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要生源的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类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教师唯有通过更加深入地实地走访,才能掌握到孩子成长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通过开展家校共育,给予家长专业化的引导。
关键词:家访;家校共育;家庭教育环境
“老佛爷”是我对学生小雨奶奶的第一印象,自2018年寒假的那次家访之后,这个形象便时常会蹦出来,挥之不去。
小雨是家住学校对面小区的初三女孩,初中两年半的时间,无论家长会还是班级QQ群,她的家长都很少露面,更不要说是和老师的深入交流了。鲜有的几次电话沟通,均是匆匆挂断。
2018年的寒假,我和班主任朱老师相约一定要和小雨的父母见上一面,聊聊小雨的学业情况。提前的电话沟通很顺利,父母都答应在家中等着。谁知,下午2点,当我们如约敲门2、3分钟后,怯生生打开大门的却是小雨本人。孩子连忙把我们一行3位老师让进屋内落座。正当我们心生疑虑时,卧室的门“吱”的一声开了,只见一位老太太不紧不慢踱步出来,边扣着外套纽扣边和我们3位点头示意,算是打了招呼,然后径直坐在椅子上。小雨急忙去到厨房,倒上热水,先把一个大白瓷缸毕恭毕敬地送到老太太手边,再给老师们一一端上热茶。忙毕,小雨垂手站在卧室门口低头搓着手指听我们说话。
气氛有点尴尬,班主任先开了口。“我们是小雨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和小雨父母电话联系过要来家访,请问小雨父母在家嘛?”“哦,他们上班去了,没法子啊,生了个小二子,工作忙。”老太太终于开口说话了。不等班主任介绍完小雨的学业情况,老太太又说开了。“我们家小雨很乖的,从来不让我们操心。我们常教育她,在学校要好好表现,不要惹事。”班主任接着介绍起小雨的成绩,我在一旁想到:的確是不用烦,成绩一直稳定在最后。家人怎么不着急呢?
此时,老太太端起茶缸呷了一口茶又开始说到:“我们家小雨很乖的,从来不让我们操心。从小生病了也不用我们带着去看,有一次咳嗽很厉害,她去菜场买菜顺手买一个梨子,放两片枇杷叶蒸蒸,润润肺,过2个礼拜就好了。你看,一点不用我们大人操心。”
听到此,我的心一沉。心想,病重了不应该是送去医院吗?想着想着,突然卧室里响起了婴儿的啼哭声。只见小雨如弹簧般跳起来,匆忙而又小心地进入卧室,抱起啼哭的小男婴熟练地摇摇、把尿、穿衣服……大家这么看了5分钟,老太太干脆翘起了二郎腿,又呷了一口茶。此刻,不知何故,旧照片中老佛爷的形象便立刻跳到我脑子里。
老太太又开口了,“我家小雨很乖的,从来不让我们操心……她很会做家务的,都是她照顾弟弟……我们家从来不重男轻女的……”
听到“老佛爷”这么说,几位老师还想再说些什么,但是看着忙碌带弟弟的小雨和品着茶的老太太,便再没有更多的交流话题了。匆匆和里屋的小雨道别,离开了小雨家。
一路雪飘,一路无语。
很快,小雨初三毕业了,自己填了一所职校,的确不用大家烦心。
半年后,小雨来看我了,浓浓的妆挎着红色的小包,差点没有认出来。小雨说,在新的学校,她很乖,从来不逃课。
家访后记:
小雨,只是我诸多学生中的一个,却很有代表性。失地农民家庭或者外来务工家庭往往不止一个子女,按照老传统,他们总是希望能生一个男孩。家中3、4个孩子的情况不在少数,往往前面都是女孩。对于这些女孩的教育培养问题,是最让人唏嘘的。很多家庭把绝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男孩身上,对于女孩子则听之任之。现在我正教的班级中也有这类现象,家长的微信朋友圈全晒的是小儿子的一举一动。他累了、他会做算术了……他的每一点进步都被记录下来。但是,当我和家长谈论女孩的学习问题时,家长总是各种理由推脱不管。
都说,现在的孩子是家长手心里的宝,很少有人会想到在南京这样一个都市的主城区(注:作者所在学校位于南京市核心城区,外来务工子女占比达70%以上,其余绝大多数为拆迁安置户),却还在上演着重男轻女的悲剧。她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作为此类学校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类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在以往的家校合作过程中,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在校表现、成绩变化,要求家长给予配合与协助。往往采取家长会、家长QQ群、微信群、家校联系本等方式给家长布置具体的任务。这种以学校为主导,家长服从配合的单向模式,很明显并不适合这类家庭。这些外来务工家庭(或失地农民家庭)的家长们由于文化水平、家庭环境、社会地位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持有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或者对于教育问题自信心不足,通常处于绝对地服从地位甚至采取逃避态度,久而久之造成家长主体地位和责任的进一步缺失。
从另一个角度,教师唯有通过更加深入地实地走访,才能掌握到孩子成长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通过开展家校共育,引领此类家庭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例如,通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体验式家长会、体验式亲子德育活动等,引发家长对自身家庭教育环境优化的思考,更加主动地为孩子营造出一份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与氛围,形成多元化的家庭教育途径。又比如,教师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德育类假期活动。可以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自家家谱的编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史,思考在家族发展链条中,自己应该担当什么角色,是“高峰”还是“低谷”;是家族崛起的创业者,还是家族发展的维持者。这既是一份假期作业,也是关于人生责任的一次反思,更是一次德育活动课;家长也可以多和孩子就某一社会现象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让孩子多谈谈他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还可以请家长带孩子一起寻访城市历史古迹、观看文艺演出、参观博物馆或者美术作品展,让孩子学会欣赏美、学会发现美。
总之,作为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的构建,更加科学地通过家校共育给予家长专业化的引导。也真心希望一部分家长能够摈弃传统思想中的糟粕,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家庭的支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晓.基础教育“家校合作”的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夏军英.昆山外来务工子女德育创新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5(3).
[3]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朱卉斌,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
关键词:家访;家校共育;家庭教育环境
“老佛爷”是我对学生小雨奶奶的第一印象,自2018年寒假的那次家访之后,这个形象便时常会蹦出来,挥之不去。
小雨是家住学校对面小区的初三女孩,初中两年半的时间,无论家长会还是班级QQ群,她的家长都很少露面,更不要说是和老师的深入交流了。鲜有的几次电话沟通,均是匆匆挂断。
2018年的寒假,我和班主任朱老师相约一定要和小雨的父母见上一面,聊聊小雨的学业情况。提前的电话沟通很顺利,父母都答应在家中等着。谁知,下午2点,当我们如约敲门2、3分钟后,怯生生打开大门的却是小雨本人。孩子连忙把我们一行3位老师让进屋内落座。正当我们心生疑虑时,卧室的门“吱”的一声开了,只见一位老太太不紧不慢踱步出来,边扣着外套纽扣边和我们3位点头示意,算是打了招呼,然后径直坐在椅子上。小雨急忙去到厨房,倒上热水,先把一个大白瓷缸毕恭毕敬地送到老太太手边,再给老师们一一端上热茶。忙毕,小雨垂手站在卧室门口低头搓着手指听我们说话。
气氛有点尴尬,班主任先开了口。“我们是小雨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和小雨父母电话联系过要来家访,请问小雨父母在家嘛?”“哦,他们上班去了,没法子啊,生了个小二子,工作忙。”老太太终于开口说话了。不等班主任介绍完小雨的学业情况,老太太又说开了。“我们家小雨很乖的,从来不让我们操心。我们常教育她,在学校要好好表现,不要惹事。”班主任接着介绍起小雨的成绩,我在一旁想到:的確是不用烦,成绩一直稳定在最后。家人怎么不着急呢?
此时,老太太端起茶缸呷了一口茶又开始说到:“我们家小雨很乖的,从来不让我们操心。从小生病了也不用我们带着去看,有一次咳嗽很厉害,她去菜场买菜顺手买一个梨子,放两片枇杷叶蒸蒸,润润肺,过2个礼拜就好了。你看,一点不用我们大人操心。”
听到此,我的心一沉。心想,病重了不应该是送去医院吗?想着想着,突然卧室里响起了婴儿的啼哭声。只见小雨如弹簧般跳起来,匆忙而又小心地进入卧室,抱起啼哭的小男婴熟练地摇摇、把尿、穿衣服……大家这么看了5分钟,老太太干脆翘起了二郎腿,又呷了一口茶。此刻,不知何故,旧照片中老佛爷的形象便立刻跳到我脑子里。
老太太又开口了,“我家小雨很乖的,从来不让我们操心……她很会做家务的,都是她照顾弟弟……我们家从来不重男轻女的……”
听到“老佛爷”这么说,几位老师还想再说些什么,但是看着忙碌带弟弟的小雨和品着茶的老太太,便再没有更多的交流话题了。匆匆和里屋的小雨道别,离开了小雨家。
一路雪飘,一路无语。
很快,小雨初三毕业了,自己填了一所职校,的确不用大家烦心。
半年后,小雨来看我了,浓浓的妆挎着红色的小包,差点没有认出来。小雨说,在新的学校,她很乖,从来不逃课。
家访后记:
小雨,只是我诸多学生中的一个,却很有代表性。失地农民家庭或者外来务工家庭往往不止一个子女,按照老传统,他们总是希望能生一个男孩。家中3、4个孩子的情况不在少数,往往前面都是女孩。对于这些女孩的教育培养问题,是最让人唏嘘的。很多家庭把绝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男孩身上,对于女孩子则听之任之。现在我正教的班级中也有这类现象,家长的微信朋友圈全晒的是小儿子的一举一动。他累了、他会做算术了……他的每一点进步都被记录下来。但是,当我和家长谈论女孩的学习问题时,家长总是各种理由推脱不管。
都说,现在的孩子是家长手心里的宝,很少有人会想到在南京这样一个都市的主城区(注:作者所在学校位于南京市核心城区,外来务工子女占比达70%以上,其余绝大多数为拆迁安置户),却还在上演着重男轻女的悲剧。她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作为此类学校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类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在以往的家校合作过程中,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在校表现、成绩变化,要求家长给予配合与协助。往往采取家长会、家长QQ群、微信群、家校联系本等方式给家长布置具体的任务。这种以学校为主导,家长服从配合的单向模式,很明显并不适合这类家庭。这些外来务工家庭(或失地农民家庭)的家长们由于文化水平、家庭环境、社会地位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持有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或者对于教育问题自信心不足,通常处于绝对地服从地位甚至采取逃避态度,久而久之造成家长主体地位和责任的进一步缺失。
从另一个角度,教师唯有通过更加深入地实地走访,才能掌握到孩子成长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通过开展家校共育,引领此类家庭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例如,通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体验式家长会、体验式亲子德育活动等,引发家长对自身家庭教育环境优化的思考,更加主动地为孩子营造出一份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与氛围,形成多元化的家庭教育途径。又比如,教师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德育类假期活动。可以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自家家谱的编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史,思考在家族发展链条中,自己应该担当什么角色,是“高峰”还是“低谷”;是家族崛起的创业者,还是家族发展的维持者。这既是一份假期作业,也是关于人生责任的一次反思,更是一次德育活动课;家长也可以多和孩子就某一社会现象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让孩子多谈谈他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还可以请家长带孩子一起寻访城市历史古迹、观看文艺演出、参观博物馆或者美术作品展,让孩子学会欣赏美、学会发现美。
总之,作为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的构建,更加科学地通过家校共育给予家长专业化的引导。也真心希望一部分家长能够摈弃传统思想中的糟粕,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家庭的支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晓.基础教育“家校合作”的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夏军英.昆山外来务工子女德育创新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5(3).
[3]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朱卉斌,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