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品读的德育意涵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16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学经典品读让德育强化情感力量,蕴含美学韵味,彰显人文精神,对于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德育工作应探索多种方法策略,正确引导学生品读文学经典,提高德育实效。
  关 键 词 文学经典品读;品德;德育价值
  作者简介 刘晓哲,山西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
  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载体。而优秀文学经典以其意识形态属性、情感特性、美学特征及其丰富的人文承载,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品德得以涵养,人格得以健全,成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一、文学经典品读让德育强化情感力量
  迄今为止,我国各种版本的教学理论都明确把教学过程定义为“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以发展受教育者的认识为核心的近代教学方法,使得教育的客观性明显增加,因此作为事实性知识的文化领域与学习主体的情感愿望渐渐疏离,甚至以价值性知识为主的德育领域也主要采用学科型、知识型的教学方法,使得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目标与教学活动几乎分离。这种教育将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从“善与美”中抽取出来,撇开情感与意志讲认知的发展,从而走上了“唯理智主义”之路。
  学校德育应主动从这种“唯理智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向以情育德。所谓以情育德就是通过影响人的情感而更深入、更持久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及其行为的一种教育模式。朱小蔓在其《情感教育论纲》中谈道:“我在做哲学——伦理学研究生时,之所以选择道德情感作为研究方向,是因为意识到在人类伦理和个体道德的精神大厦中,情感最具深沉、稳定和核心的特质。”[1]而文学经典的品读,则正是实现这种以情育德的有效途径。
  文学是人类表情达意的最好工具。文学作品中的悲欢离合、爱恨嗔痴,是最浓缩的人类情感史。所以有人评价莎士比亚的著作是“各种情欲的全部系统”,卡夫卡的著作是“一部明察秋毫的伦理学的惊人的画卷”[2],人类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最充分和生动的体现。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指出:“文学对教育那些麻木不仁的人懂得感激,培养一种民族自豪感,在不同阶级之间制造一种伙伴兄弟的感觉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3]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具有展示社会画卷,镌刻人性雕塑,解读心灵密码的作用。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永远是人类文明之窗前不变的风景,永远陶冶、塑造着真善美的人性。
  朱永新等多位学者多次呼吁设立“国家读书节”。朱永新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发言《让阅读成为中国人的日常习惯》中将设立“国家读书节”的意义概括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是整个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近几年,一些社会组织包括政府、学校、家庭、图书馆、公众媒体、学术研究机构、社区等,积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场所,大量的优秀书籍等硬件资源充实到学校办学资源,服务于学生阅读。通过舆论鼓励阅读、营造氛围,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公共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学习和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利用好图书馆,记读书卡片、写阅读心得,定期总结读书收获;举行品读经典汇报会或主题班会,让学生共同讨论、评价和推荐作品,畅谈阅读心得,互相激励,并结合自身实际,将阅读成果和思想进步相结合,大大推进了文学经典品读。
  建国后,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被逐步收录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如鲁迅的作品,红色经典的片断或节选等,成为生动的德育内容。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课程讲授,也并非只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而是始终把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对作品进行主题、内容和思想意义的挖掘放在首位。目前我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更体现出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2003年颁布的《新课标》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里进一步更新了语文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时,增加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要求,要给学生留出较为充足的阅读时间,并通过老师言传身教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读有意义的书籍,享受阅读的愉悦,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些都是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的教学举措。
  二、文学经典品读让德育蕴含美学韵味
  “德育美学化”是当今学校德育创新的另一重要理念。有学者提出,目前我国德育存在着“功利主义德育症候群”,即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性,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铄过程,成为一些学校德育的特征。有学者还提出:“让德育活动演变成教学双方作为人类个体对于美在伦理道德上的深厚积淀产生惊叹、钦佩和愉悦的审美过程。强调德育活动中审美、立美特征对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巨大促进。”[4]
  “德育美学化”蕴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审美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使受教育者达到人格完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二,美育又是德育的重要途径。著名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认为,美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观照、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和热爱美的情感,以纯洁人的心灵,达到人的自由和谐发展。“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5]。
  审美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美和真、善之间是必不可分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提倡“礼乐”对人的德育作用。所谓“礼崩乐坏”不但是指政治统治的风雨飘摇,更意味着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崩溃。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注重以音乐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 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灵和谐愉悦,这样才容易使他们心灵纯洁,情操高尚,“整个心灵的和谐就是德行”[6]。   文学经典品读,是实现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文学作品对美和丑的塑造都是十分鲜明和典型的,有时又通过自然美和道德美的反差来强化人们对美的内涵的理解,使人们能更加深刻地分辨美丑,这往往是雕塑、绘画等其他艺术作品难以做到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中,对于人物美丑的刻画就非常深刻。小说中的四个人物,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外表美,内心也纯真善良;主教克洛德外表丑陋,内心也淫邪虚伪;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貌奇丑,内心却纯洁高尚;卫队长弗比斯外表英俊,内心却薄情寡义……这四个人物形象是世界文学画廊里非常典型的形象,通过阅读作品、评析这些形象的美丑,学生会得到分辨善恶的教育和心灵的洗礼。
  经典名著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是书籍中的极品。我国教育部2000年初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生必读中外文学名著30部,其中中国文学名著15部,外国文学名著15部。因此,引导学生阅读,应当从经典名著开始。《新课标》中作为附录的《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具体列出了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子夜》《家》《边城》《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老人与海》等文学经典。中小学《语文》课程,既是对汉语言知识的教育传授,更在引导学生品读文学经典作品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品行和人格。
  学校德育应通过查找和分析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和突出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经典品读。比如针对当前一些中小学生娇生惯养、意志不坚定、缺乏毅力的现象,教师可以选择《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作品组织学生阅读。在组织阅读之前,教师可设计相应的问卷,在学生阅读作品之后,再组织交流和讨论,观察记录下学生阅读前后有无思想行为的变化,并不断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品读经典,坚持不懈、假以时日,必然会看到学生在人格上的日益完善和思想品德上的可喜进步。
  三、文学经典品读让德育彰显人文精神
  充分利用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来渗透德育的内容与目标,这种德育理念可以称为人文化德育。德育的人文化、情感化和美育化,其共同的特点都是强调德育的潜移默化性,试图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人类文学既是人类文化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承人类文化、彰显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固然要从这个国家的历史典籍中去了解,然而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却往往在其文学典籍中得到了更好的展示。有学者提出了“隐喻”对于人的观念和心智力教育的重要意义。“由于隐喻思维的存在,人类心智才变得不可模仿,充满创造变数,显得高深莫测。如果我们要把人培养为机器,我们就仅需要逻辑;如果我们要把人培养为人,我们就需要“隐喻”[7]。而文学对真理的昭示往往是隐喻性质的,文学作品所特有的隐喻性,也是使其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工作的可靠渠道。
  不同的经典作品有其不同的写作风格与德育价值,我们需要选择一些作品做比较性品读,以突出其德育效果。一种是同类比较法,如选择《老人与海》(海明威)、《我与地坛》(史铁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三部作品的集中品读,昭示人类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另一种是对比品读法,如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向上,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时,请他们诵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同样是以梅花为吟咏对象,反映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态度。学生们在诵读的过程中自然会感受到两者鲜明的差异和不同的格调。
  有些经典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挖掘。通过引导学生细读某部文学作品,并结合讨论、辩论、演讲、撰写读书报告等多种辅助方法,请学生分析其中具有启发意义的多个问题,并且将这些问题贯穿起来。如西方名著《简?爱》,就包含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自尊自重的生活方式、不畏苦难命运的坚毅品格以及对爱情真诚执着的追求等多方面的昭示。将这些方面分条缕析,通过对作品的评价,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使他们获得多方面的感悟和多重的教益。
  学生在阅读文学经典之后,可选取其中的经典人物形象,让学生尝试融入角色,体验角色,并且带着“如果我是(某个文学人物)……,会怎样做?”的问题进行阅读,并相互交流,进行评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受教育者进行角色表演和模拟,在真实的感受中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会学到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可以组织同学们排演一个小话剧,分两个半场,上半场是作品的内容,下半场可以设计出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会怎样发展?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计出不同的结局。表演结束后由老师带领大家总结和分析。
  总之,文学经典品读,让德育强化情感力量,蕴含美学韵味,彰显人文精神。学校德育工作应探索多种方法策略,正确引导学生品读文学经典,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 [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3.
  [2]叶廷芳.论卡夫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04-105.
  [3](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M].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8.
  [4]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34.
  [5](德)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6.
  [6](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00.
  [7]张祥云.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48.
  责任编辑/李书华
其他文献
据说,悬挂于联合国大厅的世界地图上,中国的版图上仅标注了四个城市,其中一个便是重庆。在重庆市的西南部有一个狭长的半岛,这就是渝中区,渝中区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是重庆市的中心城区,经济、文化及商贸中心,也是重庆市的“母城”。整个城市依山而建,三面环水,西高东低,山路陡峭、比高悬殊,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的奇特“山城”景象。现代重庆人的祖先“巴人”早在几万年前就开始了他们在巴山
“以前,一旦驾车途中轮胎出现漏气等故障,我只能等待援助,但通过‘斯柯达学苑’维修技师的专业指导,以后更换轮胎这种事自己就能搞定。”五年来,只要时间允许,上汽斯柯达车主林先生都会积极参加“斯柯达学苑”活动,这也因此成了他丰富日常驾驶及车辆保养知识最重要的途径。  “斯柯达学苑”自2009年启动以来便备受车主好评,它始终坚持以规范化的服务、充满关爱的内容,让广大车主尊享愉悦的拥车生活,轻松拥有专业、实
张顺,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校长,朝阳区青年优秀班主任;袭普良,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教师    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他通过解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确立了生活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明确提出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是通过生活进行的教育,是为了改造生活而进行的教育。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汲取“生活即教育”的科学思想,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并将这一实践同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结合起来,
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关注和提高教师德育专业化水平成为学校德育的关键性命题。[1]这种关注不应当停留于理论思辨和感性讨论层面,而应当进入学校德育实践过程之中。本研究尝试实施专业化的个案诊断和进行实证性分析,为教师德育专业化水平的切实提升贡献方向性的反思和策略性的建议。  春蕾小学(基于研究伦理考虑,对学校名称进行了匿名化处理)是一所由郊区农村小学急速发展而来的城市小学,该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教育往往是从关注细节开始的。处于闹市区却留有“大隐于市”般宁静与雅致的深圳市福田区百花小学(以下简称“百花小学”),浸润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里,打造“细节德育”,致力于从培养孩子点点滴滴的真善美开始,营造个性鲜明、多彩厚重的德育文化,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合力育人  凝结各方力量,助力细节育人。从2003年以来,学校通过主持省级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
近年来,山东省莱阳市第九中学(以下简称“莱阳九中”)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这个中心,创新德育机制,构建学校特色德育体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创建自我发展机制    高中学生的道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为他们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构建运行机制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校全方
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人,不是父母,而是我的外公。外公是一个曾经在编后来又不在编的身份模糊的教师,但是他给予了我最传统的“蒙学”。自小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我,正是通过外公的言传身教,知道了什么是“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什么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外公给予了我“热血报国 终身为业”的理想,告诉了我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追求。通过外公的教育,我也慢慢地懂得了我的外公,外公是一个典
林志明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奔牛实验小学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  记者手记:  把平凡的事做精致、做到位是林志明一贯的追求。自1981年来到奔牛实小,至今已有三十二个年头,他把青春奉献给了学校,把爱与关怀奉献给每一位奔牛实小人。他犹如一个家庭的大家长,真诚对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坚定地奉行着他“以人为本、掌握规范、学会选择”的教育理念,扎实地前行在教育的原野,追求着平实的精彩
在学校教育中,育人既是首要任务也是艰巨的任务。为什么育人会如此之难?我们认为,时代发展导致了德育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泛滥、文化多样、价值多元,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找到符合儿童认知能力与身心发展特征的德育最佳切入点与有效实施路径。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校“慧心”德育应运而生。  内涵解读  所谓“慧心”德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智慧与爱心为主要目标,以学生的“主体参与、生活
日前,教育部网站发布了《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以下称《办法》)的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以减少体育活动的做法规避体育运动风险。一些地方和学校特别是中小学,为避免发生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而采取的“减少或取消体育活动、降低体育项目难度”做法,今后将行不通了。  据了解,学校开展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伤害事件。既往学校安全相关政策文件中,没有针对学校体育运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