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我国绿色基金发展前景广阔》(9月15日)
目前,中国绿色金融中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已取得积极进展,绿色基金也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在现有的宏观金融形势和金融改革背景下,我国的绿色基金发展仍面临诸多融资挑战。基于我国绿色投融资经常面临高风险、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产品和分析工具缺失等问题,绿色基金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积极利用PPP模式,吸引和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开展绿色投融资。从国际经验来看,单靠政府资金已不能满足庞大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在PPP模式下,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公开透明方式,完善收益成本风险共担机制,实现政府政策目标。
二是鼓励各级政府以多种形式发起或参与发起PPP模式的绿色发展基金。例如,政府要在确保执行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及政策的前提下出资,地方政府可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公共服务定价等措施,完善收益和成本风险共担机制,支持绿色发展基金所投资的项目。
三是积极探索建立绿色担保基金,扩大绿色项目融资来源。绿色基金不仅包括绿色投资基金,也包括绿色担保基金。未来中国可以考虑设立包括绿色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绿色债券、绿色PPP项目担保等在内的绿色担保基金。
日经亚洲评论《里海:“一带一路”倡议下最好的赌注》(9月7日)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跨里海交通走廊项目”结合了海陆优势,连通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和中国霍尔果斯口岸,逐渐受到中国决策者的重视并将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该线路具有三大优势:
第一,该线路仅经过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将成为目前所有方案中连接中欧且途经国家最少的快捷线路。
第二,凭借黑海和里海的地理优势,该路线能使中国西部通过海路与陆路与欧盟连通,未来中欧间的货物运输将更加便捷。
第三,中国对该线路的铁路运输提供补贴,确保线路持续运营。
总体来看,该线路的运营有利于推动沿线地区的国际贸易,但必须满足两点要求:一是推动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二是随着未来格鲁吉亚加入欧盟,鉴于其与欧盟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关系,中国若想在该地区顺利推进计划,必须制定出惠及地区人民的贸易战略。
亚洲时报《西方世界:从对华轻视到侧目》(9月18日)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都不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他们曾预测中国的经济繁荣将止步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或是2013年欧债危机。近年来,这些国家不得不改变之前的看法。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和沿线地区都带来了收益。中国在带路沿线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铁路修建极力缩减了连通中欧运输的时间和成本,促进了中国和当地的贸易发展。大量中国货物通过铁路运输出口至欧洲和非洲。
其次,中国正在通过数字革命影响世界经济。中国是第一个实现从现金支付直接跨越至电子支付的经济实体。目前,土耳其正计划在2023年之前,借鉴中国经验和技术转型成无现金社会。谷歌公司也与中国手机制造商小米公司成立合資企业,拟在印度市场推出中档、高性能的智能手机。
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不仅没有衰退,反而越发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经济,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地区影响力开始土崩瓦解。以西亚为例,土耳其开始将本国经济前景寄托于中国而非欧共体;长期遭遇西方贸易禁令的伊朗,在经济方面也越来越依赖中国投资。
吴晓灵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防控金融风险列为三大重要任务之一。当前,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树立风险自担的文化。这是由于:
一方面,打破刚性兑付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在计划经济时代,计划是配置资源的龙头,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如果金融配置效率低下,那么社会资源也不可能得到高效率的配置。不打破刚性兑付就无法反映风险溢价,就没有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另一方面,刚性兑付是金融业制度扭曲的结果。一直以来,打破刚性兑付在金融界都是人心所向的诉求,也正是金融改革要努力的方向,中央文件也屡屡提出要将其打破。但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居民没有自己是财产利益维护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而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承担的责任越大,管制也越多。金融长期处于受压制状态,正常的融资渠道不畅,给非法融资活动留下了很大的活动区间。公众在参与非法集资过程中的心态是盈利归自己,亏损找政府。在这种压力下,由于责任不清,政府往往采取花钱买稳定的做法,助长了刚性兑付文化。(9月18日)
庄毓敏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网络日臻完善。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商业银行纷纷加快在沿线国家的布局。中国商业银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际化战略成为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也为考察和研究商业银行效率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微观上看,国际化对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降低经营成本,提高银行整体竞争力和经营效率。一方面,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银行的资产规模,摊薄单位产出所耗费的固定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海外机构所在国地理及经济特点,合理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商业银行国际化过程中的综合化经营也会带来范围经济效应。
二是发挥多元化经营优势分散经营风险。银行在不同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区域经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经营风险,避免单一市场的风险,提高盈利能力和经营稳定性。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进行跨国经营分散风险,获取多元化收益成为跨国银行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是利用学习效应增加盈利。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他国家的金融技术、管理技能和人才培养方式,从而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率。(9月12日)
徐高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最近一段时间,“灰犀牛”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热词。人们用“灰犀牛”来指称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债务、影子银行等风险。“灰犀牛”风险虽值得关注,但并非不可避免,我国金融体系具备避开“灰犀牛”的有利条件。例如,我国储蓄率长期处于高位,对国内债务形成支撑,是抵御债务危机的有力屏障。在供给侧改革的带动下,我国实体经济增长平稳性也强于过去几年,降低了金融体系的坏账风险。我国政府对金融体系拥有较强影响力,在必要时可以阻断金融风险在市场内的传播和放大。
把握好这些有利条件,并在金融政策调控方面做好以下关键三点,我国完全可以避开“灰犀牛”。
第一,做好金融与实体之间的配合。实体经济稳定是金融稳定的前提。因此,金融体系要支持实体经济,尤其要注意满足那些代表经济转型发展方向的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实体经济的结构转型有一个过程,传统增长引擎仍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把握好金融监管的平衡,既堵后门,也开正门。强有力的金融监管可保障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但金融监管不是把一切都管死,也不能运动式地推进,而应该着力构建松紧适度且有弹性的长效机制。
第三,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金融风险的防控重点。(9月19日)
目前,中国绿色金融中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已取得积极进展,绿色基金也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在现有的宏观金融形势和金融改革背景下,我国的绿色基金发展仍面临诸多融资挑战。基于我国绿色投融资经常面临高风险、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产品和分析工具缺失等问题,绿色基金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积极利用PPP模式,吸引和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开展绿色投融资。从国际经验来看,单靠政府资金已不能满足庞大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在PPP模式下,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公开透明方式,完善收益成本风险共担机制,实现政府政策目标。
二是鼓励各级政府以多种形式发起或参与发起PPP模式的绿色发展基金。例如,政府要在确保执行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及政策的前提下出资,地方政府可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公共服务定价等措施,完善收益和成本风险共担机制,支持绿色发展基金所投资的项目。
三是积极探索建立绿色担保基金,扩大绿色项目融资来源。绿色基金不仅包括绿色投资基金,也包括绿色担保基金。未来中国可以考虑设立包括绿色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绿色债券、绿色PPP项目担保等在内的绿色担保基金。
跨里海交通走廊项目有助于推动沿线地区贸易
日经亚洲评论《里海:“一带一路”倡议下最好的赌注》(9月7日)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跨里海交通走廊项目”结合了海陆优势,连通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和中国霍尔果斯口岸,逐渐受到中国决策者的重视并将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该线路具有三大优势:
第一,该线路仅经过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将成为目前所有方案中连接中欧且途经国家最少的快捷线路。
第二,凭借黑海和里海的地理优势,该路线能使中国西部通过海路与陆路与欧盟连通,未来中欧间的货物运输将更加便捷。
第三,中国对该线路的铁路运输提供补贴,确保线路持续运营。
总体来看,该线路的运营有利于推动沿线地区的国际贸易,但必须满足两点要求:一是推动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二是随着未来格鲁吉亚加入欧盟,鉴于其与欧盟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关系,中国若想在该地区顺利推进计划,必须制定出惠及地区人民的贸易战略。
中国正在通过数字革命影响世界经济
亚洲时报《西方世界:从对华轻视到侧目》(9月18日)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都不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他们曾预测中国的经济繁荣将止步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或是2013年欧债危机。近年来,这些国家不得不改变之前的看法。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和沿线地区都带来了收益。中国在带路沿线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铁路修建极力缩减了连通中欧运输的时间和成本,促进了中国和当地的贸易发展。大量中国货物通过铁路运输出口至欧洲和非洲。
其次,中国正在通过数字革命影响世界经济。中国是第一个实现从现金支付直接跨越至电子支付的经济实体。目前,土耳其正计划在2023年之前,借鉴中国经验和技术转型成无现金社会。谷歌公司也与中国手机制造商小米公司成立合資企业,拟在印度市场推出中档、高性能的智能手机。
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不仅没有衰退,反而越发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经济,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地区影响力开始土崩瓦解。以西亚为例,土耳其开始将本国经济前景寄托于中国而非欧共体;长期遭遇西方贸易禁令的伊朗,在经济方面也越来越依赖中国投资。
有序打破刚性兑付防范金融风险
吴晓灵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防控金融风险列为三大重要任务之一。当前,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树立风险自担的文化。这是由于:
一方面,打破刚性兑付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在计划经济时代,计划是配置资源的龙头,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如果金融配置效率低下,那么社会资源也不可能得到高效率的配置。不打破刚性兑付就无法反映风险溢价,就没有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另一方面,刚性兑付是金融业制度扭曲的结果。一直以来,打破刚性兑付在金融界都是人心所向的诉求,也正是金融改革要努力的方向,中央文件也屡屡提出要将其打破。但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居民没有自己是财产利益维护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而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承担的责任越大,管制也越多。金融长期处于受压制状态,正常的融资渠道不畅,给非法融资活动留下了很大的活动区间。公众在参与非法集资过程中的心态是盈利归自己,亏损找政府。在这种压力下,由于责任不清,政府往往采取花钱买稳定的做法,助长了刚性兑付文化。(9月18日)
商业银行加速布局带路沿线成必然之选
庄毓敏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网络日臻完善。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商业银行纷纷加快在沿线国家的布局。中国商业银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际化战略成为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也为考察和研究商业银行效率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微观上看,国际化对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降低经营成本,提高银行整体竞争力和经营效率。一方面,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银行的资产规模,摊薄单位产出所耗费的固定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海外机构所在国地理及经济特点,合理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商业银行国际化过程中的综合化经营也会带来范围经济效应。
二是发挥多元化经营优势分散经营风险。银行在不同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区域经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经营风险,避免单一市场的风险,提高盈利能力和经营稳定性。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进行跨国经营分散风险,获取多元化收益成为跨国银行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是利用学习效应增加盈利。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他国家的金融技术、管理技能和人才培养方式,从而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率。(9月12日)
灵活监管可避开“灰犀牛”
徐高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最近一段时间,“灰犀牛”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热词。人们用“灰犀牛”来指称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债务、影子银行等风险。“灰犀牛”风险虽值得关注,但并非不可避免,我国金融体系具备避开“灰犀牛”的有利条件。例如,我国储蓄率长期处于高位,对国内债务形成支撑,是抵御债务危机的有力屏障。在供给侧改革的带动下,我国实体经济增长平稳性也强于过去几年,降低了金融体系的坏账风险。我国政府对金融体系拥有较强影响力,在必要时可以阻断金融风险在市场内的传播和放大。
把握好这些有利条件,并在金融政策调控方面做好以下关键三点,我国完全可以避开“灰犀牛”。
第一,做好金融与实体之间的配合。实体经济稳定是金融稳定的前提。因此,金融体系要支持实体经济,尤其要注意满足那些代表经济转型发展方向的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实体经济的结构转型有一个过程,传统增长引擎仍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把握好金融监管的平衡,既堵后门,也开正门。强有力的金融监管可保障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但金融监管不是把一切都管死,也不能运动式地推进,而应该着力构建松紧适度且有弹性的长效机制。
第三,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金融风险的防控重点。(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