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湖完小精美的设计运用当代建筑实践巧妙地诠释了传统建筑环境,其对地方材料的大胆运用及极富创意的演绎乡土建筑技术不仅创造出一个具有震撼力的形式,也把可持续建筑设计推进了一步。”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奖评审团给予玉湖完小的高度评价。这也正是这栋建筑的可贵之处。
玉湖村是一座位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丽江旁边的纳西小村落,从昆明向西而行大约10小时的车程。玉湖村的纳西语叫“巫鲁肯”,意为雪山脚下的村子。小村坐落在玉龙雪山脚下,气候宜人。村落的背后是美丽的雪山和晶莹的雪峰。
为了适应教学需要,原有的小学急需扩建。扩建基地位于原有的玉湖小学北面,毗邻著名的美藉奥地利植物学家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约瑟夫•查里斯•洛克的故居。洛克曾于1922年至1962年居住在这里。
为纳西人建造房子源于李晓东的一个情节,早在他和和学生来此研究和写生时就萌发了这个心愿。该项目的基金主要来源于新加坡和清华大学捐赠者以及当地政府的拨款。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资金困难,项目暂时搁置。直到该项目获奖以后,李晓东又将所得奖金全部用于项目的实施。用李晓东的话说“这是一个贴钱的项目”。
玉湖完小设计理念的产生建立在对当地传统、建造技术、建筑材料以及资源的研究基础之上。这个项目将研究和设计巧妙地融为一体,并试图通过建筑师对环境,社会和建筑保护的理解,来达到对丽江乡土建筑的新的诠释。房屋全由碎石砌成,墙壁、小路、井台、沟渠、水池,整齐又有参差,从地基一直垒到窗下,仿佛根植于大地。
整个建筑由三部分组成:一个向村民开放的带展览空间的社区中心和两侧的两层教室。建筑打破了传统的纳西四合院形制,创造性地以一端的一棵古老的枫树为中心,采用“Z”字形布局,并将院落一分为二。其一为学校内院,被两个教室和农田所界定,另一个公共院落则是由其中一个教室、社区中心和“洛克故居”的外墙共同围合而成。之所以这样布置,是因为建筑师试图将新增加的建筑与原有的建筑环境相融合,以一种“现代建a筑语汇”来诠释当地“乡土建筑”。在这里,所有的传统审美处理手法都被简约化,弯曲的屋顶曲线被拉直,山墙的装饰也被简化成木格制格栅。这样一来,乡土建筑的精华被抽象化,并以形式和空间的方式表达出来。建筑保留了建筑坡屋项的基本元素,例如灰色瓦砖的运用,以及将内部空间以传统的正开间分离等。
这样一座“当地人很熟悉,但造不出来”的建筑,建造成本并不高。建筑师基于以山为骨,以水为魄的纳西文化,有意识地将当地建筑材料最大程度地运用到了建筑工程设计中。并且在建筑设计中大量采用了当地资源丰富的白色石灰沉积岩和卵石,主要使用在石墙和铺地上。由周围的建筑大多是由粘土砖建成,白色石灰石的运用使得这个建筑显得非常和谐、美丽。
有意思的是,在建造过程中,当地农民晒青稞的架子也派上了用场,作为建筑材料。为了抗震,工人们用钢筋链接起架子和木结构,防止石头散落。建筑师在有限的空间内特意辟出一个空间供村里人休闲使用,丰富了建筑的场所语言。
玉湖完小以不破坏当地环境的方式与雪山相得益彰。玉龙雪山的倒影投映到玉湖碧绿的水潭中,形成玉龙雪山十二佳景之首的“玉湖倒影”。不论自然、文化,还是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玉湖完小都创建了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为丽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传统民居建立一个传承发展的关系。
玉湖村是一座位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丽江旁边的纳西小村落,从昆明向西而行大约10小时的车程。玉湖村的纳西语叫“巫鲁肯”,意为雪山脚下的村子。小村坐落在玉龙雪山脚下,气候宜人。村落的背后是美丽的雪山和晶莹的雪峰。
为了适应教学需要,原有的小学急需扩建。扩建基地位于原有的玉湖小学北面,毗邻著名的美藉奥地利植物学家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约瑟夫•查里斯•洛克的故居。洛克曾于1922年至1962年居住在这里。
为纳西人建造房子源于李晓东的一个情节,早在他和和学生来此研究和写生时就萌发了这个心愿。该项目的基金主要来源于新加坡和清华大学捐赠者以及当地政府的拨款。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资金困难,项目暂时搁置。直到该项目获奖以后,李晓东又将所得奖金全部用于项目的实施。用李晓东的话说“这是一个贴钱的项目”。
玉湖完小设计理念的产生建立在对当地传统、建造技术、建筑材料以及资源的研究基础之上。这个项目将研究和设计巧妙地融为一体,并试图通过建筑师对环境,社会和建筑保护的理解,来达到对丽江乡土建筑的新的诠释。房屋全由碎石砌成,墙壁、小路、井台、沟渠、水池,整齐又有参差,从地基一直垒到窗下,仿佛根植于大地。
整个建筑由三部分组成:一个向村民开放的带展览空间的社区中心和两侧的两层教室。建筑打破了传统的纳西四合院形制,创造性地以一端的一棵古老的枫树为中心,采用“Z”字形布局,并将院落一分为二。其一为学校内院,被两个教室和农田所界定,另一个公共院落则是由其中一个教室、社区中心和“洛克故居”的外墙共同围合而成。之所以这样布置,是因为建筑师试图将新增加的建筑与原有的建筑环境相融合,以一种“现代建a筑语汇”来诠释当地“乡土建筑”。在这里,所有的传统审美处理手法都被简约化,弯曲的屋顶曲线被拉直,山墙的装饰也被简化成木格制格栅。这样一来,乡土建筑的精华被抽象化,并以形式和空间的方式表达出来。建筑保留了建筑坡屋项的基本元素,例如灰色瓦砖的运用,以及将内部空间以传统的正开间分离等。
这样一座“当地人很熟悉,但造不出来”的建筑,建造成本并不高。建筑师基于以山为骨,以水为魄的纳西文化,有意识地将当地建筑材料最大程度地运用到了建筑工程设计中。并且在建筑设计中大量采用了当地资源丰富的白色石灰沉积岩和卵石,主要使用在石墙和铺地上。由周围的建筑大多是由粘土砖建成,白色石灰石的运用使得这个建筑显得非常和谐、美丽。
有意思的是,在建造过程中,当地农民晒青稞的架子也派上了用场,作为建筑材料。为了抗震,工人们用钢筋链接起架子和木结构,防止石头散落。建筑师在有限的空间内特意辟出一个空间供村里人休闲使用,丰富了建筑的场所语言。
玉湖完小以不破坏当地环境的方式与雪山相得益彰。玉龙雪山的倒影投映到玉湖碧绿的水潭中,形成玉龙雪山十二佳景之首的“玉湖倒影”。不论自然、文化,还是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玉湖完小都创建了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为丽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传统民居建立一个传承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