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内容: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第25课第2篇
  教学设想:《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杜诗立足于现实,他的诗因此赢得了“诗史”的美称,《春望》所记载的正是战争给大唐国民带来沉重灾难的一段历史。八年级的学生,对唐朝历史,特别是安使之乱,十分熟悉,对杜甫及其诗作也有所了解。学习时可把唐朝历史和诗人的遭遇作为参考。鉴于这首诗有着婉转谐美的节奏韵律,鉴赏过程中,将以朗读为重点,以朗读带动其他环节,鉴赏诗的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国、深、溅、短、浑”等字词的意思,感受诗的语言美。
  2、学习“拟人、对偶、借代、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提高感悟、鉴赏的能力。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人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重点:诗人所运用的意象和刻画的形象。
  学习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传情达意。
  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课堂学习:
  (一)激兴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下面文字)
  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之后,以反恐为由,先后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快十年过去了,战争还没有结束。最近,由法国挑头,以美国为主力的“北约”,又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对利比亚进行狂轰滥炸。你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某些国家,他们用战争换来的是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反恐战争越反越恐,恐怖袭击年年不断,反而给当地人民带来真正的恐怖;“北约”在利比亚实行禁飞区,非但没有制止那里的人道災难,反而给非洲带来了更多的难民。战争永远只会给发生战争的国家的人民带来沉痛的灾难。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杜甫的《春望》来认识战争的本质吧。)
  (二)真情朗读
  1、正音朗读学生先听一遍录音,校准字音后自由朗读两遍。
  2、感知朗读学生参看注解后自由朗读,弄懂诗歌的意思,不懂之处举手提出。
  3、悟情朗读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朗读评价,看看有没有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师提示学生参看注脚的写作背景)
  4、示范朗读教师范读,教师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指导提示:通过音量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读出诗的意味(内容意思)、韵味(韵律节奏)、情味(思想感情)和趣味(艺术境界)。
  (三)细心鉴赏
  1、检查预习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所喜欢诗句的赏析文字,其他同学对赏析进行评价。
  2、逐联鉴赏 (1)首联描写长安春景,你能举出一两句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吗?你所举的与本联所写的有没有不同之处?
  学生举例、评价之后,教师补充预设答案:
  “几出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以上两处借助春天最有代表性的意象——莺、燕、花、草、雨,写出了充满活力的早春景象。而《春望》首联则勾勒出了长安城被战火蹂躏后草木丛生、一片荒芜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2)首联诗人直接写远望春景,颔联则间接写远望春景,对本联有两种解释:①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惊心;②以花、鸟拟人,感时连花都要落泪,恨别连鸟都会惊心。你赞同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开放性题,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诗可以有多种理解,欣赏时能进入境界。)学生充分发言之后,教师展示预设答案:
  赞同①,“感时花溅泪”,是写花,写所见,这是诗人感伤国事;“恨别鸟惊心”,是写鸟,写所闻,这是诗人感伤家事。花香鸟语本是赏心悦目之物,但诗人却观花反落泪,闻鸟反惊心,这里用反衬手法突出忧国思家之情的深切。赞同②,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花、鸟本是自然物,诗人把自己的特殊心境移加到它们身上,连它们都为“国破”、“城春”感到悲伤,这样比直接抒写自己内心的感伤,效果更强烈。
  (3)颔联运用的对偶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颈联则用了对偶、借代和对比,看看本联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出示预设答案:用敌军来犯时报警的“烽烟”指代战争。灾难来临,会令人惶恐不安,“烽火连三月”,警报频响,战争还未打响,人们已经深陷恐惧之中,这更能突出战争的罪恶。把“家书”与“万金”对比,同样突出了战争已造成诗人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烽烟”是写国事,“家书”是写家事,诗人用对偶巧妙地将国事与家事紧密相连,把“感时”与“恨别”融为一体,深化了忧国思家之情。
  (4)尾联通过“白发”写忧国思家之“愁”。你能举出一两个以“白发”抒写爱国之“愁”的例子吗?你能举出一两个用某修辞手法写“愁”的佳句吗?请赏析它们和本联写“愁”的精彩之处。学生举例、评价之后,教师补充预设答案: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秋思》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写“愁”的佳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李白用夸张手法把“愁”写得有长度;李清照用夸张把“愁”写得有重量。在本联中,杜甫也用夸张,把“愁”写得有数量。三个人都运用了夸张这种修辞手法,都通过这种手法把原本抽象的愁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读着本联,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形象好像就在读者眼前。(四)主题探究本诗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五)拓展延伸中国已向全世界宣告要和平崛起,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请你用学习《春望》得到的启示谈谈你对中国提出这样的政治理念的认识。
  预设答案:安史之乱使强盛的唐皇朝走向衰亡,使唐朝社会民不聊生。八年抗战,四年内战,使中国积贫积弱,使中国人民走进水深火热之中。战争永远只会使社会倒退,使人民痛苦。只有和平,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维护和平。和平发展,才能建设和谐世界。
  (六)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紧紧围绕“春望”两字着笔,前四句触景伤怀,着重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着重写春望之情,诗中情景交融,意脉贯通,把时代的悲愤和骨肉的深情,高度凝练地熔铸进艺术形象之中。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忧国思家的主题十分鲜明突出。
其他文献
Periods of this unit in total: Altogether 7 periods,and this design is the 5th period  Teaching type of this design:Speaking & Writing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The students in Junior1 can say somethi
期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情绪是可以调节、控制和培养的,了解各种情绪调节的方式或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情绪的变化与人的内在修养,乐观态度,人的兴趣爱好,人对自己的认识水平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感受和体验理智、道德和美的内涵,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 
一、Overview  1.Subject and level: English for Senior II students  2.Material resources: Unit9 (Go for it) 3.Period: 1(45 minutes)  4.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Topic: Singapore Function: Descr
期刊
作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对于很多教师而言属于教学难点.特别是在这个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小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阅读兴趣
想要讲好一节数学课,设计一个好的教案、制作一个好的课件是必不可少的。刚参加工作时我不喜欢写教案,每次讲课前总会在网上随便找个课件,也不做什么修改,讲课时原封不动按照课件来讲,课堂效果非常不好。这几年我通过听课、学习、观察,了解到只有在对要讲内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巧妙的运用课件,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设计的七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案  Ⅰ引入師:前面我们学习了三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实施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本节课按照课标要求,倡导探究性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通过图示引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实现知识的呈现和情景创设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协作式的探究学习,有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采访、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树立科学饮食的意识。  2.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搭配饮食的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采访、交流、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学习掌握科学饮食的有关知识,认识吃零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初步了解并尝试调查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播放课件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零食宝宝,相信同学们对我都不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