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一别五十载 从未曾离开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da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届六中全会形成的决议中,隆重地提到一个人名,那就是雷锋。决议要求“学习雷锋常态化”。
  2003年近20家媒体开展的大型调查中,雷锋入选21世纪“十大文化偶像”。“十大”之中,8人是鲁迅、梅兰芳等杰出文学家、艺术家,1个是科学家钱学森,还有1名普通士兵,那就是雷锋。
  伟人毛泽东一生中,曾只为三人题词:白求恩、刘胡兰、雷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仅为一人题词,那就是雷锋。
  曾经的年代,工人有王进喜,农民有陈永贵,士兵有雷锋……而今,几乎所有人仍经常会提起,不少人仍经常在学习的,却仅剩一人,那就是雷锋。
  ……
  一切的一切,指向一个问号。
  为什么总是“雷锋”?
  这两个字魅力何在?
  为什么是“雷锋”?
  雷锋的仁爱直指人心最柔软处,被还原为“时髦青年”的他,又如此多维、可爱,而由他冠名的精神与时代同进。
  雷锋出生在1940年,童年时失去父母兄弟,成为孤儿。新中国成立后,雷锋得到前所未有的关爱,顺利入小学,进少先队,当机要员,到钢铁厂,参军。
  他的一生,得到了爱,更传递了爱。
  因表现优异、“节约”、“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雷锋生前即是“名人”,1960年11月,《前进报》首次发布雷锋日记。1962年8月10日,因公殉职5天前,他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雷锋的仁爱直指人心最软处。
  有人梳理雷锋日记,发现有100多处提到“人民”。雷锋“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对自己抠门,对别人大方,攒钱捐给灾区,送给有困难的战友,时常义务劳动,在火车上帮旅客端茶送水……雷锋带来的“温暖”,简单质朴,却抵达人心。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威力无穷的精神原子弹”迅即温暖全国。
  雷锋的形象有血有肉。
  在几代人的口中,他一直是“雷锋叔叔”。如同邻家大叔,可亲可近。他并不“高大全”,甚至十分普通。前些年出版的《雷锋(1940~1962)》一书,披露了他“时髦青年”的一面。他爱照相,曾在天安门前骑摩托车留影;他爱美,穿皮夹克,留过“刘海”。
  他爱生活,会采摘野花插在玻璃瓶里装点房间。《雷锋全集》新近上市,披露雷锋是个“文青”,写过诗歌和小说,也有过朦胧的青春情感。如此“贴地气”,不但丝毫无损他的形象,反倒赢得更多拥趸。
  “平凡的仁者”雷锋,他的理想、奉献,他的干一行爱一行,他的所有品质,我们都能学到。历史的启示总是穿越时空:抵达人心便是抵达久远。
  雷锋之所以恒、久,还因为“雷锋精神”与时俱进。
  “雷锋”是什么?
  不同的年代,“雷锋精神”有不同的内涵,它们顺应并推动时代。每一次学习雷锋之后,社会风气都有所好转。
  50年来,雷锋带来的暖流,汇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雷锋”已远远超出了个人称谓。“雷锋”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雷锋精神”。
  上世纪60年代,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席卷全国,“雷锋”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真善美的象征。70年代,就像《学习雷锋好榜样》里唱的那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忠诚”和“爱憎分明”备受关注。
  80年代,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钉子精神,为时代推崇。90年代,雷锋精神被解释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奉献精神。进入新世纪,雷锋精神也被“感动中国”的平凡人物赋予新的内涵。
  “雷锋精神”在推动时代进步。
  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雷锋纪念馆馆长何朝海介绍,党中央曾号召学习雷锋三次。每一次学雷锋之后,总让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号召,到1965年掀起高潮,社会风气非常好。第二次是在十三届六中全会上,从1990年到1993年又是学雷锋的高潮,社会风气有所好转。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三次发出号召。
  时代造就了常谈常新的“雷锋文化”。
  1963年,“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发出不久,《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歌问世,很快妇孺皆知。与此同时,诗人贺敬之写出长诗《雷锋之歌》。随时代更迭,越来越多的雷锋题材书籍、电影等出现。进入新世纪,雷锋的故事仍然备受关注。
  近年,经过加工,雷锋故事拍成了电视剧,其中“初恋”戏份成为宣传噱头。此外,青年人中刮起“复古风”,雷锋头像走上文化衫、茶杯、书包。
  “雷锋”在哪里?
  过于匆匆的脚步,时常把灵魂落在后边。在中外都出现“小悦悦事件”的时代,媒体开始了新的寻找雷锋之旅。
  在脚步匆匆的时代,雷锋被解构、被符号化、被调侃。与此同时,“信仰物化”、“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万象丛生。钱权交易取代了温情,“钱热得烫手,心却冰凉”。
  焦躁中,连学雷锋活动,一些地方也流于形式。曾经,一个敬老院,“一天迎接十几拨学雷锋的”,但很快又寂寞如常。“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
  焦躁中,有时学雷锋甚至要安装摄像头。突如其来的“彭宇案”、“小悦悦事件”更将“良心的底线”话题逼到公共舆论空间的中心。
  焦躁中,一些媒体为追求“轰动性”、“眼球效应”,大篇幅报道冷漠、阴暗,有时因偏听偏信,造成严重负面社会效应。人最可贵的便是自省,媒体也是如此。之后,媒体开始给予“寻找雷锋”更多版面、更长时间段。
  寻找中,我们发现,其实有太多雷锋。“小悦悦事件”中,拾荒的陈贤妹伸出援助之手。“最美妈妈”吴菊萍,一刹那间,托起年幼的生命。东北汉子谢尚威,接住坠楼少年。“最美女孩”刁娜,为救受伤女孩而被汽车撞断了腿……在东北、在江浙、在中原,在祖国每片土地,都找到了“雷锋”。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坚守十年,每年都在找新的雷锋。十年,它为时代树立了新的良心群像。在大凉山深处跋涉20多年、创造邮路传奇的王顺友说,“我比不上雷锋,但我要学雷锋。”雷锋是“感动中国”者心中的标杆。
  因为找到“雷锋”,人心不再冰凉。
  “雷锋”在身边!
  借用罗丹谈美的话——生活从不缺少雷锋,缺少的是发现雷锋的眼睛。多少时候,我们对雷锋视而不见。雷锋会越来越多。
  雷锋是个体。
  “雷锋”这块金字招牌,被一代代“雷锋传人”擦亮。
  有“一抓清”之称的售货员张秉贵、为抢救落入粪池的掏粪老农而献出24岁生命的大学生张华、骑着旧自行车常年奔波于6 000多户居民中间的水电维修工徐虎、让乘客如沐春风的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不同的时代,这些最为普通的人,赋予“雷锋”新的内涵。
  近年,“当代雷锋”鞍钢工人郭明义走进国人视野。
  2012年2月20日13时27分,“鞍钢郭明义”微博粉丝有5 858 638个。之所以一定要标明具体时间,因为每一分每一秒,他的粉丝都在增加。
  据记者观察,15时27分,他的粉丝增长到5 863 854个。两个小时增长5 216个。照此速度,每过一天,他的粉丝增长6万人。
  微博上,他有近600万粉丝,在生活中,他有亿万拥趸。郭明义魅力何在?一言以蔽之,就因为他是“当代雷锋”。
  雷锋也是群像。
  有时,他们冠着“雷锋”二字。如,“邓州编外雷锋团”、“雷锋车队”、“学雷锋小组”等等。
  有时,他们是“志愿者”、“义工”。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中,数十万志愿者,奔赴救灾一线。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上,大学生们义务服务……
  有时,你不知道他们是谁。你只知道他们在“多背一公斤”,他们在义务支教,他们为远方孩子的午餐捐了不多却暖的钱款……
  他们,就是雷锋。
  正如郭明义的粉丝在增长,正如雷锋的原名雷正兴,新的时代,“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人日渐增多,雷锋精神方兴未艾。
  雷锋是一个人名,雷锋更为一个伟大精神冠名。
  雷锋是一座塔名,雷锋更是一座永恒的精神灯塔。
  再过50年,今日一些偶像或已湮灭,雷锋却一定还在。(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陈振凯/文)
其他文献
新年伊始,《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正式实施,由26所高校先行试点,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章程制订和修订工作渐次全面展开。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在一次讲话中,将高校章程称为大学的“宪法”或者“宪章”,更是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关于现代大学改革发展的热烈讨论。  “学术”,无疑是大学章程的核心关键词之一。大学章程的制定,最引人瞩目之处恰是以管理制度的形式,厘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边界,明确各自的
期刊
江苏江阴农村的一个中学,让参观的人傻眼了。教室里不光有电子显示屏,还有温度、湿度等显示,各种硬件设施,令很多城市中学艳羡。  宁夏的一个乡村学校,也让前去采访的记者吃惊。撤点并校,一个乡的孩子们集中住校,几十个人挤在一间屋里,睡大通铺。他们从家里带的馍,只够吃三天,每个星期,父母都要走三个小时,给孩子们送一次馍。  有这样一些数据:在广西等贫困地区,13岁男、女学生的体重,分别比平均水平低10公斤
期刊
全国政协委员、来自河北农业大学的许皞建议缩短中小学学制,应对人口老龄化,缓解即将到来的青壮劳动力短缺。一时间,引发各界人士关注。  学制可缩到9年  许皞:目前我国人口趋于老龄化,20年后青壮劳动力要参与生产创造财富,还要分出很多人员侍奉老人,届时青壮劳动力短缺将是很大的社会问题。并且,中小学学制过长会占用青少年接触社会和生活的时间,不利于个性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建议,缩短中小学学制到9年或10年
期刊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每年两会,代表委员都一再呼吁“减负”。然而,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至今依然存在,在有些地区甚至愈演愈烈。  “减负”为何困难重重?怎样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减负”难题?在错综复杂的格局下,政府、学校和家庭各需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
期刊
【培训班:火爆背后的“生意”】  案例回顾1:  央视曝瑜伽培训乱象:学一个月就当教练  想健身却伤身,看似优雅的瑜伽运动未必安全,《每周质量报告》近日曝光,瑜伽馆虽“遍地开花”,但一些瑜伽教练并不具备专业水平,瑜伽教练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由于教练的指导不科学合理,瑜伽练习者受伤骨折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媒体呼吁加强对瑜伽教练等从业者和相关机构的监管,规范瑜伽培训市场。  练瑜伽卡掉骨头  2012
期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出,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就近上学的关系。  “这应该是当前撤点并校工作的总的指导原则。我认为这抓到了关键,各地要落实好总理的要求,要做好布局调整,必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益阳市委组织部部长彭爱华说。  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的中小学撤点并校,曾被认为是合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近些
期刊
满大街的广告、动辄数万元的学费,“一对一”辅导乱象的背后,是商业利益和应试教育观念作祟。日前,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通知,规范整顿中小学教辅材料市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要做到两“减轻”,除教辅市场外,“一对一”辅导等课外培训市场也有待规范和引导。  “最近我每天接到七八个‘一对一’辅导的短信,比卖房子和卖发票的短信都多,这个‘一对一’辅导真的像他们宣传的那样能
期刊
编者按:春风送暖,万象更新。2012年全国两会在众人期许的目光中拉开帷幕,在我们欣慰的笑声中由近行远。2012年教育迎春。  “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实现‘两基’目标”、“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透露了这两个令人振奋的信息。同时,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被列入2012年九大主要任务之一。  教育不仅被国家
期刊
从“绿领巾”到“红校服”再到“三色作业本”,去年发生在教育领域被称之为“教育冷暴力”的现象一度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在今年的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对此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教育走到这样一个极端,那是很可怕的。”全国政协委员张济顺说,她并不反对用分数和考试来评价学生,在她看来,评价不可能没有,就现在而言,考试可能还是对学生最公平的考核方法。但一些学校主观地、表面化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并给
期刊
导读:  会泽位于云南东北部,隶属曲靖市,因境内有金沙江、小江、牛栏江、以礼河等三江十河交汇而得名。会泽全县总人口101万,在云南129个县(市、区)中系第三人口大县,按最新国家颁布的贫困标准,全县贫困人口占到了80%。会泽境内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695米,是一个集山区、石山区、冷凉地区、干热河谷地区及泥石流滑坡地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会泽现有17.2万名各级各类在校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