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语言清新、内容简单、情感真挚、含义深远。围绕“爱”字组织材料,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挖掘文本训练点,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不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感悟课文。
一、依事设画串联想象
“栽花赏花”这件事,字里行间流露出父子间浓浓亲情,要让这张用爱编织的情感之网在课堂张扬。我联系上下文设计成一组连续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1.劳动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来到爸爸身边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想象:10岁孩子怎么种花?种了哪些花?这么辛苦,他心里怎么想的。这幅劳动图,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儿子的用心,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2.春景图。“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想象:儿子回家前,望着满院亲自栽种的花草,幸福地笑了,他仿佛看见……这是儿子用自己的汗水为父亲送上的一份美意、爱意,在说话中儿子对父亲那份纯真爱的举动得到凸显延伸。3.赏花图。“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想象:高尔基享受儿子的劳动成果时的兴奋、骄傲、自豪、感动的神情及心里活动,亲情又化为对儿子的思念。这种串连起来的画面想象说话,让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
二、利用疑问诱发想象
文中儿子种的花明明是在“院子里”,为什么父亲却认为在“岛上”。课上学生提出质疑,我很兴奋,这个生成为突破文本关键句创造了一个极佳的契机,趁势引导,儿子种的花开得那样的姹紫嫣红,不仅引来……还引来……,闭上眼睛,听着音乐,跟着老师的描绘想象:清晨一位阿姨打开窗户,闻到花儿散发的阵阵清香,她会……;一个小孩看到花丛中蜜蜂蝴蝶在翩翩起舞,他会……;疲惫不堪的渔民走来了,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他会……。选择你喜欢的人说说他的感受。在这个想象说话中学生体会到儿子不仅给父亲带来了快乐,也给岛上居民带来了快乐,所以父亲才会说:“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质疑,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抓住相同词语比较想象
文中两处出现“美好的东西”,分别指什么?第一句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句一时语塞。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假如你是高尔基的儿子,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就……;假如你是老师(医生、乘务员)还可以在什么情况下留给别人哪些美好的东西呢?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归纳:生活中,可能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一杯清凉的茶,一张微笑的脸庞,一个轻轻的抚摸,一句温暖的话,一次无私的帮助,甚至一个鼓励安慰的眼神,只要是真诚的付出,都会让别人享受到你传递出来的快乐!都会让我们感到别人是多么需要我们!这些就是你给别人留下的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想象的魅力。
四、挖掘空白点换位想象
空白是作者无意或有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空间。它能够驱使读者去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使读者对文章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课上学生提出意见:高尔基对儿子的要求太高了,要他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一心只为别人,那他自己的事怎么办?他就不会厌烦,不会感到不平衡吗?这个问题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也议论纷纷。我把问题抛给孩子:“我们换个身份来想象,如果你是接受过帮助的人,此时你看到高尔基的儿子……,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时高尔基的儿子又会怎样?解决自己的问题,孩子们特别活跃,你一言我一语,得出结论: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帮助也是互相的,看到高尔基的儿子遇到困难,别人也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他的问题也解决了,他会发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大家都享受到来自别人带来美好的东西的快乐,都会感到人与人之间是互相需要的。多个性的想法,来自文本,又跳出文本。对“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挖掘,搭起了学生和文本之间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桥梁,对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有效的。
五、紧扣关键句拓宽想象
文中 “‘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用心良苦的至理名言,将浓浓的父子之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理解这句含义深远的话,我让学生联系前面的交流,结合生活实例,模仿写一句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生的创作让人惊喜:“奉献比索取快乐。”“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想象创作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高尔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儿子的一种崇高的父爱,并将这种感悟浓缩成自己的名言,作为座右铭,拓宽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每一处去实践,让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躬身体验“给”的快乐,从身边的事、从至爱亲朋做起,感受人世间真挚的“爱”的艺术、“给”的艺术。从而达到育人育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意境。
六、借助书信延伸想象
当儿子收到带着浓浓春花芬芳,带着父亲谆谆教诲的信后,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封信给高尔基的儿子、给我们所有的人带来的又是什么呢?课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有选择的练笔倾吐:1.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2.结合你的实践或联想到的人和事写一段读后感。这些个性化倾吐带着学生对课文的独特而真切的感悟,带着学生自己实践后的亲身体验,精彩纷呈,真挚感人。不但训练了学生想象写作的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而且使文章的主旨“给永远比拿愉快”在孩子们的生活中蔚然成风。实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更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对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依事设画串联想象
“栽花赏花”这件事,字里行间流露出父子间浓浓亲情,要让这张用爱编织的情感之网在课堂张扬。我联系上下文设计成一组连续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1.劳动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来到爸爸身边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想象:10岁孩子怎么种花?种了哪些花?这么辛苦,他心里怎么想的。这幅劳动图,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儿子的用心,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2.春景图。“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想象:儿子回家前,望着满院亲自栽种的花草,幸福地笑了,他仿佛看见……这是儿子用自己的汗水为父亲送上的一份美意、爱意,在说话中儿子对父亲那份纯真爱的举动得到凸显延伸。3.赏花图。“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想象:高尔基享受儿子的劳动成果时的兴奋、骄傲、自豪、感动的神情及心里活动,亲情又化为对儿子的思念。这种串连起来的画面想象说话,让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
二、利用疑问诱发想象
文中儿子种的花明明是在“院子里”,为什么父亲却认为在“岛上”。课上学生提出质疑,我很兴奋,这个生成为突破文本关键句创造了一个极佳的契机,趁势引导,儿子种的花开得那样的姹紫嫣红,不仅引来……还引来……,闭上眼睛,听着音乐,跟着老师的描绘想象:清晨一位阿姨打开窗户,闻到花儿散发的阵阵清香,她会……;一个小孩看到花丛中蜜蜂蝴蝶在翩翩起舞,他会……;疲惫不堪的渔民走来了,欣赏着眼前的鲜花,他会……。选择你喜欢的人说说他的感受。在这个想象说话中学生体会到儿子不仅给父亲带来了快乐,也给岛上居民带来了快乐,所以父亲才会说:“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质疑,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抓住相同词语比较想象
文中两处出现“美好的东西”,分别指什么?第一句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句一时语塞。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假如你是高尔基的儿子,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就……;假如你是老师(医生、乘务员)还可以在什么情况下留给别人哪些美好的东西呢?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归纳:生活中,可能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一杯清凉的茶,一张微笑的脸庞,一个轻轻的抚摸,一句温暖的话,一次无私的帮助,甚至一个鼓励安慰的眼神,只要是真诚的付出,都会让别人享受到你传递出来的快乐!都会让我们感到别人是多么需要我们!这些就是你给别人留下的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想象的魅力。
四、挖掘空白点换位想象
空白是作者无意或有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空间。它能够驱使读者去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使读者对文章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课上学生提出意见:高尔基对儿子的要求太高了,要他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一心只为别人,那他自己的事怎么办?他就不会厌烦,不会感到不平衡吗?这个问题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也议论纷纷。我把问题抛给孩子:“我们换个身份来想象,如果你是接受过帮助的人,此时你看到高尔基的儿子……,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时高尔基的儿子又会怎样?解决自己的问题,孩子们特别活跃,你一言我一语,得出结论: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帮助也是互相的,看到高尔基的儿子遇到困难,别人也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他的问题也解决了,他会发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大家都享受到来自别人带来美好的东西的快乐,都会感到人与人之间是互相需要的。多个性的想法,来自文本,又跳出文本。对“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挖掘,搭起了学生和文本之间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桥梁,对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有效的。
五、紧扣关键句拓宽想象
文中 “‘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用心良苦的至理名言,将浓浓的父子之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理解这句含义深远的话,我让学生联系前面的交流,结合生活实例,模仿写一句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生的创作让人惊喜:“奉献比索取快乐。”“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想象创作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高尔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儿子的一种崇高的父爱,并将这种感悟浓缩成自己的名言,作为座右铭,拓宽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每一处去实践,让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躬身体验“给”的快乐,从身边的事、从至爱亲朋做起,感受人世间真挚的“爱”的艺术、“给”的艺术。从而达到育人育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意境。
六、借助书信延伸想象
当儿子收到带着浓浓春花芬芳,带着父亲谆谆教诲的信后,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封信给高尔基的儿子、给我们所有的人带来的又是什么呢?课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有选择的练笔倾吐:1.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2.结合你的实践或联想到的人和事写一段读后感。这些个性化倾吐带着学生对课文的独特而真切的感悟,带着学生自己实践后的亲身体验,精彩纷呈,真挚感人。不但训练了学生想象写作的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而且使文章的主旨“给永远比拿愉快”在孩子们的生活中蔚然成风。实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更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对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