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 重回民居之初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将不停止探索
  而我们一切探索的终点
  将是到达我们出发的地方
  并且是生平第一遭知道这地方
  这是T·艾略特的诗句,是为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而写。这首极具辩证性的诗词道出了一个简单的事实:阿波罗探月计划原本是为了揭示月球的奥秘,但其实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地球,以及我们人类自身。万物同理。当中国的建设停止了高歌猛进的势头以后,那些华而不实的现代建筑由于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在建筑功能方面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并且造价高昂,这让人们重新思考建筑的本质。相反,民居建筑的地域性特色让更多的人反思建筑多元化的真实意义。本专题中,我们把民居本能性的地域特征,以及中国当前建筑师的建筑实践作品,呈现出来,以期让人们重新思考建筑的未来。
  
  中国传统民居的产生背景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与环境共生的生活状态。那时自然环境资源只是为满足生存、生活与生产的需要,其经济价值仅为自给自足。从18 世纪工业文明开始,在短短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天了翻地覆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被打破,机器化的大生产导致了自然环境极大破坏,生态环境系统被瓦解,自然生态失调。特别是二战以后的大规模重建、人口爆炸与混乱的城市化,促使现代建筑生产技术巨大进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快餐式的“方盒子”建筑在世界各地迅速涌现。工厂化建筑的出现在满足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要的同时,也导致各地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20 世纪中叶以后,环境共生观念重新引起世人关心与重视。面对快速经济一体化,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外来建筑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反思如何营建我们的家园,让环境共生,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
  民居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建筑类型,也是建造量最大的建筑类型。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经过岁月洗礼的民居建筑形成了最朴实、最实用的建造风格,并因此具有了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在大陆性气候的中国,冬季可避寒风取暖,夏季可通风纳凉,并且保证了充足的光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中国传统民居当中,宅院的总体布局普遍奉行“阴阳相成”的观点,在这种基本的平面布局当中,庭院被塑造成核心单元,成为沟通天地阴阳之气的中心:屋宇为阳,属实,院落为阴,属虚,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院落序列空间,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问题,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我国西北高原地区的窑洞,其下沉式的庭院在窑洞组群中起到了“藏风聚气”、“沟通天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节约了耕地、保护了植被,并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类似的例子还有江西民居中的开合式天井,具有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等多种功能。
  由于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古时的人们大都就地取材,所以因地制宜就成为中国民居的另一大特点。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从事生产,获取生活资料。首先从满足居住功能出发,利用地方材料就地建房。如西藏的碉房、南方少数民族的干栏式民居、西北的窑洞、内蒙古的毡包等,它们都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建筑采用的都是当地的原始材料,自然而环保,并且能够重复利用,自然降解。在外观上,建筑材料保持了原有的质地与色泽,具有特有的民族特色,与周围环境较为协调,与周围环境的能量交换基本保持平衡。在庭院当中,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植树栽花,使院落成为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场所,体现出自然的生态美感。
  
  西藏碉房
  
  地处高原地带的西藏空气稀薄,但阳光充足,辐射强,气候温和,且年变化较小,但日温差变化大,有“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之称。另外,藏族地区风多,气候干燥。受此因素的影响,当地居民在选址、朝向、材料选择上,都要适应这些因素。
  为了回避寒风的侵袭,碉房大都背山面路(或水),房子前面是开阔地带,便于出行和活动。为了减少阳光的辐射,碉房正面的窗户通常比较小,并且窗户上还有遮阳设施。
  在材料选择上,也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常选用当地盛产的石料。石料依据形态可划分为片石、毛石和碎石等,此外还有一种特有的被称为“阿噶土”的土,它是由岩石风化而成。碉房以这些石料为主,结合当地产的柳木、杨木、松柏木、杉木、桦木,甚至是桃树木、梨树木等,进行建造。
  在碉房中,石料是主要的墙体砌料。由于石料多为自然形成,并略加打磨,砌筑后的墙体风格粗狂、自然。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外型上简洁干净。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内坡仍为垂直。因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仅从外形来看,碉房简单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难避免立面的单调。但是,木质的出挑却以轻巧与灵活和厚宽沉重的石墙形成对比,给人以朴实的厚重感,这种做法是建筑功能最大化的体现,同时也兼顾到了艺术效果。
  在厚实的墙体内部是密排的木梁构成的楼层,精细隽永。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碉房建筑石与木质的建筑材料的结合,适应了当地雨水少,气候干燥的特点,是传统民居生态化的具体体现。
  
  干栏式民居
  
  我国的云南、广西、贵州等地是亚热带雨林地区,其传统民居多采用适应环境的干栏式。干栏式民居式采用木为梁柱的简易小楼,傣族的竹楼是用竹子代替木材。这种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底层空出,不住人,较好地防止毒蛇、猛兽的侵袭,屋顶出檐深远,用以遮挡阳光的照射,同时防止雨水淋湿房屋的木架构。
  干栏式民居的建造比较简单,又与当地的环境相适应,搭建起来比较容易。更重要的是,其建筑形式在地基、气候、使用和防御等方面都符合当地的实际。干栏式民居最具特色的地方是位于居室中央的火塘,它是房屋主人的活动中心,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火塘的上方常设有一个吊架,悬挂着篮子之类的东西,里面放置食物,取用起来十分方便。
  根据底层空间的高低,干栏式民居主要分为高干栏和矮干栏两种。矮干栏民居的层数一般为三层,高干栏民居的层数一般为四层。矮干栏民居底层太矮,人不能站立其下,其空间功能单一,只作为关牲畜、放杂物等。高干栏底层较高,人可以站立行走。由于空间较大,功能上能较好地满足房屋主人的多种用途。无论建筑高矮,火塘都设在架空层的上屋室内,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从外形来看,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干栏式民居整体形象相仿,略有细节上的差别。现以侗族和傣族的民居加以说明。
  侗族聚居地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林木生长,为民居建筑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侗族干栏式民居多为二层或三层,建筑高度上和其他地区的民居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屋身采用四面逐层悬挑形式,形成高低错落的外观形态,而且其大小不受约束,显得活泼轻巧。侗族的干栏式民居也不再受地块的限制,民居既可以建在平地上,也可以建在坡地上,显现出建筑对环境的适应性。从地基结构出发,如果建在平地之上,民居采用底层全部架空的形式,如果是建在坡地和山地上,居民通常会采用吊脚楼的形式,临空部分用木柱支撑。
  
  从平面布局上来看,侗族干栏式民居大都采用方形平面。底层架空的空间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等,楼上住人。前半部为廊,宽敞明亮,光线充足,为全家休息或从事手工劳动之场所;后半部为内室,其中设有火塘,这既是“祖宗”安坐之位,也是全家取暖、为炊的地方。火塘两侧或第三层楼上是卧室。
  北部侗族的民居,大部分为木质结构。平屋为单檐结构,开口屋为双檐结构。南部侗族的民居多建在河溪两岸的绿树丛中。这些房屋建筑独特乖巧,每座楼房,除屋面盖瓦之外,有的采用杉木建造。
  傣族民居的主要形式属于干栏式。由于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边境地区,雨水多,气温高,常有水患,所以当地居民创造的干栏式民居多采用竹子做建筑材料,形成“竹楼”。
  傣族民居通常建在丘陵地带的低洼处,当山洪爆发时,洪水会在竹楼的架构处流走。后来由于竹子的防火、防腐、防蛀性能较差,逐渐被木料代替。
  竹楼主要有底部架空层、楼梯、堂室、卧室、前廊和晒台等组成。架空层位于最下部,四面透空,一般用来堆放杂物和拴养牲畜,堂室、卧室、前廊和晒台等位于二层。与侗族干栏式民居中将晾晒场放在主体层的上层不同,傣族竹楼通常会在前廊一侧伸出一个平台做为晾晒的晒台。前廊之后的大面积空间为堂屋和卧室。堂屋是傣族民居中最为重要的空间,是平日家人起居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待客之地。堂屋
  中心设有火塘,人们围坐在其周围,吃饭、聊天。另外,侗族的民居通常将卧室置于堂屋之后,而傣族民居大多将卧室与堂屋并置。傣族民居的卧室通常私密性较强,不对外人开放,而且卧室内不设床铺,而是在地面上铺一层垫子,席地而睡。
  在云南傣族地区,有“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的说法,就是说傣族的竹楼在不同地区会有差异。
  
  西北的窑洞
  
  窑洞是以黄土作为围护和支撑体系的民居形式,是我国传统建筑中使用土材料最为突出的民居形态。居住在黄土高原的居民往往凭借经验在黄土地带挖掘。黄土高原一带雨水相对较少,气候干燥,黄土的垂直性较好,挖掘成的窑洞非常坚固。窑洞具有防火、防噪音和冬暖夏凉的特点,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窑洞在朝向上一般是面南背北的,修建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一般修筑有三孔或五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向外延伸,是为了冬天取暖而设置的。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有绘有图案的纸或拼画,起到装饰作用,还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保持清洁。陕北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用剪纸装饰。窗花贴在窗外,颜色鲜艳、明快。
  我国的窑洞民居主要有三大类型:靠崖式窑洞、独立式窑洞和下沉式窑洞。靠崖式窑洞的挖掘相对比较容易,挖掘者依靠自然山崖或者是土坡,根据崖坡的高度与坡度,进行掏挖。窑洞通常有一层、两层或多层,前方是开阔的场地,便于人们出行。靠崖式窑洞的典型例子是陕西延安大学。它共有上下六排窑洞,每排窑洞由下至上呈梯形上升,并依次退后。建筑群整体依山而建,斜倚在山坡上。
  由于靠崖式窑洞对地理环境的要求较高,所以适合建造这种窑洞的高原地带也比较有限。于是,就产生了另外两种窑洞形式:独立式窑洞和下沉式窑洞。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在地面上砌筑的类似普通平房的建筑,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居住形式,建造成本较高。独立式窑洞同样也有拱券门,后墙不开窗。由于建造的场地具有独立性,所以院落的安排也较为自由,不受崖势的限制。独立式窑洞的典型代表是平遥窑洞。在那里,窑洞质量高,通常作为正房使用,装饰也颇为精美,这和当地历史上曾是富甲之地有关。平遥独立式窑洞大都为平顶,这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有意思的是,大门内的东西厢房都是单坡屋顶,作为正房用的独立式窑洞是平屋顶。此外,平遥窑洞的院落大门大多开在左前侧。
  下沉式窑洞位于地面下,一般位于相对平坦的开阔地带。建造方式通常在高原地带向下挖出一个院落,然后再在这个院落的四周开挖几个洞口,形成四方宅院,从窑院一角的一孔窑洞内凿出一条斜坡甬道向地面,方便住户进出。窑洞内设置有出水通井,院内一般都种有高大树木,沿窑院顶部四周筑有带水檐道的砖墙。另外,窑洞的宅院内还盖有粮仓,顶部开有小孔,直通地面打谷场,收获季节,可以将谷场的粮食直接倒入粮仓内。这种凹下去的窑洞形式也是由于高原地带的特有地理因素决定的,由于平坦地区没有崖坡,只能采取向下挖掘的方式,也是当地人因地制宜的结果。
  如今,人类的聚居环境与传统民居所处的原生生态环境差异悬殊,自然地,现代人居环境的创造不可能袭用传统民居的物质建构方式。但是,传统民居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构建现代的生存空间时,学习传统民居对待自然的态度与精神,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这个工具,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经济条件与人文观念等综合因素,使人类在分享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使地域生态趋于良性循环。
  要做到这一点,建筑的首要因素必须植根于地域环境。建筑是植根于一定的地域环境之中的主要人工元素之一,建筑设计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融于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之中的,包括人工的和自然的环境。只有与环境相协调,对自然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对自然环境伤害最小的建筑才是有机的、可持续的。
  其次,本土的建筑更具生命力。传统民居是中华民族在上千年的时间里锤炼而成的,具有融于自然的质朴的建筑风格,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传统的环境共生观的文化脉络是一贯的,这是建筑生命力的最重要体现。传统民居是一座寻求环境共生观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借鉴与创新。任何一种建筑形式都有其局限性,无论是中国传统民居还是“有机建筑”理论。现代建筑创作在借鉴、传承传统民居精神和文化,吸取外来精华的同时,更要发展与创新,使建筑与环境相适应,使建筑产品的生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其他文献
家,是城堡,每一砖一瓦用爱创造;  家,是财宝,回家才知道自己的重要;  家,是港湾,栖息时那是多么的温暖;  岁月轮回,人生飘逝,让我们架一叶扁舟于江诸之上,共同寻觅关于家的幸福、惬意!   或许,家虽温暖,但久居一成不变的一个环境,或多或少影响着你的心情,影响着你新生活的快意,也影响着你富于浪漫的真爱。让我们一起构筑思路,将爱的暖巢——家,来一次彻头彻尾的饰变,给劳累、忙碌的心情放个假!  就
期刊
风吹过凤尾竹楼,孔雀起舞,飘出葫芦丝曲《傣寨情歌》;苍山洱海蝴蝶泉,说不尽《五朵金花》风花雪月;水流过风雨桥亭,铜鼓咚咚,侗寨鼓楼流淌出和声优美的侗族大歌;漓江春雨涌桂林,如水山歌回荡在壮乡苗岭;人走过垂花门庭,锣鼓喧天,屯堡人假面旗靠,演出威武雄壮的《出征》地戏;瑶族舞曲芦笙恋,山间铃响马帮来  多姿多彩的山地文化令人神往,让人陶醉。变幻万千的山地传统民居最能激发人的设想灵感,创作冲动。晨曦轻薄
期刊
在茶马古道的行走路线上,有南方丝路之称的这条线路就穿行于云南西南边境,云南的烟、丝绸、茶叶等通过这条道路被运往国外,缅甸的玉石等则不断地输入国内。经沿途的腾冲、保山等镇历史悠久,是古时中国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从腾冲沿镇夷关古驿道南下到梁河的驿道,是云南现存古驿道中保存最完整的路段,全程均由石板整齐铺筑而成。  保山位于太保山下,自古就和缅甸、印度有经济往来。腾冲至保山之间古时由九曲羊肠的驿道相连,
期刊
平和县下石村的中心有两个圆形土楼,中间横跨一条溪水,传说旧时两个土楼的家族互为仇敌,遂划渠为界,互不往来。李晓东的桥上书屋就在土楼之间,溪水之上,细密的桉树木条包裹住方筒式的建筑,横亘于溪水上,下方用钢索悬吊着一座轻盈的折线形钢桥。土黄的颜色与土楼相溶在一起,强烈的方圆对比由此显得柔和而贴切。    从土楼这种独特的集合住宅形式,可以读取到客家聚落历史上的宗族中心文化,强烈的内向防御性,和颠沛流离
期刊
李晓东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主持李晓东工作室  1979-1984年 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  1989-1991年 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城市设计专业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1991-1993年 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建筑理论研究生, 获建筑学博士学位  1997-2004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 副教授  2004-,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建筑系
期刊
“玉湖完小精美的设计运用当代建筑实践巧妙地诠释了传统建筑环境,其对地方材料的大胆运用及极富创意的演绎乡土建筑技术不仅创造出一个具有震撼力的形式,也把可持续建筑设计推进了一步。”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奖评审团给予玉湖完小的高度评价。这也正是这栋建筑的可贵之处。    玉湖村是一座位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丽江旁边的纳西小村落,从昆明向西而行大约10小时的车程。玉湖村的纳西语叫“巫鲁肯”,意
期刊
其实喜庆和温馨都很简单。  从中国人的传统来看,最重要的节日无疑与红色紧密相连,自然春节是不可缺少的贺礼。所以每每提到新年,人们通常联想到的是红色,红色代表着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以及生活的红火。  贺礼既可以是一副红色的艺术画,也可以是一个红色的皮包,还可以是一个红色的台灯,或者一瓶花……不管你是简约的现代风格还是古典风格,只要用心装饰,都会尽显无限喜庆与温馨。我们送给读者的新年礼物,也
期刊
在中国多元的时尚观念里,“手绘”已经成为一个热词。它从衣服的彩绘开始,很快就蔓延到靠垫、抱枕、帆布鞋或者茶杯之类的家居生活用品当中,并以其独显个性的魅力迅速形成产业,占据市场。当涂鸦风靡全球,并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这股风潮就开始席卷家居领域。近年来除了比较常见的手绘的家具、瓷砖、饰品和布艺以外,手绘墙更是在家居装饰中频频应用。  回顾2009年,手绘墙在中国年轻人家庭中倍受欢迎,家居论坛上有关手绘
期刊
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全球市场。受此影响,在国内市场上,为了降低产品压力,各路商家采取种种手段销售产品,通常采取的方式就是降价促销,一时间呈现出纷乱无序的市场格局。恰在此时,意大利著名卫浴品牌吉士普(Giceepo)(以下称“吉士普”)以高档品牌形象逆势进入中国市场。吉士普为何在此背景下进入中国市场,又有什么样的市场和产品策略,为此,《中华民居》采访了意大利吉士普(中国)卫浴有限
期刊
2009年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房价的高涨了。于是,痛骂高房价、遣责开发商就成了媒体迎合民意、吸引眼球的灵丹妙药。但痛骂与遣责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揭示真相、弄清病因,才能对症下药,而这正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连续刊发房地产系列评论《楼市风云冷眼看》。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自己,一孔之见而已,未必正确。    2009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波澜壮阔的一年。从年初的萧条,到3、4月份的“小阳春”,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