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宝剑甲天下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f2003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青铜剑称谓“宝剑”,起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据《考工记·叙》曰:“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庄子·刻意篇》云:“夫有干(吴)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战国策·策三》赵奢赞颂:“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锋利异常。唐·李峤《宝剑篇》言:“吴山开,越溪涸,三金(铜、锡、铅)合冶成宝锷”。吴越铸剑将师千将、莫邪及欧冶子均被尊崇为神话般人物,宝剑之称由此始也。《史记·吴世家》载“季札赠剑”史事,成为我国冶金史上的一段佳话,流芳百世。无论是历史文献记载,还是出土文物所证实,吴越宝剑质精物美,冠绝天下,为人艳称,视之如宝。
  苏州东吴博物馆收藏有较多的吴越青铜兵器,尤其是铜剑达30余件,精品珍品迭出,充分显示了吴越文化铜兵器的辉煌。这里依据其剑质、剑相和档次,试分作几种品类鉴赏。
  一、吴越王剑
  在吴越之剑中,最宝贵的是王者之剑。苏州东吴博物馆有两件越王剑,难能可贵。
  1 越王者旨於赐剑
  通长56.8厘米,身宽4.5厘米,柄长9.2厘米,首径3.7厘米。剑锋锐利,剑刃前部束弧,身有棱脊,宽格,圆实茎上双凸箍,圆盘首。通体合铸而成。剑格铸铭双钩鸟篆八字“戉(越)王戊(越)王,者(诸)旨(稽)於赐”,两面格式相同。
  越王者旨於赐剑迄今见发表的共有四件:其一,20世纪30年代于安徽寿县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其二,传出寿县,此剑与前器“同铭异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三,亦为寿县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其四,1986年江陵雨山九号楚墓出土,今藏江陵县博物馆。此为第五件。
  2 越王州句剑
  通长59厘米,身宽5厘米,柄长9.5厘米,首径4.1厘米。尖锋,刃前部凹弧,棱脊,宽格,圆实茎上双凸箍,箍上饰勾云纹,圆盘首;首面饰七道同心圆纹。格上一面铸鸟篆书“戊(越)王州句,戉(越)王州句”,另一面“自乍(作)用僉(剑),自乍(作)用僉(剑)”。
  越王州句即越王朱勾,是不寿的儿子,勾践的曾孙。《史记·索隐》云:“不寿立十年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勾立”。朱勾在位37年(公元前448年-公元前412年),为越王勾践灭吴王夫差后国势最强、武功最为显赫之君王。在多年经营之后,他曾于晚年率军北上灭滕、郯两个诸侯国,为越国向北进展的巅峰。朱勾时期的功业,为勾践之后的极盛,精良的越王州句剑也反映了这一点。目前出土和传世的吴、越诸王剑,以州句为最多,今所见包括此剑共计十一件,分藏在国内外的一些博物馆,如湖南省博物馆、荆州地区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以及法国巴黎博物馆等。剑铭均作“州句”,典籍只有《纪年》作朱勾,余皆作“翁”,如《史记·越世家》:“王不寿卒,子王翁立”。
  二、花纹剑
  几何形暗花纹装饰剑,出土和传世量极少,是吴越宝剑中的高档名剑,为吴越所独有,是吴越铸剑技艺绝活之一。苏州东吴博物馆收藏有两件。
  1 菱形暗格纹剑(春秋)
  通长50.5厘米,身宽3.9厘米,柄长9.1厘米,首径3.4厘米。锐锋,前刃凹束,棱脊,窄格,圆茎中空,圆首,首心部原镶嵌绿松石脱落。在吴越剑的发展演化形制上,考古界通称此型式剑为空茎剑。
  2 菱形暗格纹剑(春秋)
  通长54.5厘米,身宽7.7厘米,柄长8.8厘米,首径3.4厘米。尖锋,前刃凹弧,棱脊,宽格,上刻铸兽面纹镶嵌绿松石,椭圆实茎,上双凸箍,圆盘首,铸饰同心圆纹六道。
  从文物科技进步角度考查吴越青铜兵剑的铸造工艺技术,堪称吴越宝剑“三绝”,其一为几何暗花纹装饰艺术。吴越兵器冠绝一时,在有些精致剑、戈、矛上所饰的菱形、米字形及火焰状暗花纹,是它特有的绝技,埋藏地下几千年不锈不腐。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术界对其科技成就先后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如复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上海博物馆、上海材料研究所和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对此类剑暗花纹的形成机理,可能因检测样品本身的工艺就不一样,其结论各不相同。有说其表面花纹是采用复合金属工艺铸成,有说是经过硫化处理等,但仍有不解之谜。笔者与华觉明先生等合作研究同上博得出的认识基本一致,即暗花纹为富锡矿物颜料涂饰所致。这种特殊而精湛的青铜器表面合金化技术,为2500年前的中国科技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至今仍被誉为“尚未被超越的科技”。
  三、同心圆首剑
  剑首饰有同心圆者,仅见于少数吴越高档青铜剑,一般实战用剑绝无这种精致装饰,可见此装饰技术在当时亦仅为少数铸剑高手能够掌握。如著名吴王夫差剑和越王勾践剑,以及本文介绍的越王州句剑和一件菱形暗格纹剑均有之。另外,苏州东吴博物馆收藏青铜剑中还有四件剑首饰同心圆者,亦非为一般人所佩用的极品剑。
  1 宽格双箍同心圆首剑(春秋)
  通长51.1厘米,身宽4.5厘米,柄长9.1厘米,首径4厘米。尖锋,剑身前刃凹束,宽格,铸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脱落,圆实茎,双凸箍,圆盘首,铸饰精细同心圆纹。
  2 宽格双箍同心圆首剑(春秋)
  通长52.2厘米,身宽4.4厘米,柄长8.9厘米,首径4厘米。形制同上。
  剑首同心圆纹位于剑首端部,由厚仅0.2-0.8毫米,凸起约0.5-2.2毫米,间距仅0.3-1.2毫米不等的多圈薄壁状凸梭组成,且十分规整。在多圈同心圆的槽底,又分布着极细凸起的绳纹。同心圆圈数不等,一般7道左右,越王勾践剑的圈数达11圈之多。如此精细严密的同心圆纹装饰,即使现代亦十分难以加工,而春秋战国时期又是如何制成的?这就是吴越匠师独有的铸剑工艺绝技之二。这一问题令研究金属工艺史的学者们困惑不解。如果是失蜡法铸造,则既难成型,又无法脱模。上海博物馆谭德睿先生等经过无数次的考古模拟和科学研究,探索成功,他们的结论是,剑首同心圆用轮盘法车制精致陶范,是继承和发展了龙山文化蛋壳陶制作工而成,已达到陶范铸造技术水平的极致。   四、复合剑
  青铜复合剑采取特种复合铸造工艺,剑脊呈红黄色,两从呈黄白色,故又称双色剑,为吴越铸剑绝技之三。这种剑历来出土甚少,是青铜剑中的绝品,此为已失传之工艺科技。苏州东吴博物馆收藏有两件。
  1 复合剑(战国)
  通长61厘米,身宽3.7厘米,柄长9.2厘米,首径3.6厘米。锋锐,前刀凹弧,剑身为不同青铜合金合铸而成,棱形脊,宽格,椭圆实茎,双凸箍,圆盘首。
  2 复合剑(春秋)
  通长55.3厘米,身宽4.5厘米,柄长9.4厘米,首径3.7厘米。形制同上。
  因青铜材质的性能导致青铜剑的铸作不得过长,长剑在格斗砍杀中容易折断,造成不堪设想的致命后果。目前发现的东周时期青铜剑最长者不超过70厘米,如越王不寿剑通长69厘米,超极限的铜剑都是后期臆造的。吴越匠师为了克服青铜剑的这一缺陷,在铸剑实践中寻求对策,从而发明创造出复合剑,即剑之中脊及两从系由不同成分的青铜合金嵌铸而成。中脊含锡量较低,两从含锡量较高。故前者硬度低而韧性高,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延伸性,使剑不易折断;后者硬度高而较脆,可提高实战时的杀伤力。如此先进的复合金属科技,秦汉时已失传。其制造工艺过程是:先铸出带剑茎内蕊之剑脊,再将剑脊置于陶范中,以高温烘焙,再往陶范中浇注剑从成分之青铜液,剑从凝固收缩时,紧包住剑脊之榫头,使之结合成整体。取出结合体,沿纵向磨削剑从;再将其靠茎部的一端,置于铸造剑格、茎、箍之陶范中,铸出剑格、茎、箍;最后将露出一段之剑茎内蕊置于剑首陶范中,铸出剑首。至此分4次铸造才告完成。铸造完毕,还需磨出剑锷与剑锋。传世复合剑中最著名的首推越王州句复合剑,台湾龚钦龙先生收藏。中国青铜器泰斗马承源先生称誉“此剑为诸越王州句剑之最”。另外,有两件少虞剑,一件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传出土于山西李峪村;一件美国华盛顿弗里尔美术馆所收藏。其中有二件带髹漆木质剑鞘,十分珍贵。
  五、扁诸之剑
  吴越青铜剑除上述领袖群伦的吴、越王铭剑以及特殊工艺剑之外,大量为部队实战用剑和士大夫阶层佩带剑,这里笔者统称“扁诸之剑”。据《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记载:“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吴都苏州虎丘山阖间墓建有剑池,因吴王阖闾生前酷爱宝剑,下葬时以“扁诸”、“鱼肠”等名剑3000柄殉葬,故设“剑池”。《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的全副武装是“乃身披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物卢之矛”。吴越军队的武器装备为持戈矛、佩短剑。吴越是我国首建步兵部队之祖,吴王夫差称霸中原,在黄池之会与晋争长,率三万精锐步兵所向披靡,威镇诸侯。
  苏州东吴博物馆藏这品类青铜剑有二十余件,皆铸作精良,保存品相完美,均属吴越之剑上品。这些剑的形制分为三式,择要介绍如下:
  I式 宽格双箍剑(春秋、战国之际)
  通长39.5厘米,身宽4厘米,柄长9厘米,首径3.5厘米。锐锋,剑身前刃凹弧形,棱脊,宽格,上铸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有一件剑首中心嵌绿松石,上刻云雷纹;还有两件更为精致罕见,一件格上兽面纹饰由纤细阳线组成,镶小颗粒绿松石,有髹漆木鞘;另一件格为错金线兽面纹饰。
  Ⅱ式 窄格双箍剑(春秋)通长44厘米,身宽4.5厘米,柄长9.1厘米,首径3.9厘米。剑身形制同上,窄格,圆茎上双箍,喇叭形剑首。
  Ⅲ式 窄格空茎剑(春秋)
  通长46厘米,身宽4.2厘米,柄长8厘米,首径3.2厘米。剑身形制同上,窄格,空茎,圆盘首,首心镶嵌三块绿松石,带髹漆木鞘,髹漆脱落。
  我国的宝剑,主要起源于吴越青铜剑。《新序·杂事篇》云:“夫剑产干(吴)越”,吴越号称“宝剑之乡”。现今不断丰富的考古学资料亦完全证实这一点。在吴越地区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剑年代可达西周早期,出土的西周至春秋时代青铜剑数量亦较多,且有着明显的自身发展演化序列。春秋中晚期,吴越青铜剑的型式经战争实践的检验和不断改进,形成统一型式和科学化,臻于成熟完备,其形制为剑身中脊起棱,前锋刃凹弧,宽格或窄格,圆形实茎,上有两凸箍,或圆茎中空,圆盘形首,考古界称之为双箍剑和空茎剑。剑通长一般为50-60厘米,春秋晚期剑身加宽增厚,砍杀、穿透、强度的格斗功效大大提高,这两式吴越剑型流传并影响列国。此外,吴越更拥有兵剑装饰上的特殊技艺暗花纹和同心圆纹饰的绝活,以及独特复合剑铸造技术,蕴含无尽奥秘,为别国所不及。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吴越青铜剑,一开始是在吴地发展起来的。吴立国和兴盛比越国要早,考古学资料显示,吴国青铜文化远比越文化发达,越国的强项是原始青瓷烧造,居列国之首,为我国青瓷器的发源地。春秋、战国之际越灭吴,吴国的铸剑产业完全为越国所接收继承,所以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吴越国剑正值鼎盛。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吴越地区成为楚国的属地,重器宝物遂尽楚人劫掠而去,因此考古发现的吴、越王剑,主要出于楚地的战国墓中。吴越这种先进的铸剑工艺,当时也被善于掠人之美的楚人所吸收,并在战国时期的楚剑上得以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
艺术家简介:  胡立伟,1956年生于长沙。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画院副院长、湖南省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美协理事。  出版有《胡立伟作品集》《胡立伟金石书画作品集》《胡立伟写生集》《中国篆刻百家·胡立伟卷》《走进胡立伟艺术世界作品集》。  作品赴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展出,2012年在长沙举办个人画展。
期刊
作为人类最早艺术实践之一的壁画,在旧石器時代就已经出现了。而墓室壁画作为墓葬的主要组成部分大致出现在西汉前期。从现有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可以大体推断,墓室壁画的出现時间要晚于宫殿壁画和庙堂壁画,但是墓葬壁画的产生与宫殿壁画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墓室壁画是地上宫殿和庙堂壁画在地下的延续,这也恰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迄今为止,我国各地发现的墓葬壁画的内容和
期刊
正是油菜花绽放碧野,将满袖的清香醮着灿如金光的花色洒满乡间的时节,立伟先生将他即将展出的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作品集送给我阅读。瞬间,我的眼前便清晰而诗意般地浮现出如此典雅而生动、深邃而空灵的画面,那山峰、云雾、霞晖、岩瀑、树影、花光、飞雁、山居、幽径,还有纤细雅致的题字,玲珑古韵的印章,一齐在我心灵的深处激扬诗情,闪耀灵光,生发妙香,亦如梦如幻,如弦如歌,又如玉泉绕石,星月落涧,神境高远,辽阔若海。
期刊
艺术家简介:  程显才。字椿淋,尔今五十知天命。常自喻五柳先生。半生求索游于艺,诗书画印常年不懈。祖籍山东莱阳,自幼生于沈阳。而长于长白山区。  先生作为职业画家,身居斗室纵览古今。方丈画案纵横天下。身边常有三五知己,一杯清茶往来无白丁,诗书画印金石碑刻,一生获奖无数如云烟。  书为心画,画为心形。书法者,出入魏晋通秦汉,方为上品。先生专注篆隶,上通甲骨龟板,古拙中蕴含金石之声,高雅中赋予阴阳之变
期刊
雕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一书中盛赞:“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  青铜像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如果说三星堆及其之前的青铜像和面具仍具有肇始阶段的原始色彩的话,那么汉代的青铜造像即可称为成熟期的产物。尤其是青铜佛像的出现,不但为传统雕塑带来了新的元素,更是影响了其后几千年的雕塑史,成为中国雕塑一个大的门类。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
期刊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玉器也是中国早期文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玉在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人们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层面的文化内涵,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玉文化。东汉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对玉的定义是“玉,石之美者”,所以玉又称作玉石。  玉石是石中的高级质料,在自然界中稀少难得,其加工技术又繁难不易,所以早期人类
期刊
面对当前中国文物市场的现状,有人不禁感叹道:现在的文物市场,收藏者专业知识缺乏,易上当受骗;鉴定专家鱼龙混杂,是真是假,不得而知;拍卖公司知假拍假,扰乱市场。整个文物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啊!  2012年3月底,国家文物局从文物鉴定资质、行业道德、文物评估、舆论导向、管理机制、交易市场六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化措施。这些措施是否能规范文物市场呢?吴树说,对于这些举措,我们可以做出积极评价,但文物
期刊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1301年生于江苏无锡梅里祗陀村。于1374年于11月11日逝世,葬江阴习里,后改葬无锡芙蓉山麓的祖坟。  在中国绘画史上,倪瓒以诗、书、画著名于当时,享誉于后世,其画风影响历四百余年之久。倪瓒的山水画与唐宋时期的山水画迥然不同,倪瓒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将山水画发展到空前完美的形式,把山水画的“高逸”推到了最高峰。  倪瓒的山水画风在元四大家之中是比较复杂的。他广泛研究
期刊
编者按:  林栩先生认为:“指画是人类最早的绘画,是艺术的起源,这一源泉生发了艺术的多元性。”指画这门独一无二的艺术在中国唐朝已经形成,到清朝而盛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绘画艺术。峨眉山指画为清朝指画大师高其佩先生所传。高其佩先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出任四川分巡川南水宁道,直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升任四川按察使,在此行政期间,高其佩同时将指画传播。四川一时指画空前发展。高其佩宗
期刊
编者按:收藏,收而藏之。简单的几个字却蕴含了收藏历程中无尽的辛酸、无尽的快乐。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过或即将开始收藏,无论是金银玉器,还是片寸纸头,也许会让他人艳羡不已,也许会被他人嗤之以鼻。但在收藏者心中它们都是巨大的财富,因为这些个“珍宝”承载着收藏者说不尽的故事。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编辑部主任:  您好!贵刊自创办两年多来,一直以既面对文博界,又面对收藏大众为主要阅读群体。坚持双轨鉴定的办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