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一张省级财经类周报, 在办报实践中,《市场导报》也面临着多样化的挑战。首先,内容的专业性导致读者群不如都市类报纸广泛;其次,跨区域财经大报正在不断蚕食读者群和市场;最后,网络新媒体带来了强烈的竞争压力。
那么,这份地方性财经周报该如何突围呢?我们给出的答案是:走深度报道之路。这段时间以来的办报实践表明,以深度报道内容为主的做法,已经初显成效。
“导报”的“深”字定位
关于“报纸杂志化”的问题,学界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过。赞成者认为,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把诸多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整合,构成深度报道,是报纸有效突围的一种方式。反对者认为,报纸杂志化需要实效性,报纸向杂志趋同,是不会成功的。
《市场导报》在基于对自身定位和读者群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认为走深度报道之路是符合本报的办报实际的,“导报”抓“深”字是其从浙江报业中突围的一条合理路径。
首先,《市场导报》不是传统意义的杂志化厚报。传统观点认为,报纸杂志化的特征是“ 大图片、图片多、版面多⋯⋯而版面多就造成了所谓的厚报现象。厚报是杂志化的集中体现。” 事实上, “ 导报”反而是一份薄报,它每期只有24版,一周共48版。正因为如此, 《市场导报》提出 “厚报时代的薄报精英”口号,而抓深度报道的体现,亦是基于这种浓缩精华的指导原则。
其次,《市场导报》是专业性极强的窄众报纸。报纸不宜杂志化是由两者读者群的不同特点所决定的,杂志通常是窄众性读物,有自己的固定读者群和服务对象;而报纸则反之。不过,《市场导报》作为专业性极强的窄众报纸,走深度报道之路是其优势所在。这是一张财经类行业报纸,无论其出版周期、办报内容、读者群细分等,都明白无疑地表明其窄众化定向传播的特殊定位。这一有别于宽众化泛向传播的都市类报纸的特质,为报纸深度报道提供了基础。
新闻本位绝不动摇
学界有观点指出,报纸深度报道的一个最大危害就是新闻版面和新闻信息所占比例偏低。我们的理解是:追求新闻本位,但不片面追求新闻条数。
《市场导报》是薄报,不可能凭版数和条数取胜,因此提出“相对条数”的概念,即在新闻事件上有所取舍,把我们重点关注的新闻条数做足做透,从而形成在符合本报财经定位的新闻事件上“集中优势兵力”。
报纸的时效性是其区别于杂志的最重要特质,强调将新闻性贯穿办报始终的原则,如果在求深的道路上丢弃了新闻性,则此路必将不通。因此,“导报”要强化深度,也要保持报纸的新闻敏感和时效性。不仅是新闻版,而且包括各类专题专刊版面,都是以新闻性为指导的。
在具体操作上,《市场导报》提出“要么抢第一落点,要么抢最后落点”的观点。由于周报在出版周期上的限制,在许多时候,我们对新闻第一落点的反应不可能如日报那么快,但我们致力于最后落点,力争向读者呈现完整、准确的新闻全貌以及新闻背后的新闻。初始的新闻报道强调即时性,但伴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新闻事件(尤其是较社会新闻等远为复杂的财经新闻)本身经过时间的沉淀,能够还原出其真实的脉络,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记录这一过程并最终呈现给读者。
对受众来说,他们也已经从以往只关注新闻的发生,转变为持续关注新闻的后续、新闻背后的新闻。也就是说,周报的“盘点式报道”和“深度追踪”有其现实的市场需求。对于关注财经动态的本报读者群来说,他们不仅要知道新闻“发生”了,而且更要知道它是“如何发生”的。“导报”的深度报道正在顺应这种阅读要求。
策划为王
在新闻本位的原则下,“导报”抓“深”字的一个突出经验是:策划为王。在同城媒体中,“导报”每期内容中策划报道所占比重之高,是罕有其匹的。事实上,加强策划一直是深度新闻的立身之道,在这一点上的相似,亦是报纸办周报的一个重要经验。
《市场导报》主要由新闻、新浙商、市场、理财、维权、生活等几大版块构成,其中,重点版面和重点稿件几乎都是选题策划先行。如果说日报是“新闻报道”的话,那我们的周报实践就是“选题策划,深度报道”。
2006年5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出通知,决定在全省学习推广义乌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的经验。在省内媒体云集义乌的情况下,《市场导报》用整期报纸篇幅推出《解秘义乌》特刊。这份特刊结合了新闻性和专业性的特刊的价值,及其在报纸策划报道中所能起到的示范作用,很快就显现出来,不但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批示,而且被《报刊文摘》摘用,受到国内逾百家网站的转载,甚至成为义乌市政府有关部门向来访嘉宾赠送的礼物。
在报纸深度报道过程中,报社着力树立的自上而下一体的策划理念正深入人心。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策划是基于已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策划,是对新闻本体详察并综合梳理相关事件而成,绝不是无中生有,搞“茶水尿”之类的所谓“策划”。
周报深度的视觉呈现
在报纸版面形式上做足文章,使之具有足够吸引人的“外表”,是《市场导报》深度报道的又一经验。
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市场导报》尝试追求一种深度的头版风格,头版不仅采用大幅或非常规意义的新闻照片,而且会有美编制作的主题图片。这样的做法,曾在学界被评为“因众多的图片不具有新闻价值而降低报纸的新闻性”,但在我们的实践中,正是这一带有鲜明倾向的头版设计,恰当地向读者传递了当期报纸的重点,也成功地在当今这个“扫读时代”吸引着他们的眼球。
在头版运用吸引人的大照片来吸引读者,是被报纸所通常采用的,这样的照片必须是新闻照,即以新闻发生时的场景、人物等为构图元素。在有合适的新闻照片时,我们也采取这个做法,而且会尽量把照片的元素做足。比如,2008年2月1日头版的“返乡——行走在暴风雪中”照片等。
除此之外,《市场导报》打破常规,引入非新闻照的做法。目前以自行创作的图片作为头版是周报的流行趋势,但因害怕削弱新闻性,鲜有报纸引入这种做法。《市场导报》认为,这样的头版照片虽然本身是非新闻照片,但其隐藏的内涵或对具体报道的明确指向,则具有强烈的新闻性。因此,这样的非新闻图片在报纸中就扮演着引导读者找寻新闻本源的重要角色。例如,4月11日头版的“人民币破七”,画面是一个搭上了火箭腾空的人民币符号,一望而知这是关于人民币兑美元最新汇率的报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市场导报》正走在深度报道之路上,此举引发了读者和业界的热议,随着市场占有率的上升,我们相信:报纸深度报道是可行的。
作者系《市场导报》编委、新闻中心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