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之于人类,曾经最为紧密的联系,就是它提供给我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资源。然而,有一天,人类发现,森林疲惫了,我们的环境也不再健康了,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尘肆虐。于是,包括北京在内,很多地方都掀起了一场森林保卫战,义务植树、人工造林。
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于今秋正式开园,抱上一本北京森林植物图谱上山,找你无法辨识的植物、花朵,一定有趣又舒心。但也许你不曾知道,若干年前,这片山林并非如现在这般健康。
感知森林的渴望
回顾北京的造林历史,新中国建立以前,森林覆盖率仅为1.7%,直至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37%,这已是法国、德国这些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森林与人之间似乎总隔着一层纱。
人们只能沉浸在《森林狂想曲》中,感受经人类剪辑的虫、鸟、蝉、猴、瀑布、溪流的声音,幻想有一天,清晨被蝉鸣叫醒,上山猫腰寻找不曾相识的新奇物种,渴了,掬一捧山涧溪水,累了,躺倒在石椅上小憩。
事实上,人类渴望对森林的感知已不仅仅停留在其提供四季的美景,而是接近它们,聆听自然的絮语,触摸生物的肌肤,参与生态的循环过程。
试想,周末,人们可以驾着车,在森林里支起一顶帐篷,那里甚至可以成为未来房车的露营地。如果你喜欢,可以背起背囊,来一趟比在原始森林更为安全的探险之旅。
而有过心灵创伤,或者身体疾病的朋友,可以免费享受森林疗法,在那里不必担心世俗的烦扰,充足的负氧离子会让你即刻心旷神怡。
据了解,当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达到400~1000个/立方厘米时,有利于人体健康,而当浓度大于3000个/立方厘米,甚至可以治疗疾病。
遗憾的是,森林无法自己走到人类身边。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张玉钧说,全国的造林运动已经基本结束,但这些森林却并没有调整到接纳人类的最佳状态,同时,创造它们的人也并未给予森林向人类开放的便捷路径。
也许你曾经兴致勃勃地去到郊野的山林,不难发现仅有的几条小道两边树木成长尚可,可越往里走,长得不是稀稀拉拉,就是密不透风,全然谈不上有何享受。
因此,一个并不健康的森林,不但基本的生态调节功能无法完成,让人类亲近更是一种奢望。
森林健康在中国落地生根
森林健康,作为一个舶来品,其实是源于生态学家和环境专家借鉴医学上使用的“健康”术语,把森林的状态与人的状态作了比拟。
2001年,中美开始了森林健康合作试验示范项目,国人才第一次熟悉了这个名字。2004年,北京市被列入中美合作森林健康试验示范区之一。2006年北京市科技重大项目“北京山区森林健康经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正式立项。
北京市园林绿化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陈峻崎告诉记者,森林健康在国外仅仅用来解决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两个问题,但如今,它在国内的应用则远远超过了这个范围。
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森林健康理念也被解释成,通过合理经营使森林能够保持其稳定性和多样性,并能持续满足人对森林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等需求的一种状态。
北京森林健康欠佳
“北京的森林健康欠佳,原因在于当年植树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取材,因此种植树种单一,密度也非常大。”陈峻崎说,“但北京山区的土层只有20~50厘米厚,属于薄土层。这就好比一碗饭本来只能供一人吃才能吃饱,却被分成了10份,还要求他们个个长得又高又大。结果事与愿违,树木因为争光争水争肥,营养不良,饿死了。”
他举例,油松、侧柏本是长寿命树种,枝干很粗壮,天坛、中山公园、黄帝陵的柏树直径足有一米多粗。然而,北京山区有些地方的油松长成了小老头树,侧柏长了四五十年直径却只有十来公分。
陈峻崎告诉记者,从生态学角度看,这是森林结构不合理导致的。
“事实上,森林结构与社会结构一样,需要多元化和合理配置。”陈峻崎指出,“而这个过程,就如同中医治疗一样,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是一刀切的手术,而是系统调节。”
陈峻崎说,对于具有环境支撑功能的生态保护林,要根据水源保护、防风固沙等更为细小的功能划分,才能决定不同的种植密度、树种选择等。
再如以八达岭林场为代表的属于风景游憩林,这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在美观度上自然要格外下工夫,选择的树种,可以让市民春天观花,夏季遮荫,秋季观叶、果,四季常青。
然而,再好的林子没有便捷的道路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人们恐怕很难有机会看到那些美景。因此,八达岭除了建立了梨花沟、杏花坡、暴马丁香园、红叶区,还铺设了木制台阶道路和林下游憩设施等,大大提高了市民亲近森林的便捷度。
近几年来,人们发现,周末、度假不再非去城市公园不可,西山、蟒山国家森林公园、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显然更有吸引力。
森林经营技术多管齐下
除了森林结构功能调整,森林健康经营管理的其他技术也不容忽视。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讲师张振明介绍,土壤改良是森林健康管理的一个突破。以前人们认为林业不需要土壤改良,森林本身就可以改良土壤,但其改良的进程太漫长。“我们可以人工将枯枝落叶和修剪的枝条进行粉碎,再覆盖于森林土壤的表面,这不但加速了原有枯落物分解的速度,还能促进土壤养分的吸收,同时还起到保水的作用。”
此外,北京的森林火灾大多是人为火。常去爬野山的朋友不难发现,山路两侧常常布满一些灌木或者残枝落叶,一不小心掉个烟头,后果就不堪设想。
因此,陈峻崎表示,火险管理必须放弃以前的被动式防火。“如今,我们修建防火瞭望塔、防火公路、防火林带,其次,主动做枯落物处理。”
“再如有害生物的防治,我们也采用了国际上森林监测的理念,不用剧毒农药,而是通过生物结构调整,使生态系统平衡,建立完整的食物链。”他补充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在一个大林子内,需要为动物和益虫建立生态廊道,因为,一只有益的昆虫不可能‘徒步’5公里,我们可以在它们可迁移的范围内种植另一片能为他们提供食物来源的树种,这样,他们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就连接到一起了。”
陈峻崎告诉记者,如今山林野猪、野兔、狍子早已不在少数,游人甚至可以轻易地看到鸟儿筑起的巢穴。
森林碳汇抵消工业碳排放
冬天的地铁里,虽然温暖如春,但总让人感到有些晕眩,昏昏欲睡,这是因为缺氧。相反,当人们进入森林,立刻能感到头脑清醒、体力充沛,这是因为血液中含氧量迅速上升。
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进0.8 公斤氧气,排出0.9 公斤二氧化碳,这些氧气从何而来,二氧化碳又怎样被消解?
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叶绿素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机物和氧气,这就是为何人们愿意称森林为天然氧吧的原因。
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可忽略的是大量二氧化碳被固定到了木材和土壤中。生活中,大量汽车尾气、工业废气中碳排放量很大,森林碳汇是抵消工业碳排放非常重要的方法。
据了解,北京的森林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现有的总碳储量达到了1.14亿吨,年固碳量为992万吨,而根据2010年的统计显示,北京地区的年碳排放量在1.1亿吨左右,森林固碳占到了8%。
不过,不同健康状态下的森林固碳能力大有不同。陈峻崎告诉记者,他们曾经作过研究,发现一亩身强力壮、成长健康的侧柏林比一亩稀稀拉拉的低效林的碳汇要高出6~7倍。
因此,可以说,碳汇也是森林是否健康的一个评价指标。
亲身体验森林文化
今年10月,八达岭林场水源馆内,孩子们亲自动手,将一盆污水倒入土壤内,没想到水在漏下之后真的变清了,森林净化水的功效就是如此神奇。
陈峻崎说,在造林、营林之后,更要注重的是打造森林文化。
“传统观念中,维护森林健康只是政府的工作,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森林健康实则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存和生活,但目前,人们对于森林的认知程度还需要提高。”
他告诉记者,除了作科普培训、宣讲、设置展板,还有意与韩国合作建设森林健康体验中心,让人们亲身感受森林究竟有什么作用。
此外,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坚持了三年的乡土专家培训也开始兼顾到林农,并与北京林学会合作开展了“森林与人”系列活动。今夏,来自北京八中、上地实验中学以及贵州部分学校的90名学生在林大志愿者的陪同下在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丁香谷举行了森林夏令营,通过辨认植物、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叶拓等游戏方式了解森林的秘密。
小贴士
什么样的森林才健康
2010年北京市出台了由课题组制定的《森林健康经营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规程》,首次提出了森林健康评价标准。
该标准包括森林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森林有害生物等级、土壤侵蚀等级、土层厚度、森林火险等级、林木可更新能力、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等11项细化指标,每项指标对应不同的分值。
根据这套评价标准,如果林子只单纯实现了绿化,而不能给动物提供栖息空间,不能让人走近享受森林美景,都不能算作“健康”。
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于今秋正式开园,抱上一本北京森林植物图谱上山,找你无法辨识的植物、花朵,一定有趣又舒心。但也许你不曾知道,若干年前,这片山林并非如现在这般健康。
感知森林的渴望
回顾北京的造林历史,新中国建立以前,森林覆盖率仅为1.7%,直至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37%,这已是法国、德国这些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森林与人之间似乎总隔着一层纱。
人们只能沉浸在《森林狂想曲》中,感受经人类剪辑的虫、鸟、蝉、猴、瀑布、溪流的声音,幻想有一天,清晨被蝉鸣叫醒,上山猫腰寻找不曾相识的新奇物种,渴了,掬一捧山涧溪水,累了,躺倒在石椅上小憩。
事实上,人类渴望对森林的感知已不仅仅停留在其提供四季的美景,而是接近它们,聆听自然的絮语,触摸生物的肌肤,参与生态的循环过程。
试想,周末,人们可以驾着车,在森林里支起一顶帐篷,那里甚至可以成为未来房车的露营地。如果你喜欢,可以背起背囊,来一趟比在原始森林更为安全的探险之旅。
而有过心灵创伤,或者身体疾病的朋友,可以免费享受森林疗法,在那里不必担心世俗的烦扰,充足的负氧离子会让你即刻心旷神怡。
据了解,当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达到400~1000个/立方厘米时,有利于人体健康,而当浓度大于3000个/立方厘米,甚至可以治疗疾病。
遗憾的是,森林无法自己走到人类身边。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张玉钧说,全国的造林运动已经基本结束,但这些森林却并没有调整到接纳人类的最佳状态,同时,创造它们的人也并未给予森林向人类开放的便捷路径。
也许你曾经兴致勃勃地去到郊野的山林,不难发现仅有的几条小道两边树木成长尚可,可越往里走,长得不是稀稀拉拉,就是密不透风,全然谈不上有何享受。
因此,一个并不健康的森林,不但基本的生态调节功能无法完成,让人类亲近更是一种奢望。
森林健康在中国落地生根
森林健康,作为一个舶来品,其实是源于生态学家和环境专家借鉴医学上使用的“健康”术语,把森林的状态与人的状态作了比拟。
2001年,中美开始了森林健康合作试验示范项目,国人才第一次熟悉了这个名字。2004年,北京市被列入中美合作森林健康试验示范区之一。2006年北京市科技重大项目“北京山区森林健康经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正式立项。
北京市园林绿化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陈峻崎告诉记者,森林健康在国外仅仅用来解决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两个问题,但如今,它在国内的应用则远远超过了这个范围。
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森林健康理念也被解释成,通过合理经营使森林能够保持其稳定性和多样性,并能持续满足人对森林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等需求的一种状态。
北京森林健康欠佳
“北京的森林健康欠佳,原因在于当年植树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取材,因此种植树种单一,密度也非常大。”陈峻崎说,“但北京山区的土层只有20~50厘米厚,属于薄土层。这就好比一碗饭本来只能供一人吃才能吃饱,却被分成了10份,还要求他们个个长得又高又大。结果事与愿违,树木因为争光争水争肥,营养不良,饿死了。”
他举例,油松、侧柏本是长寿命树种,枝干很粗壮,天坛、中山公园、黄帝陵的柏树直径足有一米多粗。然而,北京山区有些地方的油松长成了小老头树,侧柏长了四五十年直径却只有十来公分。
陈峻崎告诉记者,从生态学角度看,这是森林结构不合理导致的。
“事实上,森林结构与社会结构一样,需要多元化和合理配置。”陈峻崎指出,“而这个过程,就如同中医治疗一样,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是一刀切的手术,而是系统调节。”
陈峻崎说,对于具有环境支撑功能的生态保护林,要根据水源保护、防风固沙等更为细小的功能划分,才能决定不同的种植密度、树种选择等。
再如以八达岭林场为代表的属于风景游憩林,这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在美观度上自然要格外下工夫,选择的树种,可以让市民春天观花,夏季遮荫,秋季观叶、果,四季常青。
然而,再好的林子没有便捷的道路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人们恐怕很难有机会看到那些美景。因此,八达岭除了建立了梨花沟、杏花坡、暴马丁香园、红叶区,还铺设了木制台阶道路和林下游憩设施等,大大提高了市民亲近森林的便捷度。
近几年来,人们发现,周末、度假不再非去城市公园不可,西山、蟒山国家森林公园、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显然更有吸引力。
森林经营技术多管齐下
除了森林结构功能调整,森林健康经营管理的其他技术也不容忽视。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讲师张振明介绍,土壤改良是森林健康管理的一个突破。以前人们认为林业不需要土壤改良,森林本身就可以改良土壤,但其改良的进程太漫长。“我们可以人工将枯枝落叶和修剪的枝条进行粉碎,再覆盖于森林土壤的表面,这不但加速了原有枯落物分解的速度,还能促进土壤养分的吸收,同时还起到保水的作用。”
此外,北京的森林火灾大多是人为火。常去爬野山的朋友不难发现,山路两侧常常布满一些灌木或者残枝落叶,一不小心掉个烟头,后果就不堪设想。
因此,陈峻崎表示,火险管理必须放弃以前的被动式防火。“如今,我们修建防火瞭望塔、防火公路、防火林带,其次,主动做枯落物处理。”
“再如有害生物的防治,我们也采用了国际上森林监测的理念,不用剧毒农药,而是通过生物结构调整,使生态系统平衡,建立完整的食物链。”他补充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在一个大林子内,需要为动物和益虫建立生态廊道,因为,一只有益的昆虫不可能‘徒步’5公里,我们可以在它们可迁移的范围内种植另一片能为他们提供食物来源的树种,这样,他们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就连接到一起了。”
陈峻崎告诉记者,如今山林野猪、野兔、狍子早已不在少数,游人甚至可以轻易地看到鸟儿筑起的巢穴。
森林碳汇抵消工业碳排放
冬天的地铁里,虽然温暖如春,但总让人感到有些晕眩,昏昏欲睡,这是因为缺氧。相反,当人们进入森林,立刻能感到头脑清醒、体力充沛,这是因为血液中含氧量迅速上升。
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进0.8 公斤氧气,排出0.9 公斤二氧化碳,这些氧气从何而来,二氧化碳又怎样被消解?
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叶绿素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机物和氧气,这就是为何人们愿意称森林为天然氧吧的原因。
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可忽略的是大量二氧化碳被固定到了木材和土壤中。生活中,大量汽车尾气、工业废气中碳排放量很大,森林碳汇是抵消工业碳排放非常重要的方法。
据了解,北京的森林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现有的总碳储量达到了1.14亿吨,年固碳量为992万吨,而根据2010年的统计显示,北京地区的年碳排放量在1.1亿吨左右,森林固碳占到了8%。
不过,不同健康状态下的森林固碳能力大有不同。陈峻崎告诉记者,他们曾经作过研究,发现一亩身强力壮、成长健康的侧柏林比一亩稀稀拉拉的低效林的碳汇要高出6~7倍。
因此,可以说,碳汇也是森林是否健康的一个评价指标。
亲身体验森林文化
今年10月,八达岭林场水源馆内,孩子们亲自动手,将一盆污水倒入土壤内,没想到水在漏下之后真的变清了,森林净化水的功效就是如此神奇。
陈峻崎说,在造林、营林之后,更要注重的是打造森林文化。
“传统观念中,维护森林健康只是政府的工作,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森林健康实则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存和生活,但目前,人们对于森林的认知程度还需要提高。”
他告诉记者,除了作科普培训、宣讲、设置展板,还有意与韩国合作建设森林健康体验中心,让人们亲身感受森林究竟有什么作用。
此外,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坚持了三年的乡土专家培训也开始兼顾到林农,并与北京林学会合作开展了“森林与人”系列活动。今夏,来自北京八中、上地实验中学以及贵州部分学校的90名学生在林大志愿者的陪同下在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丁香谷举行了森林夏令营,通过辨认植物、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叶拓等游戏方式了解森林的秘密。
小贴士
什么样的森林才健康
2010年北京市出台了由课题组制定的《森林健康经营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规程》,首次提出了森林健康评价标准。
该标准包括森林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森林有害生物等级、土壤侵蚀等级、土层厚度、森林火险等级、林木可更新能力、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等11项细化指标,每项指标对应不同的分值。
根据这套评价标准,如果林子只单纯实现了绿化,而不能给动物提供栖息空间,不能让人走近享受森林美景,都不能算作“健康”。