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迎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和现阶段相对单一的教育供给之间存在矛盾,这一矛盾是当今基础教育面临的核心矛盾。一百年前,以美国教育思想家约翰·杜威为核心代表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深刻影响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一百年后的今天,实用主义教育学仍对中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有着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基础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
一、当代基础教育现状
对当代基础教育现状进行分析,首先要明确我国基础教育的概念内涵。2013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教育学名词》中指出:我国基础教育不仅包括了现阶段的九年义务教育,也包括幼儿教育(即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包括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完备教学体系,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扩大了教育规模,优化了教育结构。据2011年国家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文盲率由6.72%下降至4.08%。[2]
与此同时,我国仍在改革进程之中,仍存在方方面面的不足。我国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3] 对此,本文将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出发,分析其对于当代我国基础教育表现出的不足有哪些启示。
二、树立全新学校功能观
教育,从广义上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狭义上讲,则指学校教育。学校作为落实教育的机构,其功能定位是否准确、功能发挥是否有效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及实效。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不可孤立,必须与家庭社会及自然环境、社会机构等密切联系。学校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家庭生活与大社会生活。[4]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应与社会生活取得有机的关联,才不至于使学校孤立,不至于使学校生活和实际社会生活脱节。[5] 与当代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诉求及当代社会需求相联系,从“教育即生活”思想出发,全新的学校应兼顾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首先,应健全学校的校车制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大多较近,可以选择步行上学。在学前教育或普通高中阶段,学生一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私人小范围组织的“校车”。然而近年来,社会上组织的“校车”频有惨剧发生,自行上学的学生也不得不与“上班族”挤公交或挤地铁,大大消耗了学生的精力。若学校组织校车接送学生,可以较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安全,这无一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及学校教学活动的进行。
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学生很难将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为加强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学校可组织诸如游学一类的集体生活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增长的不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一系列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
三、树立全新教师授课观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从做中学”,它贯穿在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杜威看来,“知”和“行”是紧密相连的,没有行就没有知,知从行来。只有从“做”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6] 而树立全新的教师授课观,要将“从做中学”思想与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相结合。
现阶段,教师的授课内容主要还是依靠课本,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将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部分。以英语学科为例,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较为真实的语境及表达方式,避免学生只会答题不会应用的情况。
在授课形式上,教师应避免传统单一的讲授模式。以英语学科为例,除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外,教师还可以在改善学生的语言环境方面做出改进,如组织学生看符合教学内容的英文原版视频,带领学生进行英文短剧等。既可以避免学生在课后只能依赖单一的书面练习提升自身水平,也可以全方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四、树立全新学生学习观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还提出,“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也频繁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因此,树立全新的学生学习观在根本上是树立全新的学校教育观与教师教育观。
从学校的层面,要增加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设置及评分标准,对表现优良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此促进学生的个人经验增长。从教师的层面,要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五、结语
我国当代基础教育在新時代有了新内涵,但实用主义教育学仍然可以发挥一定指导作用。在实用主义教育学思想指导下,学校应树立全新的功能观、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授课观、学生应树立全新的学习观。这种新观念的树立不是对旧观念的完全推翻,而是顺应时代、社会及学生本身的需求加以改造,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 教育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教育学名词:201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9]
[2] 国家统计局网。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EB/OL]。(2015-2)。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lcrkpc/dcrkpcyw/201104/t20110428_69407.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7-2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
[4] John Dewey. The school and societ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899
[5] 陈峰津。杜威教育思想之研究[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143]
[6] 罗肇鸿,王怀宁。资本主义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