻病原变化及临床特征。方法:在长春市儿童医院收集5岁以下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和临床资料,对粪便标本,用ELISA方法进行轮状病毒检测,用逆转录PCR方法进行轮状病毒G型和P型分析及杯状病毒检测;用PCR方法进行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检测;用EpiData软件录入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长春市2013年小儿病毒性腹泻,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均小于24月龄,发病高峰年龄为7~24月龄婴幼儿;乡村略多于城市;轮状病毒发病高峰季节为1月、2月、11月和12月;杯状病毒一年四节散发。病原检出率,轮状病毒居首位,其次为杯状病毒,再次为星状病毒,最后为肠道腺病毒;轮状病毒G9型为流行优势株(占71.59%);P[8]型为流行优势株(占82.91%);最常见组合为G9P[8](占76.11%)。混合感染率为13.19%。临床特征100%有体温升高和腹泻;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分别有69.6%(165/237)、67.15%(45/67)、60%(9/15)和33.33%(2/6)出现呕吐症状。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性腹泻患儿分别有25.3%(60/237)、28.36%(19/67)、33.33%(5/15)和50%(3/6)伴有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性腹泻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26±2.05)d、(5.54±3.55)d、(5.15±1.57)d和(7.00±0.82)d。结论:长春市2013年轮状病毒是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流行的优势株,G分类是G9型,P分类是P[8]型,并且呈现多样性。长期监测轮状病毒性腹泻病原变化对于预防病毒性腹泻和疫苗研发有重要意义。研究腹泻病原及临床特征,可了解疾病的流行情况和病原的变化规律,为疫苗研发,疾病有效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