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友何以爱?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集中论述伦理学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集中论述了“善”、“幸福”、“伦理德性”“公正”、“友爱”等相关命题。其中亚里士多德用了两卷来集中述及他的友爱论。
  关键词 友爱 善意 互惠
  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Love Friends?
  ——Friendly ideas in "Nicomachean Ethics"
  JU Minfeng, HUA Y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0)
  Abstract As a first thinker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focuses on ethics, Aristotle, in "Nicomachean Ethics", focuses on the "good" and "happiness", "Virtue Ethics," "fair," "love "and other related propositions. With two volumes of which Aristotle referred to his friendship to focus on.
  Key words friendly; goodwill; reciprocal
  
  友爱德性从来都不是个体式、“自了汉”性质的独善其身,更重要的是在于与朋友交往中去实践友爱德性。亚里士多德运用向后思索的追问方法,对友爱的特征、友爱的趋向、友爱的最终归宿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其实际目的是在回答“友爱到底是何?”与“有友何以爱?”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张扬一种合乎中道的友爱德性。
  1 友爱到底是何?——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梳理
  友爱在希腊语中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动作或倾向者是主动或者有主动意愿的;二是动作或者倾向者在做某事或者习惯于做某事。总之,友爱在希腊语所内涵的是一种开放式、在场式的友爱,而不是作为封闭,不在场而潜在。同时,在对亚氏书中友爱进行梳理也可以看出,亚氏原著中的友爱是philia,不同于传统上所理解的“friendship”,其实际意义“brotherly love”。这是在爱的程度上来说明philia是一种亲如手足般之爱,而不是局限于朋友间(这是从范围上定义)的情谊。据统计,友爱在亚氏书中一共被述及如下:
  young lovers (1156b2), lifelong friends (1156b12), cities with one another (1157a26), political or business contacts (1158a28), parents and children (1158b20), fellow-voyagers and fellow-soldiers (1159b28), members of the same religious society (1160a19), or of the same tribe (1161b14), a cobbler and the person who buys from him (1163b35)."①
  综上所述,一方面亚氏书中与友爱的相关词条的确反映出philia的开放性与在场性;另外一方面亚氏的工作并非是囊括一切有关于philia的表象,继而进行大一统的梳理与归类,而是要对“友何以爱?”这个问题做出既合乎上下文语境、又能够做出与彼时希腊实际历史现状所关联的富有时代意义的解答。在进行这个问题解答之前,首要的工作是“友爱到底是何?”
  首先,友爱是具有排除性与层级性的友爱,这是同中国古代传统上所谓的“爱有差等”观相类似。“brotherly”必然暗含着一种“un- brotherly”的对应存在。正如亚氏在第九卷第十章中曰:“与许多人交朋友,对什么人都称朋友的人,就似乎与任何人都不是朋友”。②在做出有关友爱的排除工作之后,亚氏基于三种可爱的东西,对友爱的层级性进行了划分。“只有可爱的东西才为人所喜爱。这就是善良的东西、令人喜欢的东西和有用的东西。”③“有些朋友是为了有用…而相爱,同样有些是为了快乐而相爱…那些为了朋友自身而愿望朋友为善的人,才最是朋友。”④
  第二,由上述的结论,可以引出有关友爱的第二个特性,就是友爱的交互实践性。如亚氏所言:“友爱和友好的事物总是属于实践者。”⑤友爱从来就是现实的生成活动,这个生成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朋友间交互而成的。所以亚里士多德在书中强调了友爱需要协作,他认为孤单一人是无法生活的。“对朋友的存在应该具有同感,这休戚与共的同感来自共同生活、交谈和思想交流。”⑥有关友爱的交互实践性可以概括为,友爱是时空上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情况下人与人的现实交往。
  第三,友爱的交互性得以成立,必然是因为友爱的在场性。在场意味着面向本身,在场域内所有因子都无遮蔽的显现于其间。这个场域就是亚氏所说的“共同生活”。亚里士多德把共同生活看做是友谊的标志,其隐含之意是友爱的交互实践性得以成立,需要一个平台的出现。在书中亚氏多次强调了共同生活既友爱的在场的重要性。如“有的人相互推崇,但却不能在一起生活,这更多的是善意,而不是友谊。没有什么比共同生活更显得是友谊的标志。”⑦“共同生活却被认为是友谊的最好标志”⑧和“无论在好运中还是在不幸中,朋友的在场都令人愉悦”。⑨
  亚氏之所以强调共同生活(友爱的在场),是为了构建一个“友爱场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人—人”友爱向“人—群体”友爱的逻辑演变,其现实意义是由共同生活的友爱向着更高层次的共同体的友爱转变。要完成逻辑与现实的转变,需要在上述三种友爱基本特性相互咬合之上,生成一种“向善性”的友爱,用以回答“友何以爱”的问题,这也同时说明了友爱的趋向与归宿。
  2 友何以爱:友爱的趋向与归宿
  亚里士多德在谈及友爱这两章时,开宗明义地把友爱看做是某种德性,或者富有德性的事物……(它)不仅必要而且高尚。换而言之,虽然亚氏对于友爱的论述范围较为宽泛,如父母、子女、夫妻、老人的友爱,或曰有用的,快乐的,和善的友爱。然而一旦进入到价值判断层面时,亚氏是倾向于由善而生的友爱的。善意、团结、互惠成为善之友爱的三大构成因子。
  首先,亚氏认为善是友谊的起点,没有善意友谊则无法生成。然而善意仅仅是提供一种原初性质的倾向性,其处于潜在与实在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所以亚氏又言“善意可以是尚未起作用的友谊,如若继续下去,增加接触,也就变成为友谊”。⑩
  其次,在善意的基点上,团结成为较为实在的友爱因子。团结作为友爱因子,内涵如下几个前提。首先,这是有关共同之事务,才会有团结与不团结之分;同时正是因为团结,暗含着公民事务的内在一致;而且又是一種大格局的团结,与共同体有着直接的关联。在书里亚氏是如此谈到的:“公民们对他们共同利益有共同认识,并选择同样的行为以实现其共同的意见时,我们便称之为团结”, “这样的团结只存在于公道的人们之间……他们所希望的是公正与利益,这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坏人之间不会有这种团结,除非在细小的事情上”。 故而,有关团结,可看做善的友爱的趋向的第二个环节:在善意的基础上形成有关共同体的团结。
  作为友爱的发展的归宿,互惠其包含的内容要比善意、团结显得更为丰富。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把互惠看做友爱的归宿,显得偏于功利主义。然而在亚氏书中的互惠之意,要更为饱满圆融。这种有关善的友爱的互惠,完全不同于有用的、快乐的友爱的相关内容。亚氏认为,善良人的人对待朋友正如对待自身,因为朋友就是另外一个自身,同时在朋友方面也亦当如此。“善良的人,应该是一个热爱自己的人,他做高尚的事情,帮助他人,同时有助于自己……善良的人总是为了朋友,为了祖国而尽心尽力……鄙弃那些人们竞相争夺的东西,为自己他只求得高尚。” 这种由自爱反观他人,推善施友的行为,其最终仍然是为了构建一个向善的共同体(祖国)。
  所以,关于友何以爱的问题,通过善意,团结与互惠得以爱成。继而,在更深的层次上的愿景,亚氏观照的是共同体的友爱。在第八章的第十小节,亚氏指出,友爱也出现于各种政体之中,而且友爱依赖于共同体,共同體的不同导致友爱也不同,而在民主制下的友爱最多。
  在另外一处,亚氏具体谈及城邦共同体的中的友爱。他认为,对共同事业无所奉献是不会得到荣誉……友谊所要求的是尽其所能,而不是酬其所值。在最终的愿景上,亚氏认为共同生活是最值得欲求的东西。因为,友爱存在于某种共同体之中。至于这种共同体之中友爱的形状,亚氏做了细化的描述:善良人们的友情是高尚的,它由于接触而增长。他们在现实活动中,在相互促进中变得越来越好。他们互相把对方当做自己的榜样,并以此欢欣。
  终而言之,亚氏的友爱场域内的朋友生活是为了构建具有善趋向城邦生活,这一方面寄托了作者对于当时希腊社会动乱与城邦危机的现实关怀,另外一方面对于之后两千多年的社会交往中的友爱观也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养份。
  3 友爱观的现代启示
  亚氏所言及的友爱内容宽泛,条理众多,然而归根结底就是追求一种向善的友爱。在功利主义与工具理性流行的当代,追寻美德之后,必然是要关注中西文化源头都有所论及的善。
  首先,关注以善为根基的友爱,有助于缓解功利主义与工具理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社会整体价值趋向在唯经济论的导向下,更加注重内心美德的修炼与以美德为根基的友爱相处模式的构建。
  其次,效法以善为根据的友爱,能够重塑个人内心既有的负面友爱相处模式,例如以人脉资源为导向的友爱模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小集团友爱模式。改善如流,从而能够改变社会总体友爱价值取向。
  最终,在整个社会形成以善为根据的友爱,必然能够增加公民的幸福指数,最终形成人人向善交往,社会共同体良序发展的模式。
  
  注释
  ① 维基百科. Philia词条[EB/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Philia
  ②⑨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85,286,271,271-272.
  ③④⑤⑥⑦⑧⑩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64,165-166,200,206,170,207,197,202-203.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明确工科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中创新教育定位的基础上,基于分层教育理念,以国家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基础课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为例,提出了“隐性分层、适当集中、强化团队、动态评价”的教学模式设计。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分层教学 专业基础课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Bil
期刊
摘 要 本文分析湖北省恩施州地方经济对于韩国语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研究了适合其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 韩国语人才 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 湖北恩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mmunity Needs and Research Training Plan of Korean Talents  ——Take Hubei Enshi as a
期刊
摘 要 “说课”是深层次的教学研究活动。“说课”先由教师个人说,后有同行、专家评议,由于其结合了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实践,使教师个人的教学智慧得以生成,并通过同行、专家评议使教学智慧得以升華,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已经不断地被各教育部门和许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关键词 “说课” 教学研究活动 提高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Formation and Sublima
期刊
摘 要 学生公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有超过2/3的时间都在宿舍渡过,因此宿舍也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公寓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力量,在努力践行好“服务、教育、管理”的基础上,必须准确把握思政教育的特点,并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以将思政教育贯穿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 服务 教育 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措施 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 恩格斯和孟子都认为人与动物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恩格斯是从劳动角度考虑,认为从猿到人的转变是通过劳动实现的。孟子是从道德角度考虑,认为人区别动物在于人的仁德的培养使人能够成为完整的人。对于人与动物的区别问题,恩格斯和孟子两位思想家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划分标准,有助于我们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 恩格斯 孟子 劳动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The Difference
期刊
摘 要 高校学生宿舍作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学习和休息场所,宿舍育人对大学生的影响深远。本文立足于高校宿舍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从宿舍育人的概念入手,揭示宿舍育人在大学生成长和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河南工业大学宿舍管理工作实际,提出了实现高校宿舍育人功能的若干途径。  关键词 学生宿舍 育人功能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Empirical Research on
期刊
摘 要 本研究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七unit 3 project 为案例,探索牛津高中英语课堂环境下小组互动在project教学中的运用。小组互动是以教师启动为前提,引导学生课外组织交流,以小组合作为主体,创造性的实现小组目标,于课内进行展示且结合阅读进行改进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Project 教学 小组互动 案例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4
期刊
摘 要 写作是语言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技能。然而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的英语激情不高,执笔效果不好。本文就针对这个问题对写作现状做了分析,对高考英语写作训练效度做出了探讨。  关键词 写作训练 合作学习 效度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Ma
期刊
摘 要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有其独特的内涵;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继承、超越了孙中山的民生理想;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孙中山 民生主义 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G696 文献标识码:A    Interpretation of Sun Yatsen' Livelihood Theories and Practical Signifi
期刊
摘 要 本文运用马克思哲学的异化劳动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来透析科研量化管理制度,这一理论视角贯穿科研量化管理制度下科研异化的表征、科研量化管理的得失与前景以及科研管理的出路。从这个角度去认识科研量化管理制度,对于科研管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科研管理 异化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