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面对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很难实现成功转换。因此,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鉴于此,本文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養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我国;中小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1、创新人才培养为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是世界大势所趋。2016年8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到,创新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17年1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具有重要的人才支撑意义。
2、创新人才培养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在中小学校开展创新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深化中小学校创新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3、创新人才培养能增强学生市场竞争力,是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不断涌现,且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因此,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不仅具有一定的技术技能,同时还要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快速学会新的技术技能,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创造性开展工作。创新人才培养符合当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能增强学生市场竞争力,能强化中小学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的能力,是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
1、坚持创新教育价值取向,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转变育人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建立并完善全面覆盖小学、初中、高中的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到2022年,形成目标明确、体系健全、管理规范、资源融通的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2、聚焦人才培养重点领域,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紧扣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在市级层面聚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四个重点领域,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物联网、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工程、医药工程等主要方向,从基础教育各学段一以贯之、接续培养时代发展急需之才。在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实施青少年创新能力涵养工程,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种子计划”,以兴趣体验、实践操作为重点,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在中小学阶段重点实施青少年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开展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以科学探究、课题研究为重点,养成科学态度、提高创新能力。
3、构建创新教育指导机制,加强创新教育队伍建设
建立中小学创新教育专家指导小组和专家资源库,编写中小学创新教育指导纲要,为中小学创新教育提供系统化、科学化路径与方法。建立中小学创新教育指导制度,组织专业人员对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进行专业指导。建立创新教育研究常规活动制度,为中小学创新教育提供学习和展示平台。建立市、区、校级创新教育资源库,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丰富的多样化资源。支持中小学、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将科技研究成果课程化,丰富创新教育资源体系。强化教师培训,每年定期组织特色学校校长领导力、项目负责人执行力、任课教师育人能力培训。搭建教师交流平台,每年定期举办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案例、课堂教学、特色项目的展示评比活动。
4、培育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和创新实验室,形成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突出特色、资源融通,通过逐层认定、逐年建设、逐步升级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规划创新教育试点校、创新教育示范校、所创新教育基地校,构建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特色学校发展、实验基地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梯次。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小论文、小创作、小发明、小课题等科普活动。组织好中国“互联网+”中小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选拔工作,举办系列创新创意交流活动,引导学生穿越系统、学校和学科的边界,积极参加创新实践,融入社会大课堂,认识科学、参与科研、体验科技,提升科学素养。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名人轶事的纪录片,如疫情期间,终南山、陈薇等抗疫英雄工作奋战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感悟英雄们为了探究治疗手段、研发抗议疫苗而日夜奋战的精神,让学生在爱国与奉献精神中得到创新精神的激发,从而积极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创新潜能。
三、结语
中小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开发出适合中小学校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课程结构,有针对性地培养及发展各类创新型后备人才,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黎大志. 中小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缺失之原因探析[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5):38-43.
[2] 单大圣.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体制研究[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2):112-116.
关键词:我国;中小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1、创新人才培养为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是世界大势所趋。2016年8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到,创新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17年1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具有重要的人才支撑意义。
2、创新人才培养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在中小学校开展创新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深化中小学校创新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3、创新人才培养能增强学生市场竞争力,是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不断涌现,且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因此,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不仅具有一定的技术技能,同时还要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快速学会新的技术技能,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创造性开展工作。创新人才培养符合当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能增强学生市场竞争力,能强化中小学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的能力,是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
1、坚持创新教育价值取向,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转变育人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建立并完善全面覆盖小学、初中、高中的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到2022年,形成目标明确、体系健全、管理规范、资源融通的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2、聚焦人才培养重点领域,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紧扣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在市级层面聚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四个重点领域,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物联网、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工程、医药工程等主要方向,从基础教育各学段一以贯之、接续培养时代发展急需之才。在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实施青少年创新能力涵养工程,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种子计划”,以兴趣体验、实践操作为重点,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在中小学阶段重点实施青少年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开展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以科学探究、课题研究为重点,养成科学态度、提高创新能力。
3、构建创新教育指导机制,加强创新教育队伍建设
建立中小学创新教育专家指导小组和专家资源库,编写中小学创新教育指导纲要,为中小学创新教育提供系统化、科学化路径与方法。建立中小学创新教育指导制度,组织专业人员对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进行专业指导。建立创新教育研究常规活动制度,为中小学创新教育提供学习和展示平台。建立市、区、校级创新教育资源库,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丰富的多样化资源。支持中小学、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将科技研究成果课程化,丰富创新教育资源体系。强化教师培训,每年定期组织特色学校校长领导力、项目负责人执行力、任课教师育人能力培训。搭建教师交流平台,每年定期举办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案例、课堂教学、特色项目的展示评比活动。
4、培育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和创新实验室,形成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突出特色、资源融通,通过逐层认定、逐年建设、逐步升级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规划创新教育试点校、创新教育示范校、所创新教育基地校,构建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特色学校发展、实验基地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梯次。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小论文、小创作、小发明、小课题等科普活动。组织好中国“互联网+”中小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选拔工作,举办系列创新创意交流活动,引导学生穿越系统、学校和学科的边界,积极参加创新实践,融入社会大课堂,认识科学、参与科研、体验科技,提升科学素养。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名人轶事的纪录片,如疫情期间,终南山、陈薇等抗疫英雄工作奋战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感悟英雄们为了探究治疗手段、研发抗议疫苗而日夜奋战的精神,让学生在爱国与奉献精神中得到创新精神的激发,从而积极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创新潜能。
三、结语
中小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开发出适合中小学校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课程结构,有针对性地培养及发展各类创新型后备人才,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黎大志. 中小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缺失之原因探析[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5):38-43.
[2] 单大圣.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体制研究[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2):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